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19:40:58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公眾號
攝影:CHRIS SCUFFINS, OCEAN/CORBIS
最近荷蘭進行了一項老鼠實驗——
雖然實驗對象是老鼠,
但實驗的結果卻也折射出
人類世界一個嚴肅現實:
「人性固然美好,
但也不要去考驗它。」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以下是3月5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老鼠實驗)
首先,家鼠被訓練後懂得了用控制杆取食糖豆。下面,實驗開始:
老鼠拉動左面的拉杆會得到糖豆,但隔壁會放電;右邊的拉杆也能得到糖豆,但隔壁不會放電。
老鼠要去拉控制杆獲得糖豆了,但如果拉動控制杆會給旁邊的老鼠一次輕微電擊,實驗表明,好幾隻老鼠就不再拉動那根能夠導電的控制杆了,轉而去拉動別的不導電控制杆獲取糖豆,也就是說——
1顆糖豆+給予同伴傷害
or
1顆糖豆+同伴沒有傷害
多數老鼠選擇了後者
老鼠似乎也懂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不喜歡受到傷害,
所以我也不希望同伴受傷害。
而這種行為的學名,叫作「傷害厭惡(harm aversion)」,這種「討厭傷害別人的心」也是眾所周知的人類特點,這種行為受大腦中一個叫作前扣帶皮層(ACC)的部分調節。(後面還會提到這個重要知識點,前扣帶皮層,某種程度就是「善惡的開關」)
老鼠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0%,人類和老鼠還有許多其他相似之處。
攝影:JUNIORS BILDARCHIV GMBH/ALAMY
而避免傷害他人的神經衝動,
早已植根於哺乳動物的進化史中,
那是在9300萬年前,
「傷害厭惡」的「善念」已然出現在了進化樹上,
這也是人和小老鼠分道揚鑣前,
共同走過的最後一段路。
而老鼠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0%,
這可能也以進化學的角度證明:
人之初,很有可能是性本善的。
從很久很久以前,
就植根於我們祖先頭腦深處。
在此之前就有研究表明,齧齒動物會幫助有需要的同伴,老鼠還會主動報答幫助過自己的同類。
(論點來源於《生物學通訊》2015年2月1日)
除了老鼠,
哺乳動物的共情很常見。
座頭鯨因為童年時深受虎鯨捕食的陰影
成年後常常「虎口奪食」,
救下一隻只海豹、灰鯨幼崽,翻車魚。
幼年時被虎鯨咬過的座頭鯨,
尤其「嫉惡如仇」,
達爾文稱此為「回憶與反省作用」。
座頭鯨發現虎鯨在狩獵海豹之類的弱勢者時,會立刻聯想到自己的童年遭遇,並激發強烈的共情反應。
攝影:FLIP NICKLIN,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回到那個老鼠實驗,
更為「真實」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之前1個糖豆的獎勵,
所有老鼠都很和諧;
但當價碼被提高3倍、
出現3個糖豆時,
善良老鼠們的同情心也瞬間塌方了!
「對不住,他們給得太多了。」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1顆糖豆+給予同伴傷害
or
1顆糖豆+同伴沒有傷害
多數老鼠選擇了後者
但是——
3顆糖豆+給予同伴傷害
or
1顆糖豆+同伴沒有傷害
多數老鼠則選擇了前者!
壞人為什麼很壞?
實驗繼續,
當科學家們關上小老鼠的「同情開關」,
也就是麻醉了老鼠的前扣帶皮層之後,
被麻醉的老鼠不再幫助身旁的同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良知,
變成「你的痛苦與我無關」的漠然。
攝影:MICHAEL DURHAM, MINDEN PICTURES/CORBIS
前面說到,
「同情開關」是人與鼠自古共有的,
如果人類的開關也被「麻醉」
共情的反面——
就是「反社會人格」。
很多人類共情研究表明,
反社會人格和暴力犯罪者
他們的共情能力存在很大問題,
其大腦共情相關的神經網絡存在缺陷,
使他們難以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韓國李春宰連環殺人案,李春宰殺害妻妹在內的15人,犯下30餘起強姦案,2019年認罪,案件改編的電影《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警官向真正的「兇手」投出深沉一瞥。
可悲的是,
現在還沒有藥物抑制反社會人群的暴力。
本質上人與鼠都是哺乳動物,
對罹患精神病和反社會人格等精神疾病人來說,
這個發現極具參考價值——
病人缺少的正是「討厭傷害別人」的心。
而這也許正是人類「善念」的根源。
人性選擇下的兩艘船:市民船和罪犯船,誰先按下另一艘船的引爆器,誰就能活下來,但是無論是罪犯還是市民又或者是警察,誰也不願意成為殺人的劊子手,出乎小丑意料。
電影《蝙蝠俠之黑暗騎士》
幫助別人其實是「利己行為」?
攝影: 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社會神經學家們更感興趣的是,
老鼠行為後面的動機。
——不傷害別的老鼠,
到底是為了讓自己心裡好過,
還是單純讓對方好過?
這跟人類做好事的動機一樣——
捉摸不透。
小白鼠的基因序列與人類相似,一些醫學的科研和臨床實驗都是有小白鼠來完成的。
攝影:COURTESY EPFL
「性善論」與「性惡論」幾千年也沒有答案。
然而,在一個充斥著衝突的世界裡——
「在我們生物體內蘊含著古老而美好東西,那是避免傷害他人的神經衝動,它起碼形成於9300萬年之前,植根於我們的頭腦中,最終促進和平,而這一切,可能也讓人略感安慰吧。」該實驗論文的合著者、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Christian Keysers如是說。
也就是說,
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
也許我們所說的「人性」,
起碼就是美好的。
攝影:James Russell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