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丹陽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時間:2020.7
2020年上半年十分魔幻,全球人民大概率都窩裡蹲了幾個月,線上辦公的辦公,網課的網課。受疫情影響,第一季度全球經濟衰減,GDP數字並不太好看,大家都很「冷」。為應對前所未有的危機,各國紛紛出臺各項經濟政策,希冀保持經濟,刺激重啟。
你可能會問,這些宏觀大面跟我這個「小社畜」有啥關係,很遙遠呀。首先,經濟大環境勢必影響個人、企業的命運與選擇,涉及行業前景、就業、物價、房產、貸款、投資等。
其次,經濟遇冷,財富安全風險會大幅增高。最後,危機的反面是機遇,想不想看準和抓住?馬雲、潘石屹,就曾多次抓準機遇,順勢經濟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走向成功。
可這麼複雜的局面,非經濟學專業的我們要怎樣搞定?其實,宏觀經濟學知識可以指點迷津。
經濟學家、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原院長謝丹陽教授就在《宏觀經濟學通識課》中通過大量國內外政經大事、企業案例,分析、演示了宏觀經濟學是如何幫助人們和企業研判宏觀大勢,辨識經濟周期,從而發現機遇避免損失,培養對宏觀調控政策的預見力的。
掌握這些,我們就能大到洞悉、看懂國際動態、政經趨勢,小到找準未來紅利領域,規劃個人事業,在魔幻之年,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它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西方經濟學中研究一國經濟總量、總需求與總供給、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貨幣與財政、人口與就業、要素與稟賦、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經濟預期與經濟政策、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等宏觀經濟現象的學科。
宏觀經濟學到目前為止只能說是一門學科,還不能說是一門科學。大家如果接觸到高級宏觀經濟學,就會發現它在形式上已經很接近科學,可以推導出一些能被數據證偽的結論。
高級宏觀經濟學裡用到的工具,比如動態優化、動態博弈等,都非常先進,但因為這些模型仍然會牽涉到很多非常牽強的假設,所以其結論還沒有完全讓人信服。
從歷史上看,時常是正當宏觀經濟學家們近乎達成共識的時候,世界某地區便突發一場危機,將共識的基礎局部地摧毀。儘管如此,我認為我們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理解還是在不斷加深的,對宏觀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的認識也更為明了。硬核的宏觀經濟學知識怎麼幫助我們?
001 清晰研判宏觀大勢:防微杜漸,跟準潮流
研判宏觀大勢主要看歷史趨勢、發展階段、地緣政治、國家體制和機制、人力資本、自然稟賦與文化,其中研判那些涉及地緣政治方面的,尤其需要非常豐富的歷史知識。
對宏觀大勢的判斷需要集中注意力在主旋律上,以分清當下的熱點事件中哪些會影響大趨勢,哪些只不過是短期的插曲。
舉個例子,俄羅斯前代總理葉戈爾·蓋達爾(Yegor Gaidar)在 2006 年發表的演講中認為蘇聯的解體歸因於一個事件,即 1985 年沙烏地阿拉伯宣布大幅增加石油產量,而不再遵行過去的減產保價政策。
當時蘇聯整個經濟的運行嚴重依賴通過石油出口換取黃金和硬通貨,從而進口那些必需品,包括糧食。在油價暴跌之下,蘇聯只能向西方銀行大量舉債艱難度日,而到了1989 年,西方銀行突然停止了貸款。德意志銀行通知蘇聯政府,其唯一的出路是政治貸款,即蘇聯只有以政治上讓步的方式來換取西方 1000 億美元的貸款,才不至於挨餓。可以說,隨後蘇聯解體和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改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新興市場基金是一個趨勢性判斷的好例子。在 1987 年之前,雖然有一批發展中國家經濟在高速發展,但美國散戶投資者因為擔心其中的風險而不敢參與這些國家的投資。約翰·鄧普頓(John Templeton) 和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敏銳地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通過推出新興市場基金來分散其中的風險,從而對這一市場的繁榮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002 辨識經濟周期:把握機遇避免損失,比如馬雲和潘石屹
上文我們談到學習宏觀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研判宏觀大勢。但要區分當下的熱點事件中哪些會影響大趨勢,哪些只不過是短期的插曲。下面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中短期的考慮上,集中在當下。
美國川普政府中有一位對中國抱有很大成見且對貿易理解很狹隘的策略人士,名叫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他是挑起對華貿易爭端的主要鷹派人物。
