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最常見的「佛」字,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錯的,為什麼呢

2021-01-11 離生別苑

題記:讀了十幾年的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句經文的含義一直困擾著我,一直沒有著落,今天終於有了清晰而明確的答案。

「佛」字出自佛經,常見於佛家經典之中,絕大多數的佛經經文都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始,佛經是釋迦牟尼對弟子們的相應開示,是佛法舍利。釋迦涅槃之後,佛經作為佛法的載體,自然也就成了佛教的經典。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分支出了不同的部派,不同的部派各自推崇不同的經典,於是在對佛法義理的闡述上也時有紛錚。

按理說,以覺悟為宗旨的佛家,最是不應該出現不同部派間的義理紛錚。因為呢,既然以「覺悟」為宗,那麼「覺悟」就應當意味著「清晰、明確,沒有二義」。那麼當初釋迦牟尼有沒有預見後世的部派紛錚呢,如果說覺悟了真諦的釋迦預見了後世部派間的義理紛錚,那麼當初釋迦有沒有留下可以化解紛錚的開示呢?如果是足以平息理解紛錚的開示,那麼必定是釋迦特意囑咐,並且普遍見於每部佛經的囑咐之說。據涅槃經中的講述,臨入涅槃時,釋迦特意囑咐,後世弟子集結佛經時,要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作為每一部佛經經文的最初開示。

既然有了釋迦臨入涅槃時的特意囑咐,「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句開示為什麼卻沒能平息部派間的義理紛錚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把「佛」字理解錯了,在習氣的作用下,我們大都會把「佛」字理解錯了。因為習氣普遍作用於眾生,所以這種錯誤也普遍地存在於不同的部派之間,也就是說不同的部派雖然在義理上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在對「佛」字的理解上卻犯了一樣的普遍錯誤。

如果說「貪慕」是眾生的習氣,那麼對「成佛」的期許其實也是一種貪慕也應當算是一種習氣,於是在習氣的作用下,我們一般會把「佛」字,理解成是一個名詞,把「佛」字理解成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為什麼說「成佛」只能是一個習氣作用下的錯誤概念、一個不如法的概念呢?因為眾生具足如來本性,既然如來本性本自具足,自然不必有「成佛」之說。但是呢,雖然說眾生具足如來本性,卻也未必都能顯發如來本性,所以呢,習氣眾生還需要通過覺悟來顯發如來本性。那麼「佛」字,就不應該是一個表示尊稱的名詞,而應該是一個表示狀態的副詞,應當正確地理解為「覺悟」、「相應的覺悟」。釋迦對彌勒菩薩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是要彌勒菩薩從唯識的角度作出覺悟的相應表率來。

把「佛」字理解為表示尊稱的名詞,非但不能平息紛錚,反而卻會加劇紛錚。為什麼呢,因為都會認為各自所推崇的佛經是一部佛說真經,經中所開示的佛義就是無上的真諦,於是也就容不得另見於其他經典中的世尊開示了。那麼在釋迦當年的囑咐本意中,「佛」字一定不會是一個尊稱名詞,「世尊」才是對釋迦的尊稱之詞。「佛」字是當初翻譯佛經時的新創之詞,如果真是要用來表示尊稱,那麼想來就不會用「人、弗」二字來造這個詞了,如果說佛是覺悟的人,那麼豈不更該用的是「人、覺」二字的組合。「弗」字就是個狀態副詞,表示「不」的含義。所以呢,「人、弗」二字組合成的「佛」字,要表達的是:不再盲從於無明習氣的相應覺悟狀態。「人」指的是俗念、是習氣。

只要不再把「佛」字理解為表示尊稱的名詞,那麼「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就可以是平息紛錚的提醒開示。不必把「我」理解為阿難,因為這是並不保險的防偽標籤,既然並不是保險的防偽標籤,那麼就一定不會是釋迦囑咐時的本意。「一時」也不會是「爾時」、不能理解為「那時」,「一時」,是如是之時,是緣合之時,是合一之時,「一時」就是「一時」,「一時」之說,為「我」而設,而「我」指的就是正在學習這部佛經的我。

「我依習氣而立,補特伽羅各從其類」,習氣之事繁多,事需漸除,宜有各各相應的對治,宜有各各相應的開示,以達成各各相應的覺悟。「佛在」指的是相應的對治、相應的覺悟,既然只是相應的對治,自然也就允有他法,允有別說。既然是相應之說,那麼必定也會有不相應的補特伽羅,若不相應,自然也就不能契合於一時,若不相契,另尋相契的對治之經便是,不必更起誹謗輕言。省略號中的內容在每一部佛經中各不相同,是否契合要看省略號中的內容,這裡就不做分析了。

