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興建馬政街
明太祖朱元璋自馬上得天下,對軍馬儲備尤為重視,設立太僕寺主管全國馬政事務。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巡狩幸滁,以其地夷曠,便於閱視,詔建太僕寺於滁城龍興寺東。……十一年,以其隘甚,改建城外西南三裡,據豐山之陰」[4]552。江淮一帶民間飼養的軍馬,為保證馬匹品質,須定期到滁州接受閱視。南京太僕寺衙署原在滁州城內龍興寺東,馬匹大量聚集,無法驗看。朱元璋遂命太僕寺移至滁城西南豐山北麓。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南京衙門仍予以保留,設在滁州的太僕寺改稱南京太僕寺。至正德年間,民間牧養本色馬匹多改為繳納折色銀兩,減輕百姓負擔的同時,南京太僕寺被官員們視作「地僻官閒」的外放衙門,原先閱視馬匹的馬場也變成了荒野。
王守仁到任後,發現南京太僕寺「寺址距滁城二裡,萑葦蔽野」,無險可守,缺乏安全屏障,於是「令軍民於馬場隙地自置房居住,設總、小甲聯之,論丁巡警。及流賊蝟起,復即滁城尼寺改為寺倉,建官廳一所,而擘畫所遺,莫非遠慮」[5]605。
《南京太僕寺》卷九《規制》亦載:「新街,自本寺牌坊起,至孫家地止。又通全椒路。一街俱牧監點馬舊地,薦苜蓿。正德七年,流賊蝟起。本寺少卿王守仁因寺距滁城外二裡孤懸。招集軍民二百餘家自置房屋居住,立總、小甲屬之,照戶按日巡警防護,本寺免其地租。」「官倉,在滁城南門內,(滁州衛)左所右。初為宋乾明尼寺。正德九年,因流賊之變,本寺少卿王守仁廢寺為太僕寺倉,建官廳一所,以備入滁憩息之地。」[4]560
王守仁不但為城外南京太僕寺衙署增設守衛力量,更在城內設置官廳、寺倉,以備不虞。細心籌劃,有先見之明。在任時間雖短,卻做了一件官民兩利的好事。由此可窺見王守仁事功之一斑。
此街後稱「馬政街」。至嘉靖末年,南京太僕寺寺丞胡杰在《創建馬政街豐樂社倉學記》中記稱:「正德初,冏貳餘姚王君陽明先生始召民立業,不隸有司。迨於茲,生齒林林,幾三百戶」[6]1450,人口增殖,確實起到了護衛南京太僕寺的作用。
2 講學山水之間
《陽明先生年譜》記載:「滁州山水佳勝。先生督馬政,地闢官閒,日與門人遊遨琅琊、瀼泉間,月夕則環龍潭而坐者數百人,歌聲振山谷。諸生隨地請正,故從遊之眾自滁始。」[3]536王守仁在滁州時,常在山中為弟子講學。滁州詩《山中示諸生五首》其二云:「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幾人?莫負詠歸興,溪山正暮春。」[7]805沂水典出《論語》,孔子問弟子志趣,曾點說自己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8]119,其志向簡單樸實,充滿生活情趣,頗受孔子讚賞。王守仁將滁水比作沂水,追慕前賢的理想表露無遺。
在山中講學,固然是王守仁別具一格的教育思想、教學方式使然,但滁州獨特的地理環境也為其講學創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環境。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多丘陵,山不甚高。北宋大文豪歐陽修《醉翁亭記》載:「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9]576王守仁《琅琊山中三首》之一云:「草堂寄放琅琊間,溪鹿巖僧且共閒。冰雪能回草木死,春風不化山石頑。《六經》散地莫收拾,叢棘被道誰刊刪?已矣馳驅二三子,鳳圖不出吾將還。」[7]804就是陽明先生在琅琊山中授徒的真實寫照。
琅琊山北與豐山毗鄰,歐陽修在豐山得幽谷泉,建豐樂亭,又作《豐樂亭記》。加之南京太僕寺衙署本身就處在豐山北麓,這為王守仁山中講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衙署西側又有柏子潭,此地也是王守仁在滁重要講學場所。
柏子潭,舊稱柏子坑,在滁州城西南三裡。潭側有廟,舊名「會應」,為古人祈雨處。明萬曆《滁陽志》載:宋「乾德四年(966年),知州高保緒建祠,繪五龍像。元豐二年(1079年),郡守呂希道奏請賜今額。大觀二年(1108年),祈雨應,五龍神各封王爵。元因之」[10]16。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朱元璋駐兵滁州,天旱無雨,往柏子潭祈雨得應。洪武六年(1373年)遣文原吉祭祀柏子潭,改封「柏子龍潭之神」。十九年,命崇山侯、工部侍郎劉仲廉董役起廟,及浚龍潭。潭周為樓,極其壯麗,樹立御製碑文及祭文。朱元璋的垂青奠定了柏子潭的尊崇地位。此後柏子潭又稱為龍潭、柏子龍潭,故王守仁滁州詩有《龍潭夜坐》一首[7]806。
由此可知,王守仁在山中講學受到滁州多丘陵小山、南京太僕寺衙署靠近山麓等因素的影響,但最為關鍵的還是陽明學提倡靜坐體悟、注重身心修養的思想主張與滁州山水相契合的結果。滁州籍弟子孟源問:「靜坐中思慮紛雜,不能強禁絕。」先生曰:「紛雜思慮,亦強禁絕不得,只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後,有箇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專無紛雜之念,《大學》所謂『知止而後有定』,此也。」[3]536-537這段對話正是發生在滁州山水之間。
3 創建來遠亭
明嘉靖《南京太僕寺志》載:「來遠亭,在柏子潭上。正德七年秋七月,本寺少卿王守仁建。今亭廢址存。」[4]560嘉靖十八年至十九年間,南京太僕寺少卿戴金作《來遠亭》詩,詩中云:「試問亭伊始,作者謂陽明」[11]1,亦可證來遠亭由王守仁命名。但正德七年七月王守仁尚未接到任命,《南京太僕寺志》明顯是將建亭時間弄錯了。
嘉靖三十一年,南京太僕寺卿張舜臣《來遠亭》云:「千盤高阜傍龍潭,古柏森森夏亦寒。閒坐鬥亭聊引望,煙村雲樹掌中看。」[11]1-2來遠亭被稱為「鬥亭」,可知其規模極小,但因亭在柏子潭側高崗上,可遠觀滁州風景。柏子潭至來遠亭尚有小段山路,故監察御史徐九皋有《自柏子潭至來遠亭》詩[11]1。
王守仁在滁州講學,舊學新知數百人,「來遠」之名顯然出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8]1,亭名也印證了陽明先生在滁州講學的盛況。此亭地近龍潭,應當是為講學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