此人是經濟學家,他的《時機:反向思考戰勝經濟周期》一書對企業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大家有時間都應該找來讀一讀,我們必須做到知己知彼。這本書中主要談到以下幾點,可體現辨識經濟周期的重要性:
第一,關於資本開支和收購策略,公司在繁榮期將要結束時削減資本開支。由於我們無法精準地預測拐點的到來,所以這一削減資本開支的行為可能意味著公司會錯過繁榮期最後瘋狂的那一段時間,但因此而節省下來的現金將使公司在經濟衰退最終出現的時候以低成本擴張,尤其是公司可以吞併那些由於過於激進而遇到麻煩的競爭對手, 並為經濟衰退結束時的擴張做好準備。
他舉了一個由於過於進取而遭到慘痛損失的公司的例子—— 美國的計算機零售商 Gateway(捷威)。1999 年,也就是科網泡沫崩盤的前一年,Gateway 將其計算機零售店從 280 家擴展到 400 家,這使其雜項開支成倍增長。當 2001 年經濟衰退來臨時,Gateway 留下了大量庫存。高昂的管理費用降低了其對戴爾的競爭力,戴爾迅速搶走了 Gateway 的市場份額。
他也舉了成功的案例,那就是潘石屹。潘石屹於 1992 年果斷退出了海南房地產市場,隨後海南房產泡沫於 1993 年破裂。潘石屹於 1995 年創立了 SOHO 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他在北京積累了土地儲備,為 2001 年之後的擴張做好了準備。
大家可能還會注意到另一個成功的案例:馬雲。在阿里巴巴的香港首次公開募股(2007 年 11 月)取得巨大成功後,馬雲於 2008 年 2 月宣布「冬天即將來臨」並要求員工做好準備應對。這離雷曼破產的 9 月15 日還有大半年的時間。馬雲大幅削減資本開支,其節省的現金使阿里巴巴能夠在危機當中以有利的價格購買中國萬網、搜狗、s.cn,Sinosoft 等公司的股份,並加速其在印度、美國和歐洲國家市場的擴張。
第二點是庫存管理,企業不要被表面的幻影需求所迷惑。書中以思科(Cisco)為例做了說明。當面臨供應短缺時,客戶會在實際需求為100個單位時訂購 180 個單位,希望可以分配到100 個單位。在這 180 個單位的需求中有 80 個是虛幻的。
思科沒有意識到實際需求和幻影需求之間的差異,也沒有留意到經濟衰退即將到來的信號。它不明智地繼續擴張,結果在衰退到來之際累積了大量庫存而賣不出去,不得不在 2001 年減記了價值 20 億美元的庫存。
第三點是關於經濟衰退期間的營銷。1990年到1991 年經濟衰退期間,必勝客在廣告中強調的是家庭套餐的價廉物美,而麥當勞在同一時間削減了廣告。結果是這一時期必勝客銷售額增長了 60%,而麥當勞的則下降了 30%。在衰退期不是不做廣告,而是要懂得如何讓廣告打動消費者。
最後,他討論了風險對衝。我們都知道,航空公司的主要成本之一為石油。2004年,當油價超過每桶 50 美元時,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風險對衝率為 80%,它早在石油期貨每桶 24 美元的時候就已經鎖定了絕大部分成本。相比之下,美國的大陸航空公司的石油對衝率為 45%,對衝價格為每桶 36 美元;西北航空公司的石油對衝率只有25%,對衝價格為每桶 37 美元;而達美航空公司則完全沒有對衝。
【編者註: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廉價航空理念(提升人效、降低成本)典範,自誕生起歷經石油危機、經濟衰退與罷工、惡意競爭和價格戰、海灣戰爭和恐怖襲擊、金融風暴等生死大危機,每次遇險均能洞悉大勢、逆風翻盤並實現增長,連續盈利47年,創造奇蹟】
可能大家會覺得,雖然以上例子說明了辨識經濟周期的重要性,但難在如何辨識。事後諸葛亮容易做,可是當你真正要做決策時總感覺信心不足。決策對了,當然可以把握機遇,決策錯了則難免造成重大損失。當然,宏觀經濟學家判斷失誤也不在少數。
學習宏觀經濟學會讓我們注意到一些關鍵的數據,同時也讓大家理解那些重大事件是如何影響整體經濟的,這種影響的整個鏈條是如何銜接的。
為了能夠更準確地辨識經濟周期,各國紛紛建立了調查資料庫, 官方和民間的數據發布也都相當多,其中有一些是左右大市的。經濟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的領先指標和預警體系,雖不完美但還是對判斷和決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003 get對宏觀調控政策的預見力,吃到並吃好政策紅利
下面我們來談談「宏觀調控」這個熱點詞以及如何利用宏觀經濟學知識增強我們對宏觀調控政策的預見力。
錢穎一在他的書中說,「宏觀調控」一詞是在 1985 年「巴山輪會議」上正式提出的。1984 年年底中國經濟形勢仍然過熱,信貸失控、通脹率達 10%。雖然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但問題並沒有解決,通脹率到 1989 年一度突破 25%。
在中國,「宏觀調控」是在 1994 年真正獲得了今日的名聲,當時中國通脹率再次站上了 25% 的關口。這一輪的過熱起因可以回溯到 20 世紀 90 年代初,改革處於「姓資」還是「姓社」之爭。鄧小平在 1992 年的「南方講話」打破了這一僵局,確立了改革方向:「誰不改革誰下臺」以及「發展才是硬道理」。
