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羅根:從「民族主義」到「伊斯蘭」,阿拉伯世界都經歷了什麼?

2020-12-05 觀察者網

(採訪 觀察者網/武守哲)

觀察者網:談及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崛起和衰落,除去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如對以色列用兵失敗,巴勒斯坦對約旦遊擊隊的態度導致外交失衡等因素,還有什麼文化或者社會結構上的深層次原因,導致阿拉伯民族主義逐漸衰落了?

尤金·羅根:阿拉伯的民族主義有著相當坎坷的歷史。從16世紀初開始算,奧斯曼帝國就千方百計壓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萌生,恐懼阿拉伯行省會步巴爾幹半島的後塵,成為帝國另一批分離主義運動策源地,以防帝國破碎分裂進程的加速。

1918年奧斯曼帝國被打垮,從阿拉伯世界撤出了統治力量,而歐洲殖民者迅速填充了權力真空,在沒有徵得全體阿拉伯人同意的情況下,蠻橫地給整個阿拉伯劃分了邊界,把殖民體系強加在了阿拉伯世界頭上,阿拉伯世界新的「主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就像當年奧斯曼人一樣,也對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情緒報以極為敵視的態度,仍力圖阿拉伯世界仍納入自身帝國的一部分,而且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西歐殖民者害怕民族主義會導致帝國崩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所恐懼的結果還是到來了。

但是當歷史推動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走向高漲的時候,阿拉伯人卻發現這種意識形態遭遇到了基礎性的矛盾。對大多數阿拉伯人來說,走向民族獨立的阿拉伯,其理論上的最合法性的表述應該是「泛阿拉伯」的,即各阿拉伯國家的聯合。

在「泛阿拉伯」理念的指引下,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疆域是廣闊的,包整個北非、東地中海地區和阿拉伯半島,也就是徹底抹掉當初歐洲殖民者給自身劃定的「分裂-規則」邊界。


「泛阿拉伯」理念下的疆域圖

但是阿拉伯的民族主義運動是1920-1940年代才初具規模,而且是在每個阿拉伯「民族國家」(nation-state)內部相對獨立發展出來的,比如伊拉克、敘利亞和埃及的獨立都有各自的進程而非代表阿拉伯世界的總體。所以,一旦各個國家都完成了自身獨立,各國領導人都不願放下架子,把已經取得的主權拱手讓人,也不願自身主權讓渡,和鄰國組成聯盟。

所以說獨立後的阿拉伯各國展現出了主權的排他性,無法在內部形成有效的政治和軍事協同,甚至密謀互相對立,這種分裂和破碎感在阿拉伯-以色列戰爭中徹底暴露出來。

曾經互相承諾要徹底打敗猶太國以色列,並保證對巴勒斯坦取得徹底解放的阿拉伯各民族國家,在1948到1967年間遭到了軍事上的無情打擊,並且丟失了大片領土。阿拉伯各國在巴以衝突問題上接連受到挫敗之後,領導人們開始懷疑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願景是否還能實現。

所以,民族主義是個光鮮亮麗的理念,但並卻不是個現實的政治計劃。1970年代,對民族主義的質疑開始散播開來,直到一個新型的跨民族意識形態越來越走向前臺,進而取代了民族主義——伊斯蘭宗教力量。

所以,從1980年代開始,伊斯蘭一躍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政治敘事,與之相應的,則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衰落。

但是帶有「民族-國家」色彩的狹義民族主義依然在某種形式上在阿拉伯政治舞臺上佔據主導地位,經過了一個世紀的國家體系在單個區域內的整合,中東各國的政治體系正在跨越原來的「泛阿拉伯」和「泛伊斯蘭」主義,走向一種新的形式。

觀察者網:談到阿拉伯民族主義在1950年代的高漲,就不得不談中東一個重要國家的存在——以色列。您覺得當今的猶太復國主義相比以前有什麼變化嗎?還是以色列的國家意識形態嗎?談及阿拉伯穆斯林和猶太民族主義的衝突,猶太復國主義思潮是不是故意被一些極端的伊斯蘭「聖戰分子」誇大了?

