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滁州,他為何影響中國500年?看完才知道

2021-01-08 老羊歷史說

1 興建馬政街

明太祖朱元璋自馬上得天下,對軍馬儲備尤為重視,設立太僕寺主管全國馬政事務。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巡狩幸滁,以其地夷曠,便於閱視,詔建太僕寺於滁城龍興寺東。……十一年,以其隘甚,改建城外西南三裡,據豐山之陰」[4]552。江淮一帶民間飼養的軍馬,為保證馬匹品質,須定期到滁州接受閱視。南京太僕寺衙署原在滁州城內龍興寺東,馬匹大量聚集,無法驗看。朱元璋遂命太僕寺移至滁城西南豐山北麓。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南京衙門仍予以保留,設在滁州的太僕寺改稱南京太僕寺。至正德年間,民間牧養本色馬匹多改為繳納折色銀兩,減輕百姓負擔的同時,南京太僕寺被官員們視作「地僻官閒」的外放衙門,原先閱視馬匹的馬場也變成了荒野。

王守仁到任後,發現南京太僕寺「寺址距滁城二裡,萑葦蔽野」,無險可守,缺乏安全屏障,於是「令軍民於馬場隙地自置房居住,設總、小甲聯之,論丁巡警。及流賊蝟起,復即滁城尼寺改為寺倉,建官廳一所,而擘畫所遺,莫非遠慮」[5]605。

《南京太僕寺》卷九《規制》亦載:「新街,自本寺牌坊起,至孫家地止。又通全椒路。一街俱牧監點馬舊地,薦苜蓿。正德七年,流賊蝟起。本寺少卿王守仁因寺距滁城外二裡孤懸。招集軍民二百餘家自置房屋居住,立總、小甲屬之,照戶按日巡警防護,本寺免其地租。」「官倉,在滁城南門內,(滁州衛)左所右。初為宋乾明尼寺。正德九年,因流賊之變,本寺少卿王守仁廢寺為太僕寺倉,建官廳一所,以備入滁憩息之地。」[4]560

王守仁不但為城外南京太僕寺衙署增設守衛力量,更在城內設置官廳、寺倉,以備不虞。細心籌劃,有先見之明。在任時間雖短,卻做了一件官民兩利的好事。由此可窺見王守仁事功之一斑。

此街後稱「馬政街」。至嘉靖末年,南京太僕寺寺丞胡杰在《創建馬政街豐樂社倉學記》中記稱:「正德初,冏貳餘姚王君陽明先生始召民立業,不隸有司。迨於茲,生齒林林,幾三百戶」[6]1450,人口增殖,確實起到了護衛南京太僕寺的作用。

2 講學山水之間

《陽明先生年譜》記載:「滁州山水佳勝。先生督馬政,地闢官閒,日與門人遊遨琅琊、瀼泉間,月夕則環龍潭而坐者數百人,歌聲振山谷。諸生隨地請正,故從遊之眾自滁始。」[3]536王守仁在滁州時,常在山中為弟子講學。滁州詩《山中示諸生五首》其二云:「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幾人?莫負詠歸興,溪山正暮春。」[7]805沂水典出《論語》,孔子問弟子志趣,曾點說自己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8]119,其志向簡單樸實,充滿生活情趣,頗受孔子讚賞。王守仁將滁水比作沂水,追慕前賢的理想表露無遺。

在山中講學,固然是王守仁別具一格的教育思想、教學方式使然,但滁州獨特的地理環境也為其講學創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環境。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多丘陵,山不甚高。北宋大文豪歐陽修《醉翁亭記》載:「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9]576王守仁《琅琊山中三首》之一云:「草堂寄放琅琊間,溪鹿巖僧且共閒。冰雪能回草木死,春風不化山石頑。《六經》散地莫收拾,叢棘被道誰刊刪?已矣馳驅二三子,鳳圖不出吾將還。」[7]804就是陽明先生在琅琊山中授徒的真實寫照。

琅琊山北與豐山毗鄰,歐陽修在豐山得幽谷泉,建豐樂亭,又作《豐樂亭記》。加之南京太僕寺衙署本身就處在豐山北麓,這為王守仁山中講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衙署西側又有柏子潭,此地也是王守仁在滁重要講學場所。

