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農民自創魚菜共生生態種養系統

2020-11-22 中國網

梁智博通過立體生態種養體系保護水生態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宜昌7月27日電 (鄧明明 魏健 董曉斌)湖北宜都一位普通農民,為保護水生態,自創出魚菜共生的立體生態種植養殖系統。他27日表示,只要山美水美,自己的努力就沒白費。

今年49歲的梁智博,10多年前曾是一位美容美髮師,在當地也小有名氣,最高峰時曾開了13家美容美髮連鎖店。正當生意風生水起之時,他決定去清江進行水產養殖。

貴子湖從一潭死水變成了如今的「湖心花園」 受訪者供圖

創業初期,由於清江網箱養魚密度過大,疫病的爆發和水質的汙染導致梁智博虧損600多萬元。面對困局,梁智博在家人支持下,將美容美髮店全部轉讓,全身心投入到水產養殖上來。

這也讓梁智博意識到,不保護生態,最終只會斷了發展的後路。於是,他先後走訪了全國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探索出了動物、植物、微生物「三位一體」的立體生態種養體系。

梁智博在貴子湖查看水生植物的生長情況 受訪者供圖

2013年,梁智博依據立體生態種養體系,在高壩洲庫區建起了2萬多平方米的水上生態花園,兼顧溼地綜合效益的統一。許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僅2016年「五一」期間,水上花園就接待遊客1000多人次。

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7月,一場洪水將梁智博的水上花園全部衝毀。之後,他「轉場」到高壩洲鎮貴子湖重新開始。

貴子湖曾作為水產開發基地,被切割成一個個魚塘,水環境日漸惡化。在宜都市農業、水利和科技等部門支持下,梁智博重新規划水面,退塘還湖,打通水道,恢復湖泊原貌。

為徹底修復貴子湖水生態,梁智博通過立體生態種養體系,投放以浮遊生物為主的濾食性魚類,並在生態生物浮島上種植各類水生蔬菜及鮮花綠草,恢復原生態循環系統,使水資源利用科學化。