尤金·羅根: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依然是以色列國家意識形態為基礎的思潮和運動,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今天,這一點都沒有變。猶太復國主義者取得了某種程度的成功,他們無疑削弱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力,在巴勒斯坦自由獨立運動中,雙方都儘可能宣稱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反觀納賽爾主義,在1967年阿以戰爭結束之後就宣告失敗了,而且再也沒能緩過氣來。之後,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阿拉伯復興黨(The Ba'ath Party)繼續扛起反猶太復國主義的大旗,卻也再無所作為。

1967年6月10日,以色列在阿以「六日戰爭」期間佔領了戈蘭高地

敘利亞在和以色列的各層面對抗上都節節敗退;在1991年的科威特戰爭中,伊拉克向盟軍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基地和向以色列發射了飛毛腿飛彈,希望將以色列牽入這場戰爭而迫使其它阿拉伯國家退出這場戰爭。但是伊拉克的策略最終失敗了,之後也不再敢和以色列和軍事上作對。

相關焦點

  • 牛津大學教授尤金·羅根:是什麼塑造了當今的中東亂局?
    7月15日,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邀請到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牛津大學現代中東史教授,聖安東尼學院中東中心主任尤金·羅根,舉辦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20世紀世界格局的形成」的沙龍講座,與大家分享了他有關現代中東史的見解。奧斯曼帝國是如何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 阿拉伯語在中東的影響
    在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文化貝都因人文化中,這樣的道路非常重要,因為未知的領土可能是致命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詞可能不再強調原始的文化參照,但保留了正確路徑的含義。在遜尼派穆斯林中,遜尼派一詞是指遵循正確道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道路是指先知的傳統。 阿拉伯文和阿拉伯文化的許多方面都通過伊斯蘭傳播到世界各地;可以合理地考慮早期的伊斯蘭徵服,阿拉伯徵服。
  • 害怕移民、害怕伊斯蘭,這種焦慮是理性的嗎?by 基思·羅威
    先做個小小的硬廣: 我計劃在「少年得到」APP寫一套給孩子聽的世界歷史的音頻課,叫《少年世界史·古代:一場穿越4000年的神奇旅行》,適合10歲到15歲的孩子。
  • 阿拉伯音樂簡介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在歷史上,它最早是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民族的音樂;阿拉伯帝國興起後,它曾一度泛指分布於西亞、中亞和北非伊斯蘭文化區的音樂;現今通常係指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的音樂。阿拉伯音樂在形成過程中,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臘羅馬文化,都曾給它很大影響,特別是波斯音樂的影響更為巨大。
  • 同是穆斯林,為何伊朗與阿拉伯國家格格不入?派別影響巨大!
    其實早在去年伊朗和美國之間的火藥味就已經十分濃鬱,但是雙方一直都是處於克制的狀態,如今因為美軍空襲炸死了伊朗的第二號大人物之後,伊朗的情緒可真的是相當的憤怒。然而伊朗在中東地區卻沒有什麼關係上好的盟友,顯得較為孤單。再加上伊朗國家身邊還有美國的「小弟」存在,整個伊斯蘭國在中東地區就顯得更加孤立無援了。
  • 羅馬、波斯的玻璃製造技術「完美」,佛寺為何卻用伊斯蘭玻璃器?
    驍勇善戰的阿拉伯人在阿拉伯王朝哈裡發(繼承人的意思,即王朝統治者)的帶領下,於公元636年成功殲滅拜佔庭帝國的5萬大軍,隨後幾年又將薩珊波斯帝國徹底吞併。快速擴張領土的阿拉伯王朝發展到公元661年時,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哈裡發將阿拉伯王朝轉變為一個世襲王朝,即倭馬亞王朝。
  • 阿拉伯帝國的輝煌:智慧宮
    公元8世紀中期,哈裡發哈倫·費希德時代的阿拉伯人已基本結束軍事擴張,帝國的局勢日漸安定。哈倫具有超人的遠見,特別重視帝國的文化建設,希望把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的古代學術遺產譯為阿拉伯語,以滿足帝國各個方面的需要。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從此拉開序幕並逐漸形成聲勢。「百年翻譯運動」為伊斯蘭文化的整合與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料。
  • 伊斯蘭和穆斯林傻傻分不清楚?一文讓你分清兩者關係
    關於伊斯蘭和穆斯林可能很多人都還不是很理解,一些人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伊斯蘭教的信徒會被稱之為穆斯林,兩者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眾所周知,伊斯蘭教的分布極其廣泛,涵蓋了數十個國家,其中英國、法國、美國等都是在列的。
  • 以色列阿拉伯政黨的崛起:以巴衝突的新玩家?
