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控制天氣,印度擔心個啥?我們又不在喜馬拉雅山人工降雪

2021-01-09 利刃號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說的就是氣候或天氣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是諸葛亮"借來東風",也就無法火燒曹營,周瑜的老婆自然也就被曹操納入後宮了,天下也早已一統。在古代看來,這簡直就是神話,但類似的技術,中國即將掌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8日的報導,中國正式啟動了一個項目,計劃到2025年時,實現對本國56%天氣的控制,到2035年將中國的氣象控制技術提高到"相當先進"的水平。儘管中國表示,研發氣象控制技術,只是為了"增加產量"、"更快地應對自然災害",但還是引起了鄰國印度的強烈不安,美國CNN報導稱,印度專家"非常擔心"中國可能會將"控制降雨和降雪"的技術"作為武器"來使用。

為了阻止中國研發"氣象控制"技術,印度抹黑中國,聲稱中國人為控制天氣,將會"影響全球氣候",對此中國社科院專家陳迎予以了反駁。他表示,"人工影響天氣是很短的時間,很局域的,是一點上的作業",印度聲稱中國發展氣象控制技術會影響全球氣候是"混淆是非"、"惡意挑撥",當然"如果這個作業正好在邊境線上","我也不能排除","除非在邊境線上幹這個事情","否則它應該沒有溢出國界的那種效應"。

德國軍事戰略家魯登道夫在1935年出版的《總體戰》中指出,"戰爭不僅僅是軍事領域的一維對抗",而是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全維度對抗";上世紀50年代,美國總統艾森豪甚至指出,"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這絕非虛言,據估算,一次中等強度的颱風,就能在數小時內裹挾25億噸水移動幾千公裡,它所攜帶的能量,"相當於10億噸TNT當量",如果將颱風作為武器,摧毀美國艦隊不在話下。

巧合的是,就在中國出臺項目,準備在2025年、2035年實現對氣象的控制能力時,美國也在加速對氣象武器的研究,並將"擁有氣象武器"的時間表定在2025年。事實上,美國才是全球最早大規模使用"氣象武器"的國家,越戰期間美國曾經實施過一個名叫"大力水手"的軍事行動,耗資2160萬美元,出動軍機2.6萬架次,在越南空投了474萬枚降雨催化彈,實施了"史無前例"的人工降雨作戰,嚴重破壞了北越的補給線。

此外,美國空軍還曾經實施過"熔巖突擊隊"行動,通過空中播撒特殊化學物質,人工製造"泥濘的戰場環境",破壞敵軍的行動能力,協助美軍作戰。蘇聯也非常熱衷氣象武器,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研發了"啄木鳥"超視距雷達,它發出的10赫茲頻段電磁波,能夠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斷層","改變高空氣流路徑",有可能對別國製造"連續數月甚至數年的乾旱天氣",也能夠製造"毀滅性的洪水災害"。

△氣象武器也被稱為"末日武器"

中國軍網、國防部網就曾在2019年8月刊文,提出需要"警惕氣象武器發展",文章指出,當前某些軍事強國"正在進行或近期進行過"的氣象武器研發計劃就有數十項,部分國家甚至已經推出了"可用於實戰"的氣象武器,"這不得不令人深思"。中國無意發展"氣象武器",更無意主動對別國使用,但"氣象控制"技術必須掌握在手中,因為一旦對手具備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中國也必須擁有類似技術,才能有效化解或威懾。

因此,與其擔心中國擁有"氣象控制"技術,擔心中國將這一技術"武器化",枉費心力企圖阻止中國,印度更多的應該將重心放在發展與鄰國的睦鄰友好關係上,停止挑釁,恢復邊境地區的寧靜。否則,難保喜馬拉雅山附近不會發生降雪量猛增,氣溫驟降的可能性,畢竟"天有不測風雲",這事誰說得清楚?

