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音樂簡介

2021-01-15 頓恩音樂工作室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頓恩鋼琴工作室」。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在歷史上,它最早是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民族的音樂;阿拉伯帝國興起後,它曾一度泛指分布於西亞、中亞和北非伊斯蘭文化區的音樂;現今通常係指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的音樂。阿拉伯音樂在形成過程中,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臘羅馬文化,都曾給它很大影響,特別是波斯音樂的影響更為巨大。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阿拉伯帝國版圖的擴展,又促使伊斯蘭文化陸續向東傳播至波斯、中亞突厥各族,直至印度北部和中國西部,文化的交融使上述廣大的伊斯蘭文化區的音樂在不同程度上都帶有阿拉伯色彩。

阿拉伯音樂的歷史發展大致可為3個時期:
  

先伊斯蘭時期


  公元前~公元7世紀初。早在 2~3世紀,居住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就建立起許多小王國,王宮裡出現了職業的音樂家。5、6世紀,定居於綠洲的農業部族或是逐水草而居的貝都因人,他們的音樂多半是祭祀音樂、勞動歌謠以及描繪原始部落生活習俗的生活歌謠。當時紅海沿岸的漢志地區,出現了商業市鎮。隨著商業的興起,商隊活躍起來,於是出現了稱作「胡達」的商旅歌。這種歌曲風格古樸單調,大多是行進在沙漠中的商隊,隨著駱駝行走的節拍,而發出驅趕駱駝的吆喝聲和吟唱。以後,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納西勃」歌曲和「戈納」歌曲。吟唱詩人的出現,對阿拉伯音樂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們手持樂器,週遊半島各地,不僅使詩歌與樂器得到了發展,而且使音樂得到傳播。阿拉伯的市場,特別是在烏卡茲,定期舉行詩歌與音樂比賽,吸引了許多詩人和音樂家,其中也包括稱為「卡伊納」的職業歌女,他們的音樂風格細膩優雅,曲調富有華麗的裝飾性,具有明顯的異國情調,與遊牧部族的音樂有很大區別。
  

伊斯蘭時期


  7世紀初~19世紀下半葉。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上的麥加人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阿拉伯音樂進入了伊斯蘭時代。伊斯蘭教建立的初期,對音樂曾持否定態度。因此,與伊斯蘭教有關的音樂,只有《古蘭經》的吟唱以及呼報祈禱時刻的招禱調。《古蘭經》的吟唱繼承了古代阿拉伯詩歌的朗誦風格,注意詞的重音、音調的抑揚頓挫以及詞意的明晰;還可能受到早期世俗藝術歌曲的影響。
