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千億佛,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哪裡?

2021-01-11 心之秘

佛經裡面的文字,只要不是文盲,這些文字大家都認識,但是形成佛經,整篇地閱讀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多數人總是說讀不懂,其實早期接觸佛經,就是讀文字,文字熟悉之後,裡面的內容慢慢就會懂,這裡懂會讓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發現佛法的美妙。

我們在讀佛經中,經常都會讀到「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等句文。這個「千億佛」很多佛經中都會讀到,那佛經中描述這麼多的千億佛,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哪裡?其實真正已經成佛的佛是不需要我們去供養的,佛都是要我們去供養未成佛的佛,要去供養十方佛。

那十方佛在哪裡呢?住在我們樓上的是上方佛,天上飛過的小鳥也是上方佛;住在我們樓下的是下方佛,水裡遊的也是下方佛;在我們左邊、右邊、前邊、後邊,東南西北各方向的六道眾生,這就是十方佛。十方如來佛,都能顯生萬物,人身上、六道眾生身上,都能生顯萬法無量無邊。所以每天早上一起來,見到的家人、動物、鄰居、同事、朋友、路人都是諸佛菩薩,我們要侍多千億佛就在工作生活中。

如何侍多千億佛呢?例如:您是一位醫生,每天要接待很多的患者,這些患者就是諸佛菩薩;銀行窗口的櫃員,這些儲戶就是您要奉伺的諸佛菩薩;車站的乘務員,乘客就是您要關照的千億佛;乃至養雞場的飼養員,那些雞就是您要照顧的千億佛……。所以,在工作生活中您是用什麼態度對待他們,您知道他們就是未來的千億佛嗎?您需要在他們身上修集福田。

當我們沒有讀佛經,我們並不知道這些近在咫尺的人與六道眾生都是諸佛菩薩,有智慧的人才會聽得明白我在講什麼,也會理解為何我們對每個人,不論什麼階層的人與六道眾生,都要智慧恭敬對待。所以比照一下自己平日裡,都是怎麼對待身邊的諸佛菩薩,是消遣?是恭維?是粗暴?是諷刺?是算計?是愛護?是表裡不一?是有求必應?是誠心相待?是什麼呢?

要過春節了,去搶寺院的頭柱香燒,不如將身邊的人與事好好地處理,善待他們,那就是在伺多千億佛了。我們日常常常行善、幫助別人,做這些是為了什麼,其實這就是伺多千億佛之結善緣的環節,要跟他們搞好關係,施恩於他們,幫助他們,其後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引他們來讀佛經、學佛法。

對於這些千億佛,我們要如何來服務(布施)呢?摘錄一位善知識講解《菩薩優婆塞戒經》中的一段分享給大家:「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調伏眾生、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這一者調伏眾生就是說一個人行布施要懂得行布施目的,是要調伏眾生;調伏眾生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讓眾生能夠聽從我們的意思,然後最後能夠邁向善法,最後能夠成佛。所以說在布施波羅蜜的時候,首先就是要重視調伏眾生;可是調伏眾生不是一般人說:「那我用威權或是武力、或是種種的威勢來調伏眾生。」佛陀所說的意思就是說,要以布施的方式來調伏眾生。譬如說,我們跟眾生也許有怨結,我們這個時候,應該要以布施的角度去調伏眾生。

譬如說我們有怨家,那我們要修菩薩行,就應該要主動的對於怨家拋出善意;也許我們就逢年過節,拿個禮品去怨家,去跟他交好,化解冤讎;如果對方一時不能接受,那我們就要多跑幾趟。從表面上呢,這個菩薩是受了委屈的,可是如果說最後這個菩薩,依他的耐心還有誠懇心,能夠打動對方說:「啊!你這個人果然有誠意,願意跟我化解。」而最後願意化解,而成為同修道友。

雖然說表面這個菩薩是受委屈的,可是從修學佛法的眼光來看,他就能夠調伏眾生;因為他能夠調伏怨家,跟他結為同修道友,能夠在佛菩提上共同修道,這樣子才是真正布施的道理。所以,布施要供養檀波羅蜜,事實上就是要能夠以調伏眾生的眼光來看,這樣子也代表這個菩薩有方便善巧,能夠調伏一切眾生。所以表面上雖然是吃虧,事實上那是他的一種能力,所以說他有能力來調伏眾生。

