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9月6日電(記者趙丹丹 段續)一提起東北,大家印象裡是大農業、重工業居多,產業結構偏「重」,甚至被調侃成「傻大黑粗」。而在長春舉辦的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上,眾多出自東北特別是吉林的智能製造產品讓觀眾眼前一亮。
在東北亞博覽會智能製造主題館裡,匯集了46個企業、120餘種產品,分別在智能網聯汽車、軌道交通、衛星與無人機(空天地海大數據)、智能裝備、智能產品等板塊展示。
「東北才不是『傻大黑粗』,在創新領域說是『高精尖』都不為過。」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家騏說。
事實勝於雄辯,今年的東北亞博覽會智能製造主題館,許多土生土長的「東北智造」特別是「吉林智造」讓觀眾大呼過癮。
——機器人?必須有!還是組團來的!
身高60釐米、體重6公斤的機器人「大哥」——「NAO」,由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參與設計開發,是個會講中文的舞者。其機械部分由法國公司研製,吉林大學引進後通過軟體操控設計,使其在中文環境中可完成人機對話、人臉識別、跳舞踢球等功能。
光說不練假把式,「NAO」現場跳起《小蘋果》,「迷弟迷妹」們都圍著拍手稱讚。
機器人「二哥」——「JLURBOT」人稱「小坦克」。其身背單眼相機,移動中能實時識別行人、車輛、障礙物並生成3D點雲圖像。
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王剛介紹,「小坦克」全名叫安防巡邏機器人,它是基於計算機視覺,採用深度學習技術,可通過圖像採集分析目標的行為,預判將要發生的危險事件,主要應用於邊境、港口、礦山、工廠、居民區的自主全地形巡邏。
而出自吉林省通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的工業機器人「三弟」,除了掌握焊接、搬運、切割、打磨等常規動作外,還臨場施展了提筆、蘸墨、寫字這些特殊技能。
這些工業機器人「兄弟們」究竟有何用途呢?吉林省長吉中科機器人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管理部部長崔文斌告訴記者,吉林省的工業研發優勢既是企業發展基礎,又是巨大市場。企業與韓國現代重工集團在長春成立合資公司,年產工業機器人1000臺,補全了省內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的鏈條。
——無人機?「全國也數得上」
在吉林省國遙博誠科技股份公司的展位前,陳列著彈射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大載荷長續航無人機……「公司的民用無人機性能全國也數得上,最大的載荷能達到十多公斤,農業植保、地質勘測,啥都能幹。」經理於景濤自信滿滿。
——動車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
巨大的中國標準動車組模型,吸引著眾多觀眾合影留念。「時速三百多公裡,嗖嗖快。」觀眾劉賀和自己孩子一邊留影,一邊介紹。
「整體設計以及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關鍵技術都是咱們自主研發。」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鐵技術專家鄧海說。
——小衛星?「十年磨一劍」
2015年10月,「十年磨一劍」的「吉林一號」衛星順利升空。長春光機所突破了傳統衛星設計模式,採用星載一體化形式,使衛星更輕、成本更低。在距離地球650多公裡的太空,「吉林一號」就是地球的「自拍神器」,能拍照片,能拍視頻,效果棒棒噠。
——智能停車場?沒問題!
長春合心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帶來的智能停車場及解決方案,讓停車難不再「扎心」。每個車位造價四五萬元,佔地小,效率高,只需把車停放在指定區域,剩下的啥都不用管,側位停車、倒車入庫、左顧右盼……統統省掉!
知道嗎?吉林每一萬人中科學家、工程師佔比排在全國前列,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幾十個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落戶於此。
智能製造業的發展,給吉林帶來了巨大機遇。吉林省貿促會副會長張亮表示,吉林省作為傳統製造業的重要基地,要把握製造業轉型的脈搏,成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先行區。
創新:打開東北振興大門的「金鑰匙」
發力點變了 創新力強了——東北10家「大國重器」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觀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