    以色列阿拉伯人自以色列建國之始就參與到以色列的政治當中,但早期參與到以色列政治當中的主要是被工黨扶持起來的部落族長和地方鄉紳,屬於典型的精英政治和主從關係。1967年戰爭以後,整個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都被以色列佔領,原來的隔絕被打破,以色列阿拉伯人得以重新與他們生活在約旦河西岸的同胞們聯繫起來,西岸地區興起的巴勒斯坦民族主義得以擴散到以色列阿拉伯人當中。
  • 《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在本書中,布羅頓也運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的戲劇作品論證了16世紀伊斯蘭世界對英國的影響。其敘述線索較為清晰,先是通過三個商人的個人冒險經歷講述了英國和伊斯蘭世界建立貿易聯繫的過程,然後進一步論述了這種貿易聯繫背後的文化互動和交流,並升華到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但我們並未對異質文化感到陌生和排斥,這種習以為常了的和諧感正是源於歷史深處。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被迫率領麥加的穆斯林轉移到了北面的麥地那。穆罕默德的家族最早皈依了伊斯蘭教,成員都跟隨他來到了麥地那。穆罕默德來到麥地那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這是穆斯林建立政權的開始,這一年成為伊斯蘭教曆的元年。 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政權後,不斷聯絡其他部落,實力不斷增強。
  • 嗜血的藝術,伊斯蘭複合盔甲,大馬士革工藝的盛宴
    說到「伊斯蘭武器」,即具有穆斯林特色的武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大馬士革彎刀了。 土耳其基利 但是,伊斯蘭武器的大馬士革藝術並不止步於此,伊斯蘭盔甲,同樣可以登上大馬士革鋼的藝術殿堂。
  • 我讀︱《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在本書中,布羅頓也運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的戲劇作品論證了16世紀伊斯蘭世界對英國的影響。其敘述線索較為清晰,先是通過三個商人的個人冒險經歷講述了英國和伊斯蘭世界建立貿易聯繫的過程,然後進一步論述了這種貿易聯繫背後的文化互動和交流,並升華到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但我們並未對異質文化感到陌生和排斥,這種習以為常了的和諧感正是源於歷史深處。
  • 別假裝在對付「伊斯蘭國」了
    [摘要]齊澤克指出,所謂的「反恐戰爭」已經成為每一個文明內部的衝突,其中每個陣營都假裝在對抗「伊斯蘭國」,以掩護自己在打擊真正敵人的目的。齊澤克:別假裝在對付「伊斯蘭國」了,我們需要談談土耳其齊澤克本周在英國《新政治家》雜誌發表文章,說「我們需要談談土耳其了」,他指出,所謂的「反恐戰爭」已經成為每一個文明內部的衝突,其中每個陣營都假裝在對付「伊斯蘭國」,以掩護自己打擊真正敵人的目的。以下為齊澤克文章編譯。
  • 同為伊斯蘭大國,為什麼土耳其的世俗化成功了,而伊朗卻失敗了?
    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世俗國家。而目前純粹政教合一的國家只有伊朗與梵蒂岡,但考慮到梵蒂岡是教皇國的特殊性,實際上現代社會只有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穆斯林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薩珊波斯被阿拉伯軍隊持續進攻二十年後,終於在651年滅亡。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逃到了唐朝,請求唐朝派兵幫助復國,但是未能如願復國,自此開始波斯長期被阿拉伯人統治。阿拉伯帝國的入侵是伊朗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事件。波斯本來信奉的是拜火教,伊斯蘭教到來後逐漸成為主流宗教,輝煌的古波斯文明迅速被伊斯蘭文明所取代。
  • 「伊斯蘭國」與「基地」在多地火併頻頻,敵意蔓延至社交媒體
    來源:澎湃新聞近幾周內,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下稱ISIS)與「基地」組織(Al-Qaeda, AQ)下屬機構在索馬利亞、葉門等地發生多起敵對襲擊事件。與此同時,阿拉伯半島也上演了相同的「火併」戲碼。12月2日,ISIS於葉門西北部貝達省引爆一簡易爆炸裝置,造成一名「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成員死亡。除軍事衝突外,這些極端組織的敵對行為還體現在他們的「媒體戰」中。美國軍事新聞網站The Defense Post 援引了ISIS最新出版的第158期《消息》(al-Naba)雜誌中的一篇專欄文章。
  • 阿拉伯世界的少數民族基督徒,阿聯由上而下的兼容並蓄
    阿聯與其他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相似,都是所謂的穆斯林國家,即本地公民幾乎清一色都是穆斯林;但是這些國家都有大量的外籍住民;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阿聯有88%外籍人口、科威特有75%、卡達為65%、巴林為48%、沙烏地阿拉伯則是37%。這些外籍人士的多元性,也展現在宗教上。
  • 阿拉伯國家那麼多,為啥眾拳難敵以色列?
    反觀此時的阿盟,雖然相繼出兵,卻始終各自為政,都想在巴勒斯坦地區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埃及為保住自己的領導地位,出錢出力又提防其他成員國;敘利亞有意染指巴勒斯坦北部地區;外約旦則希望奪取約旦河西岸,建立大約旦王國……結果,阿拉伯國家戰敗,以色列佔據巴勒斯坦地區77%的領土,72.5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迫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