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師父講解佛教名詞「溼生」是什麼意思?不真懂佛的人,很難理解

2021-01-08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66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溼相蔽屍,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到處都是。那麼由於世界顛倒執著這個輪迴與六塵的新潤之境,新的,就是重新的意思,未來的意思,喜新厭舊了;新潤之境,潤就是溼潤的意思。

就是有執著,這個愛著輾轉不息,這個時候這個念想就奔向趣向什麼地方?暖的溼的地方。由於它一直憶念這個暖和溼的和合的感覺,所以依這個煩惱起業,就召感這個暖和溼的境界,又翻成八萬四千種,你看這叫做翻覆亂想。翻覆亂想,故有溼相蔽屍,蔽屍是什麼狀態?就等於到了第三個階段,第三個七天,是一塊軟肉了。

直接溼生一出現的時候,大家知道溼生的眾生,一出現就是一塊軟肉。你看我們有時候把那個潮溼的石頭一下子搬起來,有一些溼生的經過再長了以後有了殼,像這個黑撇蟲,我們那叫鞋底蟲那一類的,但它一開始的時候,出現的時候就是一塊軟肉,很軟,有的從始至終就是一塊軟肉。

在這樣的話, 有了這個溼相的軟肉流傳輾轉,也是遍諸國土,這裡特別講到說含蠢蠕動。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再來看,首先要從翻覆亂想上而定的。翻覆亂想是什麼?就是說這個溼生的眾生,它唯一的人生理想,也就是它全部的目標,就是要向這個暖和溼的境界去會合。由於會合的時候,這不是有火和水兩大,溼生的眾生最主要的有,暖不是火。

溼不是水,所以它主要是跟水火兩大元素有緣,這個時候它就翻覆雜亂,心性不定,一會是仰,一會是俯。所以說,如果說妄想俯下,所以這個溼生的動物差不多它就其性是無知暗鈍的,所以就叫做含蠢,一塊軟肉在那就不動。那麼如果它這個妄想比較翻上,就是向上揚的比較多,那麼它其性就是不安寧,所以這個時候就成了蠕動,蠕動那一類的溼生的蟲它就不斷在那來回蠕動,就像糞坑裡的蛆蟲一樣。

蛆蟲還不是溼生的,蛆蟲是卵生的,但是蠕的那個狀態,溼生的動物裡面蠕的那個狀態就等於說,它在打妄想的時候,死挺挺的就是比較死;蠕動的那個就是它妄想還比較向上飛揚,趨向這個暖和溼。講了這麼多,是不是還是不明白,師兄要從前面幾講開始看哦~