  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旗幟下迅速向外擴張,佔領了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後,這些地區的古老而優美的音樂文化,直接影響了阿拉伯半島。那些由俘虜變為奴隸的音樂家,經常在豪富之家舉行的各種音樂比賽中表演,從而促進了新的演奏技藝、樂器改革和音樂形式的發展。到了伍麥葉王朝時期(661~750),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帝國,首都由麥地那遷至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宮廷中擁有人數眾多的男女音樂家,其中波斯、希臘等外國音樂家佔有重要地位。伍麥葉時代的第一個偉大音樂家是被尊稱為伊斯蘭音樂之父的伊本·米斯賈。他是出生於麥加的波斯血統人,是一位音樂理論家、歌唱家與烏德演奏家,他曾前往敘利亞和波斯學習拜佔廷音樂和波斯音樂,並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阿拉伯藝術歌曲的創作中,他對伊斯蘭古典音樂風格的形成有著很大影響。這個時期其他著名的音樂家還有波斯後裔伊本·穆赫裡茲和突厥奴隸之子伊本·賽拉吉。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巴格達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阿拉伯音樂進入了黃金時代。這時最有名的音樂家是易卜拉欣·毛西利和伊斯哈格·毛西利父子二人,他們出身於顯貴的波斯家庭。伊斯哈格不僅是位傑出的歌唱家、作曲家和演奏家,而且以其近40部音樂著作而聞名。據伊斯法哈尼的《歌曲全集》記載,他還是伊斯蘭調式理論的最早創立者,他的調式理論是根據烏德的指法來確立的。《歌曲全集》的每首歌曲,都標明了調式、三度類型(即大三度、小三度和中三度)以及節奏型。中三度是介乎大小三度之間的中間音程,由於中間音程的使用,增加了伊斯蘭音樂的調式(以後稱之為「瑪卡姆」)種類。這個時期,存在著華麗多彩的波斯浪漫主義當代風格音樂與古樸嚴肅的古典風格音樂之爭。 8世紀中葉前後,大量的希臘音樂理論著作被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學者在希臘音樂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建起自己的音樂理論體系。著名哲學家肯迪發表了阿拉伯最早的音樂論文;A.N.法拉比的《音樂全書》是研究古代阿拉伯音樂的一部重要歷史性文獻;薩菲·丁對調式作了詳細的記述,並按主次分為瑪卡姆和阿瓦茲。此外,伊赫萬·塞法、伊本·西納等也都對音樂聲學和阿拉伯音樂體系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8世紀下半葉,另一個伊斯蘭音樂中心在西班牙出現了,這就是在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建立的由阿拉伯人統治的後伍麥葉王朝。由於伊斯蘭音樂與西班牙音樂的結合,產生了伊斯蘭音樂的重要分支安達盧西亞音樂。濟裡亞卜(?~約850)是創建科爾多瓦音樂文化的主要音樂家。他為烏德增加了一根弦,擴大了音域;他開辦了音樂學校,以新的方法來教授學生;他創造了新的曲式,以阿拉伯詩歌韻律為基礎,確立了安達盧西亞的節奏。於是,新風格的音樂迅速傳遍西班牙各地,出現了一種歌詞韻律自由的「穆瓦沙哈」和「扎加爾」。由聲樂與器樂組成的套曲「努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最重要的音樂形式,至今在北非還保留有十餘種努白。
  1258年蒙古人入侵巴格達,1492年科爾多瓦的阿拉伯人被趕出歐洲,伊斯蘭文化逐漸衰落。在此後的500年間,阿拉伯音樂受到來自突厥的影響。
  