號召一出,經濟展現活力。一批年輕官員下海創業,造就了今日的「92 派」企業家,其中代表人物包括陳東升、田源、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毛振華等。與此同時,各地投資項目也紛紛密集出臺,到 1993 年經濟再次明顯過熱,通脹率由馬的投資項目和爛尾樓,但整體經濟仍然維持著增長勢頭,即便到了1996 年,GDP 實際增長率仍有 9.9%。
這一輪宏觀調控和法制建設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為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下了基礎。
1994 年,中國宏觀調控正在進行中。當時金融市場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即經濟會出現崩盤,而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軟著陸,即經濟增長會有所下降但仍處於健康水平。
香港的一家國際投行的主管持第一種觀點,而其手下的一位海歸中國經濟學家則堅持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軟著陸,於是向美國總部力陳己見,這樣做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隨後的發展證明這位中國經濟學家更了解中國。
1997年,亞洲出現金融危機。這一外部衝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又是另一場考驗,中國需要的是另一番宏觀調控對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工具的應用以及匯率政策方面的權衡。
宏觀失衡可以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宏觀失衡的類別也不盡相同,因此它所需要的宏觀調控政策組合也就不同。即便是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也有可能出現政策兩難或者政策失靈的局面。下面我們來介紹兩個典型的例子:
(1)政策兩難:1979 年沃爾克接任美聯儲主席,他為控制美國當時的通貨膨脹,把價格型調控轉向數量型調控,讓美聯儲直接控制貨幣總量。結果金融市場的不適應導致了長期利率大幅上漲,經濟衰退非常嚴重。
(2)政策失靈:2001 年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連續降息 11 次,但仍無濟於事。原因在於,雖然美聯儲控制了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但這樣並沒有導致長期利率的有效下降。
經濟是否處於失衡?處於哪一類失衡?政府面臨的選擇有哪些?政府的各種可能使用的政策各有多少空間?比如說,如果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很重,那麼使用財政手段提振經濟的政策空間就很小了。有了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和分析,我們對政府的調控政策就有一定的預見力。
結語:
以上,大家讀完可能還是會迷茫,覺得宏觀經濟政策、措施離我們還是遙遠的。說白了,其對我們的幫助在於培養洞悉趨勢,解讀國家發布的各項方針政策(比如各種貨幣政策報告、關於經濟的新措施等)的能力,如大家都能快速明晰其背後對大歷史走向、國內外政經大勢、民生的影響,進而指導生活——大到事業發展、投資、房產等,小到零花錢買買理財、基金……我們就能趨利避害,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來自書《宏觀經濟學通識課》的作者謝丹陽。他是經濟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系講席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社會樞紐署理院長。1983年於武漢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92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同時也是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原院長,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和高級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香港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交銀施洛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目前學術與社會兼職包括: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南京審計大學政治與經濟研究院學術顧問。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通識課》將會納入鈦媒體Pro版書庫,敬請大家關注前沿書庫的上新動態~每位Pro專業用戶一年可以在書庫中任意選擇三本書,由鈦媒體免費贈送哦~點擊連結、登錄,進入「前沿書庫」選書:https://www.tmtpost.com/pro/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