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獨特的實驗,讓我們窺探人性

2021-01-10 上遊新聞

03-16 19:40:58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公眾號

攝影:CHRIS SCUFFINS, OCEAN/CORBIS

最近荷蘭進行了一項老鼠實驗——

雖然實驗對象是老鼠,

但實驗的結果卻也折射出

人類世界一個嚴肅現實:

「人性固然美好,

但也不要去考驗它。」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以下是3月5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老鼠實驗)

首先,家鼠被訓練後懂得了用控制杆取食糖豆。下面,實驗開始:

老鼠拉動左面的拉杆會得到糖豆,但隔壁會放電;右邊的拉杆也能得到糖豆,但隔壁不會放電。

老鼠要去拉控制杆獲得糖豆了,但如果拉動控制杆會給旁邊的老鼠一次輕微電擊,實驗表明,好幾隻老鼠就不再拉動那根能夠導電的控制杆了,轉而去拉動別的不導電控制杆獲取糖豆,也就是說——

1顆糖豆+給予同伴傷害

or

1顆糖豆+同伴沒有傷害

多數老鼠選擇了後者

老鼠似乎也懂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不喜歡受到傷害,

所以我也不希望同伴受傷害。

而這種行為的學名,叫作「傷害厭惡(harm aversion)」,這種「討厭傷害別人的心」也是眾所周知的人類特點,這種行為受大腦中一個叫作前扣帶皮層(ACC)的部分調節。(後面還會提到這個重要知識點,前扣帶皮層,某種程度就是「善惡的開關」

老鼠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0%,人類和老鼠還有許多其他相似之處。

攝影:JUNIORS BILDARCHIV GMBH/ALAMY

而避免傷害他人的神經衝動,

早已植根於哺乳動物的進化史中,

那是在9300萬年前,

「傷害厭惡」的「善念」已然出現在了進化樹上,

這也是人和小老鼠分道揚鑣前,

共同走過的最後一段路。

而老鼠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0%,

這可能也以進化學的角度證明:

人之初,很有可能是性本善的。

從很久很久以前,

就植根於我們祖先頭腦深處。

 在此之前就有研究表明,齧齒動物會幫助有需要的同伴,老鼠還會主動報答幫助過自己的同類。

(論點來源於《生物學通訊》2015年2月1日)

除了老鼠,

哺乳動物的共情很常見。

座頭鯨因為童年時深受虎鯨捕食的陰影

成年後常常「虎口奪食」,

救下一隻只海豹、灰鯨幼崽,翻車魚。

幼年時被虎鯨咬過的座頭鯨,

尤其「嫉惡如仇」,

達爾文稱此為「回憶與反省作用」

座頭鯨發現虎鯨在狩獵海豹之類的弱勢者時,會立刻聯想到自己的童年遭遇,並激發強烈的共情反應。

攝影:FLIP NICKLIN,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回到那個老鼠實驗,

更為「真實」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之前1個糖豆的獎勵,

所有老鼠都很和諧;

但當價碼被提高3倍、

出現3個糖豆時

善良老鼠們的同情心也瞬間塌方了!

 

「對不住,他們給得太多了。」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1顆糖豆+給予同伴傷害

or

1顆糖豆+同伴沒有傷害

多數老鼠選擇了後者

但是——

3顆糖豆+給予同伴傷害

or

1顆糖豆+同伴沒有傷害

多數老鼠則選擇了前者!

 

壞人為什麼很壞?

實驗繼續,

當科學家們關上小老鼠的「同情開關」,

也就是麻醉了老鼠的前扣帶皮層之後,

被麻醉的老鼠不再幫助身旁的同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良知,

變成「你的痛苦與我無關」的漠然。

攝影:MICHAEL DURHAM, MINDEN PICTURES/CORBIS

前面說到,

「同情開關」是人與鼠自古共有的,

如果人類的開關也被「麻醉」

共情的反面——

就是「反社會人格」。

很多人類共情研究表明,

反社會人格和暴力犯罪者

他們的共情能力存在很大問題,

其大腦共情相關的神經網絡存在缺陷,

使他們難以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韓國李春宰連環殺人案,李春宰殺害妻妹在內的15人,犯下30餘起強姦案,2019年認罪,案件改編的電影《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警官向真正的「兇手」投出深沉一瞥。

可悲的是,

現在還沒有藥物抑制反社會人群的暴力

本質上人與鼠都是哺乳動物,

對罹患精神病和反社會人格等精神疾病人來說,

這個發現極具參考價值——

病人缺少的正是「討厭傷害別人」的心。

而這也許正是人類「善念」的根源。

人性選擇下的兩艘船:市民船和罪犯船,誰先按下另一艘船的引爆器,誰就能活下來,但是無論是罪犯還是市民又或者是警察,誰也不願意成為殺人的劊子手,出乎小丑意料。

電影《蝙蝠俠之黑暗騎士》

幫助別人其實是「利己行為」?

