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臺兒童骨科手術都烙印著他的名字,小兒骨科創始人吳守義教授去世

2020-12-05 新民周刊

臨床工作是他最為重視的,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會提供最大的幫助。2011年「7·23」甬溫線鐵路重大事故中受傷的小女孩「小伊伊」在新華醫院治療,入院當天,90高齡的吳老就從家中趕來,隨大家一起進入手術室認真查看下肢創面。

記者 | 黃 祺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甚至未來的很長歲月裡,中國兒童骨科手術室裡的每一臺手術都銘刻著這樣一個名字——吳守義。吳守義教授,不僅是我國兒童骨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還研發了兒童骨科的手術器械,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手術器械的空白。至今,這套器械仍在廣泛使用。

6月27日(昨天)晚上19點50分,吳守義,這位為兒童骨科事業奉獻一生的老教授離開了我們,享年98歲。他家裡的書桌上仍然放著一本吳老入院前研讀的書,英文版的骨科醫學書籍。這位「國寶」級的老專家,始終遊歷在他至愛的醫學世界裡,用積累了半個多世紀的經驗為小患者解除痛苦,關懷後輩。

1921年,吳守義出生於上海青浦,早年求學于格致中學。1939年,考入聖約翰大學醫預科,開始與醫結緣。1945年從聖約翰大學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南洋醫院、杭州第一市立醫院任外科醫生。1948年10月,到仁濟醫院工作,師從骨科大家葉衍慶教授專攻骨科學專業,和胡清潭、周連圻、過邦輔等日後成為葉老最得意的學生之一。1954年至1960年,他在廣慈醫院骨科任主治醫師。

拓荒兒童骨科

新中國建立前,我國還沒有小兒骨科的概念,吳守義便是這個領域從「零」起步的重要拓荒者。1961年2月,為了支援剛建成的新華醫院的兒科建設,吳守義等從廣慈醫院調到新華,擔任兒外科副主任。從創建小兒骨科病房開始到隨後成立單獨的小兒骨科,在時間上幾乎和我國骨科創始人孟繼懋教授於1964年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創立中國第一個小兒骨科專業組同步。

作為全國最早設立小兒骨科專業的醫院,很多慕名來到新華醫院找吳守義看病的孩子大多患有骨骼發育畸形的病症。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在這方面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患兒一旦錯過了最佳治療期,也就意味著將終身殘疾。吳守義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積極尋找著治癒這類疾病的手術方案。1973年,他和胡清潭等研製出國內第一臺脛骨延長架,將脛骨截骨牽開延長小腿的方法應用於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這項新技術成為當時我國小兒骨科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對小兒先天性、後天性各種肢體畸形的矯形手術奠定了基礎。隨後,他開展大量灰髓炎後遺症的矯形手術,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協作,總結成書《脊髓灰質炎後遺症手術治療》,成為為全國最早的灰髓炎手術參考書。上世紀80年代,隨著全國36萬小兒麻痺後遺症搶救性手術治療高潮,將肢體延長術的研究與治療水平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吳老還在小兒髖脫位(DDH)研究和診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上海知名的四大產院開展了35000例新生兒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普查工作,是當時國內最大、最早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發病普查資料,最終發現國內發病率為0.91‰,這個數據至今仍被文獻經常引用。1982年,他通過大樣本胎兒與嬰幼兒的屍檢,在先天性髖脫位的病因學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

由於當時國內大年齡髖關節脫位病例多,他引進並改良國外莎氏手術,治療數量多、效果好。隨後又引進了國外的Salter骨盆截骨,並且改進後,創立了髖臼造蓋成形術,這項手術沿用至今,是兒童髖關節脫位的最主要的手術治療方法。他還創造了新華髖關節造架術治療大年齡兒童髖關節脫位,以及多種先天性髖脫位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對國內學術界產生引領和推動作用。

今天,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擁有著良好的人生,正是得益於吳老的研究,才得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醫工結合的「神來之手」

吳守義不僅在小兒骨科治療領域是公認的「神來之手」,在醫工結合方面更是堪稱典範。他親自改造一系列成人手術器械,並根據小兒手術的特點和要求設計研製大量的手術器械,如骨鑿、骨錘、電鋸、小兒電鑽、髖臼擴大磨光器、測量X光尺、脛腓骨延長支架、股骨延長支架等,不僅在國內得到推廣使用,有些還被其他國家採用。

