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世紀佳緣發布了最新的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該報告通過父母的角度立場,分別從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態度、認知以及參與度等問題,深入探討中國式婚戀的內在意義。
大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歸宿,完成人生的重要事項。《報告》顯示,25-30周歲是大多數父母認為是子女的最佳婚齡。其中四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最佳婚齡在30周歲前。在崇尚自由戀愛的當下,也有不到一成的父母相對「佛系」,沒有對子女的結婚年齡有過多想法,不想給予子女太多的壓力。中國父母越來越開明,超過七成的父母能夠接受子女「姐弟戀」。
《報告》顯示,50%的男生父母與45%的女生父母,將「對方的性格」視為子女選擇婚戀對象的首要條件;還有42%的男方父母和53%的女性父母更加看重對方的「上進心」。
除此之外,雙方父母還會因子女的角色立場而產生較大的看重度差異,其中男方父母比較看重女方的年齡、愛好、婚史等情況;女方父母則更在乎男方的職業、學歷、經濟條件等。六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表示曾給子女介紹過相親對象,其中男生父母介紹過的佔比64%,高於女生父母的56%。在目前「男多女少」的婚戀現狀,男方父母顯然要比女方更加著急。《報告》顯示,超過六成的父母認為,為自己子女的婚戀操心是本分,並不認為這是「逼婚」行為。
在傳統文化裡,孩子遲遲無法解決婚姻大事,會被父母視作一件自己未完成的事情,這種未完成感容易導致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調研數據中,關於子女單身這件事,42%的男生父母和25%的女生父母會感到焦慮。
父母往往認為子女必須要找到另一半,組建家庭,生兒育女,才能被視為一個整體。但成長於物質充盈時代的年輕人,更加注重於精神上的滿足,憧憬「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愛情,所以愛情追求顯得更加多元。
他們之間的辯戰,沒有「誰對誰錯」的結果。婚戀上的意識衝突,導致現代和傳統的兩輩人進行長期的拉鋸戰。即便是認識到代溝的存在,父母還是會把子女的婚戀看做是自己的責任。
婚戀認知的差異,都是立足於雙方各自的立場,做出自認為是最正確的觀點,因此難以做到雙方的目標一致性。百合情感研究院情感諮詢師周佳分析稱:「由於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父母往往會以自己是為子女好的角度出發,從而對子女形成了所謂傳統價值觀形式的約束,因此子女會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沒有被完全尊重,從而更加強調自我個性和想法的表達,導致和父母想法產生更多的不一致性。」
周佳建議,子女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在尋求自我精神獨立的同時,努力達到自我經濟獨立,學會理解父母做所有事情的初衷,和父母之間以平等、互助、互相給予空間感的思維方式來相處。
百合佳緣集團執行董事 CEO吳琳光表示,此次《報告》通過父母親對子女擇偶的婚戀要求變化,深入分析了時代婚戀意識發展的轉變。「目前,順應婚戀意識的發展趨勢,世紀佳緣已布局了婚戀交友、婚禮、情感諮詢等一站式婚戀服務,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情感服務。」吳琳光介紹說:「未來,世紀佳緣將繼續深耕婚戀行業,提升服務質量,為有婚戀需求的單身人士提供更優質、更多元的婚戀交友體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