相關焦點

  • 能覆蓋1.5個印度地區?印媒:中國以天氣控制系統威脅印度
    據印度《歐亞時報》報導,對於我國發布的這個天氣控制系統,印度有分析人士稱,在中印邊境氣溫惡劣的衝突地區,這麼一個天氣控制系統將成為解放軍在惡劣天氣下取得勝利的利器。報導稱,在過去的七個月裡,中國和印度在「拉達克」東部地區發生邊境爭端,使得兩國的邊防部隊在邊境持續對峙了好幾個月,目前雙方仍然在喜馬拉雅山西部為漫長而嚴峻的冬天做準備。
  • 中國首型幹預天氣無人機首飛,印度擔憂:中國會用氣象武器對我們
    而甘霖-Ⅰ是在翼龍-2無人機的基礎上改制的,是我國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進行人工幹預天氣作業,這種操作在世界上也是首創。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採集大氣數據、遠距離氣象探測、增雨催化劑播撒,還能進行防除冰、複雜氣象環境下作業的能力。以前這些作業都是人工來完成,效率相對低,而且複雜氣象環境下人員風險很大,現在這些問題隨著人工幹預天氣無人機參與都將迎刃而解。
  • 中國首型幹預天氣無人機首飛,印度擔憂:中國會用氣象武器對付我們
    在1月6日,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款「甘霖-Ⅰ」人工幹預天氣無人機成功首飛。這款無人機有何特殊之處?為何印度又稱這是為了對付他們的「利器」?以前這些作業都是人工來完成,效率相對低,而且複雜氣象環境下人員風險很大,現在這些問題隨著人工幹預天氣無人機參與都將迎刃而解。 其實人工幹預天氣並不是新鮮事,在去年12月中國還宣布計劃到2025年人工增雨(量)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裡以上。
  • 北方旱區喜迎兔年首場降雪 對緩解旱情影響有限
    農民:這下哩雪太小了,對莊稼不起啥作用,雪後還得抗旱,下裡不夠大,解決不了旱情。  記者撥開薄薄的雪層發現,大部分小麥葉子乾枯發黃,一壟壟的麥田因為缺水而龜裂開來,裂開的口子可以插進兩個手指。農民黃磊正打算著雪後繼續抗旱。  黃磊:旱情太厲害,都好幾個月沒有下過雪了;你家地裡澆過幾遍水了?就那個年前澆過一遍,不贊,準備雪化過以後再澆一遍。
  • 南非遭遇15年來最大降雪天氣
    南非遭遇15年來最大降雪天氣 (4/4)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當地時間年
  • 冰雪消融後,喜馬拉雅山神秘湖中出現屍骨,是哪裡來的?
    引言曾有人說過西藏是中國與天堂距離最短的位置,一個人一輩子至少要去過一次西藏,紀錄片《第三極》向我們完美展示了西藏的婀娜多姿、磅礴大氣。但是有些事情只有親身體會了才會真得體有所感。只有親自走入西藏,才能體會到那裡如同靈魂洗禮的感覺。
  • 人工增雪有「毒」?氣象部門:小雪球該玩玩,小雪人該堆堆
    回應全文如下:前一段時間我們做了大量人工增雨、增雪的工作,大家擔心是否會帶來一些負面的作用,比如說催雨(雪)劑中的碘化銀是否會造成對土壤、水源的汙染?這個問題是大家非常關心的,特別是在我國,對於抗旱、防災減災,人工增雨(雪)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 能夠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鳥,衰羽鶴飛越喜馬拉雅山全過程
    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還在持續的上升,攀登的每十個就有一個喪生,有人稱珠穆朗瑪峰是鳥都飛不過去的高山。全世界只有這群往來於印度和我國西南地區的衰羽鶴,會在每年的秋季飛到印度越冬,它們的旅途中必須跨越喜馬拉雅山脈。山頂狂風大作,衰羽鶴必須飛到足夠的高度才能躲過風暴,它們遇到了強烈的氣流,只好先掉頭返回。
  • 畜牧系統積極應對強降雪天氣
    原標題:畜牧系統積極應對強降雪天氣  本報訊(張雨 記者黃春英)積極應對強降雪天氣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省畜牧獸醫局日前迅速部署,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及時落實各項防範措施,避免畜牧業生產受到損失,確保全省畜牧產業生產安全。
  • 鄭州二波降雪7日趨於停止 河南未來一周無明顯降雪天氣
    映象網訊(記者 秦雯)1月6日下午,鄭州迎來今年第二輪降雪。記者從河南氣象臺了解到,這次降雪於從我省西部、西南部地區開始,隨後擴展到絕大部分地區,主要降雪時段為昨天夜裡到到今天,7日全省降雪趨於停止,7日下午到8日,受冷空氣影響,全省自西向東轉西北風4到5級,陣風6到7級。
  • 中國喜馬拉雅山地區攀蜥屬物種分類釐定取得進展
