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

2021-01-08 悟空說禪

種善因,結善緣,得善果,感恩您點點「關注」,感恩您閱讀本文。

學佛人家裡都會有幾本佛經,如果你家裡也有佛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

《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對待佛經,要跟對待佛菩薩一樣,要恭敬對待,如果你對佛經不敬,就等於對佛不敬。

有人說家裡的佛經,不能跟其他書擺放在一起,也有人說家裡的佛經最好不要放在床頭,更不能放在枕頭下面,會對佛菩薩不恭敬。這些說法到底可信嗎?

《金剛經》上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金剛經》上還說過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學佛不能著相、不能執著,心中最好不要有分別,如果你執著家裡的佛經一定要擺放在其他經典的上面,豈不是著相了?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擺放家裡的佛經?往下看你就知道了。其實我們對待佛經,要跟對待佛菩薩一樣,我們需要恭敬佛菩薩,但不能只恭敬菩薩,不恭敬他人。

如果你對佛菩薩很好,對自己的父母不好,這種行為已經違背了佛法,佛法雖然告訴我們,要恭喜佛菩薩,但佛法也說過,孝順父母與供養佛菩薩的功德無異。

我們應該把每一個眾生,都當成是佛菩薩一樣,不能隨便傷害任何一個眾生,對待佛經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能把佛經捧在手心裡,就把其他的書踩在腳底下,這樣做才是真的對佛不敬。

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在擺放家裡的佛經時,要注重自己的發心,而不是佛經擺放的位置,你只要恭敬佛經,只要把佛經擺放在你認為是你家裡最好的地方就行。

每個人家裡的環境不同,有人家裡可能空間很小,甚至連書架都沒有,我們不能太執著佛經擺放的位置,而是要多觀照自己的內心,我們把佛經請到家裡,是為了學習和方便讀誦的。

我們應該把心思放在學習和修行上,不要過分執著表示的形式,如果你的心是恭敬佛菩薩的,無論把佛經放在哪裡,都是敬佛。如果你內心不恭敬佛菩薩,就算把佛經放在房梁上,也是對佛不敬。

