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市「兩會」,為首都全年工作定基調、定方向,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對於北京來說,有兩件事必須做好。一是突出政治中心,做好政治服務,這是首都職責所在;二是突出人民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改善民生。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因此首都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民生」二字。
在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看到政府要幹的事情真不少,其中很多民生承諾為我們勾勒出決勝小康之年北京市民的美好生活圖景。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被放在民生首位。2020年將新增3萬多個學前教育學位,中小學校要實現「三點半」課後服務全覆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全市就業目標是大力支持就業培訓和靈活就業,釋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最終實現新增就業28萬人。
住有所居方面,「住房不炒」再次被強調。600公頃的商品住宅土地儲備和4.5萬套政策性保障住房,不僅要實現住有所居,更是爭取宜居安居。
除此之外,已經確定的32項民生實事工程,「七有」「五性」需求的各個方面,這是政府立下的軍令狀,是必須兌現的莊嚴承諾。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因此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對於北京來說,「接訴即辦」最能體現黨員幹部的初心和擔當。過去一年,北京市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注重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中解決思想問題,體現了大抓基層、服務群眾的鮮明導向,也為北京這座超大城市基層治理帶來了新氣象。2020年起,「接訴即辦」將對各區進行「七有」「五性」考核,讓人民群眾拿起考核指揮棒,從「接訴即辦」中考察政府改善民生的成效。
民生是永恆的主題,「接訴即辦」就是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導向,研究不同群體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鄉鎮,難事通過「吹哨報到」共同解決,而且還要繼續向前一步,做到主動治理、未訴先辦。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著力點。對於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而言,厚民生才能安民心,安民心才能保穩定,保穩定才能謀發展。當前,首都高質量發展已經進入了新階段,越是經濟發展起來了,越應當關注和重視民生,越應當從更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民生」含義更加深邃,不僅是「有沒有」「覆蓋全不全」的問題,更是「好不好」「群眾滿不滿意」的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經得起人民群眾和歷史的檢驗。我們相信,北京一定能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的民生答卷。
文/宋樹東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