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喚醒靈魂,成為自己

2021-01-11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大胯

「生命教育」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J.D.Waiters在1968年提出的,當時是為了解決青少年吸毒成癮的問題。

11年後,也就是1979年,澳大利亞成立了一所「生命教育中心」,主要也是針對當時青少年的吸毒、暴力、愛滋病等問題。

1986年,英國創立生命教育中心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藥物濫用。

在西方世界,早期生命教育的重點,主要還是集中在「防止藥物濫用、減少暴力和防治疾病」等方面。實際上,這是西方世界基於社會問題而催生的一種社會性的教育方式。

視野一旦回到國內,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內觀己心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臺灣和香港對於生命教育就極為重視,還相繼把生命教育納入了中小學的課堂。其後,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發展也極為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國的生命教育與西方國家不同,它主要針對的是如今經濟發達的社會過於追求「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最終導致「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的萎縮和喪失。

聽起來貌似很學術,臺灣生命教育專家孫效智解釋道:生命教育是用來解決生命的根基問題,也就是「人為何而活?如何生活?如何活出應有的生命?」

他認為:對這些根本問題的拷問,有助於解決在技術、功利和物質主義的時代人們心靈失衡的問題。而這才能實現人心靈的均衡發展,也才能達成培養人們健全人格的目標。

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作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高揚生命的價值,使人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外察世界

但生命教育的發展路徑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是環境教育等是等同的,認為生命教育只不過是應對危機事件的臨時舉措。

又或是把生命教育看作道德教育的一種,認為其作用就是幫助人們變得有道德。

這些都是對生命教育的嚴重誤解——我們對於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須跳出「工具思維」的邏輯,深入到生命的本體層面,致力於解決生命發展的問題。

即使是這樣,著名學者馮建軍提醒我們依然要避免兩個誤區:

首先,並不是說「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是環境教育」等不是生命教育,它依然是生命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僅限於此,並不能解決生命的根基問題,其次,教育並不都是利於人的發展的,也不能把所有教育都看成生命教育。要不然,「生命教育」這種概念也沒有必要單獨提出來。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與存在形態,它蘊含著廣博而深刻的哲學內涵。它作為真正的人道的教育,涉及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為基本的價值預設,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的超越與提升。

啟迪多元思維

不過仰望星空的同時,也得看清腳下的路。我們國家目前依然處在一個由農業大國轉向工業大國的轉型階段。這使得我們從依附農業主體的狀態轉變為依附工業主體的狀態,這是歷史的進步。

但我們同樣應該看到的是,工業為主體的社會屬性往往會突出強調「孤立性」。也就是說,它往往會將他人至於客體的被利用的地位,再加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人作為社會主體本身的利益屬性也在逐漸弱化,最終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接會減弱。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時代的人們長期壓抑在心中的欲望被引向極端,人對於物質的需求就會被放大,進而形成「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從而使得人被物化。

一個在轉型中的社會,會長期處在不穩定的中間態——傳統、現代、後現代等多種價值觀並存,舊的價值觀逐漸被遺棄,新的價值觀又沒有確立,這使得轉型過程充滿了無序和混亂,使得人的心靈失去了寄託。

站在這個背景來看,生命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在社會轉型中承擔「喚醒靈魂」的責任。

正心正舉

在一個人人浮躁的時代,人人「應試」的背景下,教育體系內外的學科教育都已經偏重知識技能而疏於討論生命的意義,學校裡開設生命教育的課程,社會上培養生命教育的風氣,以專業系統開放的方式討論這些「安身立命」的問題,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

也就是說,整個社會對於學校環境到家庭、學校的配合,都是生命教育之必需。

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學習生命的知識,掌握生存的技能,雖然是生命教育的目標之一,但並不是最終的目標,生命教育最終在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反思與獲得。

臺灣學者吳庶深、黃麗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大目標:

· 1、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肯定、欣賞、尊重、關懷與服務生命;

· 2、確立安身立命的價值觀——良知、真善美、道德價值、終極信仰的建立;

· 3、調和個體的知情意行——人格統整、情緒管理、自我實現與超越。

追根到底,生命教育的本質是試圖通過個體身心的平衡發展,達成與他人、自然、世界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和相互負責的和諧關係。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過: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

人與動物不同,人的存在不僅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存在。這決定了人的存在問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生存問題,而是一個「創造存在」的問題。

也就是說:人活著是為了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動物只能生存,而人卻要想方設法去生活。

