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男人的兩側睪丸並不「平衡」,而是左低右高、左大右小,就連收藏家馬未都和清華教授都因此打起了筆墨官司。原來,在胎兒時期,男人的兩側睪丸都在腹腔內,隨著發育進行,睪丸逐漸下降,而左側睪丸往往最先降入陰囊,而可憐的右側睪丸儘管拼命追趕,但輸在起跑線上,位置比左側睪丸要高一些,正所謂「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睪丸左低右高,男人都是這樣
男人那一對寶貝,真的是有高有低?答案是肯定的。
在百度搜索「睪丸」+「高矮」,就會發現有很多哥們兒都對「陰囊鬆弛時,兩個睪丸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感到迷惑。男科醫生說,大部分人的睪丸不僅高矮不同,大小也不一樣呢!
雖然兩個睪丸看起來差不多大,但這兩個光滑的卵圓形器官重量是不一樣的。成年男性左側睪丸的平均質量為10.20克;而右側睪丸相對稍重,平均質量為10.70克。那是不是重一些的就會更有垂墜感,位置更低呢?非也,通常來說反而是比較輕的左側睪丸位置略低,而右側略高,一般左側比右側低1釐米。不信請看著名雕像《大衛》。從正面可以很清晰地看見,大衛同學左邊的蛋蛋低,右邊的蛋蛋高;另外兩個蛋蛋垂下來也並不是平行的,而是有點「內八」。
當然,你也可以對著鏡子看自己的或男朋友的,就連幾個月大的小傢伙都是如此。真讓人感慨造化之神奇!
右側睪丸「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睪丸左低右高的現象,可能起源於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睪丸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在腹腔內。當男性胎兒逐漸發育,睪丸便會下降,直到胚胎發育到30周後才下降到陰囊。這種特徵對於製造出健康的精子相當重要,人是恆溫動物,但量多質佳的精子卻必須在低於體溫2℃的環境中才能產生。也就是說,人的陰囊就是一個與身體分離的囊袋,可以控制內部精子的生長溫度。
按理說,兩側睪丸在下降的速度上應該保持一致才是,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右側睪丸下降要比左側略晚,左側睪丸往往最先降入陰囊,而可憐的右側睪丸儘管拼命追趕,但由於起跑延遲,直到出生時仍有少數未能按時抵達終點。右側睪丸即便是費盡吃奶的勁好不容易按時抵達陰囊,仍無法像左側睪丸那樣沉到陰囊底部,位置比左側睪丸要高一些,顫悠悠地懸在陰囊內,正所謂「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因此,從視覺上看,兩個睪丸並不在一個水平上,右側睪丸位置要高於左側睪丸。
還有一種情況,右側睪丸在下降過程中不知道是倦了還是累了,總之,就是停在路上不走了。有些年輕媽媽在給自己的寶寶洗澡時,會無意中發現,在孩子的陰囊內摸不到或只摸到一個睪丸。媽媽往往會嚇出一身冷汗,不知所措,這就是所謂的隱睪症。在足月產的男嬰中患隱睪症的約佔3%,其中大約70%的隱睪會在出生後3個月內自然下降至陰囊內,到了1歲時,大約有1%的男孩仍會有隱睪的問題。大部分隱睪症是單側隱睪,右側發病的機率高於左側。
一側睪丸突然增大,應到醫院檢查
也許有人要問了,那為什麼男人兩邊蛋蛋不一樣高、不一樣重呢?難道它是生物進化的必然結果?難道它具有某種特殊意義?
有人提出這樣的理論「假說」:受到兩腿夾擊或外力撞擊的時候,睪丸一上一下比較不容易受傷,如果對稱平行的話,很容易擠到一起導致受傷。但假說畢竟是假說,至今沒有科學證據給出明確解釋。有人就此問題諮詢了一位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在讀博士,他說「去問上帝吧」……
只能說,就像一個人左右手大小不同、左右腿長短不同、左右肩高低不同一樣,要長成一個完全對稱的生物太難了。
總之,正常人的睪丸,兩側的確高低不一樣、大小不一樣,但差別一般不大。如果兩側睪丸過去大小基本相似,近期內突然出現一側睪丸明顯增大,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如在一側睪丸增大的同時,伴有發熱及局部疼痛,有可能是附睪炎或睪丸炎。如睪丸增大不伴有任何症狀,應考慮是否有睪丸腫瘤的可能,應及時檢查,切不可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