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人們對於食物的挑選格外講究,不只重視食物的安全性,更在意食物的營養價值,就有人為了健康的需求,選擇營養價值比較高的發芽米來食用,造成了一股風潮。
為何發芽米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實早在20多年前,發芽米已在日本成功的栽培並販售,也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這幾年來,也有人開始願意改變原有以白米為主食的習慣,而是以糙米來取代,當下糙米也晉升為健康主食的代表之一。
發芽米比糙米還營養
隨著農業栽培技術的精進,研究發現將具種子活性的糙米,以一定溫度培養22小時之後,種子因為遇到環境的改變,啟動防禦機制生成抗氧化物質來保護自己。而這些成分,正好是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像是抗氧化的酚類化合物、類黃酮及γ-米糠醇,或是具有安撫神經作用的GABA胺基酸。
糙米在人為條件控制下的無菌室裡栽培,刻意讓糙米發芽,待胚芽體成長0.1至0.5 mm的發芽糙米(即「發芽米」,亦稱為「發芽玄米」)再加以採收。經過栽培後的發芽米,其含有的營養成分及抗氧化物質比糙米還要高,尤以GABA(γ-氨基丁酸)含量每100公克超過12mg,因而受到營養學界的重視。
馬鈴薯發芽後很毒
如果說,糙米發芽後變成發芽米的營養價值會提升,那麼馬鈴薯發芽後是否也能適用同樣的原理呢?其實發芽的馬鈴薯與發芽米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首先,馬鈴薯是植物的塊莖,其發芽情形與種子發芽不同,而更重要的是馬鈴薯屬於茄科植物,因此,馬鈴薯本身就含有茄鹼(天然毒素),一旦發了芽,整顆馬鈴薯的茄鹼含量會倍增5~6倍。
茄鹼毒素會讓人產生噁心心、嘔吐的感覺,嚴重還會腹痛、腹瀉,甚至出現頭痛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茄鹼是無法經由加熱破壞的成分,所以,不管馬鈴薯有沒有煮熟,只要吃進發芽的馬鈴薯,便會將茄鹼毒素吃下肚。亮健好藥君提醒大家,馬鈴薯一旦發了芽就不能吃,就算是挖掉發芽處,茄鹼毒素也漫布整個馬鈴薯中,因此,沒有發芽的部分也不能吃。
發芽番薯可以吃
既然發芽的馬鈴薯存在茄鹼毒素,那麼地瓜發芽後是否也會產生毒素呢?
番薯的植物科別與馬鈴薯不同,番薯屬於旋花科植物,並不會產生馬鈴薯的茄鹼成分,也沒有其他有毒物質的產生,因此,發了芽的番薯是可以吃的。
因為我們吃的番薯是屬於植物的根部,一旦發芽之後,植物會把所吸收的養分都供應到芽根上。雖然發芽的番薯沒有毒性,但是,吃起來的口感會有所改變,因為發芽後的番薯含醣量會下降,吃起來比較不甜,也會變得比較幹、比較松。所以,就算番薯發了芽,只要去除發芽處,還是可以吃。
此外,像紫米、蕎麥、大麥種子類發芽之後,營養價值提高的情形,同樣類似糙米發芽,也就是與發芽米相似的道理。而芝麻跟黃豆在發芽之後,也不會產生不好的物質,且抗氧化成分都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