近現代時期


  19世紀下半葉以後。19世紀下半葉起,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勢力在阿拉伯地區的擴展,歐洲音樂對阿拉伯音樂的影響日益加深,許多歐洲音樂家也隨之來到阿拉伯地區,開辦音樂學校,組織軍樂團,傳播歐洲音樂。其中受西方音樂影響最深的是埃及和黎巴嫩。在西方音樂的影響下,一些作曲家嘗試著在阿拉伯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借鑑歐洲的作曲技法進行創作,樂隊中也加進了西洋樂器,採用了和聲手法,循環式的長節奏型改成了歐洲式的單、復拍子等等。但是,歌唱在許多阿拉伯地區的音樂形式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著名的音樂家大都是歌唱家,例如賽伊德·達爾維什(1892~1923)、阿卜杜·哈穆利(1843~1901)等。在音樂理論方面,阿拉伯理論家M.穆沙加和M.切哈巴德·丁根據阿拉伯音階的特性創立了二十四平均律;1932年在開羅舉行了阿拉伯音樂的國際會議,專題研究了阿拉伯音樂的音階、調式、節奏和曲式等。

音階與律制 阿拉伯音階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區別於其他地區的音階。擅長數學的阿拉伯人,根據量音學原理,運用「四度相生法」,即將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純四度;依次相生,產生最初的九律。
  10世紀,法拉比將律數增加到17,並區別為兩類:按傳統四度相生法所得的算作正律;根據中立音程所得的算作變律。到13世紀,波斯音樂理論家薩菲·丁在古代九律的基礎上,再次往下生8次而得十七律,按其音高排列,即為:
  但十七律在實際使用中很不方便,未被廣泛接受。1888年穆沙加發明了「二十四平均律」,即把十二平均律的各半音再一分為二。其相鄰兩律間的音程值均為50音分,即所謂的「四分之一音」。但這種四分之一音在實際音樂中,只能與半音或全音相加為四分之三音或四分之五音使用。
  瑪卡姆 阿拉伯音樂的曲調以四音列為基礎。各種不等的音程構成了多種類型的四音列,兩個以上的四音列可以組合成一種調式。在阿拉伯音樂中有 100多種這樣的調式,它們被稱之為「瑪卡姆」。每一種瑪卡姆都有其特定的名稱,它可能是來自地名或人名,也可能是一種物體或情緒。音樂家根據瑪卡姆所規定的音階、音域、音程、骨幹音以及慣用的旋律型與節奏型,結合特定的感情和哲理即興演唱演奏。瑪卡姆這一術語約出現於 9~10世紀,由於地區與時代的不同,其名稱和數量也不盡相同。現在阿拉伯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瑪卡姆有以下12種:納瓦瑪卡姆、拉斯特瑪卡姆、伊拉克瑪卡姆、希賈茲瑪卡姆、吾夏克瑪卡姆、布西利克瑪卡姆、依斯法罕瑪卡姆、茲拉夫幹瑪卡姆、布祖爾克瑪卡姆、贊祖拉瑪卡姆、胡賽民瑪卡姆、拉哈維瑪卡姆,其中納瓦、拉斯特、伊拉克和希賈茲 4種最常用。古代阿拉伯人認為,演奏不同的瑪卡姆,能喚起聽眾不同的情感,如滿足、憤怒、歡快、悲傷等。同時,他們認為,瑪卡姆與宇宙間的星座有關聯。因此,最初的瑪卡姆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內演奏,如日出時演奏拉斯特瑪卡姆,上午 9時演奏伊拉克瑪卡姆,日落時演奏吾夏克瑪卡姆等。儘管有這些規範,表演者仍可通過音的各種組合、節奏的變化、裝飾音和不同的演奏演唱技巧進行再創作。
  節奏 阿拉伯音樂的節奏是以阿拉伯詩歌音節的長短律動為基礎的,這些律動的循環構成固定的節奏型。雖然在演奏時,為了感情表現的需要,可以臨時加入休止而引起節奏的變化,但基本的節奏型是不變的。阿拉伯音樂的節奏型已由9世紀時的8種增至 100多種;它們主要以鼓來表現,節奏的輕重拍分別以敲擊鼓心的「多姆」和敲擊鼓邊的「臺克」來表示,在曲譜上,用特定的符號來標記。一個有才華的演奏家常常能以輕重相間、動靜交錯的多變節奏,體現樂曲的不同感情。
   樂器 阿拉伯的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伊斯蘭時期,在阿拉伯半島上,就流傳著米茲哈爾、吉朗、柏爾布德、姆瓦他、將科、米扎發等弦鳴樂器;米茲瑪爾、庫夏巴、斯魯、納庫爾等氣鳴樂器;彈撥爾、達卜、卡地布等膜鳴樂器以及匈鳩、吉拉吉等體鳴樂器,其中一些樂器是從波斯和敘利亞等地傳入的。伊斯蘭時期,常用的樂器有烏德、卡儂、拉巴卜、納伊、納加拉、達卜等。其中烏德是伊斯蘭音樂中最有代表性的樂器,卡儂於元初傳入中國,稱「七十二弦琵琶」,清代稱「喀爾奈」,列入「回樂部」,現仍流傳於中國的新疆維吾爾族地區。拉巴卜是一種弓弦樂器,流行於阿拉伯半島上,其共鳴體是半卵形的,流行於北非的則是梯形的。兩者皆有張 1弦或2弦兩種,1弦多為說唱藝人自拉自唱,稱「詩人拉巴卜」;2弦為歌唱伴奏,謂之「歌手拉巴卜」,以四度或五度調弦。納伊是阿拉伯最重要的吹奏樂器,是一種用竹管或葦管制成的豎笛,音色柔和,能奏出阿拉伯音樂中所特有的四分之三音。納加拉是一種碗形的單面鼓,兩隻一對,一般調成四度或五度,左側是低音,發音為「多姆」,右側是高音,發音為「臺克」;它對構成阿拉伯音樂中複雜的節奏型有著重要的作用。上述樂器在伊斯蘭文化圈內大都是常見的,只是由於地區不同,其形狀和名稱也略有不同。

