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視覺頻道 原創]
如果沒有他,如今的汽車工業市場可能就不會存在韓系車。如果沒有他,德·席爾瓦也許不會為大眾萌生「家族式設計」的概念。如果沒有他,世界上也許會多一位現代畫家或是一名爵士音樂家。這個人獲得過設計界至高榮譽—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榮譽博士」,他就是彼得·希瑞爾(Peter·Schreyer)。
科班出身的三好學生
1953年彼得·希瑞爾出生於位於西德巴伐利亞的巴特賴興哈爾(Bad Reichenhall, Bavaria,)。1975年,22歲的他進入慕尼黑應用科學學院攻讀工業設計專業。1978年,在奧迪公司獎學金贊助下,彼得·希瑞爾作為交通設計專業學生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完成碩士學位。
二戰後的德國分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出生於西德的彼得·希瑞爾在資本主義體制下受到了正統的教育以及多元文化的對衝影響。
作為奧迪公司重點栽培的對象,從1980年開始,彼得·希瑞爾在大眾集團開始了長達26年的設計生涯。彼得·希瑞爾也許不會想到將來某一天自己會成為「網紅」設計師。
在他為大眾集團工作的26年中,參與了眾多汽車項目的設計。其中1994年,彼得·希瑞爾經歷了他職業生涯的一個飛躍。
彼得·希瑞爾和J·梅斯(原福特汽車設計總監)、弗裡曼·託馬斯(福特前瞻設計主管)三個年輕人組成的團隊為奧迪設計出一款全新的車型—奧迪TT概念車。
當時他們並沒意識到這款作品會對未來有多麼深遠的影響,也不會知道日後奧迪憑藉其設計理念會獲得眾多擁躉。
1995年發布的奧迪TT概念車日後竟成為了第二代甲殼蟲、奧迪A6、奧迪A8等車型的領航標,而外界一致的好評也加快了TT量產的進程。
1995年,奧迪TT正式亮相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車展,這也是人們第一次見到這款全新車型。奧迪TT突破了傳統的設計風格,設計運用大量圓滑的線條,即使在今天看也是頗具前衛的。
對於一向偏於保守的德國汽車來說,這樣的變化是比較罕見的。奧迪的這次大膽嘗試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奧迪TT的設計得到了業界廣泛認同和讚譽,彼得·希瑞爾也因此受到汽車設計界的關注。
同年在日本東京國際車展上奧迪TTS以軟頂敞篷雙門跑車亮相,雖然TT和TTS都是以概念車形式展出,但兩款車都是以設計為主,並沒有以往概念車上具有遙不可及的科技技術壁壘。
量產版的奧迪TT保留了概念版車型的全部元素,整車幾乎沒有一根直線的造型讓所有的奧迪車迷都忙著掏腰包。最明顯的區別僅僅是在於更加細窄的C柱和加大面積的後三角窗,以便取代概念車上那個臃腫的尾部。
第一代奧迪TT搭載了大眾集團的1.8T渦輪增壓發動機,並分為低增壓與高增壓兩個版本,輸出功率分別是128kW(180Ps)與160kW(225Ps),高增壓車型可選配奧迪獨家quattro四驅系統。
奧迪TT在剛剛面世不到一年,就榮獲了德國1999年度最佳跑車的稱號,從而也打破了保時捷在此位置長達23年的壟斷。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設計行業也是「一代設計一代神」。在憑藉奧迪TT車型一戰成名後,彼得·希瑞爾成為了奧迪首席設計師。主導設計了奧迪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系列車型。在此期間,奧迪公司的高層非常重視第二代A6(C5)的開發,幾乎每天都會到彼得·希瑞爾的設計部門來「探班」。
1997年,代號為C5的第二代奧迪A6問世。外觀方面大量的曲線代替了平直的線條,整體圓潤且優雅,空氣動力學效果更佳,風阻係數僅為0.28,這樣的設計在中型豪華轎車中並不常見。
車型方面,這代奧迪A6再次縮減,只推出了兩款車型--轎車版和旅行車版(Avant),由於歐洲市場對旅行車的需求越來越大,奧迪強化了旅行版本,在設計上顯得更加協調。
1999年,奧迪為A6增加了一款名為allroad的車型,這款車採用了奧迪御用的quattro四驅系統,同時配備可升降的懸掛系統,以提高通過性。
奧迪A6 Allroad(參數|詢價)在具備轎車舒適性的同時,還擁有著非常不錯的越野性能。
2000年彼得·希瑞爾主導設計的第二代A4代號為(B6)。不難看出,當時身為奧迪設計主管的他已經有了「家族式設計」端倪,A4其實套娃了A6的設計。而今這種設計被稱為「卡爾斯魯厄理論」。
此後,彼得·希瑞爾開始完善奧迪品牌旗下的產品線。與現在的設計不同,當時的重點是新車型的設計,比如第一代奧迪A3(參數|詢價),第一款奧迪概念SUV Steppenwolf(可以理解為Q7的前身)。
縱觀彼得·希瑞爾執掌奧迪設計的這幾年,他定義了奧迪車型「圓潤飽滿」的設計風格。他不僅重新闡述了簡潔就是設計之美的理念,同時也為日後接班人德·席爾瓦開發新車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像這種品學兼優、才華出眾、出類拔萃的員工,一定都會平步青雲。2003年,彼得·希瑞爾被大眾集團從奧迪調入了大眾汽車總部,集團希望彼得·希瑞爾能夠改進大眾品牌下產品形象以及未來的設計趨勢。本以為能當上大眾集團設計總監的彼得·希瑞爾卻被和大眾集團總裁畢睿德(Bernd Pischetsrieder)私交甚好的穆拉特(Murat Gunak)擺了一道,這也許是為什麼日後彼得·希瑞爾會離開大眾集團的根本原因吧。
即便沒有了那個「虛名」,彼得·希瑞爾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大眾時代。彼得·希瑞爾主導設計了第二代甲殼蟲,以及概念車R(日後大眾在其設計理念上開發出了高爾夫(參數|詢價)、尚酷、CC等大眾運動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