小兒骨科創建初期,舉步維艱,由於沒有適合小兒專用的手術器械,小兒骨科醫生只能用成人的手術器械為患兒開刀,在手術過程中不能適應小兒生理解剖特點,既給醫生帶來不便,也容易對患兒造成損傷。為了改革手術器械,吳守義求助於身邊的工人兄弟,先後和上海第六手術機械廠、上海工具廠、上鋼二廠、上海滬東造船廠等單位合作。研製過程只能是摸索著進行,他首先要把器械的草圖畫出來,交給工廠,由工人師傅試製出樣品,然後仔細對照每一個手術細節,經過反覆修改,才得到最終可以應用於臨床的器械。1965年首先在國內報導了改良莎氏手術治療兒童先天性髖脫位,並研製了國內首創的兒童專用的「鵝頸釘」器械。1976年,由他開發研製的「小兒骨科專用手術器械箱」,獲國家醫藥管理局三等獎,並形成產品在全國推廣。由此,在新華醫院的手術室裡,實現了我國小兒骨科手術一項項從0到1的突破,開啟了我國小兒骨科使用自主研發器械完成更高難度手術的先河。

吳守義曾先後擔任全國小兒麻痺症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殘疾人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小兒外科學會骨科組組長、上海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他還是《美國小兒骨科雜誌》唯一的中國編委,從此在國際骨科上有了中國學者的聲音。

吳守義對醫術精益求精,對待每一位病人的診斷與治療一絲不苟,分析精闢,判斷準確,方案完善。即便是常見病多發病,吳老也是細緻入微地了解病情,認真做全面及局部檢查,然後才研究診斷及治療方案,從不輕易作出決定,更不單憑X線片提出診斷治療意見。他千方百計地為患兒解除痛苦,深受病人愛戴。

德高望重桃李天下

吳老從醫七十餘載,在小兒骨科領域開疆拓土,極具創新精神,他對小兒骨與關節疾病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手段形成了獨特的、系統的、規模性的治療體系,逐漸摸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兒骨科發展道路,對國內小兒骨科的規範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和示範作用。儘管有許多成就,但他仍然是一名非常溫和、彬彬有禮、謙虛低調的兒科醫生。

2009年,為表彰他為我國小兒骨科事業作出卓越的貢獻,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骨科學組向他頒發傑出成就獎。

吳老對中國小兒骨科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悉心培養的很多學生都已經成了小兒兒童骨科領域的頂級專家學者,新華醫院的汪啟籌、陳瑾英、楊根興,上海兒童醫院的朱葆倫,瑞金醫院的張樹江等都是他曾為之驕傲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顧玉東院士曾這樣說,「在德高望重的吳老面前,我們都還是學生」。

如今,上海新華醫院小兒骨科依然保持了全國領先的技術水平,經過一代又一代兒骨科人的傳承和努力,在現任主任楊軍林教授的帶領下,小兒骨科已形成系統化、亞專業齊全的學科體系及結構規整、醫教研一體化的學科梯隊。在兒童青少年骨關節創傷及脊柱四肢畸形等小兒骨科經典疾患上發揮著國內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在國際小兒骨科領域也發揮重要作用,年手術量超過3000例。

他的學生、新華醫院兒童骨科沈品泉教授回憶,吳守義教授給學生們的最大感受是治學嚴謹,通過言傳身教詮釋了學習對醫生的重要性。他退休後仍堅持每周到病房查房、帶教年輕醫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學識傳授給學生們。每次到醫院總會帶來他最新閱讀的英語文獻,推薦給大家閱讀,也推薦他認為的優秀的專業書籍給大家,還會把自己珍藏的書籍、文獻借閱給大家,在上面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批註和學習心得。「每次去他家,總能在他的案頭,看到他每天都要翻閱的資料,在他身上『活到老,學到老』絕不是一句空話,這也鞭策科室的醫生要不斷學習。」沈品泉說。

在給大家講課時,吳守義教授總能旁徵博引,可以從疾病的機理講起,穿插各類相關知識,從病理基礎、解剖描述一直到臨床表現的典型特徵,治療方案的選擇,手術細節的把握,甚至每一個疾病的發病率都能準確記憶,很多數據表述也毫無偏差,這都令學生們欽佩不已。小兒麻痺患者的體檢,體現了他紮實的基本功,他可以毫無遺漏地完成每組肌肉力量檢查和評估,並通過專門制定的體格檢查表讓每個醫生都能掌握體檢要點。他制定的科室規範,改良創新的手術方案,都是兒骨科寶貴的財富。每次聽他回憶新華醫院的成立、建設、發展,可以從一個個故事中體會到老一輩新華人的工作熱情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臨床工作是他最為重視的,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會提供最大的幫助。2011年「7·23」甬溫線鐵路重大事故中受傷的小女孩「小伊伊」在新華醫院治療,入院當天,90高齡的吳老就從家中趕來,隨大家一起進入手術室認真查看下肢創面。此前創面因封閉負壓引流,直到此時才第一次展示在上海專家及我們的治療團隊眼前。大家的共識是左小腿肌肉、神經損傷嚴重,擠壓傷後缺陷攣縮致損傷不可逆,保肢難度大、情況不容樂觀。但吳老憑著幾十年的行醫經驗指出,根據目前的情況,儘管後期功能恢復的可能性極小,但保肢的可能還是大的,他的這一判斷無疑給了整個治療團隊極大的信心,畢竟只有先保住左腿才有後續所有治療的可能。