柏子潭,舊稱柏子坑,在滁州城西南三裡。潭側有廟,舊名「會應」,為古人祈雨處。明萬曆《滁陽志》載:宋「乾德四年(966年),知州高保緒建祠,繪五龍像。元豐二年(1079年),郡守呂希道奏請賜今額。大觀二年(1108年),祈雨應,五龍神各封王爵。元因之」[10]16。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朱元璋駐兵滁州,天旱無雨,往柏子潭祈雨得應。洪武六年(1373年)遣文原吉祭祀柏子潭,改封「柏子龍潭之神」。十九年,命崇山侯、工部侍郎劉仲廉董役起廟,及浚龍潭。潭周為樓,極其壯麗,樹立御製碑文及祭文。朱元璋的垂青奠定了柏子潭的尊崇地位。此後柏子潭又稱為龍潭、柏子龍潭,故王守仁滁州詩有《龍潭夜坐》一首[7]806。

由此可知,王守仁在山中講學受到滁州多丘陵小山、南京太僕寺衙署靠近山麓等因素的影響,但最為關鍵的還是陽明學提倡靜坐體悟、注重身心修養的思想主張與滁州山水相契合的結果。滁州籍弟子孟源問:「靜坐中思慮紛雜,不能強禁絕。」先生曰:「紛雜思慮,亦強禁絕不得,只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後,有箇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專無紛雜之念,《大學》所謂『知止而後有定』,此也。」[3]536-537這段對話正是發生在滁州山水之間。

3 創建來遠亭

明嘉靖《南京太僕寺志》載:「來遠亭,在柏子潭上。正德七年秋七月,本寺少卿王守仁建。今亭廢址存。」[4]560嘉靖十八年至十九年間,南京太僕寺少卿戴金作《來遠亭》詩,詩中云:「試問亭伊始,作者謂陽明」[11]1,亦可證來遠亭由王守仁命名。但正德七年七月王守仁尚未接到任命,《南京太僕寺志》明顯是將建亭時間弄錯了。

嘉靖三十一年,南京太僕寺卿張舜臣《來遠亭》云:「千盤高阜傍龍潭,古柏森森夏亦寒。閒坐鬥亭聊引望,煙村雲樹掌中看。」[11]1-2來遠亭被稱為「鬥亭」,可知其規模極小,但因亭在柏子潭側高崗上,可遠觀滁州風景。柏子潭至來遠亭尚有小段山路,故監察御史徐九皋有《自柏子潭至來遠亭》詩[11]1。

王守仁在滁州講學,舊學新知數百人,「來遠」之名顯然出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8]1,亭名也印證了陽明先生在滁州講學的盛況。此亭地近龍潭,應當是為講學所建。