 

攝影: 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社會神經學家們更感興趣的是,

老鼠行為後面的動機。

——不傷害別的老鼠,

到底是為了讓自己心裡好過

還是單純讓對方好過

這跟人類做好事的動機一樣——

捉摸不透。

小白鼠的基因序列與人類相似,一些醫學的科研和臨床實驗都是有小白鼠來完成的。

攝影:COURTESY EPFL

「性善論」與「性惡論」幾千年也沒有答案。

然而,在一個充斥著衝突的世界裡——

在我們生物體內蘊含著古老而美好東西,那是避免傷害他人的神經衝動,它起碼形成於9300萬年之前,植根於我們的頭腦中,最終促進和平,而這一切,可能也讓人略感安慰吧。」該實驗論文的合著者、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Christian Keysers如是說。

也就是說,

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

也許我們所說的「人性」,

起碼就是美好的。

攝影:James Russell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無論你的答案是哪一個,精讀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個心理學歷史上著名的實驗——服從實驗。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這一系列實驗,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而這本米爾格拉姆編寫的《對權威的服從》則完整的記錄了此項實驗:【二】這是一個怎樣的實驗?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下圖是米爾格拉姆設計的實驗場景:實驗者要求兩名志願者一人扮演教師,另一人扮演學習者,如果出現錯誤,則要進行懲罰,給學習者逐漸施加增強的電擊。研究者告訴教師,學習者每答錯一次,就提高15v。
  • 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貓》:未被馴化的貓,用一雙眼窺探了人性
    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貓》,以獨特的貓視角,冷眼窺探日本社會的眾生百態。這隻貓擁有豐富的見識、並且善於思索、幽默風趣。但始終沒有恪守貓之捕鼠本分,卻又擅長「坐而論道」,顯然這隻貓是沒有被馴化過的。小說採用幽默、諷刺、滑稽的手法,一共描寫了五位知識分子,他們分別是,珍野苦沙彌、水島寒月、越智東風、迷亭、八木獨仙。
  • 永遠不要去試探人性|心理學解析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心理學實驗
    對於人性的看法,個體的社會經歷不同會產生不同的主觀感受。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心理學家或是社會機構進行過人性實驗,下面為大家選取了三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其中揭露了黑暗的人性。一、嘉士伯社會實驗丹麥嘉士伯啤酒公司曾進行過這樣一次社會實驗,研究人員讓一些毫不知情的情侶們進入預先準備好的電影院中。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服從是人性嗎?或反抗是必要的嗎?我們的文化中,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很強調尊卑的關係,例如孝順不只要求尊敬更要求順從長者,甚至從很小就要小朋友聽話,不然就是不乖,可見服從尊長甚至被提升到倫理價值的層次,而不論其是否有值得尊敬或崇揚之處,聽話本身即被賦予正當性。
  • 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人性考驗的。說的是一位記者在人流較多的路上假意丟掉錢包,裡面有錢,銀行卡和各種證件,視頻中看到的人大多交給了警察,甚至有人在原地等待失主許久。乍一看覺得挺好的,似乎證明人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都拾金不昧了。不過細想起來感到奇怪,這樣去考驗總覺得不妥。
  • 誰能逃過「 人性的拷問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而小編為了整理了這篇文章,其實也糾結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要分享這篇文章,因為此研究內容旨在揭示 " 環境對人性善惡的影響」,而小篇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後,能夠更貼近的了解人性惡的一面,也才能夠活得更通透。正所謂,人只有守住惡的一面,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善良!實驗試圖證明,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情境下也會變成嗜血狂魔。
