我們很多人都聽過「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在地球表面,萬物生長沐浴陽光雨露很是方便。
但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魚類與光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有的物種可以上浮接觸到陽光的海層,有的物種可以憑藉自身發光。
近日,科學家們揭開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有幾種魚類進化出了截然相反的策略,說它們是海底「移動黑洞」一點也不誇張,它們皮膚超級黑,幾乎能吸收所有觸及它們皮膚的光。
我們來了解一下這種魚的吸光方式。
海底的黑魚就像碳納米管黑體一樣黑。
碳納米管黑體(Vantablack)是目前已知最黑的物質之一,由垂直排列生成的碳納米管組成,常溫下本體不發射可見光,而且吸收最高達99.965%的可見光波段電磁輻射。因為當光線入射碳納米管黑體時幾乎不會反射出去,而是會局限於管壁之中不斷偏折,直到最後轉換成熱能為止。
理論上,除了黑洞(能吸收所有的東西包括光),世界上最黑的人造物質就屬納米管黑體了。
與碳納米管黑體捕捉光的方式不同,這些魚用黑色素吸收光。
黑色素是動植物中存在的一種黑褐色的色素,由一種特殊的細胞即黑色素細胞生成並且儲存在其中。黑色素細胞是一種動物細胞,帶有黑色素或是其他類似的色素。通常位於皮膚的表皮與眼睛的葡萄膜(虹膜後面的色素層)中。
這些魚形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含有黑色素的細胞層,並確保這個細胞層是觸及魚的光首先遇到的東西。
黑色素有效吸收大多數觸及黑色素顆粒的光,這些顆粒的大小和形狀也很重要。因為它們將沒有立即被吸收的光散射到色素層,這樣這些光可以被相鄰的含有黑色素的細胞所吸收,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薄而高效的光陷阱。
利用黑色素吸收光更靈活,通過優化黑色素顆粒的大小、形狀和排列來實現光的高效吸收,使得這些魚類更加適應海底生活。
研究這些魚類的吸光秘訣有什麼好處?
通過類似的高效設計,可以用更便宜和簡單的方法生產超黑材料。在實際用途中,超黑材料可改進光學儀器的靈敏度,供天文攝影機、望遠鏡以及紅外線掃描系統使用,它減少散光的能力,將提高天文望遠鏡觀看最暗恆星時的「視力」,並能校準可用於拍攝宇宙最古老物質的相機,因為拍攝此類照片時,需把照相機對準儘可能黑的物質。同時,該材料也有潛力應用於一些軍事用途。
感覺寫得可以的話就請點個關注鼓勵一下吧!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法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