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麥草、茅草、金盞花、金蕎麥……這些房前屋後常見的雜草對於小香豬的主人胡澤明來說都是寶,因為巴馬小香豬就是吃著這些草長大的。
走進胡澤明的養豬場,欄內養豬、欄外養雞,黑白配的大豬小豬有逛閒的,有吃草的,有打盹的。「這是巴馬香豬,是野豬與叢江香豬的二代小豬。」胡澤明向記者介紹。
胡澤明所在的漾濞縣平坡鎮石坪村胡家村民小組原來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2015年,他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巴馬香豬養殖成本低,病疫抵抗力強,不僅肉質細嫩、香味撲鼻,而且與普通的豬肉相比,具有蛋白質、胺基酸、鈣、磷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諸多優點,便萌生了養殖香豬的念頭。經過半年的準備,2015年底他分別從廣東、山西分兩次引進了23頭小豬養殖,通過精心照料餵養,2016年胡澤明出售了第一批成品香豬,收入約5萬元。有了第一桶金以後,胡澤明信心十足,把養殖規模擴大到300多頭。截至目前,胡澤明共養殖500多頭小香豬。
村裡的群眾看到小小香豬成了增收致富的「法寶」,紛紛到胡澤明家參觀學習,胡澤明和妻子主動教授周邊的群眾香豬養殖技術,種豬和母豬先免費提供給有養殖意願的農戶,待有了收益以後再收取成本價;還積極尋找收購價高、需求穩定的銷售渠道,為群眾提供產供銷為一體的服務。
目前,在胡澤明的示範帶動下,石坪村已有57戶農戶加入香豬養殖,共養殖800多頭小香豬,產值達到30餘萬元,小小香豬養殖「拱開」了石坪村的致富門。
雲南網記者 博達 通訊員 李惠贇 環菲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