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媽說育兒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我國民間流傳著一些「育兒心得」,這些俗語都是長時間的育兒經驗積累起來的。可以說是非常真實的。比如「一歲兩歲是心肝,三歲四歲有點煩,五歲六歲老搗蛋,七歲八歲狗都嫌。」
老一輩人比較喜歡用虛歲,上述俗語中的「三歲四歲」剛好是兩三歲的時候,而「七歲八歲」則是周歲六七歲的時候,也就是剛上一年級孩子的年齡。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其獨一無二的「頂嘴」功夫和超強的「破壞力」、超高分貝的「吵鬧」和「能力配不上想法」的「慫樣子」榮獲「狗都嫌棄」的「光榮」頭銜。
具體有多「討厭」呢?
晴媽先舉幾個例子吧,以下事例簡稱「親媽吐槽情景現場」(有相同感受的媽媽歡迎留言交流):
情景一:自娛自樂自嗨,我開心就好
漢堡6歲半,一次放學後以極其興奮的狀態在床上蹦蹦跳跳,半歲的妹妹坐在床邊。媽媽囑咐漢堡看著點妹妹,然後去另一個房間關燈了,再回來,就發現妹妹被哥哥蹦到了地上……關鍵是「肇事者」還沉浸在興奮的狀態中無法自拔,一臉笑意……
還有著名的「頭卡編鐘」事件,心酸的同時帶著搞笑的氣息……(ps孩子內心獨白:你沒被編鐘卡過,你不懂我的痛~)
情景二:好奇心和動手能力、經驗不成正比,一不小心就「闖禍」
「媽媽,我幫你洗碗」(然後拿著殘留一堆泡沫的碗告訴你洗好了)
「媽媽,我們來做泡泡實驗吧!」(然後一瓶洗潔精全被倒出來摻了水)
「熊孩子」電梯撒尿的新聞你還記得嗎?沒錯,這是「熊孩子「」的標誌~
我還記得我的堂哥在八歲那年和小夥伴們玩兒接電線,結果把自己給「電躺」了,幸好當時旁邊有人施救,至今手指留有傷疤。
還有前段時間的「熊孩子掰斷車標」、「熊孩子劃傷多輛汽車」的新聞,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傑作」!
膨脹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以及經驗不匹配,就問老母親你崩不崩潰?
情景三:頂嘴、好動、質疑父母、叛逆,「小小大人」有自己的思想
睡覺前媽媽喊小糖果刷牙,小糖果問「媽媽你刷牙了嗎?妹妹刷牙了嗎?你們都沒刷為什麼讓我刷?」
媽媽:「我要哄妹妹睡覺了才能刷牙,她一直哭我怎麼刷?你快去刷!」(火冒三丈中)
七八歲的孩子開始反對權威,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常常用自己的「意見」懟得你啞口無言。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一天,姥姥給孫子講了個醜小鴨的故事。
並教育孫子長得好不好看不重要,關鍵要善良。
誰知道孫子根本不按套路來:
「我覺得還是長得好看更重要,你找對象不看長啥樣嗎?」
姥姥一聽,這不行啊。於是換了個思路,告訴孫子:「一個人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的。」
孫子又說了:
「醜小鴨變天鵝,是因為它爸媽都是天鵝,所以他努不努力都是天鵝。」
「它要是只大公雞,毛掉了都不可能變成天鵝!」
還總結了:
「我們是孩子,又不是傻子!」
你們不傻!
是我們大人太傻太天真!
如果大家平時留意新聞的話就會發現,新聞裡的「熊孩子」大部分都是處於「七八歲」這個年齡段的。
除了極個別是家長慣出來的,大多數孩子都是出於好奇心作祟再加上有一定的動手能力,然而又缺少經驗和常識,所以往往會做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傻事」。
再來看看心理學中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
(一)嬰兒期:
新生兒期:0-1個月
乳兒期:1個月-1歲
(二)幼兒早期:1-3歲
(三)幼兒期:3-6歲
(四)學齡期:6、7-18歲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學概念:轉折期。
轉折期是指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會出現心理發展在短期內急劇變化的情況。在轉折期內兒童常常出現對成人的反抗行為因此也稱為危機期、叛逆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2歲、4歲、7歲、18歲都處於心理發展的危機期和叛逆期。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這些年齡段的孩子特別讓人「頭疼」了!
熊孩子的好奇心旺盛,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或嚴重或「搞笑」的狀況,所以在孩子適當的年齡給他灌輸一些安全常識和生活常識很有必要。類似劃車、掰車標、蹦跳電梯、跳上防盜窗之類的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事情還是要提前告訴孩子,以免頭疼的同時還要「心疼」~
今日話題討論:
你家有一個「熊孩子」麼?你認為熊孩子跟心理學裡的「危機期」有關嗎?
我是晴媽,家有倆娃的老師、寶媽,倡導親自撫養與情感撫養理念。旨在與學習型父母一起攜手成長,關注我解鎖更多育兒好文!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關注晴媽說育兒即可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