只要我們用一顆不執著、不分別的心,能夠恭敬對待家裡的佛經,就是對佛菩薩的恭敬,佛經擺放的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擺放的位置。南無阿彌陀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那是對佛菩薩不敬,會減少福報
    去寺院上香時,不管信不信佛大部分人都會隨手拿幾本佛經,到家後信佛學佛的還會時時翻閱學習,不信佛學佛的隨手一丟就不再管了。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佛經,有的話要注意了,最好不要亂丟亂放,那樣就是對佛菩薩不敬,有損自己的福報。《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 佛教:別再跟父母吵架了,折損福報太嚴重!
    生活中有這樣一件事,是最損耗福報的,千萬別去做。這件事就是平時跟父母吵架,跟父母頂嘴,不敬父母。佛教認為,孝順父母是世間第一福田,如果一個人可以對父母盡一點點孝心,就能得到很大的福報,如果是對父母哪怕一點點的傷害,就會嚴重折損自己的福報。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供佛,對「佛」不敬,折損功德!
    比如,我們自古就有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所以用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之物供佛,也就成了很多善男信女日常修行的一部分。佛心平等,不起絲毫分別,如果眾生能心懷恭敬,量力而行,那麼不管供養何物,都是在「舍」,也都是在降服自己的「貪婪心」。然而,佛教以慈悲為懷,本著導人向善的初衷,有些物品,並不適宜供佛。否則,非但是對佛不敬,反而折損陰德,平日一定要多加要注意。第一,葷腥不宜供佛。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菩薩」不敬,切記
    每到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或是佛誕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帶著供品去寺廟供佛,也有一些人會把佛菩薩請到家裡去供佛,由於我們在供佛時,一定要敬佛,所以有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會對菩薩不敬,切記。我們對佛菩薩的供養,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恭敬心、利他心、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一個人有了慈悲喜舍,福報和智慧才會增長,好運才會不請自來。佛菩薩其實並不是需要你的供品,我們用來供佛的東西,佛菩薩並不會受用,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供給我們自己的,佛法講究因果,一個人種善因,就會得善果,我們用什麼供佛,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 佛教:有三種水果不能用來供佛,對菩薩不敬
    ,我們在選擇水果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用這三種水果供佛,容易對佛菩薩不敬。  民間有很多關於供佛的說法,有人說,用水果供佛時,不能用梨來供佛,因為「梨」的諧音是「離」,會讓人聯想到分離,所以「梨」不適合用來招待親友,更不適合用來供佛。  還有一些說法,有人說不能用香蕉供佛,因為「食蕉」是粵語中罵人的話,會讓人聯想到吃香蕉會對佛菩薩不尊敬。這些說法到底可信嗎?供佛時應該選擇什麼水果更好?
  • 佛經真的不是佛寫的?!
    因為依託於人的視角和人性基礎的觀念,就是我也看不見佛,我也找不著他,所以我只能依託於印刷體。佛教從印度傳到我國有2000多年的時間,我們又繼續的發揚光大,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多少變化?只給大家一個啟發,如果你真的信佛,你要信一個最偉大的、無上的、所有性的一個佛。我們從很多佛經裡看到的以及聽很多師傅說的,佛是挺可怕的一個存在,你不能對佛不敬,否則你會下地獄的。
  • 子女不孝,折損福報;夫妻不和,家道敗落!
    子女不孝,折損福報像這樣的家庭,又如何會興旺呢?很多人求神拜佛,希望得到上天庇佑。殊不知,不孝順父母,拜再多佛都是無用。佛經記載,遇到災年,很多人都餓死了。佛託缽乞討3天,都沒有要到吃的,實在很虛弱。我沒有這樣的福報去承受這碗飯,只有你的父母可以消受。孝敬父母,等於供佛。行孝道就是種福田,比求神拜佛功德還大。
  • 佛教:從寺廟請回家的佛經,應該怎麼擺放,如法的放置會有福報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說明了有佛經的地方,就如有佛塔廟。佛陀更進一步說明,有佛經的地方就有佛。所以從寺廟請回家的佛經,應該怎麼擺放。首先要放在乾淨的地方,比如客廳和書房。臥室是夫妻睡覺的地方,不建議擺放。再一個就是廚房,因為做飯煙燻火燎的,所以也不適應擺放佛經。廁所就更別說了,五穀輪迴之所,臭氣燻天的。另外佛經可以放在書架上,最好放在普通書籍的最上層,以表示恭敬。
  •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福報,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一個有福報的人,出門遇貴人,好運連連,做什麼事都容易成。而一個福報淺薄之人,憂愁煩惱纏身,生活處處受阻。佛說,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只要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道理。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佛教:這3種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有損功德!
    如果我們常到寺院裡去,會看到寺院殿堂裡佛菩薩像前總是擺放著各種各樣的供品,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擺這些東西,佛菩薩會吃嗎?會用嗎?當然不會。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金身泥塑的佛像,只是佛門裡渡人的一種善巧方便法,以像渡心。
  • 為什麼有些人聽聞佛經會流淚呢?
    為什麼有些人聽聞佛經會流淚呢?皆仁法師有人留言問:師父,為什麼第一次到寺院,聽見師父們念經的聲音就忍不住會淚流滿面呢?聽聞佛經會流淚者,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宿世薰習的緣故在《佛說兜調經》中曾經說過:如果後世有人在讀誦經典,或者聽聞他人念誦經典的時候,心中感到莫名的悲傷、汗毛豎起、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樣的人,往往是因為過去生中曾經得聞該經典,今生重遇,所以悲欣交集。
  • 佛教:這幾種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切記!
    很多人初入佛門,對很多佛教常識不太了解,就拿在佛前做供養來說吧,很多人不太明白哪些東西可以用來供佛,哪些是禁忌品,供佛應該供多少,等等。其實,不論我們供養什麼,前提是我們的心要是真誠的、清淨的,不是帶著功利心的。大家要搞清楚,佛前供養,不是在與佛菩薩「做交易」,佛菩薩也不會因為任何人的供養而有分別之心。供養只是我們自己的發心,是在修我們自己的慈悲利他心,莫要貪求功德。
  • 為什麼要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為了一切的九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攝一切有緣、無緣,同歸西方極樂淨土,修學淨土法門。這次學習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此時此刻讚嘆諸位,能夠列到這個修行法會之列。
  • 佛說:命運坎坷,離不開因果報應,能做到這2點,福報自來
    發人深省的一句話:「人間很美妙,但是下輩子不會再來了,俯首敬紅塵,來世不做人,紅塵三千多磨難,世間百態如雲煙。」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但人生中就是充滿了坎坷,命運總喜歡捉弄人。命運發展的軌跡,總會讓人事與願違,有時候又會打的我們措手不及,有一句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話聽起來挺消極,不過有時候,當你遇到人生的一些問題,你會發現無論自己怎樣做,都無濟於事,只能把事情歸結為命運的安排。那麼命運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佛教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 因緣果報,並非虛無,生活中這2種行為,切勿去做,因果不饒人
    「福報」這麼簡單的兩個字,似乎是永遠捉摸不透的話題。人的一生中何不是在吉兇禍福中度過,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影」,佛教文化中也講:「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造惡果。」由此可以得知,趨吉避兇是決定可以做到的。看現今社會,人們的所作所為,別說趨吉避兇,能保住自己現有的福報不折損,就阿彌陀佛了。
  • 佛經中的千億佛,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哪裡?
    佛經裡面的文字,只要不是文盲,這些文字大家都認識,但是形成佛經,整篇地閱讀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多數人總是說讀不懂,其實早期接觸佛經,就是讀文字,文字熟悉之後,裡面的內容慢慢就會懂,這裡懂會讓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發現佛法的美妙。
  • 怎樣才能讀懂佛經?
    那究竟怎樣才能讀懂佛經呢?能看懂佛經,起碼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真誠心。讀經必須用真誠心,對佛真誠的相信,沒有一絲毫懷疑。古人說至誠通神,只有你的心真誠到極處,才能與經典感應道交,與經典相應,契入佛法的境界,這樣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如果你是抱著懷疑、批判的態度去讀經,那你就和佛法南轅北轍了,永遠也搞不明白佛經的真實意義。二,恭敬心。
  • 佛經中最常見的「佛」字,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錯的,為什麼呢
    題記:讀了十幾年的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句經文的含義一直困擾著我,一直沒有著落,今天終於有了清晰而明確的答案。「佛」字出自佛經,常見於佛家經典之中,絕大多數的佛經經文都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始,佛經是釋迦牟尼對弟子們的相應開示,是佛法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