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草率依止上師,要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

2021-01-09 玄奘大師

既然親近善知識相當重要,那一個人在依止上師之前,首先一定要觀察,否則,連認都不認識就去依止,末法時代是非常危險的。

我就遇到過有些人,聽到一個上師的名字就去灌頂,我問:「那個上師你認識嗎?」「不認識,但他們都去,我也去。灌了好多頂哦,很開心,太殊勝了,上師太好了!」「這個上師有什麼功德?」「反正我感覺他很慈悲,一看他的臉就特別喜歡。」——他覺得這就是上師的法相,這是十分草率的。

要依止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師:

如今正值五濁惡世,眾多續部中講的所有法相樣樣俱全的上師,雖說難以尋覓,但我們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師。

一、相續清淨:

從來沒違犯過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備出家人的別解脫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寶講過,也要具有圓滿的居士戒。假如連一條戒都不具足,那所有功德、所有境界就失去了所依。當今末法時代,即使他無法一一護持極細微的菩薩戒、密乘戒,但最基本的、與解脫不相違的戒條也一定要守護。

二、廣聞博學:

上師如果孤陋寡聞,什麼都不懂,連經續的名字也說不上來,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曉顯宗各大經典、密宗各大續部,以及後來諸位大德的教言論典。比如顯宗的五部大論,密宗的《大幻化網》,大圓滿不同續部的教言修法,至少這些應該要懂。

三、具大悲心:

對無邊眾生要像母親對獨子般慈愛。不能光是對親朋好友非常愛護,要什麼就給什麼;對關係不好的人,一提起名字就恨之入骨。若是這樣,不要說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就連世間的悲憫心、善良人格也沒有。

四、通達顯密:

精通顯宗三藏、密宗四續部[7]的儀軌。此處的「精通」還包括實修,否則,只是口頭上會講理論,自己卻從來沒有實地修持過,這樣也沒辦法引導弟子。

五、現前斷證:

依靠上師教言、經續內容而修持實義,最終自相續斷除了煩惱和障礙,現前了無我的殊勝證悟。退一步說,作為上師,就算沒有證悟空性,最起碼也要能摧毀或壓服煩惱,現證前所未有的一些功德。不然,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錯,上師若天天貪著世間八法,精進、超勝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別可笑的事!

六、圓滿四攝:

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法,攝受具善緣的弟子。

布施:上師利益眾生的方法,就是先要進行財布施和法布施。

愛語:用佛法教理進行開示。有些人認為,所謂的愛語,是弟子愛聽什麼就講什麼,這也不一定。如果弟子嗔心特別大,上師天天給他講打仗的故事,這樣對他也不一定有利。其實,按照《經莊嚴論》的觀點,愛語主要是講跟修行有關的教言。

同行:又叫利行,指真正令弟子得到利益,自相續得以改變,不能對弟子從不關心。當然,世間人所謂的「關心」,要麼是指給他財物,要麼指跟他說好話、常聯繫。但此處的關心並非如此,而是讓弟子行持六度,並將他安置於其中,這對他才是莫大的利益,而其他世間行為沒有什麼實義。

共事:上師讓弟子怎麼修,自己也要這麼修。否則,對別人口口聲聲說「你們要修無我、修菩提心,不要懈怠懶惰」,他卻整天睡懶覺,從來也沒想過無我,沒想過可憐眾生,這樣口是心非,一點都不合理。

綜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三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淨慧碩果豐,四攝鮮花齊爭豔,善緣弟子如蜂聚。」

這是一種詩學的修飾方法,意即上師要具備這些法相:三戒清淨猶如大地,廣聞博學、具大悲心猶如降下的雨水,通達顯密、現前斷證猶如成熟的碩果,圓滿四攝猶如盛開的鮮花,以此就會吸引善緣弟子如蜜蜂般集聚。不然的話,上師大地也沒有,鮮花也沒有,碩果也沒有,蜜蜂會餓死的!