經過近兩年修復,貴子湖從一潭死水變成「湖心花園」,蛙鳴鳥叫,魚遊鴨鬧,白鷺飛翔,前來賞光垂釣者絡繹不絕。2017年,貴子湖被宜都水利部門列為水生態文明試點基地。

由於對水生態修復的貢獻,梁智博被長江大學國際水生態研究院特聘為研究員。說到未來的發展,他表示,將打造生態旅遊示範區,從科普的角度展示技術成果,推廣水生態保護。

相關焦點

  •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新華社  作者:  2020-05-27 該基地目前共有8座「魚菜共生」大棚,2019年產魚60多萬斤、菜20多萬斤
  •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陳學洲1一、技術模式概述(一)模式概要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涉及魚類和植物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是針對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基於生態共生原理,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
  • 太原:「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
    【太原:「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太原身邊事11月3日,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萬向農業園內,工作人員正在查看「魚菜共生」系統中有機蔬菜的生長情況。
  • 河北廣平:「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助農增收
    該縣「魚菜共生」生態特色種養,採用「合作社+企業+農戶」三方共建的合作模式,定單式生產,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在溫棚中,水面上是翠綠的空心菜、青菜等各類蔬菜,水下養殖各類魚。在另一側溫棚裡,矗立著六個大型圓桶,裡面養殖了數量不等的石斑、黃桑、鱸魚等高經濟價值魚苗,不同於普通的圍網養殖和池塘養殖,這裡的養殖密度更大、產量更高,5個棚一茬6個月,能出產5萬多斤魚,收益40多萬元。「貧困戶在這裡參加種養管理,通過入股+勞動,讓大家人人有活幹,人人有增收。」
  • 河北廣平: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助農增收
    據了解,河北廣平縣「魚菜共生」生態特色種養,採用「合作社+企業+農戶」三方共建的合作模式,定單式生產,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在溫棚中,水面上是翠綠的空心菜、青菜等各類蔬菜,水下養殖各類魚兒。在另一側的溫棚裡,矗立著六個大型圓桶,裡面養殖了數量不等的石斑,黃桑,鱸魚等高經濟價值魚苗,不同於普通的圍網養殖和池塘養殖,這裡的養殖密度更大、產量更高,5個棚一茬6個月,能出產5萬多斤魚,收益40萬多元。「貧困戶在這裡參加種養管理,通過入股+勞動,讓大家人人有活幹,人人有增收。」廣平縣十里舖鎮金安村支部書記謝文山介紹說。
  • 魚菜和諧種養 綠色循環共生
    今年初,在農技專家的幫助下,章華嘗試「魚菜共生」標準化種養。「一個養殖桶有40立方的水,可承擔3000尾魚,相當於一畝地的魚塘產量。」章華告訴記者,高密度養殖方式,魚類不僅不會缺氧,反而因為頻繁遊動使得水體流動,溶氧量高,更符合魚生存環境。「最關鍵的是,這些水實現綠色循環利用,魚類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廢水,作為養分循環至具有過濾功能的蔬菜栽培系統,吸收過濾後的水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章華說。
  • 河北邯鄲:「魚菜共生」生態特色種養助農增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發展「魚菜共生」生態特色種養,採取合作社、企業、農戶三方共建的合作模式,進行訂單式生產,銷路穩定,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在廣平縣金安村現代農業園「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基地,成片的養殖池中漂浮著首尾連接的浮板,翠綠的青菜茁壯成長,水面下是歡快遊動的魚兒,另一側溫棚裡是石斑魚、黃顙魚、鱸魚等高經濟價值魚苗。目前,「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種養新型複合耕作體系新模式已日漸成為廣平現代農業的新風景。
  • 最近很火的魚菜共生種植系統、有啥優缺點
    一、基質栽培式魚菜共生系統的優勢 1、持續高效。基質栽培式魚菜共生系統始終處於運轉過程中,生產過程不會中斷,所以系統會源源不斷地生產魚和蔬菜。同時,兼有生態飲食服務,科普宣傳活動,與大學聯合研究等,是一種高效的生產模式。
  • 榮昌區龍集鎮推廣「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
    該鎮全面推廣「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積極動員鎮轄內魚塘面積在5畝以上的55戶農戶,以每畝魚塘30平方米的標準栽種農作物。從水質測試、架竿鋪網,到種植管理,工作人員都深入一線,為村民詳細講解每一步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
  • "魚菜共生"是朝陽產業,還是未來科技?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這將是一篇乾貨滿滿的「魚菜共生」專題資訊。筆者力求一文帶你讀懂「魚菜共生」的概念與原理,分析該類模式優劣,探密其前世今生,一瞥它的知識寶庫及相關外延。近來,也有人提出漁植共生、漁農綜合種養等說法,以期改變大眾認知中的只能是「魚」和「蔬菜」共生的第一印象、拓寬其想像的空間。  圖5-7:美國的一個魚菜共生農場(圖源:002mag.com)  02原理  一般而言,魚菜共生系統由水產養殖、植物生產兩部分子系統組合而成。