    喜馬拉雅山位於青藏高原南緣,在地質歷史和生物演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喜馬拉雅山南翼地區,隱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吸引了世界各地生物學家們的興趣。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學科組於2010年開始對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地區開展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
  • 跟著電影看印度:從喜馬拉雅山麓到亞穆納河畔的北部
    這是因為印度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幾百個大大小小的王國林立。所以印度各邦及各地區在歷史文化、宗教和風俗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有的甚至完全不同。要領略印度各地獨特而富有差異性的文化風情,除了親身前往旅行之外,電影也許是最理想的載體。本文將以一系列印度電影拍攝背景城邦為載體,透過影視鏡頭,具體介紹從喜馬拉雅山麓到亞穆納河畔的北部山區與山谷的城邦。
  • 印度大舉增兵拉達克,經濟上又對中國產品設障,印度到底想幹啥?
    中印近期在加勒萬河谷摩擦以後,雖然雙方沒有進一步的衝突,但是印度卻不會罷休,莫迪聲稱不會讓印度軍人白死。由此,印度從軍事、經濟等方面採取了大動作,增兵拉達克10萬兵力,限制中國產品在印清關,限制中國APP在印使用等,看似印度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抵制運動。那麼,印度這到底是想幹啥?
  • 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為什麼在北回歸線以北?
    熱帶季風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大致範圍北至喜馬拉雅山南麓,東面到中南半島,西邊緊鄰印度河平原。上圖中白色虛線為北回歸線,北回歸線穿過南亞次大陸,以北地區的面積佔據了南亞次大陸的三分之一左右,與同緯度的我國相比,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區向北凸很多,而我國廣東、廣西在北回歸線上,廣東、廣西卻發育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為什麼印度的北迴線以北地區還能發育著熱帶季風氣候呢?
  • 科學家發現喜馬拉雅山是「無根之山」?山底下到底有什麼?
    但是科學家們卻發現,我國最高的山脈喜瑪拉雅山,也是世界最高山脈,它竟然沒有山根,真的是非常奇怪按理說不管是因為板塊擠壓或者是斷層,山和地下部分都應該是有一定聯繫的,但是喜馬拉雅山沒有,那就好像是被後天放在地面上的一樣,非常不合常理,喜馬拉雅山如此之高,各種高峰綿延千裡,按理來說山體也應該是非常重的,它應該能在地面下陷不少,但是這些現象都沒有在喜馬拉雅山上呈現,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中國幹預天氣無人機首飛,印媒驚慌:中國的氣象武器要來了
    近日,中國的民用無人機迎來了重要時刻。由中國航空工業研製的首款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甘肅首飛,那麼這款無人機「水平」如何,作用是什麼?為何印度稱其是用來對付他們的武器呢?近日,「甘霖-Ⅰ」在甘肅金川機場成功首飛,作為國內第一款用於民用領域的大型無人機系統,「甘霖-Ⅰ」開闢了航空先進裝備應用的新領域。
  •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啥意思?今年大寒冷不冷,春節天氣好嗎
    不過很多人擔心,年前不冷年後冷,民間有句俗語,「小寒不寒,清明泥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冷天會在過完年出現呢?一、「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啥意思現在的年輕人對一些民俗、節氣都不是特別熟悉,所以關於這句俗語問年輕人是問不出答案的,還是要找年紀大的長輩問才行。
  • 印度的油條?網友說:我們也真的是服了,這到底是個啥玩意?
    不過他們雖說是學了油條的做法,但實際上學的好像並不是太正宗,例如今天我們所要對比的印度炸油條,和中國炸油條的差別真的是很大大,感興趣的不妨接著往下看看。在中國炸油條其實一般都可以分為這樣的兩種,分別是用油擀麵和直接用麵粉的,前者的話,吃起來外面會非常的嬌,裡面的話卻異常的柔軟,哪怕是放涼了,吃起來還是依舊很美味。
  • 春節啥天氣
    另外,老一輩的人還發現冬至節的天氣狀況,對後期的天氣或還會起到準確的預測作用呢!其實這句俗語跟「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是一個意思,都是經驗之談罷了。不過事無絕對,也要相信農民長久以來的觀察能力,也是有過人之處的。但是仔細研究這些農村老話俗語,就有不是這就是那的說辭,有些絕對和以偏概全。我國由於地域遼闊,各地的天氣情況肯定不一樣的,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