《經莊嚴論》講述的十種法相:

關於所應依止的上師,《經莊嚴論》也有個教證,講了十種法相,如云:「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以前我去五臺山時,書夾裡就放了這個教言,法王如意寶也經常引用。

這十種功德分別是:

一、調伏:與戒學相應,故諸根調伏,身口意三門的威儀,皆要以正知正念攝持。否則,上師連自己都不調伏,性格特別野蠻粗暴,天天到舞廳去唱歌、跳舞,想調伏弟子是不可能的。

二、寂靜:與定學相應,故內心非常寂靜。就像《毗奈耶經》所講的那些比丘一樣,威儀自然而然令人生信。

三、除惑:與慧學相應,故煩惱寂滅,斷除一切不良行為。

四、德增:上師的功德、證悟應遠遠超勝,不能比弟子低劣或等同,否則弟子就不服了。

五、有勇:對利他毫不懈怠、精進努力。有些上師得到一些身份後,如同已獲得佛果一樣,從此再也不精進了。就像世間有些學生,讀書時特別用功,但工作後得到地位了,就開始懶惰起來了,這樣是不行的。上師為了利益眾生,不能有這種脆弱之心,一定要精進。

六、阿含富:由於多聞,不管是顯宗、密宗,所通達的教理十分豐富。

七、覺真:證悟無我空性,究竟現前真如。

八、善說法:說法具有善巧方便。

九、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聞利養,一心一意為弟子開示正法。當然,悲心深切並不是天天囑咐弟子:「你要好好吃飯,好好穿衣服,好好睡覺啊!每天睡24小時也可以。」而是一定要給他播下解脫的種子,讓他從佛法上得利,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

十、離退減:遠離一切疲厭,恆時勇猛地宣講正法。

尤其是傳講密乘甚深竅訣的上師,必須具備一切續部中所講的下列條件:

一、成熟相續:

要得過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光是得過還不夠,灌頂還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緣全部具足。

二、淨持律儀:

得到灌頂之後,不同續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條根本戒、《大幻化網》的五條根本戒,從始至終沒違犯過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三、相續調柔:

煩惱和分別念微弱。否則,煩惱特別深重,分別念層出不窮,整天都胡思亂想,這樣的人不可能當密宗上師。

四、精通密宗:

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續部的意義。不然,何為基道果都搞不清楚,那又怎麼去教弟子呢?

五、依修圓滿:

最好是親自見過本尊;即使沒有親自見,夢境、驗相中也要見過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為主的咒語和驗相,都已盡善盡美。

所以,真正能傳密法或灌頂的上師,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有時候我給大家輔導一些密宗修法,真的特別慚愧。我也再三強調過,這只不過是給大家種個善根、接個傳承而已,我自己的相續中,這些功德不要說全部具足,可以說一個都不具足。且不說密宗上師的資格,就連密宗弟子的資格也沒有,正如《竅訣寶藏論》所形容的[8],弟子法相都不具足還想當上師,簡直是太可笑了。

六、解脫相續:

現量證悟了萬法皆空的實相,對無我之義有所體會,心中有解脫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

心相續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從來不考慮個人利益。

八、瑣事鮮少:

斷除了對今生世間的貪執。當然,若是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從以前高僧大德的傳記中看,他們為了弘法利生,有一些瑣事也不叫「瑣事」。

現在有些發心人員,成天抱怨瑣事太多,其實你想一想,倘若這些行為牽涉到利益眾生,那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假如你天天吃喝玩樂,不是為了眾生,而是一直在想 「我早上怎麼吃?中午怎麼吃?晚上怎麼吃」,連晚上做夢也在琢磨「明天早上怎麼吃」,這些都是瑣事,沒有任何意義。不過,如果你在食堂為道友發心,那就另當別論了。

九、精進修持:

因為已修了四種厭世心,故對今世的考慮不是很多,唯一是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

十、厭世勸他:

自己現見了輪迴痛苦,生起強烈的厭離心;有了這樣的境界後,經常也給別人宣說,勸別人看破世間。像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還有漢地許多大德,他們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時,對世間不會有什麼好感,不像現在有些人一樣充滿信心。他們了知輪迴的一切皆無實義,同時也將自己的境界與他人分享。

十一、攝伏弟子:

以種種善巧方便,不管是語言也好、行為也好,攝受調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現各種各樣的形象來度化眾生。

十二、具有加持:

依照自己上師的言教行持,上師說什麼都全部照做,從來也不敢違背,以此緣起,自相續中具有傳承的加持。有了這樣不可思議的加持,那對弟子講法的力量會完全不同。

以上共講了十二種法相,我們應當依止這樣一位上師。如《功德藏》中說:「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倘若你記不住這麼多法相,那也可以只記岡波巴大師所說的三點:

一、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二、以大智慧引導弟子入道;

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

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師具足這三項的話,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總之,我們如果要依止上師,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師,事先務必要仔細觀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講的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頂、聽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

所以,對上師在沒有依止之前,首先觀察非常重要!

