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言教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中華文化載體的漢語,成為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歷史的重要語言。
不僅在中國,哪怕是全世界,都有不少人痴迷中華文化。
正如美國專門建立了多所孔子學院(今因特殊原因遭關閉),俄羅斯將漢語納入高考……
種種的一切都說明,不少外國人都喜歡中華文化,可是想要真正的到中國留學,從而深入地感受中國文化,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中很大的一個阻礙就是漢語。
想要了解一門文化,首先就得學習它的語言。
尤其伴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學習漢語,成為不少外國人的一種自我提升。
而漢語的難度也是不小,作為從小生活在中國的各位小夥伴,想必不少人都深有體會。
更別提那些從小就沒有漢語環境的外國人,從頭開始學習漢語,在做漢語試卷的時候,也是像我們做英語試卷。
感覺自己「學了個寂寞」!
那麼外國留學生學漢語,做漢語試卷的時候,究竟難在什麼地方呢?
漢字難
英語作為當下中國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不少人就抱怨太難,什麼時候老外學習漢語就好了。
而當這一天真正來臨,難免有些「心疼」他們。
英語一共有26個字母,音節還相對有跡可循;而英語單詞也不錯是這26個字母的排列組合,學習起來的難度其實相對並不是太難。
而漢語就不一樣了,它每一個字的寫法都不一樣。
據統計,偏旁有53個,《辭海》中的部首有250個;而漢字的數量就更多了,在漢字字庫裡錄入的漢字,就多達91251個!
對於這些外國的留學生而言,面對一些看起來相近的「方塊字」,自然覺得很難。
甚至不少人會覺得中國人的鍵盤都是充滿了漢字。
當然這樣一個鍵盤是不能夠涵蓋所有的常用漢語。
就有外國的網友發揮「腦洞」,將中國人平時打漢字的鍵盤進行了設想。
這個「鍵盤陣」,看起來頗有些架子鼓的感覺。
在佩服他們的想像力的同時,也不免想到他們學習漢語時的痛苦。
而認識漢字不過是學習漢語的第一個難關,其實相對而言並沒有那麼難,因為常用漢字一共1000多個。
對於外國留學生而言,只需要學習常用的一些漢字就可以了。
讀音難
學習一門語言,除了要認字,還要會說才行。
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志到中國留學的外國留學生,難免要和中國當地人交流,一口流利的漢語可以方便不少。
相比較認漢字,漢字的讀音也是「老大難」問題。
正如前文所言,作為世界應用最廣泛的英語,音節並不複雜,單詞也是26個英文字母的排列組合,相對好讀。
而漢語發音的難點則在音調上。
眾所周知,漢語的音調主要分為四聲: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同一個漢字或詞語,不同的讀音往往代表了不同的含義,對於起初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語言結構難
相比較英語的語法,漢語的語法結構更加複雜,而且加上中國內斂的文化傳承,不少句子會有深層含義。
這也就意味著,你看到的這句話並非表面意思,你只按表面意思去理解,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正如大家經常問的一句話:「你吃了嗎?」
其實並非真的關心你吃沒吃飯,只是一個日常的問候,和英語中的「你好」類似。
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對話中,不少人都不會按照嚴格的語言結構說法。
在不少外國人做聽力的時候,就會產生誤解,搞不懂說的是什麼意思。
方言難
當一個外國留學生經過層層困難,終於認清了漢字、學會了讀音,還熟悉了語言結構,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時候,卻發現有時候還是聽不懂有些中國人說的是什麼。
只因在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人往往都有著屬於本地特色的方言,正如大家熟知的粵語、四川話、山東話等等。
這些方言的存在,更是加大了外國留學生學習的難度。
如果在一場漢語考試中突然出現了方言,那麼真是加大了考試的難度。
別說是外國留學生,就是中國本土的學生,恐怕都難聽懂全國各地的方言。
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試卷
中國人學習英語難,外國人學習漢語更難。
寫作文最能體現一個人對一門語言的掌握程度,因為不僅考驗一個人文字認知、書寫,還考驗一個人的語言結構、情感表達。
通過一個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試卷可以看出,不僅文字書寫不對,而且語序、內容都有很大的問題,完全看不懂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像極了學習英語的我們。
正是這樣的試卷答題情況,不少人都表示心理平衡了。
不同的試卷,相同的遭遇。
不管怎麼說,掌握一門外語都是很有必要的。
正如國人學習英語,可以更好地和其他國家進行交流,自己能夠有能力去主動了解其他西方國家的文化。
那些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也是同樣的道理。
學習一門外語不應該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還應該成為自己去探索有價值的東西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