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我省不斷創新林業生態扶貧政策舉措,加快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2020年12月30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省林業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省共安排25個貧困縣林業項目資金77億元,佔到全省總量的37%,有效帶動11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實現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贏。
我省森林覆蓋率達63.1%,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我省多數貧困地區是林業重點縣,是重要森林資源保護區或生態脆弱區,這些地方既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林業生態建設修復的主陣地。
做好山水文章,讓重大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紅利真正惠及貧困地區群眾。「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安排重點防護林、退耕還林、造林補貼等工程項目資金42億元,其中,安排25個貧困縣項目資金18億元,吸引貧困戶以山林入股、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造林,為貧困林農提供了「門前務工」機會,人均投勞收入達1000多元。
全省共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23784人,按照平均每人每年1萬元的勞務補助標準,已累計安排中央資金7.7億元。同時,大力推行林長制,將生態保護與林業生態扶貧相結合,安排271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森林資源源頭管理專職護林員和溼地管護人員,進一步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全省林業生態公益性崗位輻射帶動8萬貧困人口脫貧,既實現家門口脫貧,又享受到了保護綠水青山帶來的實惠。
結合森林資源特色,重點抓好油茶、竹類、香精香料、森林藥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觀利用六大林下經濟產業,推廣「公司 基地 貧困戶」「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等模式,與貧困人口建立利益連結機制,累計帶動70萬貧困人口增收。我省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超過3900萬畝,佔全省林地的24.4%,其中,僅油茶、竹產業貧困戶參與的規模就達160多萬畝,覆蓋貧困村2200多個,戶年均增收2000元。此外,依託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自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累計接待遊客達6.02億人次,拉動了當地林產品的銷售,林下經濟產業已逐漸發展成為林農增收的「綠色銀行」。
抓好林業科技扶貧,以「扶智」帶動「扶貧」。「十三五」期間,累計幫助農戶建成扶貧示範基地40餘萬畝,舉辦技術培訓班和送科技下鄉752期,培訓林業基層技術人員和林農7萬多人次。 (記者劉佳惠子 實習生畢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