那麼你會說了,在經文中經常出現「佛告阿難」等等相似的「佛告……」之說,這個「佛」字不是尊稱名詞也可以理解為「表示覺悟的狀態副詞」嗎?當然可以了,鑑於佛經經文中多能見有「世尊即說頌曰」,那麼「告」字本來就不應當簡單地理解為「說」,「告」字在經文中的本義應當是:相應的觸解、對治的警示,那麼「佛告」就可以理解為:從覺悟的角度給出的相應對治、相應觸解。

或許你又說了,那麼「念佛」又該怎麼說呢?佛經中的「念佛」一詞,本來就不應當簡單地理解為「誦佛號」,「念」的本意是:常常想,是渴望的意思,那麼「念佛」就應當理解為「渴望覺悟」。要是學佛之人都能把「念佛」一詞理解為「迫切地渴望覺悟」,想來當年趙州和尚也就不必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了。

願您早證菩提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11 24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我們今天對佛教的了解都是通過佛經的記載,不過據佛經記載,佛陀當年說法時並沒有直接記錄成經,而是通過口口相傳,最後再到經典的集結,這段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佛經中的千億佛,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哪裡?
    佛經裡面的文字,只要不是文盲,這些文字大家都認識,但是形成佛經,整篇地閱讀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多數人總是說讀不懂,其實早期接觸佛經,就是讀文字,文字熟悉之後,裡面的內容慢慢就會懂,這裡懂會讓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發現佛法的美妙。
  • 為什麼要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為了一切的九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攝一切有緣、無緣,同歸西方極樂淨土,修學淨土法門。這次學習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此時此刻讚嘆諸位,能夠列到這個修行法會之列。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佛教中經文雖多,真正被人們廣泛熟悉並受持的佛經並不多。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第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界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一部佛經。不僅出家人經常修持此經,居士、普通學者,對這部經也很感興趣。甚至許多人,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心經》以「真空妙有」而聞名於世。
  • 佛經真的不是佛寫的?!
    因為依託於人的視角和人性基礎的觀念,就是我也看不見佛,我也找不著他,所以我只能依託於印刷體。佛教從印度傳到我國有2000多年的時間,我們又繼續的發揚光大,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多少變化?只給大家一個啟發,如果你真的信佛,你要信一個最偉大的、無上的、所有性的一個佛。我們從很多佛經裡看到的以及聽很多師傅說的,佛是挺可怕的一個存在,你不能對佛不敬,否則你會下地獄的。
  •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道家有思想叫做「無為而治」,佛家也有差不多的思想叫做「隨緣」,今天我們今天客觀的理解下,佛教的「隨緣」一詞的意思。佛教的隨緣是指順遂各種因緣的意思。
  • 《金剛經》中,如何聽聞佛法?須菩提說了4個字,如何理解?
    在《金剛經》中,佛負責講法,須菩提代為請啟,眾羅漢和菩薩聚於一處聽法,關於眾人如何聽聞佛法,在此經中要非常注意,否則聽不懂佛所講法的奧妙。那麼,眾羅漢和菩薩們是如何聽聞佛所說的佛法呢?這4個字呢?佛所講的佛法,深邃精妙,非普通大眾所能理解,因此,眾人得用「願樂欲聞」來聽佛說法。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佛開示道,在結集時,經前經後必須要寫下這些資訊都是。同樣的情況,在戒律中也有,佛陀會說以後時代不同,將來你們的戒律也要改,這是佛陀允許的,這類也是佛說的,是從允許的角度判為佛說,而非佛親口說的。譬如此經,「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比苾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為什麼有些人聽聞佛經會流淚呢?
    為什麼有些人聽聞佛經會流淚呢?皆仁法師有人留言問:師父,為什麼第一次到寺院,聽見師父們念經的聲音就忍不住會淚流滿面呢?這個問題,有很多學佛者也曾遇到過,所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原因。聽聞佛經會流淚者,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宿世薰習的緣故在《佛說兜調經》中曾經說過:如果後世有人在讀誦經典,或者聽聞他人念誦經典的時候,心中感到莫名的悲傷、汗毛豎起、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樣的人,往往是因為過去生中曾經得聞該經典,今生重遇,所以悲欣交集。
  • 怎樣才能讀懂佛經?