簡單點說,阿拉伯音階是一種色彩非常鮮明的音階,也叫大弗裡幾亞音階(the phrygian major mode)(因為它可看作弗裡幾亞音節還原3音產生大調的感覺),構成音是1,b2,3,4,5,b6,b7,1。它由三個全音,三個半音,一個小三度音程構成.和比它低純五度的和聲小調音階的構成音完全相同.
  大弗裡幾亞音階通常和屬七和弦配合使用.也可使用屬七降九和弦,此時可用減七和弦替代.比如,A7b9和弦可用Bbo7,#Co7,Eo7或Go7和弦代替.關於這一點它和變化屬重降七音階(the atlered dominant bb7 mode)(1,b2,b3,b4,b5,b6,bb7,1)也有很大相似之處.(因為變化屬重降七音階使用的減七和弦也能用屬七降九和弦代替)
  在音樂構成方面,比如C和聲小調最重要的音是C,B作為導音,一般都是傾向與C,而G阿拉伯音階最重要的音是G,B作為色彩最鮮明的音,都是通過降A解決到G上的!!
  實際運用中,阿拉伯音階只是一種色彩音階並不是主導整個樂曲的音階!所以人們總是在相同的和聲上來演奏不同的音階.還有就是新疆的維族音樂也是一它為中心的,其中維族人在音階裡家如了很多的微分音(4分之1音)
  如果熟悉和聲小調的人從指法上不難練,難練的是怎麼樣組織樂句!
  你可以去找一下,有位SAX大師(是誰還待考)演奏的「剴斯,幾雷特」kaith jarret的曲子
  「LONG AS KNOW YOU』RE LIVNG」是使用這種音階的典型.

阿拉伯婚禮上的音樂文化


 「砰、嚓、砰嚓嚓」一陣鏗鏘的鼓聲在空曠的夜空中迴響,樂師正在敲擊阿拉伯傳統樂器———手鼓。只見這種用羊皮或牛皮繃制的簡單打擊樂器在他們的手中上下揮舞,口中還需要迸發出伴唱聲。在一位身材高大穿阿拉伯大袍的領舞者帶領下,來賓伴著節奏的敲擊聲和阿拉伯傳統音樂,踏著柔軟的地毯,步調一致地前後左右地相互對唱、對跳著,猶如雲南麗江的鍋莊舞。一會兒,他們又跳起了顯示男子漢剛健氣概的劍舞。高大威猛的男子手持長劍,迎風翩翩起舞。他們時而彎腰,時而挺胸,時而殺氣騰騰,時而仰天長嘯。只見他們手持長劍,隨著鼓聲的節拍在空中揮舞,嘴裡合著節拍大聲喊叫,卻令人分明感受到一種粗獷美。此時小孩們也不閒著,他們邊歌邊舞,相互嬉鬧,穿行於跳舞的人群之間。婚禮在音樂聲、歌聲、口哨聲響成一片的歡樂氣氛中達到了高潮。充滿了動感和質樸。
  阿拉伯音樂聲音大得震耳,旋律既快又急。時不時傳來另外一個帳篷裡阿拉伯婦女的聲音,有時是用舌頭髮出的嚕嚕嚕的叫聲,以表達贊成與高興。這是阿拉伯婦女藉機抒發感情的機會。

巨大影響

實際上西方音樂家追求所謂"異域情調"(exotic taste)的歷史由來已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一個作曲家都做過這樣的嘗試.例如Schubert和Hendel等人的arabesque曲子,Strauss的,等等.最最有名的(或許最成功的)恐怕是英國作曲家Ketelby的Persian Market一曲了.這個曲子最近還被流行歌曲所利用(嚴格地說,Persian Market是歐美音樂,不應該與阿拉伯音樂混談,但實際上阿拉伯音樂對世界音樂的影響是巨大的,波斯音樂,西班牙音樂,中國回族宗教音樂,新疆音樂,中亞音樂,甚至希臘,土耳其等的音樂莫不滲透著阿拉伯音樂的影響)。

阿拉伯音樂的概念是比較大的,它包括了西亞北非等地,因此,才會有亞美尼亞語,阿拉伯語等唱的各不相同的阿拉伯音樂.西方音樂研究領域近來開始形成民族音樂(或稱世界音樂)的研究風潮,原來被西方音樂邊緣化的音樂正在被重新認識和研究,包括中國的五聲調式音樂. 阿拉伯音樂的特點是什麼呢?只要各位仔細分析便不難聽出:阿拉伯音樂的旋律優美,充滿了大量的變化音,其基本音階和西方七聲音節完全不同.阿拉伯音樂採用的音階是以1/4音為單位的(這和印度音樂一樣).打個比方說,阿拉伯音樂的音階在鋼琴上是演不出來的,因為它有大量的音在黑鍵和白鍵之間的"縫隙"中.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說阿拉伯音樂的能量是空前的,是五聲音樂和七聲音樂所無法比擬的,甚至連勳伯格的十二音體系也無法與之比美.阿拉伯音樂不同於西方音樂的地方很多,例如,阿拉伯音樂強調節奏,而西方音樂的節奏模式遠不如阿拉伯音樂複雜。


