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上"吃素"鳥侵襲農作物 鳥損農作物需入農業保險範疇-農作物...

2021-01-10 東方網

  東方網8月4日消息:近年來崇明島上鳥類品種和數量增加了許多,環境更優美了,但農作物遭受鳥兒「糟蹋」的現象也多了起來,許多農民因糧食生產受到「打擊」,鬱悶不已。

  讀者呂先生反映:最近家裡種花生下「籽」幾遍,全被鳥吃了。我覺得,表象是鳥多,本質是食物鏈問題。魚蝦少了,蟲子被農藥打光了,鳥兒不吃糧食吃什麼?

  記者走訪發現,在崇明縣其他鄉鎮,許多村民都遇上類似煩惱和疑問。記者致電崇明縣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因魚蝦減少食物鏈斷裂,鳥類才去吃農作物的這種說法並不科學。「鳥兒種類很多,也分『吃素』和『吃葷』的,讓一種習性吃魚蝦的鳥類改吃農作物,不符合常識。」為什麼鳥兒吃花生、黃豆的現象,以前少,現在多?該負責人介紹,以前活躍在田間的以麻雀較多,也吃糧食,多是穀物之類;而近年來,生態環境變好,崇明島林地面積擴大,鳥類品種數量也開始增多,吃黃豆、花生等農作物種子的主要就是雉雞(俗稱野雞)、斑鳩、喜鵲等。吃種子的結果不是農民減產,而是欠收,甚至顆粒無收,「人鳥爭食」現象也就變得比以往突出。

  為防止鳥類吃掉莊稼,有人甚至在田間投放毒餌,掛死鳥「示眾」等,但傷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是違法的。農業專家建議,農民防鳥應採用更為科學的手段。如安裝專業防鳥網,在田地邊以高出農作物10-20釐米的高度,每隔10-15米的距離系在木棍上或者掛在樹枝上。

  農民損失如何補償?雖然各地陸續出臺過不少有關野生動物造成財產損失補償的地方性法規,但這些法規不具體、不明確,在實際工作中難以落實。有人建議,應將鳥損農作物納入農業保險範疇。

