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DNA真的有98%都是垃圾嗎?

2020-11-28 TechWeb

據國外媒體報導,脫氧核糖核酸(DNA)是維持生命運作的靈藥,如同一本蛋白質生產的指導手冊。這本手冊僅用四個字母寫成:A、G、T和C,分別對應著4個鹼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鳥嘌呤(G)和胞嘧啶(C)。

這四個字母、或者說鹼基對,在長長的DNA鏈中以特定方式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基因。基因是微小的DNA片段,其中記錄著通過轉錄過程生成蛋白質所需的信息。這些蛋白質對於生物的發育和生存而言至關重要。

1990年,幾家實驗室決定聯手破解構成人類DNA的遺傳指令,這便是著名的「人類基因組項目」。到了2003年4月該項目結束時,我們終於揭開了大自然繪製的人類藍圖。

染色體由DNA鏈盤繞而成

藉助人類基因組計劃,科學家終於對人類的DNA有了數字概念。結果顯示,人類細胞中共含有30億對鹼基對,壓縮成了23對染色體。每2萬至2.5萬條基因對應著約1億個鹼基對,負責著一系列蛋白質的編碼,其中每種蛋白質都有各自的獨特功能。在整個基因組中,負責蛋白質編碼的DNA僅佔1%至2%。

剩餘的98%至99%並未負責任何蛋白質的編碼,因此被命名為「非編碼DNA」。由於科學家認為蛋白質合成是DNA的主要作用,因此這部分DNA又被叫做「垃圾DNA」。但問題是,作為生命的「菜譜」,DNA中為何會有這麼多頁的垃圾內容呢?

是垃圾,還是尚未被發現?

mRNA的剪接機制

合成蛋白質並不像按照菜譜做菜那麼簡單。蛋白質需要藉助DNA的轉錄才能合成,因為合成蛋白質的酶無法直接讀取DNA。DNA中編錄的內容會被複製到一種叫做「信使RNA(mRNA)」的分子上去。和DNA一樣,mRNA也有4個鹼基對,但胸腺嘧啶(T)被尿嘧啶(U)所取代。此外,mRNA是單鏈結構,而不是DNA那樣的雙鏈結構。

在轉錄期間,mRNA會被切割成若干片段、然後再重新結合在一起。這一過程名叫RNA剪接。之所以要有這一過程,是因為部分基因片段「從蛋白質角度來說」沒有意義。這些片段被叫做「內含子」(introns)。在RNA剪接過程中,這些片段會被剔除出去、棄之不用,可以說這些片段在轉錄過程中被丟棄了。

DNA與RNA

數十年來,這些非編碼片段一直令科學家困惑不已。它們分散在各個基因之間,似乎起不到任何明顯作用,許多科學家認為它們毫無價值可言。1972年,遺傳學家大野乾(Susumu Ohno)發明了「垃圾DNA」一詞,來形容這些DNA中的「廢料」。當時,這些DNA也被稱作「自私DNA」,因為它們的存在似乎完全是為了自己,對生物體的生存沒有做出任何貢獻。

不過,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不應倉促地給這些DNA打上「無用」的標籤。如果你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英語原文時,只認識其中的十個單詞,你能說除此之外的其它單詞全都是無用的廢話嗎?同理,科學家認為,這些所謂的「垃圾DNA」的功能也許只是尚未被我們發現而已。

「垃圾DNA」的功能是什麼?

研究人員決定將人類基因組與其它動物基因組的龐大資料庫進行比較。這項技術名叫比較基因組學。結果研究人員震驚地發現,有些垃圾DNA片段千萬年來始終不曾改變過。這些DNA片段得以被保留下來,說明非編碼DNA在某種程度上對生物的存活至關重要。因此,這些DNA在進化過程中通過「正選擇」被保留了下來,因為假如這些片段發生了變異,可能會對生物有害。

例如,在6500萬至7500萬年以前,小鼠和人類從同一個祖先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進化路線。研究人員發現,在所有保留下來的DNA中,只有20%負責了蛋白質編碼,大部分DNA其實都屬於基因組中的非編碼區域。

人類基因組計劃時間線

然而,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結束後發布的「DNA元件百科全書」(簡稱ENCODE)為垃圾DNA的「無用」投出了否定的一票。ENCODE是在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院的贊助下、由多家實驗室合作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旨在解讀人類生存的藍圖,而ENCODE則力圖弄清這部藍圖中的哪些片段真的有用。

