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因腹痛到醫院診治的時候,醫生總會問「最近的大便如何?」患者此時不要覺得尷尬,而是應該向醫生反饋情況。因為大便是腸胃健康的「晴雨表」,醫生通過詢問患者的大便形狀、顏色和量的情況,再輔以其他檢查手段,就能知道患者腹痛的原因了。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遇到過「大便前面是幹的,後面卻是稀的」這種現象,是怎麼回事呢?
排便異常與飲食習慣、腸道疾病均有關係,引起大便「前面幹後面稀」,目前較常見的「病因」為以下幾種。
1.飲食因素
大便情況與攝入進入體內的食物有關,如果前一天吃了很多辛辣、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因為它們難消化且體積大,所以轉化形成的糞便會比較硬,而且容易「卡殼」,堵在肛門內,難以被排出。而第二天吃的食物與第一天的不同,比較清淡,但是人體受涼了,導致後面的糞便變得稀膩,與第一天的大便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前幹後硬」的情況。
2.腸道功能異常
只要人平時作息規律、飲食規律,腸道在正常內環境下發揮正常作用,食物經過「妥善」消化後,生產出綿軟、容易被排出的大便。若腸道蠕動紊亂,加上人體不及時補充水分,身體會向大便中吸收水分,導致先頭的大便變硬。
同時,因為腸道功能異常,導致腸道內外有壓力差,當腸道外的壓力增大時,存在於外界的水分會不斷流入到腸道內,導致後來的大便變得稀薄。
3.體內溼氣重
人體脾臟是運化水溼的地方,當人體內溼氣重時,可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本來應該從小便排出的水分轉而流向大便中,使得大便變得粘膩,如廁時用一張紙很難擦得乾淨。
那為什麼大便頭是硬的呢?這就是燥熱與溼並見的情況,這種人的體質偏燥熱,大便本來是乾結硬硬的,但他為了讓自己「涼快」些,最後吃了涼性食品,導致脾胃受涼,誘發脾虛,運化水溼的能力減弱,導致後入身體的糞便含大量水分變得粘膩。所以就有大便前幹後硬的結果。
不想這種問題困擾你,想要緩解的話,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是調整飲食結構,近段時間內少吃肉,因為久食肉者會增加體內溼氣,同時也應避免重口味的飲食,少吃辛辣、油炸、燒烤等食物,不要給腸胃添加負擔。平時可多吃紅薯、香菇、菠菜、山藥、紅棗、扁豆、赤小豆、茯苓等,祛溼利氣,排除體內水溼。
然後,晨起後不妨喝上一杯水,注意是喝溫開水,不加鹽,也可以用開水泡點大麥、枸杞、山楂或蜂蜜飲用。堅持早上喝一杯,潤滑腸道,提升便意,預防便秘。
最後,建議久坐的上班族養成鍛鍊的習慣,運動出汗是較好的除溼方式,出汗的過程不僅是排毒的過程,而且還可讓人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不會發生滯留,大便異常的情況就逐漸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