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養生觀念的深入人心,「多喝水」已經成為百搭通用的健康關照。飲用充足的水,是人體水代謝的「善始」,而澄澈的尿流通暢地排出體外,則是水代謝的「善終」。
喝下去的水,是如何變成尿液的?尿液的顏色為何時深時淺、時清時濁,又為何有時是不同顏色?尿液性狀的改變為何是泌尿系統疾病的晴雨表?帶著重重疑問,記者採訪到了華山醫院泌尿外科張立旻、鄒魯佳兩位主治醫師,帶我們來一探尿液的「前世今生」。
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成年人每日從飲水和食物中攝入約1-2升的水。」張立旻主治醫師介紹,這些外來的水分與胃腸道分泌的各類消化液相混合,後者每天的分泌量可以高達驚人的6-8升。最終,將近10升的液體幾乎都在腸道被吸收,透過腸黏膜進入血液,僅剩下150毫升左右的水分隨糞便排出。
水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製圖 鄒魯佳
營養物質和水分從消化道被吸收入血液後,開始了在人體內的漫長「旅行」。從消化系統到循環系統,又從循環系統經過腎臟的過濾、吸收形成尿液,繼而進入泌尿道,最後排出體外,這就是人體的水代謝過程。
腎臟就像一張過濾血液的「通電濾網」。這種濾網密密麻麻布滿了小至4納米的網孔,使紅細胞、白細胞等血細胞無法通過,而與濾網同樣帶有負電荷的血漿蛋白由於同性相斥的原理也被攔截,但是葡萄糖、胺基酸等成分則自由通關。
兩枚腎臟不舍晝夜地過濾血液,每天可以過濾出多達180升的「半成品」尿液。半成品尿液中的葡萄糖、胺基酸、絕大部分的水和電解質經過腎臟重新吸收利用後,形成「成品」尿液,至此,才正式開啟人體「下水道」之旅。
因此可見,飲用下去的水並不是直接就能夠排出體外的,無論如何也必須經過這個水代謝的過程。
尿液為什麼是黃色的?
「雖然尿液的顏色會根據飲水多少而發生深淺改變,從無色透明至橙黃色不等,但都不離黃色的主色調。這主要是由於尿液中含有尿膽素這種物質。」鄒魯佳主治醫師說。
尿液專屬秋日黃色卡
尿膽素又是何方神聖?
鄒魯佳說,尿膽素的前世可謂相當「曲折」:血液循環中的紅細胞不斷新生,「前浪」們在完成120天的使命後便被肝臟、脾臟、骨髓裡的一些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所降解代謝。而紅細胞裡的血紅蛋白則釋放成為血紅素,接著就開啟了漫長的代謝轉化之路,依次變成膽紅素、膽素原、尿膽素原,最後在尿液中形成尿膽素,使尿液呈現淡黃的色澤。這一抹淡淡的黃色,真可謂歷經了「七十二變」。
紅細胞到尿膽素的七十二變。製圖 鄒魯佳
紅細胞代謝的速度在健康的狀態下相對比較穩定,產生尿膽素的量也較為恆定,因而尿量的多少就基本決定了尿色的深淺。而尿液的量則受到人體精密的調節。當飲水量少、出汗量大或出血等引起機體內血液量減少時,或血管廣泛擴張導致血液總量相對欠缺時,機體會通過神經信號和內分泌激素信號收縮腎臟血管,增加水分的保存。腎的血流量減少,等於通過濾網的液體總量減少,產生的尿量自然也就相應減少。
想像一下,在盛夏酷暑中大汗淋漓地運動完一場之後,一定少有尿液,尿液的顏色也一定比較深。這就是人體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對水代謝進行調節的一個典型實例。
反之,如果大量飲水,腎臟這張濾網就會在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加大馬力,增加過濾,從而產生更多的尿液,也就稀釋了尿液的黃色——尿膽素。
尿尿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點啥?