相關焦點

  • 「500多歲」的王陽明出表情包 關於他你了解多少?
    圖為修文的陽明先生塑像。  也許你想像不到,這樣一組Q版表情包設計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經過十多版的改稿才最終確定。  表情包的創作團隊成員之一黃盛裕介紹說,在創作上分為內容和形象兩部分,內容上選取耳熟能詳的關於王陽明的典故,挑取其中的思想精華用當下網絡用語表達出來。
  • 明朝歷史談:他是王陽明,為何能成功的原因
    明朝出現了一位號稱「完人」的文學家,他非常精通儒學,前往戰場也是勇猛無敵的,經他手通過較少的兵力,打敗了很多造反派,受到的傷害並不嚴重。這個人出生在浙江餘桃,他就是集心學大成者的王守仁,因為他曾在陽明洞築室,自稱陽明子,所以他被後人稱為陽明先生。
  • 安徽滁州為何會有南京太僕寺?據說跟中國古代的這位皇帝有關!
    南京太僕寺的確是在安徽滁州,而且不僅明朝如此,清朝也如此。這是很有意思的事,跟朱元璋朱棣父子倆有關。南京太僕寺為何建到了安徽去?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太僕寺。太僕寺,千萬別被這個名字迷惑了,根本不是什麼寺廟,而是國家行政機構,管著全國養馬養牛之事(傳說中的弼馬溫?)。
  • 王陽明究竟有何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極致的人才叫作聖人。中國有很多聖人,如詩中聖人杜甫,酒中聖人杜康,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大聖孫悟空等等。有人說,中國五千年來,只出來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這個不消多說了,古今公認的,第二個是王陽明,這個是今天說的重點,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這個爭議比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重點來說一說王陽明。王陽明又叫王守仁,他是明朝的思想家,軍事家,他一手創造了「心學」,他在中國不太有名,貌似還沒有道士王重陽出名,但他卻在日本聞名遐邇,婦孺皆知。
  • 王陽明:世間有這2種人命最苦,不易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對王陽明的評價是: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現代大詩人郭沫若對王陽明的評價是: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
    三變為學消耗了有限的生命,病痛又一步步吞噬他的生命,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王陽明卻始終不見光明,陪伴他的,除了苦悶彷徨,就是累累痛傷。從31 歲開始,先後13 次上疏請求準予回家養病。一位長期的生理病人,欲醫治天下的心理病人。王陽明初心未泯,確實「病」得不輕。好在「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奪」,王陽明尋他千百度,堅信定在燈火闌珊處。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少有大志,目標堅定,一生為了自己的目標燒到油盡燈枯,死而無憾。雖天資聰慧,學習時卻投入得像個瘋子。對著竹子去格物,一格就是七天,以至於病倒。年輕時遍讀考亭之書,結婚時和道士坐而論道以至忘了結婚。
  •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
    知行合一王陽明1:聖人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熊孩子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本新書,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聖賢。中國5000年歷史上稱得上聖賢的也就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而那半個就是清朝末期的曾國藩。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臉上多半有3種怪相,別等跌倒了才知道!
    作為著名的「明代一哥」,王陽明對「心學」有著深厚的研究,他一生致力於儒學研究,講求「修身於心」,他的心學廣受歡迎,在海外也有很多弟子。所謂「相由心生」,是指一個人內心的變化,雖然看不見,但可以從他的微表情中看出,久久凝固,形成所謂的面相。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心術不正的人,臉上多半會有這三種怪相,早知早得。」
  •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文/歷史微觀者王陽明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1472年10月31日出生於浙江寧波紹興府餘姚縣,也就是今天的寧波餘姚,在他享年58歲去世。王陽明字伯安,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
  • 王陽明忠告:男人後半生的運勢,靠的不僅是金錢,應謹記三字真言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人都可成為聖人,但現實卻慘澹,這個世界上聖人真的沒有幾個。中華歷史上下5千年,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國才出了2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但王陽明為何說皆可成為聖人?因為王陽明講究的是磨練!王陽明認為,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才能讓自己立得住腳。
  • 500年來第一牛人,橫空出世
    周積跑了進來,王陽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睜開眼,看向周積,說:「我走了。」周積無聲落淚,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用盡最後一點氣力,向周積笑了一下,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病逝於舟中,享年57歲。此時船位於江西南安地界。曾經,有個叫徐樾的弟子,虔敬地希望和王陽明見上一面,王陽明答應了。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人到中年,狡兔三窟為何意?狡兔三窟原意為狡猾的兔子為自己準備了好幾個藏身的窩,那人到中年為何需要狡兔三窟呢?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做到一點就夠了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兩樣。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比如,下面這直指當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 王陽明和湛若水
    明代,和王陽明同時期還有一位大思想家,叫湛若水,號甘泉。這是一位被後人忽視、成就被低估了的大家。陽明學說和湛若水的甘泉學說當時可算是雙峰並立,各有相當的影響,時稱「王湛」之學。可能中國人大多是以事功與否論英雄的,王陽明不僅是哲學家,還是軍事家,文武雙全,所以後世對其評價之高他人難以企及。
  • 「一代宗師」王陽明的4大經典語錄:句句醍醐灌頂,揭露人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一位屢次平定戰亂的保國功臣,更是「千古第一完人」,備受尊崇。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對程朱理學對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創造出了影響無數人的陽明心學,成為一代「心學」宗師。
  • 西方都承認清朝是「中國」,為何日本卻反對?看完才知其狼子野心
    西方都承認清朝是"中國",為何日本卻反對?看完才知其狼子野心 眾所周知,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清朝是一段最為複雜的歲月。從清朝成立之初的亂戰,到清中期的興盛,再到清末的屈辱史,整個清朝的歷史頗為傳奇,也是為人詬病最多的一段歷史。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3件事「心狠」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何這樣說?實際上心軟是人之常情,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多數人也都是生性善良的,懷有憐憫慈善之心。現實生活中,心軟的人也比一般人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痛苦。事事心軟便會失去自己的原則,不僅得不到別人的回報,還會讓自己受欺負,窮苦一生。
  • 華建新:王陽明的思想受到湛氏思想的啟發、影響是不可忽略的
    ——《別湛甘泉序》筆者:王陽明和湛若水,是明代學術的「雙子星」,兩人共倡的心學又被稱為「王湛之學」。筆者的大心學理念支持「王湛共倡」,並為此而努力。在龍場悟道之前,湛若水對於王陽明來說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不過,湛若對王陽明的影響,王門後學不怎麼提起,學術界歷來研究也比較少。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說法:「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兩個半」,王陽明是其中一個,另一個是諸葛亮,還有半個完人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日本、新加坡、韓國被視為聖人,尤其是日本人把王的「心學」視為經世治國之學。其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