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5月21日開幕。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雲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香港和澳門與大灣區廣東9市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尤其是港珠澳大橋通車等一系列交通配套設施完善後,香港、澳門和廣東之間越來越方便,港澳同胞也享受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來的各種便利。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基礎上,當前要持續、重點加強穗港澳民生領域合作。
穗港澳已形成1小時生活圈
鄺美雲說,自己祖籍珠海,出生在香港,在澳門長大。「有時候,別人問我哪裡人,我說我是中國人。我對珠海、香港、澳門都有很深的感情,我如今不管是在大灣區城市生活,還是回到香港,生活方式上沒什麼差別。大家都講粵語,吃的也是粵菜。你不會覺得,我突然一下子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鄺美雲說。
鄺美雲記得小時候從香港去澳門,要坐那種有上下鋪客船。她說,從小很怕坐船,因為暈船。她至今還記得,當時從香港到澳門,要坐五六個小時才能到澳門,有時去碼頭還要排隊,很不方便。即便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前,從香港開車回珠海,也要4個小時。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隨著設施的完善,從香港到珠海,行車僅需40分鐘。現在她從香港的家裡開車,到坐進位於珠海的辦公室,全程也就一個半小時。廣深港高鐵通了之後,從廣州到香港也只用1個小時。她表示,穗港澳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小時生活圈。單從物理距離上講,大灣區現在已經完全一體化了。
要重點加強穗港澳民生領域合作
鄺美雲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所以,大灣區概念不僅是經濟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概念,大灣區建設要以讓老百姓得實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民生領域合作是穗港澳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生領域合作更加能促進民心相通。
打個比方,港澳都是老齡化程度比較重的城市,近年來,香港、澳門的企業或社會資本到廣州來興建養老院的就不少。一方面原因是,廣州是大灣區範圍內醫療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各種高水平醫院分布均衡,居民醫療保障水平比較高。而這是在興建養老院時不可忽視的考慮因素。另一方面,廣州近年來發布了很多促進穗港澳合作的措施,成為了穗港澳合作升溫的「催化劑」。
譬如廣東省去年11月20日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其中特別提到,支持港澳在粵辦養老機構,要深化粵港澳養老服務合作,包括:加強粵港澳在養老服務人才、資金、項目、標準化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廣東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機構,同等享受境內民辦養老機構待遇;推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養老服務標準聯盟,加強粵港澳三地養老服務人才交流互訪和培訓等。這些措施對港澳企業都很有吸引力。
養老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又比如在就業方面。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青年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動力,要吸引人才、為大灣區的長遠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就要加強對青年在學業、就業、創業的支持。廣州去年5月發布了一些措施,為港澳青年在穗學習、交流、就業、創業、生活等提供全面支持。包括設立總規模10億元覆蓋創業各階段的港澳青年創業基金,重點投資港澳青年初創項目;3年建設10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入駐基地初創企業享受免費註冊地址,辦公場地費用半年全免、一年減半;對在廣州落戶的港澳初創項目,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和補貼等。「總之,要鼓勵青年在大灣區內流動,讓他們願意走動、喜歡走動,整個大灣區的各項要素也會跟隨著流動起來。」鄺美雲說,當前要重點加強穗港澳在民生領域的合作,增進人員往來、民心相通,進而為穗港澳合作提質增速。她建議,可以在機場、車站、銀行等民眾常去的地方,擺設宣傳冊子或播放宣傳片,增強民眾的認識和認同。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