相關焦點

  • 楞嚴經:怎樣去理解「溼生」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就明白了!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67由因世界執著輪迴,就是執著這個溼和暖的境界,附近就合,就是往那靠,不舍離,所以叫執著輪迴,趣顛倒故,趣向於暖和溼的境界。大家看它就這麼生的。那麼溼生也是由合感而成的,合就是執著的意思。
  • 佛教常用詞彙,你知道多少?
    佛教之中有很多很多,對於未學佛之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的詞彙。但對於學佛之人來說,這些詞彙可能就是我們時刻都在說,在講的詞彙,隨口而來。那麼今天就用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幾個最最最熟悉的佛教常用詞彙。六時吉祥其詞意記得以前也說過,在行禮,問好之中都會用上這麼些詞彙,譬如「師父六時吉祥,法體安康」等等。三、法體安康法體安康,這是專門用於對出家師父的問候,因僧寶是代佛弘法。受了三壇比丘大戒,擁有學佛之人所沒有的戒體。
  • 寶這個字在佛教裡是什麼意思?師父今天和你講講
    在世間的話就不可能,你不想上班不行,不貪嗔痴也不行。不造業,不殺生,不做違背戒律、因果的事情很難。當然佛門也難,但相對來說,佛門是比較清靜的一個地方。有很多人說出家跟在家都差不多,環境、面對的人事也很煩惱,事實上是不一樣的。因為目的不一樣,用心不同,所作所為也不一樣。怎麼會一樣呢?這只是我們自己認為,實際上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出家內在的意義。
  • 佛教:這位師父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真正原因,很多人都誤會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跟你所想的不是一回事。這一段我們講叫經典的語言。總的來說,經典的語言有兩套方案,你所看到的經文往往都有兩套方案,一種是經典當中說法者迫不得已他在表達過程當中,要基於眾生能理解的思維角度的表達。第二種,表達者不只是為了把你講懂,而是為了把佛陀更高的智慧讓眾生看見。
  • 《家師逸事》:聽藏傳佛教「上師」講故事
    雖然藏傳佛教要求「視師如佛」,但這裡面是有很多哲學內涵的。幾年前,信仰藏傳佛教張梅曾問自己的上師,能否把他講的那些故事說給其他人聽。老師很痛快,「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是你最好加上這句:我的老師曾經這麼這麼講給我,依照記憶,我就是這麼聽來的。」從2005年開始,張梅開始陸續記錄師父與自己的對話,初心是娛人悅己,內容五花八門。《家師逸事》中,「兩地」主要收錄風俗文化方面的趣聞;「禮物」涉及藏文化;「遊舞」講奇人異事;「乘願」可視為名人八卦。
  • 什麼是佛教「三寶」?「皈依三寶」又是什麼意思?不學佛不知道
    導語我們都知道在佛教裡面有許多知識和道理,需要是人們去理解和修煉的。而且許多修佛者對於佛教三寶也做出了比較詳細的含義。佛教三寶其實就是佛、法、僧三寶。在佛經《六祖壇經》裡面就提到過:"善知識的眾生是皈依覺悟,就能夠兩足尊;皈依正法就能夠離欲尊;皈依淨土就能夠眾中尊"。
  •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最簡單的事就是教人念阿彌陀佛。 現 在 我 要 講 念 阿 彌 陀 佛 有 什 麼 好 處, 阿 彌 陀 的 梵 文 是 Amitabha,本來這個字並沒有包含「佛」的意思在裡面,但是翻 譯成中文以後,變成阿彌陀「佛」,多加一個佛字。Amitabha 的 梵文是無量光的意思,Amitayus 是無量壽。「無量光」是什麼呢?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我大概明白他說的意思:人的苦都是自找的,人不要有太多追求,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既然到頭來每個人還不都是兩手空空而去,還不如現在就斷了念想,免遭痛苦。我之前也不知道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我後來在文章評論區又看到許多網友說了相同的這句話,便特意查閱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在古代,「師傅」和「師父」有什麼區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嗎?
    接下來,筆者就跟大家一起簡單地聊聊,在古代或近代,師傅與師父有著什麼樣的區別?提前聲明一下,二者所表達的意思並不一樣呦!第一個,師傅經常看古裝劇或歷史劇的朋友肯定都聽過這6個詞,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從字面意思來看,他們所指的意思或許不盡相同,但究其本質,還是一個意思,即師傅(不過是一個為主,一個為輔而已)。
