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吉林華微電子公司的生產車間(2012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長春12月3日電 題:「傻大黑粗」在轉身 「高精尖新」小而美——吉林民企創新「小巨人」觀察
新華社記者段續、姚湜、薛欽峰
提起東北老工業基地,許多人會有「傻大黑粗」的固有印象:石油、鋼鐵等處在產業鏈上遊的基礎工業產品多,企業規模大,產業文化厚重……
記者近日深入長春、吉林、四平等地調研發現,許多「高精尖新」的民營企業正在蓬勃發展,創新技術不斷湧現,有的已成長為行業「隱形冠軍」,為東北振興注入源源活力。
這是吉林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矽晶圓產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科技公司小而精,技術是「殺手鐧」
在長春市光電與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園裡,企業規模不到150人的永利雷射科技有限公司是二氧化碳雷射器行業的佼佼者。「公司人不多,但技術不含糊。」公司總經理孫尚勇對記者說。
孫尚勇拿起一臺小型機器介紹,這款合束雷射器是企業的拳頭產品,輸出功率是普通產品的兩倍,解決了薄金屬和非金屬厚板材的切割問題。「這款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說到這裡孫尚勇很是自豪。此外,企業研發的光催化技術也是「殺手鐧」,塗覆催化劑後,二氧化碳雷射管使用壽命大大提高。
產品出口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國家專利30多項……二氧化碳雷射器廣泛用於雷射切割、焊接等近50個行業,永利雷射在行業內名氣很大。技術先進、產品規格多,永利雷射是大族雷射等國內百餘家雷射整機廠家的核心配套企業,近3年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40%,有的訂單排到3個多月後。
雖然70%的產品銷往東南沿海,但孫尚勇從沒想過搬離東北。在他看來,企業坐落於「光學城」長春是巨大的發展優勢。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豐富的實驗室和人才資源,給企業提供了充足發展空間。
「與這些機構合作,可以讓我們研發成本降低,技術轉化加快。」孫尚勇說,目前企業正在研發高功率光纖雷射器,準備在航空航天、3D列印等領域大展拳腳。
這是吉林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換熱器有限公司的集成式產品製造中心(2015年4月10日攝)。新華社發
面向未來搞研發,老企業「生新芽」
身著防塵衣,戴上口罩,通過電子門嚴格把守的風浴走廊走進超淨車間,矽晶片整齊碼放進光刻機,屏幕上各項參數閃現。地處吉林市的華微電子公司車間科技感十足。
「這就是晶片雛形。」華微電子產品總監楊壽國說。車間裡,矽晶片被做成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等半導體晶片產品,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
在半導體領域,如果說以CPU為代表的集成電路是大腦,那麼功率半導體器件就是實現大腦指令的手和腳,二者缺一不可。業內人士指出,IGBT是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部分最核心的控制元件,佔整車成本近10%。
華微電子始建於1965年,曾為我國早期的飛彈、衛星項目做重要配套。公司電子技術質量部經理宋洪德說,20世紀90年代,華微成功攻關彩電用大功率電晶體,為國產電視普及立下汗馬功勞,產品一度佔據國內市場80%左右的份額。
如今致力於不斷研發新產品的華微電子依然連續多年排名全行業產銷第一。2018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評選的十大功率器件企業中,華微位列首位。
主要市場在華東、華南,原材料產地也在南方,為何依然紮根東北?在執行長聶嘉宏看來,持續穩定、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是東北最大的吸引力。如今,華微電子每年能加工400餘萬枚晶片,自主掌握了IGBT薄片工藝、壽命控制、終端設計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永利雷射科技有限公司庫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引領行業攀高峰,老產業「等風來」
不久前,位於浙江舟山的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成功接收了一套智能換熱機組,為飛機組裝、維修提供重要保障。這套換熱機組的製造商來自東北。「設備完全達標。」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換熱器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忠林說。
換熱器是一種實現熱量傳遞的節能設備,工業生產不可或缺。四平市集聚著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生產企業,被稱為「換熱器之城」。因為技術落後和惡性競爭,整個產業有過一段艱難時期。「作為龍頭企業必須搞研發,向高端轉型。」李忠林說。
車間裡轟鳴聲震耳欲聾,壓機模具衝壓部分緩緩下降,緊緊將板材「擠」住,半分鐘左右,板片就成型了。「你看這個生產流程很簡單,但是高端換熱器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封鎖,國內企業只能涉足低端市場,被動跟隨。」李忠林大聲介紹說。
為了謀求突破,四平市相關部門為企業牽線搭橋,設立換熱裝備專家工作站,聯繫清華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前來與企業合作,研發能力快速躍進。如今,巨元公司突破了國產換熱器在核電領域的應用,打破國外企業技術封鎖。
公司副總裁詹福才表示,過去兩年企業年銷售收入增長率超30%,目前佔據國內板式換熱器30%以上的市場份額。
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更加節能的換熱設備迎來「風口」,前景越來越好。李忠林說,公司正在聯合行業內企業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整合四平的換熱器產業資源,把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揮集群效應謀求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