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西夏王陵」——一個被遺忘的神秘國度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神秘陌生的王朝,這個王朝是由消失了的党項部落建立,建立之處國家非常弱小,弱小到只能臣服於其他的大國,可它一旦強大起來就開始獨立,靠著自己一步步生存了兩百多年,但最後還是抵不過強悍的蒙古人,逐漸消失。但西夏也創造了盛世燦爛的歷史文化成就,其文字語言西夏文就是自己吸收六中字體所獨創的,曾有沙俄探險隊意外發現西夏文字庫――黑水城遺址,這是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
迄今為止西夏王陵有許多未解之謎,據說王陵所在的賀蘭山曾多次爆發山洪,王陵內的許多建築都已變成廢墟,可是整個王陵的主體卻保存完整從沒有遭受過山洪的破壞,甚至沒有一條山溝裂縫穿過王陵,非常神奇。除此之外王陵附近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原,可整個王陵卻寸草不生,甚至連鳥兒都不來這裡,是當時的匠人們用了特殊的藥水嗎?也許是也許不是,這一切都無從談起,值得深入研究一番。整個王陵所有園陵排列布陣是有一定順序的,是按照帝王的輩分先後下葬,形似北鬥七星陣,所有陵墓的具體位置好像從一開始就是事先安排好的,可是西夏從開始到結束有二百餘年,這怎麼可能預測到呢?關於王陵的一切都困擾著考古學家,不斷有人大膽推測卻不曾找到實際證據。
西夏王陵安葬了西夏的九位皇帝和二百多位王侯將相,整座陵墓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帝王陵墓和陪葬墓合理分布,堪比北京的明十三陵。陵墓不僅融合党項文化和漢族文化,還加入了佛教文化在內,使整個陵墓建築別具一格,素有「東方金字塔」的美稱,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王陵的九座帝陵都有自己的編號,雖然外郭形狀大不相同,但內置結構布置都是一樣的,都有墓室、園林、寢陵和大小不一的耳室等等。古時歷代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寢陵壯觀宏大且不會被偷盜,所以他們在建造時就會用高大的土牆也就是陵臺封住以防偷盜。但西夏的王陵卻不是這樣的,他們的陵臺是在墓室的北方,好像他們早就料到根本不會有人進去。還有最令人詫異的一點是把隱藏墓道設置在大殿內部,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這在中國史上歷代帝王陵寢中獨一無二。西夏王陵的墓室相對唐宋陵墓就簡樸了許多,沒有過多的陪葬品,整個墓室簡簡單單獨具特色。看起來西夏党項人的思維和我們略有不同,但也不失自己特有的風度,如果可以我倒是很想認識一下。
裕陵是西夏王陵的1號陵墓,墓室內安葬的是太祖李繼遷,整座陵墓是外牆封閉式的南北長方形的,外牆建有四處角臺,不過可惜的是外牆現已悉數倒塌成為廢墟。進入外城內側建有左右兩個闕臺,中間相隔一段距離,兩座闕臺都是有黃沙土著而成,臺基呈正方形,但臺子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現在也只有一些殘存的磚瓦泥土在那。緊接著往前走就是與闕臺位置相對的兩座碑亭,在整個王陵內現在的碑亭已經為數不多了。東西兩座碑亭臺基也呈正方形但有所損壞,臺基周圍堆砌著殘存的磚瓦碎片,裡面似乎還有一些琉璃瓦的殘片。接著往前走就是月城了,月城的城牆大多已經倒塌除了大門兩側那一段,據說牆內還有兩列石像生遺址,但現在只有一些殘存的碎片了,甚是可惜。月城北部還有內城遺址,想必這裡就是太祖的主墓室了。總得來說這裡的城牆保存的還算完整,現存的城牆約有四米多高,從南城門向西直行,不一會兒就到獻殿了,但也是殘缺不全破壞嚴重,從現存的遺址來看獻殿的臺基是長方形的,周圍有一些散落的建築材料。在獻殿後有一條長長的魚脊形的墓道封土,前面似乎還有一個大大的盜坑,其餘也都是些殘存的廢墟了。
2號陵墓是太祖李繼遷的長子李德明之墓號稱嘉陵,其內部結構與1號陵墓極為相似,但現在所以建築基本也已經變成廢墟,非常可惜。三號陵園泰陵是景宗李元昊之墓,這位是西夏真正的開國皇帝,想必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他不畏艱難困苦稱帝立國,但最後可惜的是其子欲謀逆篡位殺君弒父,一代大將李元昊就此隕落。他的陵墓泰陵建立在一片寬闊的空地上,但地面建築物大部分已經被損壞,只有些殘缺的瓦片堆砌著,其餘與1、2號陵墓極為相似。
其餘六座陵墓內部附屬建築基本已經變成廢墟,外部主體卻保存完好,從每座陵墓的地圖來看其基本排列與1號墓相同,這裡我就不一一描述了。除了這些帝王的主要陵墓之外還分部有一些陪葬墓,3、4號陵墓周圍的陪葬墓數量最多。這些陪葬墓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的是用黃土石塊夯築而成,有的是用自然沙土沙礫堆積而成,有的則是把石塊放在土丘上堆砌而成。陪葬陵的形狀也不一樣,有土丘、圓錐或圓臺形狀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大面積陪葬陵墓群。陪葬陵按理說沒有主陵墓壯觀宏大,但第182號陪葬陵發現了一些殘存的西夏碑文,這在考古學上是重大的發現,為研究西夏文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據悉這位陪葬墓的墓主人是西夏梁國王嵬。除此之外第161號陪葬墓的建造結構與帝王陵也有些相似,但經仔細研究之後發現這是在西夏亡國之前為神宗和獻宗趕修的合葬陵,雖有些不足但還是可以看出其帝王的霸氣之相。
西夏王陵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神秘之處,雖然內部建築大都被毀,只要仔細觀察總會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還等什麼趕快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