人類基因組計劃利用了DNA測序來破解人類基因組,而ENCODE項目則通過RNA測序、以及尋找可以被化學物質或蛋白質改變的DNA片段,對RNA等其它元件進行了考察。該項目研究結果顯示,DNA片段的化學活動也許給我們一些提示,幫助我們了解其可能有哪些功能。

要記得,基因攜帶著合成蛋白質所需的信息,而蛋白質最終負責執行細胞功能。給定基因最終能夠合成的蛋白質數量是由其基因表達(即利用基因中編錄的信息指導蛋白質合成的能力)決定的。

基因表達的核心原理

特定的蛋白質、轉錄因子、或化學物質可以與DNA結合,改變基因表達的時間和方式。科學家發現,一部分「垃圾DNA」中含有能夠調節基因的DNA,可以決定何時及如何激活或關停基因。它們還可以作為轉錄因子與DNA結合的場所,對轉錄過程進行調節。非編碼DNA包含幾種不同的調控因子,包括:

啟動子(Promoters):假如將基因比作一個燈泡,那麼啟動子序列就是它的開關。啟動子為蛋白質提供了一個啟動轉錄過程所需的場所,還可以切換轉錄相關元件的開閉。無法合成蛋白質的基因不含啟動子,其位置處於編碼基因序列的前端。

啟動子的作用機制

增強子(Enhancers):協助激活轉錄過程的蛋白質會與增強子序列結合。增強子的作用類似於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增強子序列,轉錄依然可以發生,但在有增強子的情況下,轉錄的效率會更高。增強子可能位於基因序列末端,也可能遠離基因序列。

增強子的作用機制

沉默子(Silencers):與增強子相反,沉默子可以與能夠抑制轉錄的蛋白質結合,防止某個基因過度表達,造成蛋白質過剩。與增強子類似,沉默子與基因序列之間的距離也由遠有近。

沉默子的作用機制

增強子與沉默子結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類似於風扇的調節器。只不過它們控制的不是風扇轉速,而是基因表達的程度。蛋白質與增強子結合,相當於把風速調到最大;而與沉默子結合,則相當於讓風扇「停轉」。

以上列舉了非編碼DNA的幾項「功能」。那麼,非編碼DNA究竟算不算功能性的DNA序列呢?

一段「功能性」的DNA序列能夠控制基因表達,即由一段特定基因序列合成的蛋白質數量。正是蛋白質組合上的區別賦予了每種細胞獨特的功能。因此,既然每個細胞含有的基因組和DNA都相同,就需要由基因表達水平來決定某個細胞屬於上皮細胞、免疫細胞還是神經細胞等等。

為解釋這種與生俱來的可變性,ENCODE研究團隊在多種類型的細胞中實踐了上述技術。因此,按照上述「功能性」的定義,「垃圾DNA」對基因表達絕對起到了一定影響。ENCODE項目的研究結果說明,我們對基因組中神秘的非編碼區域的了解實在是少得可憐。

2012年,ENCODE項目合作小組揭露,超過80%的基因鹼基對都表現出了生物化學活動。因此,擁有生物功能的DNA肯定不止1%。該項目發現了大量此前未識別出的信號和「開關」,就像紋身一樣,鑲嵌在人類DNA各處。

結論

自ENCODE項目發布研究結果以來,科學家已經找到了非編碼DNA序列與多種生物學過程及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猜測,這些序列也許與我們方向相反的大拇指、甚至子宮的發育有關。期刊《致癌基因》(Oncogen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也顯示,一段非編碼DNA片段可以調控基因表達,最終可以對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患病風險造成影響。因此,破解所謂「垃圾DNA」的功能如今已成為了一項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

但這裡需要指出,ENCODE項目對於「有功能」的定義受到了人們的激烈討論。許多科學家指出,ENCODE項目的結果具有誤導性,並且被遠遠高估了。

他們認為,蛋白質僅僅是與DNA結合、或是經歷了化學變化,不足以說明該DNA序列一定扮演著某種有意義的角色。在生物體內,有些DNA與蛋白質的結合僅僅是隨機發生的事件,沒有任何重要意義。這無疑給ENCODE項目發布的結果蒙上了一層疑影。