離對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如果說擁有了財富之後,就被財富所系縛,就認為說這個財富是我的,就很慳惜這個財物,不願意去布施。我們從修學佛法的眼光來看,這個就是被財物所系縛了,那這樣就有對——也就是我們面對了財物,就被財物所綁住。所以我們要修布施,事實上就是要能夠離對,離開財物對我們的束縛,這樣子我們無所畏地去行布施,沒有任何的畏懼的方式去行布施這樣才能夠離對。而這也是符合實證般若的道理,因為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可以知道第八識離一切法的系縛,連世間的財物,乃至一切的色法、心法,對第八識如來藏都無所系縛;既然無所系縛,所以第八識如來藏,也遠離一切的對立。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要修施波羅蜜的時候,事實上應該要能夠離對,離開被財物所系縛的那個情況。

接著要說自利,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布施,或是布施的時候、或是布施之後,他能夠歡喜,然後不生後悔的心,那這樣子這個人未來,一定就可以獲得人天的果報。譬如說他能夠生到欲界天,去享受天福;乃至能夠修種種的福德之後,他就有閒暇,未來就有修禪定,然後生色界天的果報;乃至最後因為累積廣大的福德之後,福慧圓滿而成就佛道,這就是自利。

利他就是「能令他人離於饑渴苦切之惱」,也就是說別人有饑渴的情況、有危難的時候,我們能夠幫助他,依於布施波羅蜜的道理來布施他,讓別人也可以來離開飢餓、渴乏乃至苦切的這種痛苦,這樣的話就是,能夠幫助他人而能夠利他。