    佛法講的是宇宙的事實真相,佛教的經典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很多人覺得佛經很難懂,這也是很正常的,佛經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但這個跟文化程度無關,不是說你學歷高就容易讀懂,學歷低就不容易。你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認識字,但只要聽一遍佛經,他就能全部明白經裡的意思,就能為別人講經。
  • 讀真正的佛經,學生活中的佛
    如果你的小孩喜歡自己或跟大人一起讀,很好;如果他(她)不喜歡,也很好。如果硬要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那是,如果他喜歡讀,適合他;如果他不喜歡讀,不適合他。讀佛經,並不比讀一本世俗的文字高明或神聖。它們都是文字,如果一個人不以內觀者的品質去讀,即使讀佛經,也同樣把人帶進黑暗的意識之坑,像世俗的文字一樣。
  • 佛經中最常提到的幾位龍王,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
    道教龍王其實在印度也是有龍的,而且佛教中經常說,有「天龍八部」為佛教的護法神,在以往的文章中,我與大家分享過「天龍八部」,今天,我借本平臺繼續與大家分享,來了解一下,佛經中的龍文化。02佛經中的龍,是指印度的蛇據記載,「天龍八部」中所謂的「龍」,梵語念「naga」,其實是為印度廣大老百姓所苦的眼鏡蛇、眼鏡王蛇的圖騰化形象。那麼為什麼譯者會把眼鏡王蛇翻譯成龍?在印度社會中,眼鏡王蛇不僅僅是當地最厲害的毒物,也是當地的圖騰。
  • 這五本名氣很大的佛經,本本都無比殊勝
    但是世間有一種誤會,似乎只有去寺廟裡面拜佛甚至捐錢才是修佛,其實這是大錯而特錯——那只是在供養僧眾而已,福德自然有,但其實並不大。那麼真正的福德在何處呢?其實佛家三寶——「佛,法,僧」,重要程度依次下降,其中信佛為最殊勝,其次是學經讀經抄經,最後才是供養僧眾。
  • 關於大乘是不是佛說的
    然後呢,專家就去考證,說印度悉達多太子沒說過這些經。然後呢,佛教內部就說,有。結果呢現在大家都比較相信專家的,變成大乘佛教非佛說,就很有市場了。其實佛教內部錯誤,就錯在一直要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個很有問題。為什麼?就像你證明了印度有悉達多,然後我們就說佛就是悉達多。證明佛是真實存在過的。好了。這個回合,佛教贏了。
  • 佛經的開頭,用的全是這4個字,其中有什麼深意嗎?
    「如是我聞」,是所有佛經的開卷語。也是佛經文字的一種特色。據說所有佛經都是由弟子阿難所記。阿難是佛弟子當中記憶最好的,號稱記憶第一,因此這句話是阿難用以表明自己是佛講經時在場者的身份的,其意思為:這件事是真實的,經書所記載的都是佛當時所講內容。
  • 四句最有靈性的佛經,值得經常默念,功德無量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表面上篤信佛菩薩,不惜花重金四處燒香拜佛,在外請一尊佛像回家天天供著,以為這樣就是學佛了。其實,這些只是皮毛。真正的學佛,是一段反省內心的過程,是一段自我薰陶的過程,通過學習佛的思想品格、智慧修為,來改變念佛之人身上的不良習氣。
  • 佛經之中,「咒語」為何要用音譯呢?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在眾多的譯經大師中,玄奘大師就曾在譯場立下規矩,五種內容不翻譯,「咒語」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咒語」為何要用音譯呢?我個人總結了五點,真知道的人不多。佛像一、 其實所謂的「咒語」,也稱為佛的密語。也就是說只有佛才能明了它的真義,佛以外覺悟者很難知道,眾生更不可能知道了。換句話說,「咒語」這一語,就算的身處菩薩果位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全部意義。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書中內裡豐富,用作取名即是絕佳。男孩一定仙風玉骨,女孩也是仙氣十足。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安饒此名出自於《妙法蓮華經》中「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意思是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 原來單佛經的經名,就隱含著那麼多信息!
    所謂「單三」,即: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維摩詰所說經》,佛、阿彌陀佛、維摩詰,都是人名,也就是以該經法主的名字來命名;單法,如《涅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涅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都是佛說的法,也就是以佛所說的法相來命名;單喻,如《梵網經》,「梵網」代表無窮盡之意,這是比喻《梵網經》裡的教法無窮盡、心法無窮盡,也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經中意義的比喻來命名
  • 佛法最終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不要理解錯啊「上篇」
    問題之一:不二法門,不分別對錯善惡是不是就和斷空之見一樣,認為沒有因果之報,落入錯誤的斷空之見呢?首先不二不是空,斷空之見認為一切皆空,認為好壞對錯都是空,所以做對也是空做錯也是空,沒有因果之報,反正都是空做錯做對都一樣,最終都是空。這不是不二法門的含義,再次了解一下什麼是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