相關焦點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和證法——是否有戒定慧。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有正法,自己又想依止,就要依照標準去看。有些人口才很好,滔滔不絕、說得天花亂墜,加之身邊很多人的吹噓,就容易讓我們上當受騙,我們一定要觀察。依止上師的原則,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懂不懂三藏十二部經典與密乘續部的教義。有沒有菩薩戒、密乘戒,有沒有禪定,有沒有智慧。如果都具備,就可以依止為上師。
  • 獲得幸福,從遇見上師開始
    如果一位上師具有菩提心,就稱得上是菩薩。那麼,無論他的修證境界怎樣,都會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利生的事業當中。既然他這樣投入地利益眾生,至少不會有意地傷害我們,一定會盡一切力量引導有緣人走上正途。所以,具有菩提心是作為上師不可或缺的條件。
  • 讓自己和上師心靈相契
    弟子與上師之間心靈相契很關鍵,很多道友也非常希望自己能與上師相應。那麼,使自己與上師心靈相契的方法是什麼呢?對上師要有無偽的敬信心,要經常憶念和祈禱上師。恭敬心和信心是依止上師的非常關鍵的要素。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沒有在上師身邊,甚至在地球的那一邊,因為離得太遠了,所以上師的加持到不了我這裡。
  • 密宗金剛乘上師的資格
    密宗金剛乘的上師密宗金剛乘的上師資格要求極其高。(一)相續清淨,淨持律儀。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二)廣聞博學。(四)傳承的資格,具有傳承的加持力。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續。(五)斷證的功德。依靠修持實義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最好是明心見性初地菩薩以上成就。(六)精進修持。現見輪迴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出離心,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七)攝受弟子。以各種各樣的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
  • 佛教:很多人為求福報供養善知識,3種方式認清真正的活佛和上師
    但是也有不少人不經詳細觀察這些上師和活佛是否具足善知識的法相,就盲目的依止,好像「一見鍾情」一樣。見到一個活佛或者上師,馬上就皈依做弟子,並且用很多的錢來供養。02真正的活佛上師應以傳基礎法為主有些活佛上師在傳法時,直接灌個頂,就傳最高的法,連誓言有多少條都不提。
  • 什麼叫根本上師?怎樣才稱得上是佛教密宗的上師?
    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也許是因為不知道,也許是他的上師傳法有問題。「哎,這個上師特別年輕啊,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個上師特別好看啊,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個上師唱歌特別好聽啊,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個上師能說會道,當了我的根本上師」,這樣莫名其妙的話特別多,但這個上師,你了解嗎?
  • 釋迦摩尼佛的密乘法脈——大日明王上師SunGuru
    《釋迦摩尼佛的密乘法脈--大日明王上師》釋迦摩尼佛本身就是上師,兩千五百年前示現成佛,是幾千次示現成佛的其中一次。釋迦摩尼佛在古遠前,依止燃燈古佛上師,在密嚴剎土授記成佛。燃燈古佛也被稱為過去佛,是釋迦摩尼佛的上師。
  • 一代高僧智敏上師在多寶講寺安詳示寂 世壽91歲
    1954年由清定上師剃度出家,依止能海上師十三年,得大般若宗顯密教理、道場建制之傳承。文革期間堅持依戒修行,仍保持早晚課誦,懇切禮佛。1983至1991年間,在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等佛學院講授《俱舍論頌疏》。1992年之後,創辦了三門、上虞多寶講寺,系統講授了顯密經論數十種。智敏上師愛國愛教,信仰堅定,持戒精嚴。