上海新華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楊軍林說:「我們會繼承並發揚好吳守義教授傳承下來的衣缽,更好地為患兒服務。」

相關焦點

  •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創傷骨科,完成一例小兒多指畸形矯正手術
    近日,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創傷骨科收治了一例 11 個月大的先天性多指畸形寶寶。專家在手術方法的選擇及皮瓣切除範圍的設計上力求精益求精,準確設計皮瓣。縫合後,切口整齊美觀,術後儘可能避免了引起局部組織隆起或凹陷。據悉,手術過程十分順利,效果令人滿意。
  • 瀋陽積水潭醫院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
    近日,瀋陽積水潭醫院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成功完成多例手術。包括小兒骨科團隊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完成7歲男孩下肢肢體延長術;脊柱外科團隊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完成椎弓根釘植入術;脊柱外科團隊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完成TLIF(腰椎板減壓、椎間盤切除,椎弓根釘內固定、椎間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術)。
  • 首屆上海六院骨科國際論壇在滬召開 聚焦骨科前沿科技
    首屆上海六院骨科國際論壇在滬召開 聚焦骨科前沿科技 2018-10-13 12:20: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0月13日消息
  • 風雨砥礪,引領未來——第四屆長城骨科論壇暨第十七屆北京骨科年會...
    他在開幕式上代表BOA的全體委員,向馳援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並對BOA創始人邱貴興院士等骨科前輩40多年來對BOA始終如一的支持和厚愛表示感謝。  大會主席、北京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骨科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創傷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教授在致辭時轉達了剛剛結束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精神。「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 ...飛飛,陳秋,骨科,睪丸,手術,泌尿,主刀,微創,上海,右側,-上海...
    至此,患兒父母與醫護團隊久懸的心,終於放下……  飛飛來自新疆,因為媽媽在孕後期沒有進行相關孕檢,出生時飛飛就一般寶寶不同,他長有三條腿,伴有肛門閉鎖以及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器官異常。在當地醫院飛飛接受了肛門形成術。由於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不能進行複雜的矯形手術,飛飛的父母在四處尋醫,最終,在網上找到了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小兒骨科主任醫師陳秋。
  • 【文化地標】首批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文化地標出爐啦~第12站:骨科...
    2018年門急診總量66.7萬人次,出院病人2.74萬人次,總手術量4.7萬人次,平均住院日6.01天。六院骨科是在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的以學科齊全綜合實力見長的「航空母艦」級大骨科,老一輩的科室領軍人物陳中偉教授、於仲嘉教授、曾炳芳教授在不同時期為科室的各方面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及巨大的成就。
  • 年近八旬教授通宵手術 為患兒爭取最佳手術時間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通訊員曾傑報導:2月8日早上8時剛過,年近8旬的骨科主任醫師任德勝教授才從手術室緩緩地走出來,從他略帶微笑的臉上,您可能看不出他剛剛通宵為一例左肱骨開放性多處骨折並神經肌肉損傷、左脛腓骨骨折患兒實施了近5個小時的手術。
  • 昆明市延安醫院開設骨科快速康復門診
    快速康復又稱為加速康復外科(ERAS)是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Henrik Kehlet教授於1997年提出的概念,其本人被譽為「快速康復外科」之父。他採用的是: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術期優化措施;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促進患者術後加速康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術後併發症以及降低再入院和死亡風險;其終極目標是達到手術無痛無應激無風險。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主任錢濟先