在現實生活中,這四項可能一時半會很難做到,但是這個種子我們要先種下,時時記得這十方佛就在自己身邊,好好善待他們,世間法之事皆有因果,凡事不故意而為之,遇事隨緣,盡份,善了。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佛經中所說的「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
    在佛經中,佛陀曾經開示過極樂世界的一些情況。在極樂世界裡,一切眾生都清淨無染,沒有任何煩惱。裡面的眾生都有無量福,都享受著無量福。甚至想要什麼,一動念,就會「現在其前」。這種事情,對於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 讀真正的佛經,學生活中的佛
    如果你的小孩喜歡自己或跟大人一起讀,很好;如果他(她)不喜歡,也很好。如果硬要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那是,如果他喜歡讀,適合他;如果他不喜歡讀,不適合他。讀佛經,並不比讀一本世俗的文字高明或神聖。它們都是文字,如果一個人不以內觀者的品質去讀,即使讀佛經,也同樣把人帶進黑暗的意識之坑,像世俗的文字一樣。
  • 佛經真的不是佛寫的?!
    因為依託於人的視角和人性基礎的觀念,就是我也看不見佛,我也找不著他,所以我只能依託於印刷體。佛教從印度傳到我國有2000多年的時間,我們又繼續的發揚光大,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多少變化?只給大家一個啟發,如果你真的信佛,你要信一個最偉大的、無上的、所有性的一個佛。我們從很多佛經裡看到的以及聽很多師傅說的,佛是挺可怕的一個存在,你不能對佛不敬,否則你會下地獄的。
  • 佛經中最常見的「佛」字,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錯的,為什麼呢
    題記:讀了十幾年的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句經文的含義一直困擾著我,一直沒有著落,今天終於有了清晰而明確的答案。「佛」字出自佛經,常見於佛家經典之中,絕大多數的佛經經文都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始,佛經是釋迦牟尼對弟子們的相應開示,是佛法舍利。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
    學佛人家裡都會有幾本佛經,如果你家裡也有佛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對待佛經,要跟對待佛菩薩一樣,要恭敬對待,如果你對佛經不敬,就等於對佛不敬。有人說家裡的佛經,不能跟其他書擺放在一起,也有人說家裡的佛經最好不要放在床頭,更不能放在枕頭下面,會對佛菩薩不恭敬。
  • 《西遊記》:這裡的唐僧是虛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是誰呢?
    《西遊記》:這裡的唐僧是虛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是誰呢?被列為我國古代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是一部描繪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的長篇古典神話小說。書中的主要人物唐僧,被描繪成相貌端莊、性情敦厚、誠心向佛的和尚。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佛陀入滅後,在大迦葉以及阿難陀的組織下,將佛陀所說的話,結集成佛經。經過幾次結集,佛經共分為三藏十二部。其內容雖然廣大浩博,總體歸納起來,目的就是讓人用各種方式,滅除自己所有的妄念,最終了脫成佛。佛陀認為一個人所有的想法,都屬於妄念的範疇。所以,人都生活在自己妄念所構建的世界中,妄認這些假象為真相。只有真正脫離自心構建的假象束縛,才能看透一切因緣和合,並不受其所迷。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書中內裡豐富,用作取名即是絕佳。男孩一定仙風玉骨,女孩也是仙氣十足。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安饒此名出自於《妙法蓮華經》中「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意思是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 怎樣才能讀懂佛經?
    那究竟怎樣才能讀懂佛經呢?能看懂佛經,起碼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真誠心。讀經必須用真誠心,對佛真誠的相信,沒有一絲毫懷疑。古人說至誠通神,只有你的心真誠到極處,才能與經典感應道交,與經典相應,契入佛法的境界,這樣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如果你是抱著懷疑、批判的態度去讀經,那你就和佛法南轅北轍了,永遠也搞不明白佛經的真實意義。二,恭敬心。
  • 佛經中的須彌山真存在嗎?「日月系統」環繞須彌,在哪裡?
    佛經中的須彌山真存在嗎?「日月系統」環繞須彌,在哪裡?存不存在?有待科學證實。輕易斷言已經被證偽,實際上是對現代天文學及佛教宇宙觀的雙重不了解。佛經中的須彌山,指的是「世界中心」。世,指的時間;界,指的是空間。「世界」這個詞本身就是來源於佛教的,指涉的是時空概念,不單是指空間概念。
  • 為什麼要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為了一切的九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攝一切有緣、無緣,同歸西方極樂淨土,修學淨土法門。這次學習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此時此刻讚嘆諸位,能夠列到這個修行法會之列。
  • 四句最有靈性的佛經,值得經常默念,功德無量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表面上篤信佛菩薩,不惜花重金四處燒香拜佛,在外請一尊佛像回家天天供著,以為這樣就是學佛了。其實,這些只是皮毛。真正的學佛,是一段反省內心的過程,是一段自我薰陶的過程,通過學習佛的思想品格、智慧修為,來改變念佛之人身上的不良習氣。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
  • 從佛經中的「共命鳥」,得來的感悟
    由於提婆達多經常性地和佛陀作對,所以在《百業經》等佛經中提婆達多出現的頻率很高。根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犯有「五逆」,不同的版本所記載的略有出入,概括起來如下:1、投石器迫害佛陀。2、投下大石想砸佛陀,石頭碎片傷佛足而出血(出佛血)。3、放狂象害佛陀。4、至死比丘尼。5、置毒於手指甲中,而傷佛足。
  •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佛經中講的「隨緣」,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道家有思想叫做「無為而治」,佛家也有差不多的思想叫做「隨緣」,今天我們今天客觀的理解下,佛教的「隨緣」一詞的意思。佛教的隨緣是指順遂各種因緣的意思。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那是對佛菩薩不敬,會減少福報
    學佛,一定會聞思佛經,恭敬佛經。所以我們一定要恭敬的對待佛經,因為佛經是佛陀所說的法。佛經就是佛陀,對佛經不敬,就是對佛不敬。在家中應該怎麼存放佛經呢?有人說家裡的佛經,要單獨存放,不能和其它書籍放在一起,也有人說不要在床上誦讀佛經,更不能放在床頭枕下,這樣對佛經不敬,對佛菩薩敬。這些說法到底可信嗎?佛經中曾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金剛經》也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佛既不立文字,佛經都是誰寫的?
    大迦葉等遵照佛陀遺囑,以轉輪聖王之禮將佛身荼毗。周邊八國得知佛涅槃的消息,紛紛遣使要迎回佛之舍利,局勢一時緊張。最後在徒盧那的調停下,遺骨被一分為八,連炭火都被遲來的孔雀族人帶走,佛弟子們僅留下盛裝過佛骨的寶瓶(《大般涅槃經》)。這場鬧劇結束後,大迦葉等弟子遵照佛的遺囑,召集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的七葉窟舉行經、律、論三藏大集結,也稱第一次佛法集結。一切費用由阿闍世王贊助。
  • 就大乘佛經是否為佛說與道友展開之四點爭論
    道友:連有記載的結集理論都不可信,沒記載的大乘理論你如何信誓旦旦,在沒有任何證據的純假設下,就能做出「大乘是佛說」的推導?吾:不是說集結出來的理論不可靠,而是除了首次集結外,其它幾次集結的時候能保證絕對的沒有遺漏?絕對的全面嗎?而歷代祖師們的分科判教工作,在教理上早已分辨清楚佛在哪個時期說過哪部經,這完全沒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