  • 佛教:念誦楞嚴咒有一個特別的作用,真懂的人不多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37楞嚴經上說,如果能讀誦書寫這個咒,身上隨身攜帶著楞嚴咒,或者安住在自己的家裡面,莊園舍宅等等這些,這樣的話,所有的業能夠猶如熱湯銷雪一樣,而且不久以後得證無生法忍了。我不知道之前(可以看講解37以前的文章)那麼一大段的這些貫段下來以後,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它有一個功效,最起碼是一個很好的功用就是讓我們法喜充滿,生起信心了。看似在說它的消業免難的妙用,其實就是讓我們對咒生起信心,向它靠攏。所以,今天給大家匯總一下,說為什麼咒就是佛,佛就是咒。我們要善於理解這個,我們可以說咒心,就是咒,就是佛的佛心,佛就是咒的咒心,它是正等無異的。
  • 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學佛的人很難明白!
    如果我們接觸過佛教,那麼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應該就是那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寺院裡處處可見,僧眾之間見面也會念「阿彌陀佛」以示恭敬與尊重。很多人念了一輩子佛號,但對其含義卻含糊不清、知之甚少,如此念佛,功德利益就大大缺損了。「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南無」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其實,這只是人們沒有抬頭去看佛,而是把佛教當成頂禮膜拜的一種信仰後,產生的一種對佛的不了解。佛也是人,不過是覺悟的人,佛法是教導眾生開悟的法,是平易近人,能夠讓眾生入門修行的法門。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這兩千年,不是如大家看到的這般高高在上,神秘莫測,而是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 佛教名詞:什麼叫法輪常轉?什麼叫正法久住?聽聽師父怎麼說
    什麼叫法輪常轉?什麼叫正法久住?真正的常住之法就在六字佛號裡。如果《無量壽經》裡沒有這句佛號,它也住不了世。就是因為有這句佛號,這部經典才能住世。有這樣一種說法:「佛說留《無量壽經》住世,不一定是專指這一部經,也可能是留《阿彌陀經》,也可能是留《觀無量壽經》。只要是淨土三部經,隨便哪一部經典住世,都算是《無量壽經》住世。」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從平等、一致的角度看好像有道理,因為都是淨土法門,都提倡專念佛號。
  • 學佛 修行 羌佛是什麼人? 【佛教 佛學 佛法 古佛正法】
    說到南無羌佛,有些人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有的人認為這是一個很神奇的人,隱蔽於世,又不像隱士,反正與世人不太相同,祂的無私、廣博,根本不在常人的潮流中,祂的社會地位,絕非一些佛教著名人物能沾邊際的,今日有幸得見羌佛真原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佛經中最常見的「佛」字,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錯的,為什麼呢
    那麼「佛」字,就不應該是一個表示尊稱的名詞,而應該是一個表示狀態的副詞,應當正確地理解為「覺悟」、「相應的覺悟」。釋迦對彌勒菩薩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是要彌勒菩薩從唯識的角度作出覺悟的相應表率來。把「佛」字理解為表示尊稱的名詞,非但不能平息紛錚,反而卻會加劇紛錚。
  • 佛教推崇《弟子規》是本末倒置 莫當佛門「無間道」
    如果過去學過這些儒家的典籍,現在再學一學,或者援儒入佛,也沒什麼問題。如果已經學佛了,再掉過頭去學《論語》、《孟子》,那實在有點耽誤工夫。「世間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這個世間的好話都被佛說盡了,何必再去捨本逐末呢?儒家、道家是屬於世間善法範疇的,都是佛教可以取來作為借鑑的,但是這一類的東西適合於不信佛、不學佛的人去學習。
  • 佛教中的鬥戰勝佛,和孫悟空無關
    其中孫悟空受封為「鬥戰勝佛」。從字面意思看來,鬥戰勝——戰鬥而取勝,是為了表彰孫悟空一路上降魔除妖的卓越功績,也體現了這份功勞的本質。那麼,關於「鬥戰勝佛」這樣一個佛名,是作者吳承恩杜撰出來的,還是真有出處呢?原來,在佛教裡真的有這樣一尊佛,屬於三十五佛。《西遊記》中孫悟空所受佛位很顯然來源於此。
  • 什麼是佛?什麼是「三寶」?這些常識,你應該知道!
    很多人對佛教多有誤解,把佛當成神,求保佑,求升官發財,求了得不到,還抱怨佛不靈,這對佛來說,實在是太冤枉了。今天我們就簡單分享一下佛教的常識問題。一,什麼是佛?佛是梵語的音譯,是佛陀的簡稱,是覺者、智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