    核心提示: 錢濟先,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主任,骨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骨外科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錢濟先,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主任,骨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骨外科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 昆明市延安醫院骨科熊鷹教授榮獲「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大會隆重表彰了我國一批在3D列印醫療器械領域的醫學和工學專家,昆明市延安醫院/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骨科熊鷹教授榮獲「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中國工程院盧秉恆院士、戴尅戎院士一起授予熊鷹教授獎狀和獎盃。「2020增材製造產業高峰論壇」現場。
  • 小動物手術器械在骨科手術上的應用
    小動物手術器械在骨科手術上的應用這個不太普遍的情況是在年輕的有軟骨營養障礙的種類中出現,以及偶爾在其他種類中出現。橈骨頭的外側移動是相對於肱骨上f的,隨著橈骨的變短。脫白可能是部分,或是總體的,在這種情況下,橈骨頭的內側邊位於外側,肱骨上N的無體重支撐面並且是無功能的。
  • 雲嶺工匠——骨科匠人熊鷹
    熊鷹,1958年出生,作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醫學本科生,在多年的骨科臨床工作中,他發現手術用的有些器械製作不完善
  • 機器人手術精度達亞毫米級!珠海完成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
    據悉,這次手術屬珠海首例,這也是珠海首次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完成脊柱、創傷等骨科手術,實現亞毫米級手術精度。省中醫珠海醫院的專業團隊與高精尖設備強強聯合,實現了骨科手術的微創化、精準化、智能化。「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的骨傷科,是珠海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骨傷中心、脊柱微創中心,為骨科手術機器人落戶珠海打下了堅實基礎。」
  • 二一五醫院骨科醫院骨五科開展縣區醫院學術交流活動
    12 月 26 日下午,二一五醫院骨科醫院骨五科(創傷骨科·小兒骨科)潘建宏主任團隊來到興平市人民醫院,與興平市各醫院骨科醫生進行學術交流,分享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並進行臨床推廣、轉化和應用。潘建宏主任秉承著骨科醫院成立的初衷,全面系統的通過實際案例將成人骨科創傷的微創治療技術與經驗分享給大家,通過講解兒童骨科基本理論和典型案例分析講授了《規範治療兒童骨骼損傷》的必要性,主治醫師劉彬分享了的一例例典型病例,為大家講述了《兒童肱骨遠端全骨骺分離》的診治經驗,引起所有參會骨科同道的共鳴。
  • 骨科醫生:這 5 種骨折不歸骨科管!看病別再走錯了
    關節置換術就是常說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髖關節置換又根據髖臼側處理與否分為半髖關節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其中髖關節置換適用骨科疾病常見的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需要關節置換者,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等。膝關節置換適用於膝骨性關節炎或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發展到終末期時候的關節病,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者。
  • 河北衡水武邑骨科醫院一患者微創手術後死亡 誰來負責?
    我父親宋**,49歲,河北饒陽人,10月9日因腰疼在武邑骨科醫院住院治療,於10月12日做腰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10月20日出院,10月22日因腿脹,麻木在武邑骨科醫院再次住院治療,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11月13日做手術順利,11月15日凌晨去世,後雙方申請河北醫科大學法醫鑑定中心鑑定死亡原因為:宋**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突出術後,雙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肺動脈栓塞死亡。
  • 國際最先進骨科影像採集設備在瑞金醫院啟用
    目前國際公認的最先進骨科影像採集設備今日正式在上海面向患者啟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在國內率先引進法國創新科技「EOS X射線影像採集系統」,讓骨科醫生從此告別「手工時代」。 據了解,EOS X射線影像採集系統由法國EOS imaging公司生產製造。
  • 張英澤院士談面對疫情,骨科手術如何安全開展?
    關注醫學 剖析醫事 服務醫師 近日,由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創傷急救中心張英澤院士帶領團隊一邊抗擊病毒,一邊他基於自己的經驗,整合相關方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骨科手術的特殊管理措施,首次提出骨科手術室的特殊管理策略,並發表於《中華創傷雜誌》。
  • 知識更新 | 骨科圍手術期禁食禁飲管理指南
    綜合以上證據,根據創傷骨科患者的特點,現對術前禁食水時間作出以下推薦:對於不同類型的液體、固體食物,手術麻醉前建議禁飲、禁食時間見表。    推薦:對於不同類型的液體、固體食物,骨科手術麻醉前建議禁食時間見表。  推薦等級:強烈推薦
  • 骨科醫生不幸患上帕金森 手術治癒後瞬間又蹦又跳
    孟醫生是一名骨科醫生,5年前,當時39歲的他被確診為帕金森病。隨著病情的進展,孟醫生出現了身體僵直、運動遲緩等症狀,最差的時候甚至要靠輪椅出行。但當醫生為他施腦深部電刺激手術治療成功後,這位身體僵硬很久的「帕友」仿佛一下子「活」起來了,禁不住在醫生面前又蹦又跳,讓人瞬間就能感受到他的喜悅之情!作為一名骨科醫生,孟醫生對自己的工作及生活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