這些批評的聲音不無道理。要想對非編碼DNA的功能進行量化,我們還需要開展更多研究工作。不過,對於「垃圾DNA其實一點也不垃圾」這一事實,倒是沒有人反對。

相關焦點

  • 人類98%DNA是「垃圾」 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時間8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會購買一本98%以上文字都是胡言亂語的書籍嗎?
  • 誰是兇手,DNA在說話——法醫實驗室DNA鑑定的那些事兒
    我們看到通過dna檢測方法,可以立即鎖定犯罪嫌疑人,而收集犯罪嫌疑人的證據只需要一根棉籤。dna的精準鑑定要求要有足夠數量的純樣本。酚-氯仿法提取dna最能說明這一點,其通常用於提取血液裡的dna。fc5707微量離心機震撼上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奧豪斯冷凍離心機的信息,請聯繫我們
  • 垃圾人真的都要遠離嗎
    一時間,人渣,垃圾各種"名譽大帽"鋪天蓋地。指責,怒罵,義憤填膺!重慶公交車墜江慘案,暫不說司機的心理素質如何,只說那瘋婆子,無論定義人渣,還是垃圾人,對社會、對陪葬者及家屬而言,此人無非就是一個活著浪費空氣、死了臭塊地的東西!評論也好,怒罵也罷!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這裡面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為什麼要在復活之前把奧西裡斯做成了木乃伊?直接復活不成嗎?第二個就是為什麼不是直接活過來了,而是在冥間復活呢?按理來說伊西斯生命女神那應該是法力很高強了,想怎麼復活那還不是小事。為啥還要那麼繁瑣還有把奧西裡斯做成木乃伊你想過沒。
  • 科學家放大招了:DNA搜索!
    這件事情到現在為止都還是一個謎團,雖然有很多人目睹,也有很多人提出反駁的意見,但是人們願意相信,這裡面也許真的存在一個史前生物,或者一個存在於世的龐然大物,當然更大的可能性這只是一種假設。其實關於尼斯湖水怪的傳聞,人們有限擁有的不過是一些照片,而這些照片還頗具爭議性,另外還有一些所謂的數據,可是始終都沒有比較確鑿的證據,因此才被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不過現在科學家們試圖著手解決這個事情了。這一次,來自數個國家的科學家團隊,一起來探測這最神秘的湖泊。這一次,他們用環境dna來採樣,希望能夠得到關於尼斯湖水域儘可能多的生物的清單,並且跟其他的湖泊進行比對。
  • 無創dna篩查的是什麼無創dna篩查最佳時期
    很多懷孕媽媽在懷孕過程中想必遇到過這樣的選擇困難症:在內地做無創dna產前檢測好還是到香港做無創dna產前檢測比較好。今天裕力健康給大家分享下內地和香港無創dna產前檢測有什麼區別。
  • 科學家發現疑似恐龍DNA!我們可以複製一個《侏羅紀》嗎?
    這些成就無意間給我們造成了一個錯覺:無論什麼生物都能克隆,甚至恐龍。不過,克隆某一物種的前提是需要有其完好的DNA。恐龍化石雖然並不十分罕見,但化石中的DNA經過時間洗禮,大多已不復存在。如果能獲取恐龍的DNA,對恐龍迷來說無異於夢想成真。
  • 香蕉和人類有接近41%的DNA是一樣的?你相信嗎?
    今天早上起來,突然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段視頻,裡面有一個驚人的結論——香蕉和人類有接近41%的DNA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和香蕉有一半的相似度。你相信這一點嗎?或許有人無論如何也不相信,尤其是看了香蕉之後,難道我們有一半是可以被吃的嗎?又或者我們也有機率會長得與香蕉皮差不多嗎?
  • 香港時代醫療正規嗎無創dna男女準嗎驗血報告單怎麼查真假
    香港時代醫療化驗所驗血,內地孕婦都想去香港化驗所進行驗血,想通過無創dna驗對胎兒性別進行鑑定,但對香港驗血並不了解及陌生,孕婦們常常有這樣的疑問,香港驗血是否合法該怎樣進行預約香港化驗所是否正規靠譜,今裕力健康就為大家介紹下香港驗血查男女這一技術相關事項。
  • 你被「強制」垃圾分類了嗎?
    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還是有害?你拿著垃圾站在那裡猶豫不決。不少人覺得自己十分被動,甚至有點惱火。因為這似乎打亂了你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且懷疑,這些垃圾最後真的被好好分類處理了嗎? 首先,拋開「垃圾是否被正確處理,垃圾分類到底有什麼用」這個話題,先來看一組圖吧。如果沒有被分類,而是被隨意丟棄,垃圾可能去了哪裡?