尿液的顏色、氣味、渾濁度等性狀是泌尿外科醫生經常會關心的問題。食物、藥物、代謝產物和感染都可能讓尿液的顏色發生改變,這些性狀的變化可能與健康相關,也可能僅僅由飲食引起。
發現紅色尿液,是血尿嗎?我會失血而亡嗎?
「別慌,想一想是不是吃了紅心火龍果?紅心火龍果中含有甜菜紅素,這種物質無法被人體代謝,並且會隨著尿液被排出體外,因此導致尿色發紅。」張立旻主治醫師表示,大部分食物的色素成分會被人體代謝轉化掉(如青菜中的葉綠素等),抑或其本體及代謝物並不能夠進入到尿液中,也就無法使得尿液變成食物的顏色了。
除了食物藥物等對尿液顏色的影響,血尿可能是尿液發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正常情況下,腎臟這張「濾網」不會漏過一個紅細胞。但當「濾網」受損或者腎臟下遊的「下水道」罹患疾病時,就可能使得尿液中混入紅細胞。但是,尿色發紅並不意味著混入尿液中的血液量很多。當1000毫升的尿液摻入1-2毫升的血液時便呈現肉眼可見的紅色,而當摻入4毫升血液時則已經呈現為鮮紅色。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尿液變紅,大部分情況下不必擔心會因為血尿「失血而亡」。如果是腎臟「濾網」受損,那可能是腎臟本身的疾病,如腎炎、腎病等,一般建議腎內科就診。
如果是「下水道」異常導致的血尿,則可能歸因於泌尿系統的結石、感染、腫瘤、炎症等疾病,一般建議泌尿外科就診。除此之外,一些血液系統疾病、血管疾病或中毒都可能導致血尿,還需要及時就醫、儘早診治。
為什麼尿液會變渾濁?變白?
渾濁度也是尿液的一個重要觀察指標。正常的尿液較清,但當尿液中出現白細胞和一些異常的代謝產物,如乳糜、脂肪顆粒或是各種結晶成分,就可能使尿液變得渾濁不清。此時,也往往意味著尿液中存在著感染或者一些代謝性疾病的可能。
不懂就問,尿液還會變成哪些顏色?
紫色尿液
紫色尿袋症候群(PUBS),顧名思義是指留置尿管後,尿管或尿袋出現了色素沉澱,呈現紫色(顏色可以從淡紫色到深紫色),是一種比較少見的臨床現象,常見於長期留置導尿管的病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多見,病人同時存在尿路感染。
藍色尿液
通常和服藥相關,比如服用利尿劑氨苯蝶啶,注射亞甲藍針劑或服用美藍、靛卡紅、木餾油、水楊酸之後均可出現。如果沒有服用此類藥物,卻出現了藍色尿液,則有可能是霍亂、斑疹傷寒、原發性高血鈣症、維生素D中毒等疾病導致,請引起重視併到醫院就診。
綠色尿液
尿液呈淡綠色常見於大量服用消炎藥之後,或者吃了一些帶顏色的食物。尿液呈綠色還有可能由於尿道有細菌感染,如綠膿桿菌。
黑色尿液
比較少見,常發生於急性血管內溶血的病人,如惡性瘧疾。黑尿熱是惡性瘧疾最為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國外有資料報告,患有陣發性肌紅蛋白尿的病人在運動後也會排出棕黑色尿液。黑尿還可見於酚中毒、黑色素瘤、尿黑酸症。其中,尿黑酸症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多是嬰幼兒時期家長發現孩子尿液在空氣中放置了一段時間變黑從而就醫。
黃褐色尿液
一些藥物也會讓尿液呈現出一種深黃色或橙色的色調,包括苯氮吡啶以及磺胺嘧啶。如果尿液如同醬油一樣呈棕褐色,同時臉色發黑,可見於急性腎炎、急性黃疸型肝炎等。因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尿道炎症,尿液也會呈棕褐色。
這些尿液「彩虹色」其實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好奇寶寶們了解一下也無妨。最後,張立旻主治醫師提醒大家「多喝水,多關心自己!」,「這句叮囑在我們泌尿外科醫生聽起來,沒毛病。」
(文中圖片源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