相關焦點

  • 杜拜的阿瑪尼香水 夾雜著阿拉伯羊油的味道
    昨夜,杜拜最新的奢侈品購物廣場杜拜商場內許多品牌都在打折,偌大的室內人造滑雪場內人們正在歡快地打滾,穿著黑紗的阿拉伯女人有的蒙著臉,有的化著濃烈的妝,推著高級嬰兒車的手腕上掛著PRADA或LV的手袋,袖口捋起來的時候,露出用顏料畫著精緻的花紋,穿著白袍的男人正在THE BODY SHOP店內自在的選購護膚品,或排隊買
  • 隨筆:從無到有--阿拉伯大羚羊又成群
    新華網阿布達比2月4日電(記者安江 馬錫平)在阿聯最大的天然島嶼錫爾巴尼亞斯島(又稱薩巴尼亞島),可以「親近」珍稀動物阿拉伯大羚羊。它的形象被印在阿聯50迪拉姆紙幣上。阿聯的這一國寶級野生動物曾遭大量獵殺,到1972年已在阿拉伯半島絕跡。經過40多年的人工復育,它們在錫爾巴尼亞斯島的數量從無到有,目前已達到800多隻。
  • 阿拉伯語在中東的影響
    在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文化貝都因人文化中,這樣的道路非常重要,因為未知的領土可能是致命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詞可能不再強調原始的文化參照,但保留了正確路徑的含義。在遜尼派穆斯林中,遜尼派一詞是指遵循正確道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道路是指先知的傳統。 阿拉伯文和阿拉伯文化的許多方面都通過伊斯蘭傳播到世界各地;可以合理地考慮早期的伊斯蘭徵服,阿拉伯徵服。
  • 被錯稱的「阿拉伯數字」
    從小我們都會學習數學,最基礎的就是數數,也就是我們從小數到大的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這也是數學計算的基礎。小時候很驕傲的一件事就是數數比別人數得多,顯得我們打小就很聰明,就連家長也是以此引以為傲。從被教數數開始,我們都稱呼這些數字為阿拉伯數字。沒人在意這些數字的名字,只在乎認不認的數字和誰數得多。你有沒有思考過這些數字為何叫這種名字呢?
  • 音樂蘊靈,劇中有情——湖南師範大學附屬高陽學校音樂劇社團簡介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
  • 阿拉伯擠奶鍛鍊詳解
    從生理層面來看,阿拉伯擠奶法就是一種按摩形式的鍛鍊方法,是建立在安全無創傷基礎上的一種物理療法。通過這種鍛鍊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性生活的質量,長期鍛鍊,還可以讓丁丁的長度、粗度、硬度和持久度都會改善,並且性伴侶更容易達到高潮。
  • 阿拉伯帝國的輝煌:智慧宮
    公元8世紀中期,哈裡發哈倫·費希德時代的阿拉伯人已基本結束軍事擴張,帝國的局勢日漸安定。哈倫具有超人的遠見,特別重視帝國的文化建設,希望把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的古代學術遺產譯為阿拉伯語,以滿足帝國各個方面的需要。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從此拉開序幕並逐漸形成聲勢。「百年翻譯運動」為伊斯蘭文化的整合與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料。
  • 著名作曲家樂聖貝多芬的生平簡介,近代鋼琴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大師
    貝多芬的生平簡介貝多芬,生於1770年,卒於1827年,是德國著名作曲家,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集大成者,他曾創作了大量體裁的鋼琴作品,其中也包括了32首奏鳴曲,這是他所有鋼琴音樂創作體裁中最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 深圳動物園阿拉伯狒狒添丁
    深圳動物園阿拉伯狒狒添丁   中新網深圳11月18日電(李木生 黃顯達)深圳野生動物園18日發布消息稱,該園一隻成年雌性阿拉伯狒狒在懷孕6個多月後,於日前順利產下一隻健康的雄性幼崽。
  • 世界三大半島-中南、印度、阿拉伯半島
    而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半島,都來自於世界第一大洲-亞洲,按面積大小排名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三大半島從面積來看,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的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22萬平方公裡,形態像一隻巨大的靴子,南臨阿拉伯海,西臨紅海,東臨波斯灣。