相關焦點

  • 鳥兒越來越多帶來新煩惱 果香引鳥啄如何"人鳥相諧"
    正值崇明旅遊旺季,農家樂最受歡迎。遊客們採摘水果時發現,累累碩果的枝頭罩著防鳥彩帶,果農說,「果香陣陣,最易遭鳥兒啄食,掛彩帶就是用來防鳥的。」  不少村民說,鳥兒多起來了,不只是果樹,其它農作物也常遭鳥兒侵襲。
  • 農村人真會玩 印度農民以半英畝土地種農作物養野鳥
    對於農民而言,野生的鳥類並不受歡迎,因為它們會偷吃農作物,造成農業損失。但印度一名喜愛野生動物的農民卻種植農作物給飢餓的野鳥吃。他認為,農民應該與野生動物共存,唯有環境與野生動物都受到妥善照顧,農民才能從中獲益。
  • 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關於2017年初審通過主要農作物...
    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關於2017年初審通過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公示 湖南省農業委員會2017-03-30 18:29:38 閱讀(30708)
  • 農作物被國家保護動物破壞我們應該怎麼辦?
    農作物被國家保護動物破壞我們應該怎麼辦? 今天是2020年8月7日,黃曆是6月18.節氣立秋。秋天快要到了,收穫的季節快要到了。那麼,假如我們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被保護動物破壞了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找政府。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當地人民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當地有關因保護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的補償業務其實吧,無論什麼事找所謂政府都是找具體部門的,否則=什麼都找不到。 在找政府之前應該怎麼辦?
  • 野兔偷吃農作物,該怎麼辦?
    怎樣防治兔子吃農作物?野兔是農作物的天敵,對農作物危害性非常大,是農業生產上一大禍害,比害蟲還要厲害,是毀滅性的危害。如野兔偷吃大豆幼苗,吃一株,少一株,吃一棵少一棵,吃多少,產量減多,是不可逆的,無法彌補的危害。
  •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出爐,17種病蟲害入列,為什麼是它們?
    9月15日,農業農村部對外公布了《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涉及病蟲害17種,其中,包括草地貪夜蛾、飛蝗、草地螟等10種蟲害和小麥條銹病、小麥赤黴病、稻瘟病等7種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分類管理為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20年5月1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正式實施。
  • 別給「農作物吃塑料」的危害留下機會
    由「農作物吃塑料」開始,也就會有了「人們吃塑料」的危害,因為,植物「吃」下的塑料將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農作物吃塑料」的危害,不給「農作物吃塑料」的危害留下機會。 一個方面是,應該提升「農作物地膜」的安全等級。農作物使用的地膜,多是再生塑料,這些再生塑料的危害是巨大的。
  • 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吉林經驗」
    稻田養鴨(資料圖片)初具規模的吉林市春新家庭農場的河道景觀設計近年來,面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內在需求,面對綠色興農的發展方向,我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積極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
  • 農作物輪種混種 益農模式可複製嗎
    浙江在線·浙江城鎮網 12月24日 訊日前,「農業名鎮」益農成功創建成為「浙江省創新農作制度重點鄉鎮」,這是蕭山首個獲此殊榮的鎮街。據分析,益農之所以能成功創建,關鍵在於,該鎮近年來大力發展創新高效特色農業,實施推廣了一系列農作物創新模式。  那麼,這種模式究竟是什麼樣的?能帶來怎樣的效果?值得全區推廣嗎?
  • 用這種技術種植農作物,高產又環保!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近年來隨著農藥的濫用、亂用 農業汙染問題日益嚴重 直接威脅農業生態安全 甚至帶來食品安全等令人焦慮的問題
  • 一畝可達10000元以上的農作物有哪些?這3種農作物,是老農福利
    實話實說,照現在的種地行情來看,一畝收入可以到10000元以上的農作物非常少。像我們平時種植的小麥、玉米、水稻等普通農作物是不可能達到如此高收入的,只能從種植經濟作物方面想辦法。那麼,就讓我們盤點幾種一畝收入可以到10000元以上的經濟類農作物吧。
  • 我縣迎2021年首場降雪 農作物「添衣蓋被」過冬
    在塔峰鎮六七甲村農業種植基地裡,蔬菜大棚上積下了不少雪籽。由於氣溫低,像這樣的普通蔬菜大棚裡的溫度與室外溫度基本一致,一些不耐寒的農作物很容易凍傷凍壞。一大早,種植戶們便進入大棚,為剛移栽不久的辣椒苗加蓋一層薄膜,這樣可以讓小棚裡的溫度提高5℃左右,讓辣椒苗在小棚裡保溫過冬,還能趕得上春節辣椒上市。
  • 人工防雹作業為農作物撐起「保護傘」
    點擊上方「多彩紅花崗」關注我們近日,汛期來臨,強對流天氣明顯增多,為預防春夏季節農作物遭極端氣候的侵害,遵義市人影辦積極開展人工防雹作業。按照市人影辦的安排部署,巷口防雹點提前做好作業準備,隨時實施防雹作業,確保在極端氣候來臨時工作人員能夠快速到位,並及時進行高炮防雹作業,使農民的農作物得到有效保護。
  • 臺灣農作物害蟲天敵的研究利用概況
       近年來臺灣農政當局為謀求植物保護技術的完善以配合永續農業的貫徹執行,大力推動害蟲生物防治的研究應用,期望能夠以害蟲天敵來配合或取代部分農藥,使害蟲的防治更為有效而且安全可靠。臺灣省農作物害蟲天敵的研究單位主要是臺灣省農試所,20多年的天敵昆蟲研究應用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 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為什麼那麼厲害?
    之所以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那麼厲害,我想這離不開袁隆平先生的付出。在最近幾年裡,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湧現出更多的人才。而這位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更是成為了人們心中赫赫有名的「明星」。
  • 潮州市召開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會議暨紅火蟻監測防控技術培訓班
    12月10日,由市農業農村局主辦、市植保植檢站承辦的潮州市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會議暨紅火蟻監測防控技術培訓班在市委黨校舉行。會議時間一天,上午召開會議及開展理論培訓,下午進行現場培訓及演示。
  • 農作物有了「保護傘」!遵義市積極開展人工防雹作業
    近日,汛期來臨,強對流天氣明顯增多,為預防春夏季節農作物遭極端氣候的侵害,遵義市人影辦積極開展人工防雹作業。在紅花崗區巷口防雹點,工作人員正在對高炮防雹作業注意事項進行現場培訓和演練。    按照遵義市人影辦的安排部署,巷口防雹點提前做好作業準備,隨時實施防雹作業,確保在極端氣候來臨時工作人員能夠快速到位,並及時進行高炮防雹作業,使農民的農作物得到有效保護。
  • 農作物對水分的吸收與消耗,栽種時要及時把控好
    大家好,感謝大家的關注,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農作物對水分的吸收與消耗。1.農作物對水分的吸收農作物體內水分,是通過兩個吸收途徑而來的,一是莖葉,二是根系。莖葉的吸水,主要是由氣孔的呼吸作用在比較溼潤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根外噴肥就是利用氣孔的功能直接把液體營養噴灑到莖葉細胞吸收到體內的。但是莖葉的吸水力是有限的,也是有條件的。
  • 常危害哪些農作物?如何防治?
    在阿冰小時候,家裡的耕地還是使用原始的手工勞作,地裡很少上化肥,每年春耕秋作,都是將家裡用秸稈、糞便、雜草等發酵漚肥的有機肥上到地裡,那時候農村種的糧食、蔬菜才是真的綠色食品,只不過受限於生產方式,糧食、蔬菜等的產量不是很高,且容易遭受病蟲害的危害。
  • 外侵物種黃花刺茄成片出現在吉林 對農作物動物均有害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院教授秦建春表示,目前吉林松原地區就已有上千公頃的黃花刺茄,此物種原產於北美洲,可傷害家畜,還會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對畜牧業有很大的影響,需及時剷除。據悉,黃花刺茄2016年被列入我國第四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外侵物種黃花刺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