所以,生命教育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在生存的基礎上,引導我們追尋幸福生活,回歸本質,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深度解讀:如何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療愈大師?
    疾病只是一種體驗,當我們看到疾病背後靈魂的期待,並滿足了它的期待,疾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真正的答案在我們內在。我們只需要停下來,去真正地看見自己,看見真實的自己靈魂的渴望。愛自己是一切的答案。當我們清晰明確知道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想活出什麼樣的生命狀態,並為此負起全部的責任,時刻錨定在你想要的生命狀態,我們就成為了生命的療愈大師。無論健康,關係還是財富,都將變得好簡單。有人問,什麼是愛?愛不是一個名詞,愛是一個發生。
  • 「喚醒·貘」:打造青少年禁毒教育生態體系
    「昨日再現」——原創主題劇走進青少年    邢成真正開始關注禁毒教育,還要從他在警校時的一名好兄弟說起。    「從警校畢業後,他成為一名戒毒警察,立志要用善意和愛心為戒毒人員送去溫暖,幫他們回歸社會。」
  • 等等你的生命:學學黑幼龍的「慢」教育,把娃送進世界名校
    02有一個爸爸深諳教育秘籍,他的四個孩子全部進入世界名校,他的教育只有一個字,就是「慢」。這個爸爸就是臺灣著名的教育家黑幼龍。他的大兒子立言,是耶魯大學的碩士,後來成為卡內基培訓機構的總經理。二兒子立國是加州大學的醫學博士,做到了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女兒立琍,畢業於加州大學法學院。
  • 學習的本質是尋找自己本心的方向
    教育的意義就是解惑,解惑就是幫助別人解決各種困惑,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要從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學習的本質就是解決自己的內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解決自己一個個內在的困惑和迷茫,每個人小時候都是好學的,為什麼長大了不愛學習了,其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當教育不在以解惑為單一目的時,摻雜了太多的功利主義時,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學習也不再是彼學習,教育的目的變成了培養學習機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學習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學習的目的是現在考更好的成績
  • 教育守望者張中山|燃燒餘生只為你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與中山校長在一起近四年時間披肝瀝膽,讓這所發展中學校成為河北省乃至全國名校,生源遍布23省市自治區,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河北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文明辦、省教育廳聯合發文做出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向唐山英才學校學習的決定。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進行過多次報導。
  • 讓每一位師生體會到生命的活力
    【編者按】2020.10.3中宣部《學習強國》隆重推出襄陽知名校長重磅雄文《讓每一位師生體驗到生命的活力》,今在《百家號》公眾號重新予以刊登,以饗眾親!亦自勵奮勉!歡迎留言評價!怎麼才能讓我們的教師幸福地從教、學生幸福地學習和成長,校園裡充滿歡聲笑語,能聽到孩子們生命拔節生長的聲音,真正讓校園成為能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擁有終身美好回憶的地方?
  •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城陽這4所學校成為市級實驗學校
    以「溫潤生命,養適性發展;引領未來,育國際視野」為辦學宗旨,以「上」為核心理念,實施情境育人,引領師生過向上的生活。學校著眼學生全面發展,將在實驗校、基地校的三年時間內,以德、智、體、美、勞五育作為切入點,構建完善的「五育並舉、適性發展」符合白雲山特色育人模式。仲村小學是仲村社區在2015年投資1個億新改建的學校。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它說的是,「填鴨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李希貴眼裡的教育真相:教育就是幫助孩子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4個...
    十一學校的教育理念不主張提前學習,也比較反對以加速學習為特色的補習班,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學習並沒有增加學生的寬度,而只是在增加進度、增加深度。這樣過早地放棄了孩子們在特定年齡段的各種可能性,使他們一頭扎進一個所謂特定的成長路線上不可逆轉。當他生命的多樣性被壓制,他應該涉獵的寬度也被封死的時候,他就會盲目地判斷自己的能力。一旦此路不通,換跑道的機會窗口就被關閉了。