  • 阿拉伯國家那麼多,為啥眾拳難敵以色列?
    戰時,德國在中東地區極力宣傳反殖民主義思想、拉攏阿拉伯國家,威脅到英國利益。於是,英國決定支持渴望獨立的阿拉伯人走向聯合。埃及擔起「排頭兵」職責,組織各國商討聯合事宜。1945年3月,埃及、伊拉克、外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和葉門7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阿拉伯聯盟憲章》,阿盟正式成立。
  • 阿拉伯馬選美,比的到底是什麼?
    阿拉伯馬的選美比賽是風靡歐美、中東等地區的阿拉伯馬屆非常重要的賽事活動。那麼在阿拉伯馬選美中,什麼是評判一匹阿拉伯馬優劣的標準呢?在比賽中裁判會注意馬的哪些表現?一匹阿拉伯馬需要具有什麼樣的素質才能登上最高領獎臺,從而使得身價飆升?
  • 阿拉伯狒狒的種群現狀,了解一下!
    阿拉伯狒狒的天敵豹在它的棲息地已近乎匿跡。它的威脅主要來自於人類。農地的擴展正在侵犯它的自然棲息地。由於狒狒也會挖取農作物,因此經常被當地人當作害物被驅趕,甚至獵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阿拉伯狒狒定為保護現狀近危的動物。
  • 以色列阿拉伯政黨的崛起:以巴衝突的新玩家?
    但是在筆者個人看來,造成第二次選舉組閣失敗和第三次困難依舊的還有一個原因:以色列阿拉伯政黨的崛起。本文試圖從以色列阿拉伯政黨——「聯合名單」在這三次大選中的表現來探討阿拉伯政黨對以色列政治,乃至今後巴以問題產生的深遠影響。
  • 上帝抓起一陣風,世上就有了阿拉伯馬
    阿拉伯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馬種,有關於它的起源目前尚沒有定論,只是認為這種體態輕盈、運步如飛的馬最初一定不是在人類的庇護下繁育出的,而是因阿拉伯半島惡劣的沙漠環境進化而來。《馬術》雜誌2020年2月刊本期專題 帶你了解古老的阿拉伯馬史料證實,貝都因人(阿拉伯遊牧民族)與阿拉伯馬在幾世紀以來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繫,並且一直注意保持品系純正、優良育種。他們在選育中注重馬的耐力、速度、性情和忠誠度。
  • 尤金·羅根:從「民族主義」到「伊斯蘭」,阿拉伯世界都經歷了什麼?
    尤金·羅根:阿拉伯的民族主義有著相當坎坷的歷史。從16世紀初開始算,奧斯曼帝國就千方百計壓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萌生,恐懼阿拉伯行省會步巴爾幹半島的後塵,成為帝國另一批分離主義運動策源地,以防帝國破碎分裂進程的加速。
  • 阿拉伯數字為什麼長成了這樣?看看有什麼說法
    今天聊聊關於阿拉伯數字小知識,第一個是阿拉伯數字到底是誰發明的?第二個是阿拉伯數字為什麼會長這樣?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阿拉伯數字到底誰發明?很多人在小時候應該都聽老師說過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人,那為什麼會叫阿拉伯數字呢?
  • 海水小百科——阿拉伯神仙,養殖經驗來看看
    很多人認為阿拉伯神仙應當和紫月神仙歸在同一屬,它們產地基本相同,形態也很近似,甚至早期的分類書的確將阿拉伯歸在刺蓋魚屬中。
  • 本來是印度人發明的數字,為什麼我們卻稱作是阿拉伯數字
    直到有人告訴你,這些數字叫阿拉伯數字,這才明白它們並不屬於我們的創造。 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吧。如果這樣認為,那麼你又錯了。其實這些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是由古代印度婆羅門人發明的計數符號。 既然數字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應該叫印度數字才對,為什麼卻被稱作阿拉伯數字呢?
  • 讓雅爾(Jarre Michel Jarre)簡介
    讓雅爾(Jarre Michel Jarre)簡介  Jean Michel 曾在巴黎公立音樂學校和GRM(Groupe de recherche musical)學習。這是電子音樂首次運用於歌劇,Jarre也由此成為大劇院中最年輕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