  • 泡麵是垃圾食品?原來我們都錯了,這3種才是,好多人經常吃
    生活好了,身邊好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家裡或者上班的地方都要備一些,現在的我們都喜歡這樣。平常休息在家,有人沒有時間做飯,有人懶於做飯,特別餓的時候,會去泡一碗麵充飢,味道還不錯,還很抵餓,所以泡麵是很多人愛吃的一類食品,但有人常常說泡麵是垃圾食品,到底是真的嗎?
  • 豬吃了會死的都是有害垃圾,我們每天都在吃?
    自2019年7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於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陸續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有機智的網友研究出了「豬分類法」豬吃了會死的都是有害垃圾,而我們每天都在吃。
  • 汙水養、餵糞便……這種魚真的是垃圾魚嗎?真相來了
    最近,關於鯰魚的網絡文章再次甚囂塵上,「鯰魚吃糞便長大的」、「鯰魚在汙水裡也能生長起來」、「鯰魚就是種垃圾魚」……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垃圾食品真的太冤枉了!
    一位名叫布雷迪的醫生坐不住了,他寫了篇文章《垃圾食品比食品多(More Junk Than Food)》,將白麵包、曲奇、冰淇淋、巧克力、碳酸飲料等由精製米麵和精製糖加工成的食物全都歸為了「垃圾食品」。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常吃的米飯、麵條、饅頭等主食也都是「垃圾食品」。
  • 粉碎後垃圾都能一股腦兒衝入下水道?「廚餘神器」真神嗎?
    甘南/攝 資料圖眼下,垃圾分類新規滿月。不但市民學習分類的熱情高漲,被稱為「廚餘神器」的垃圾粉碎機也隨之走紅。把廚餘垃圾研磨成渣,衝進下水道,看起來的確方便乾淨,但真能一勞永逸嗎?「廚餘神器」真有那麼神?用戶:粉碎前也得做好垃圾分類剩飯剩菜堆在廚房裡,如不及時丟棄,極易泛味兒。廚餘粉碎機讓很多家庭廚房變得乾淨整潔。「神器真的挺神,大部分廚餘垃圾都能粉碎。但體積稍大、油脂較多的食物還是要小心。」一位使用者告訴記者,一次,他把沒吃完的排骨丟進粉碎機,一下子就堵了,不得不請售後人員來維修。
  • 垃圾分類後廚餘粉碎機火爆 用它真的省事嗎?
    在產品介紹裡有這些字眼非常吸引眼球:「發達國家廚房標配」、「6000+中國家庭已經使用」、「時間寶貴不想在廚餘垃圾上浪費」等,看完這些介紹確實非常吸引人。  在商品評價裡,基本上所有人都會打出「方便省事」的標籤,買家們也紛紛表示嘗試把一些廚餘垃圾粉碎後直接排入下水道,感覺不用垃圾分類確實方便了很多。但是這種家庭用的廚餘垃圾處理器真正可以代替廚餘垃圾回收嗎?
  • 鯰魚真的生活在垃圾河流中嗎,這樣的鯰魚還能食用嗎
    前幾年我們這裡有一種比較火的餐飲店,叫做「碳鍋魚」,這個火鍋的主要食材就是這個我們熟悉的「鯰魚」,做法就是首先將這個鯰魚用炭火進行烤在其熟了之後,然後在把他放進火鍋裡面煮,味道非常的鮮美。但是也是在火了幾年之後,這類題材的小飯館也是漸漸的都減少了,大概情況就是人們開始漸漸的不吃「鯰魚」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是鯰魚變得不好吃了?還是什麼原因。
  • DNA硬碟:16GB的英文版維基百科,正以4Mb/s的速度存入DNA
    ——DNA寫入機的哲學基礎據CNET報導,StartCatalog已經將所有16 GB的英語維基百科存儲在這個小瓶中的dna上。CataLog是一家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初創公司,成立於2016年,2018年累計獲得千萬級美元融資。上個世紀60年代,生物存儲信息的想法被科學家提了出來。
  • 「我們好餓」!垃圾分類後,流浪貓狗開始餓肚子了......
    對人類來講,流水線般的生活方式看起來還真是高大上,從源頭、物流、商超乃至垃圾都越來越嚴格,你可以直接吃到乾淨衛生的食物,然後剩飯剩菜倒進廚餘垃圾處理器,點下按鈕,全部攪碎,然後流進地下水管道......人類打著」保護環境「的名義實行垃圾分類,控制的是過程,結果呢?垃圾減少了嗎?
  • 海底巨型垃圾場被發現,三文魚等深海魚類,我們還可以放心吃嗎?
    魚類,作為我們日常餐桌上最為美味的食材資源之一,相信不喜歡吃的人很少。但出於對環境汙染及食材安全性的考慮,我們往往都有這樣的一個常識性認知:海水魚比淡化養殖海水魚安全,淡化養殖海水魚比淡水魚安全。在海水魚中,深海魚又比淺海魚安全。這是基於海洋比陸地汙染少,深海比淺海汙染少的感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