  • 《普賢上師言教》:顯密圓融的殊勝妙法
    編輯推薦 《普賢上師言教》所教授的是大圓滿前行引導,在密法大海中比前行更高深的密法還有很多,但如果前行不能圓滿,後面的正行也無法起修,因此說舍此更無餘法能獲得圓滿解脫。一個修行人,不修其餘,一生只按本書來修,就可以獲得解脫,反之如果邊前行都無法起修,其餘如大圓滿等深密法要則要不必奢談。內容簡介《普賢上師言教》一書內涵廣博,顯密圓融,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從顯宗修心,到密宗基礎,一直到大圓滿,可以說是寧派最基本的修行之路。
  • 上師行儀二三事:這樣的恭敬不是裝出來的
    大恩上師就是這樣通過具體的事情,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依止,什麼叫信心!文|選自登珠真措《佛子心語:修行路上》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仁波切曾說過,自己向法王如意寶供養東西的時候,如果法王如意寶能接受,上師心中就會異常地歡喜。法王如意寶也曾經說:這是因為希阿榮博堪布對我有極大的信心,所以才會這麼恭敬,這並不是裝出來的。
  • 上師親授,每天的修行竅訣!
    我本人依止上師之後,只要想得起來,就會按照這種方法修,希望你們也能長期這樣修持。此處所講的,主要是閉關的明確修法,這可以歸納為一天的修要,即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該怎麼修行。修行時可分入座和出座,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入座分為兩座、三座、四座、六座等許多層次。如果你時間特別緊,沒有修六座的時間,至少也要保證早上或晚上修一座。
  • 類烏齊寺登真活佛圓寂顯瑞相 帕確活佛撰文憶上師
    登真活佛法相五部空行迎接登真活佛回歸淨土天顯瑞相祥瑞徵兆瑞相叢生帕確活佛親自主持盛大儀式2月9日(藏曆)時,上師說:「我要走了,你們要好好修行,最重要的是你們嚴守戒律,一切萬物都是無常幻化,所以沒有什麼值得執著和貪戀,唯有修持解脫之法就是永恆的幸福。學習佛陀的教育才能我們的身心解脫,解脫之路知道不行一定要走才能到達比岸。我給你們以前傳的法你們要好好修行體悟。」當天早上,上師叫帕確活佛修持達隆上師瑜珈行。
  • 藏傳:如能依止「 普巴金剛」 可得祛病、延壽、財富、吉祥等功德
    ,普巴金剛具有三面、六臂、四足、雙翅,具有無比大威力,不僅可降魔,亦可息災。三面:右面白色表文殊菩薩之忿怒相——大威德金剛,為諸佛身的代表;左面紅色表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之忿怒相——馬頭明王,為諸佛語的代表;中間藍色表大勢至菩薩之忿怒相——金剛手,為諸佛意的代表。本尊具有六手,第一手執天鐵製九股金剛杵(鐵表忿怒,九股表盡三界九乘一切眾生)。右第二手執金制五股金剛杵(金表喜樂,五股錶轉五毒成五智)。左第一手持般若智焰(表燃燒一切苦惱)。
  • 上師只是領路人嗎?作為凡夫弟子應該怎樣理解?
    B佛友問:有的教言說上師只是領路人,能否修上去靠自己;有的教言說一切依靠上師就行了,解脫就有把握了,作為凡夫弟子應該怎樣理解?平時怎樣做得到上師加持?什麼是上師加持?在人間答:我們常常說,上師不是一個人,而是諸佛總集尊,相當於法身佛,視師為佛,是密乘行人最起碼的底線。
  • 「上師」與「法師」有什麼不同嗎?
    簡傳祈竹仁波切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四川名剎大藏寺之法臺及著名醫師,生於1936年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師承帕蹦喀之四大心子之二——赤江仁波切及鈴仁波切、札什倫布寺卡青方丈及色拉寺昧堂方丈堪薩仁波切等大師。
  • 上師是陽光,永遠照耀你
    我的心得是: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護持和運行必須有五:信心、直心、戒、親近善友、多聞。你動念對別人微笑,換來的也是別人善意的微笑,如此就是順境界,自己也要清楚地覺照到這一切的發生。佛法除了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還教給我們如何去把握心態,守好當下,安自心非他心。收心內照,善護相續。正心正念正行,心行合一!修行的要訣:善護念,清淨心,常覺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