  • 打造百億級生態漁產業鏈之——重慶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模式
    打造百億級生態漁產業鏈之——重慶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模式2015-08-07 15:09:00  水產養殖網  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已經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我市目前已推廣4萬多畝,今後將按照《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範》(DB&nbsp50/T&nbsp545—2014)繼續擴大種養面積。
  • 「魚菜共生」 生態循環農業玩出「科技混搭風」
    10月24日,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走進舍必崖大棚種植區,一片鬱鬱蔥蔥,種植槽裡的西紅柿、豆角、空心菜、油麥菜等長勢十分喜人,再仔細看,原來,蔬菜是長在水上的,水裡還養著羅非、黑魚、鯽魚、泥鰍等各類魚。魚在菜中長,菜在水中生,伴著潺潺流水和諧共處……這樣的模式真的可以既養活得了魚又長得了菜嗎?23歲的小夥子姜慶給出了答案:「這裡是魚菜共生的大棚。
  • 魚菜共生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日前,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舍必崖村大棚種植區,走進其中一處大棚,看見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大棚裡不是平常所見的一壟一壟瓜果蔬菜,而是有序地放著一個個大皮桶和長勢繁茂種植在水上的蔬菜。仔細一看,桶中的魚兒自由自在的遊弋,無土栽培的種植槽裡西紅柿已經碩果纍纍,淺水池中泥鰍與蔬菜「和諧共處」,潺潺的流水聲清晰悅耳……    內蒙古浮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姜慶告訴記者:「這裡是魚菜共生的大棚,簡單來說,就是魚和蔬菜循環種養的生態生產模式,實現零排放,循環節水95%,環保節能;不用農藥化肥,實現綠色健康。
  • 人民日報關注山東煙臺生態農業:魚菜共生 氣霧栽培
    魚菜共生的農場內景。徐靖 攝  《人民日報》2017年02月13日10版刊發文章《零農藥零化肥、好景觀高附加,廢棄大棚玩出生態農業新花樣——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探路供給側·回鄉看「三農」)》,關注山東煙臺艾維農園生態農業新模式,魚菜共生、氣霧栽培、無土栽培、種養結合,成功實踐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
  • 魚菜共生 生態循環(5)
    新華社照片,湖州(浙江),2019年11月17日魚菜共生 生態循環11月17日,在位於湖州市東林鎮的湖州吳興青蕪家庭農場魚菜共生大棚裡,工作人員從魚菜共生池內捕撈澳洲龍蝦。從2019年6月份開始,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的湖州吳興青蕪家庭農場開始嘗試進行魚、蝦等與蔬菜共生種養殖。該大棚佔地2000多平方米,通過水循環系統將養殖魚蝦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轉化為可被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綠色無汙染種養模式,擁有低成本、高效益、省資源等優點。
  • 璧山縣魚菜共生 讓村民償到新型種養甜頭
    日前,筆者在璧山縣青槓街道大森村一組張寶忠的魚塘裡,看到了這種新型的種養模式--魚菜共生。  「別看這點菜的面積小,但作用大喲,不僅能讓魚塘的水質得到淨化,還能讓魚少得病,這種技術確實不錯,值得推廣。」
  • 厲害了world哥 膠州村民創出魚菜共生養殖模式
    今年48歲的膠州洋河鎮河西李村村民薛增軍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嘗試研究這種「魚菜共生」微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目前初步獲得成功。此舉不但節約成本,還能讓魚、菜安全品質得到保障。    「魚菜共生」模式初獲成功    昨天,在膠州洋河鎮河西李村村民薛增軍所建果蔬種植基地裡,只見一個大棚內,一排排PVC塑料管被立體懸掛起來,一大片栽植在中空管道裡的水培草莓已經成熟,草莓種植區旁邊是一個足有50米長的養魚池,魚池裡還養著不少小紅鯉魚,苦菜、生菜、韭菜、芹菜、油麥菜等一些無土栽培蔬菜通過覆蓋在水麵塑料板被直接種植在水中
  • 研究陽臺景觀魚菜共生系統
    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 良農原創經驗:助你實現田園夢想,魚菜共生系統實際操作問答
    你有過有機種養的經驗嗎?。你要建造的地方蚊蟲多嗎?魚菜共生由於可操作性,如果親力親為必然其樂無窮,會給自己和家人不僅帶來收穫,也帶來參與的快樂和幸福感。在都市裡建魚菜共生尤其要注意蚊蟲防治,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獨立的紗窗系統就會給你以後的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
  • 魚菜共生系統及其立體化案例研究
    文章擬在簡介魚菜共生系統技術發展過程之後,解釋其物質循環和要素組成,然後分別對3個空間尺度的魚菜共生系統應用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探討該技術在都市環境中運用的範圍、方式和前景。   1、魚菜共生系統的發展   魚菜共生系統實際上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