  • 人性中權力與欲望的終極實驗 罪惡之源竟然被我們忽略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三十二個日本男人和一個女人日本人,在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荒島上,用時七年,進行了一場被譽為「人性之中權力與欲望的終極實驗」。「安納塔漢島事件":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在馬裡亞納聯邦群島之中,位於塞班島北約177公裡處,有一個與世隔絕的荒島安納塔漢島。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以服從為主題的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個人道德的自信和對自由意志的迷信。《對權威的服從》(中文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完整地記錄了此項實驗。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 14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人性的複雜...
    實驗說明,我們都喜歡讓生活中多一點樂趣。只要城市變得更加有趣,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會更加快樂和健康。  在實驗過程中, 有一點影響也值得思考,就是被判定為好孩子的一組在考試和智力水平上要明顯的高。  實驗結束後,珍妮向孩子們講明了實驗的目的以及希望他們懂得的道理。在這場考驗人性的實驗中,孩子們確實感受並理解了受人歧視的感覺,但是,在分組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的攻擊性也讓人深思。
  • 薛丁格的貓與人性
    也許這個思想實驗更重要的意義是啟發了我們在認識論上的思考。雖然在宏觀自然界尋找不到「薛丁格貓態」,但是如果我們「反觀諸己」,探討人的精神世界,我們就會發現,薛丁格貓態在人的精神世界裡倒是一種常態。例如在人性的領域,複雜矛盾的性格因子,甚至是多重人格,同時潛藏在人性的冰山的深處,使人性具有了多變或善變的特性,具有了「不確定性」。
  • 《飢餓站臺》:殘酷的人性實驗,細思極恐
    我們討論《動物農場》說了什麼。一批動物在大農場成功實施了「改革」,將她們提取出來的人類主人趕出大農場,創造了公平的動物社會發展。然而,動物的領導人,這些聰明的豬,最終取得了改革的成果,成為比人類主人更專制和極權的統治者。好的文學作品通常有自己的思想。《飢餓站臺》是根據主人公格倫的角度和概念來傳達該劇的內涵和現實意義。英雄格倫自願來到牢房。
  • 人性至暗面!在絕對權威下,27人為4.5美金電擊「結束」陌生人性命!
    有人說,可以挖掘人性,但千萬別試圖考驗人性,因為結果常會讓你大失所望。 1963年,耶魯大學米爾格倫實驗小組便進行了一項關於人性的實驗。 他們通過四處刊登廣告、郵寄廣告信招募志願者,寫明實驗持續1小時,提供的報酬是每4.5美金(相當於現在的38美金)。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最後 15 名工人、16 名售貨員或商人、9 名在校專家成為這次實驗的被試。此外,米爾格蘭姆還聘請了幾位演員,在實驗中扮演兩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扮演權威角色,在實驗中對被試下達實驗的各種命令,這個人在實驗中表情嚴肅,且著裝講究,一看就是一個權威人士。而另一個人則扮演受到電擊的受害人。實驗地點被安排在耶魯大學社會互動實驗室內。
  • 《隱秘的角落》人性的陰暗面
    隨著故事線往下展開,你會發現,在灼熱的陽光之下、在孩子純真的笑臉背後,竟然還有連成年人都難以窺探的深淵——人性的陰暗面。天主教教義的七個原罪,這七個與生俱來的原罪伴隨我們一生,不分貴賤,每個人都會有,分別是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經典電影《七宗罪》就是圍繞這七個原罪展開的。《隱秘的角落》這部劇也把這七宗罪發揮得淋漓盡致。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這個結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得出。實驗背景由來從1933年到1945年,數百萬無辜平民被可怕的納粹人士屠殺。他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修建了毒氣室和防守森嚴的死亡集中營,每天規定屍體定額,其效率如同批量生產產品。這些非人道政策最初可能只是某一個人的想法,只有當很多人服從命令,才會大規模地實施。
  • 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02人性的本質是剝削此事件一出,暴露了人性的本質——剝削。1.既得利益者對處於弱勢經濟地位者的剝削。事件中黑客利用高端技術,以招聘、警察查訪等理由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女性進行威脅、猥褻等行為,這是強者對弱者赤裸的剝削。2.擁有把控人性弱點資源者對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的剝削。
  • 盤點歷史上有名的心理實驗,真實的人性讓人震驚
    「心理實驗」,或者叫「行為實驗」,一般是科學家在安全可控的條件下,用真人進行的各種科學實驗,用來了解人類心理與行為的規律。一般來說,這些實驗,都是安全到萬無一失的,但偶爾也會發生一些意外。這些意外,背後的深刻意義,會讓人背脊發涼。1. 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 李滄東用一部電影告訴我們人性,教會我們人生
    在一次送貨時,他遇到了一位昔日的同學沈慧妹,在推拉誘惑美輝時,兩人之間很快就燃燒曖昧和激情的味道。然而,在機場,當鍾秀萊遇到惠美時,他看到了惠美的新朋友本,他們在非洲見過面。本成熟、富有。他很喜歡惠美。但他非常神秘。他告訴鍾秀,他有燒焦塑料棚的嗜好,每兩個月燒一次。嚴格說來,這是犯罪行為。但是韓國的警察並不重要。他還告訴鍾秀,這一次被燒毀的塑料棚已經建立,接近時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