  • 孕育生命意味著孕育靈魂!那靈魂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猜測,世界很可能分成不同級別的維度,高維世界是由低緯世界組成的,所以,高維世界的生命可以將自己的部分投影到低維世界中,而靈魂便是如此!人類大腦神經元雖然一般人認為靈魂似乎是在整個身體內產生的另一個虛幻的自己,但歸根結底,靈魂似乎與意識有著無法割捨的聯繫
  • 「如此變態的生命教育」,真的在日本普遍實行嗎?——日本生命教育的真相
    :是教育還是「變態」?》文章介紹到殺雞的環節時,作者繪聲繪色地寫道「老師一絲不苟地教導著殺雞過程。 面對自己養大的雞變成餐盤裡的肉,學生們沉重的表情、邊吃邊留下難過淚水的畫面很有衝擊力,再加上煽情的文字,這篇文章引發了大量網民的熱議: 「也就是日本這種民族能做出來這種事情,忽略感情,只是灌輸弱肉強食的道理。」 「日本就是變態。這不是教育孩子尊重生命,這是培養孩子當魔鬼。
  • 《獅子王》:中國缺失的「生命教育」,都在從辛巴對孩子的教育裡
    3、 必要的生命教育能夠讓孩子更加愛護生命知道生命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愛護自己,保護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是對愛你的人負責。父親死之前,告訴辛巴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成為草原的王,做到為草原上其他的動物負責。
  • [大家]生命的等級由靈魂劃定
    他拿著這篇發黃的頌歌,用了21世紀的流行詞,叫作「穿越」,這是一篇帶有召喚舊靈魂的作品,萬紅到底是誰?是什麼樣子的人,陳記者是這樣描述她的靈魂形象的:她應該有種寧靜的熱情,有種痴狂的專注,有種隨和卻是獨來獨往的局外感。
  • 臺灣生命教育的內容
    臺灣生命教育的內容臺灣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鈕則誠  上個世紀末,生命教育在臺灣成為一項教育政策。1997年臺灣教育廳設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出版教師手冊和編印中學六年十二冊教材。2000年8月1日當局宣布成立「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並定次年為「生命教育年」。
  • 幫孩子更好地熱愛生命敬畏自然
    作家們以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生命教育的主題納入自己的創作範疇,在作品中用生動有趣的故事闡釋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貴,讓孩子學會尊重、敬畏生命。 談到該如何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薛濤認為一定要避免生硬的說教和灌輸,「要用生命生生不息的故事打動孩子們。同時讓他們領略到,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去感知生命的力量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
  • 迷你世界 劍龍嚎叫戰鬥喚醒靈魂 神龍擺尾憨態可掬
    前段時間上線的新坐騎炎獄魔龍真是帥得不得了,很多小夥伴都花光的自己攢下的迷你幣,清水通過和一些有經驗的小夥伴交流發現,想要獲得一個炎獄魔龍大概需要2000個迷你幣,抽獎的難度還是蠻大的。喜歡龍的小夥伴注意啦!預計11月28日新皮膚劍龍——嚎叫即將上線,據說同時限時銷售的齊天小聖也將返場。嚎叫是誰呢?嚎叫是一個沉默寡言,也沒有什麼個人意見的汽車人。
  • 永葆普羅教育赤子心,做終身學習的踐行者
    普羅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喚醒,一種關愛,一種期待,一種發現。喚醒孩子內心潛在的能力,關愛他們的精神需求,期待他們與日俱增的變化,發現他們不斷地成長,普羅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經教育而更加情韻悠長,光明磊落…… 河南省普羅基礎教育暑期教師提升研修班(第一期)2020年8月,由河南省普羅基礎教育研究院主辦的河南省普羅基礎教育暑期教師提升研修班(第一期)圓滿結束。
  • 2021年高考作文押題素材:教育
    (管子)8.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陶行知)9.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誇美紐斯)10.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 今天最熟悉的聲音走了,沒有趙忠祥的動物世界還有靈魂麼?
    退休後的趙忠祥更多地把時間精力放在了自己的上,除了偶爾參與主持配音等工作,更多時間放在書畫,廚藝,會友,自媒體以及培養年輕人等方面,這給他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生命的最後十年,趙忠祥老師復出,希望給社會和喜愛他的觀眾帶來福音。儘管復出之路讓趙忠祥老師的人生後半程多了更多的非議,畢竟時代和年代不同了。
  • 人與狗狗的靈魂對話——超靈魂相遇,生命中重要的陪伴!
    狗狗在去世以後,重生成為警犬,後來在執行任務重去世,又重生成為獅子狗,大黃狗等等,各種類型的狗狗,與自己的主人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但是它始終忘不了男主。最後,它的主人養不起它了,將它在田野裡放生了,他在麥麵裡嗅到了男主的味道,然後回到了男主的身邊,但是男主已經不認識它了,它坐了一個只有它和男主才會的動作,這簡直就是奇蹟,實現了靈魂對話,讓男主對生活重燃希望,然後男主跟狗狗又找到了自己當初的女朋友,雖然她已經嫁人生子,只不過又離婚了,他們又組成了家庭,一家人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