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似乎比任何時候都來得更晚一些。早上還陰冷冷的天氣,轉眼到了下午又暖和了起來。
透過乾淨的玻璃窗戶,一束溫暖的陽光穿過窗簾的縫隙曬在皮膚上,暖暖的。下午時分,結束忙碌的工作。此刻的我,心裡想的卻是嗦一碗那垂涎已久的肥腸粉。真是個沒出息的吃貨。
說到嗦粉,首推肥腸粉。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巷子都能找到肥腸粉的身影。毫不誇張的說,只要有餐飲的地方就有肥腸粉。
名氣最大的肥腸粉要數雙流冒節子肥腸粉和白家肥腸粉這兩個店招。吃最正宗的肥腸粉就一定要去成都雙流白家(白家是地名,並非姓白的家)。
在這裡,就算很普通的一條街面可能都有10多家店鋪。每家的店招都以姓氏加上白家粉腸粉取名,例如曾記白家肥腸粉、徐記白家肥腸粉這樣。
當地的老年人談起肥腸粉的歷史,一天一夜都說不完。大致是清末年間,連年戰亂,很多外鄉人流離失所,最後逃難到白家,當地人做粉絲生意的好心人不僅救了外鄉人,還以當地的紅苕粉絲盛情款待,粉絲質地晶瑩剔透,口感麻辣鮮香,吃起來甚是可口。戰爭結束後,外鄉人離開了這座小鎮,回到了故鄉。甚至離開時來不及記下救命恩人的姓名,但在這裡的經歷卻讓外鄉人銘記在心,時常講起「粉絲救命」的故事。慢慢故事傳開,白家肥腸粉因此得名。
在這座小鎮,粉腸粉成為了小鎮的「魂」,距今有大概100多年的歷史,勤勞樸實的白家人延續了前輩做粉的工藝並將其發揚光大。不僅當地人愛肥腸粉,眾多食客慕名前往,只為嗦一碗地道正宗的粉。
如此簡單的一碗粉,卻揚名在外。美食綜藝節目《鋒味》中,張靚穎曾經專門為謝霆鋒推薦過肥腸粉的店。作為成都美食,肥腸粉的味道可說是擔得起成都著名名小吃的美名。
吃一碗地道的肥腸粉,一定要加節子。單點的肥腸粉是沒有節子,只有切碎的肥腸,吃起來一點都不過癮。節子其實就是肥腸,一斷一斷的肥腸打成結。肥腸在高湯的浸泡下,一點腥味都沒有。
食客點上一碗粉,只需稍許片刻,美味即可端上前來。看似簡單的工藝,只是因為很多前序工作已經提前備好。高湯的熬製經過漫長的等待,香味四溢。正宗的肥腸粉配料非常的講究,一般會加入香脆的熟豌豆和綠豆芽打底。綠豆芽只需要微微過水燙一下後立即放入碗中,豆芽將肥腸最後一絲絲的油膩全部帶走,吃起來清爽可口。採用手打的紅薯粉作為主料,食材非常新鮮。
另外還要配上肥腸粉好搭檔——軍屯鍋盔。那才是完美。
相信很多吃過粉腸粉的朋友,都能在店門口看見這種鍋盔。鍋盔油而不膩,麵粉裹成很多層,在油溫的作用下,表面慢慢變得酥脆並且一層一層。包裹著豬肉或牛肉餡,肉不會太多,但吃起來卻覺得十分香。表面撒上芝麻,餅的風味愈加濃厚。
今天的肥腸粉就寫到這裡啦,大家一定要去嘗一嘗哦~
成都真的是一座來了就走不掉的城市,光是這些美味的食物,對於吃貨而言真的沒有抵抗力。
關注我,我們一起吃垮成都~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