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殷夕 常寧寧來源丨顯微故事圖片來源丨被訪者
聽聞專門有人做這樣的「回收生意」,甚至是家屬直接出來做燕窩代理,幾百上千塊的燕窩炒到上萬都有人搶著買,有人說這是在「測試下屬」,只要買了這個燕窩就是取得了一個圈子的人,還經常搞什麼燕窩分享會。不過後來這個團體也被一鍋端了。
「 辛巴賣假燕窩」的事情,伴隨著辛巴的道歉、賠償,似乎漸漸偃旗息鼓了,但假燕窩的爭議卻遠沒有消逝。
燕窩到底有沒有營養?燕窩造假現象究竟有多猖獗?燕窩是不是暴利行業?這些疑問都沒有得到一個徹底的回答。
本期《親歷》聚焦燕窩產業鏈從業者,以及資深燕窩食客。她們當中有人親赴馬來西亞開廠,揭秘燕窩的生產製作流程,也有人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燕窩究竟有哪些坑……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在馬來西亞開燕窩工廠,我的利潤只有一成
口述人:阿芳,私家燕品牌創始人
我來馬來西亞開辦燕窩工廠,已經快有五年時間了。現在在馬來西亞,擁有向中國進口燕窩資質的工廠大概有40家左右,我的工廠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之前,我還是一個做國際旅遊項目的白領,像大多數快節奏的都市人一樣,身體被頻繁出差和作息混亂搞得疲憊不堪,亞健康狀態都達不到。
那時我開始吃燕窩,每星期吃三次。不像現在有鮮燉燕窩這麼方便,那時我都是買了幹燕窩自己泡發後再燉煮,雖然麻煩,但卻讓我在這些親密接觸中,慢慢發現了燕窩的真假。
有些顏值很高的燕窩、價格不高,但會出現不能泡發、口感差的問題。有些顏值一般、價格高的燕窩,泡發和燉煮後口感卻很好。
從那時起,吃燕窩不僅讓我身體慢慢變好,也讓我了解到國內燕窩市場參差不齊、真假齊飛的現狀。
其實這樣的市場狀況也與燕窩的稀少有關。國內是幾乎沒有燕窩生產地的,真正能用唾液做成燕窩的都是生長在東南亞的金絲燕。全世界的燕窩幾乎都來源於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這三個國家,而其中印尼產量最大,馬來西亞品質最高。即使在這些地區,燕窩市場的混亂也是一直存在的。
在馬來西亞工廠裡忙碌的阿芳。
我先生是馬拉西亞人,那時我萌生了跟他一起回馬來西亞做燕窩生意的想法,做一些我和家裡人能放心吃的天然燕窩。於是我們便在2016年來到馬來西亞,開始了長達兩年的籌備期。
對於國人來說,在馬來西亞開工廠門檻不低。除了要在當地有關係,還需要經驗豐富的本地人來指引。比如馬來最好的燕窩都在東馬地區,相對於馬來西亞西部的繁華,東馬覆蓋著一億三千萬年的熱帶雨林,像原始社會一樣淳樸。
那時我頻繁往來東馬,乘小船走水路,去到很多人跡罕至的地方考察天然燕窩,少說也去了20幾處。每次飛機靠近東馬即將落地時,看到成片成片的原始熱帶雨林,都會讓人忍不住感嘆它的美好。
阿芳從飛機上拍攝的東馬原始熱帶雨林。
後來就是在這樣美好的地方,我建立了自己的燕窩生產加工工廠,還建了自己的燕屋。金絲燕們慢慢飛進我搭建的燕屋裡築巢,孵化自己的幼崽,之後再飛走,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個分外寶貴的燕窩。
我的工廠僱傭了40多個本地人,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挑燕窩中的毛。這個事情聽起來沒什麼難度,就像我剛接觸時也沒想過,挑毛居然會成為我建廠時最大的難題之一,而給燕盞挑毛又是難上加難。
平時市面上可見的半圓形幹燕窩就是燕盞。獲取一個乾淨完整的燕盞要經歷很多道工序,也相當耗時。當燕子用唾液搭建完一個窩之後,要等待它完成幼鳥孵化後才能摘取燕窩,但並不是每個摘取的燕窩都是完整可用的,去除掉破碎的或狀態不佳的,最後能留下的盞形燕窩並不多。
燕盞很脆弱並且夾雜不少金絲燕的黑色大毛和白色細毛,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保證燕盞完好無損的情況下,將這些大大小小的毛儘量挑乾淨。這是非常考驗眼力和耐力的工作。
剛接觸時,我每天就是一碗清水一把鑷子,一挑就是一整天,常常挑得分不清眼睛和腰哪個更酸。當然,市場上也有很多廠家不會仔細去挑毛,所以品質上也是參差不齊。但相對於刷膠、補碎、漂白這類用不正當手段處理燕窩的商家來說,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我剛入行的時候,僅僅學會分辨劣質燕窩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現在我可以很快辨認出哪一個為了美觀刷膠太厚、幾乎看不到縫隙,哪一個為了增重在底座上補碎太過,但對於消費者來說,辨別燕窩的優劣,真的不簡單。
前不久出現的糖水燕窩事件,讓很多人再次關注到這個話題。其實我覺得這個事件是惡劣的,但影響卻是積極的。在事件發生後我的很多客戶開始去關注燕窩產品的配料表。
有正規手續的燕窩產品會根據法律法規要求在配料表上明確標明成分,原則上,天然燕窩的配料表上大都只有燕窩、純淨水和冰糖這三樣東西,不會有其他。
另外一個可以幫助辨別優劣的方法就是查溯源碼。有進口資質的燕窩都是一盞一碼,掃每一盞燕窩上的二維碼,可以查到詳細的生產信息、重量、加工企業和地址。但國內現在也出現了造假的溯源碼,所以挑燕窩時,找到溯源碼之後還需要再掃碼去辨別真偽。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燕窩市場現在已經很飽和了,價格也非常透明,不要去貪圖便宜買低價貨,就能規避掉一些買到劣質燕窩的風險。
我做燕窩這幾年,總會有人好奇地問我,燕窩賣那麼貴,你們一定很好賺錢。在做燕窩之前,我也這樣想過,但後來接觸一段時間後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市場比自己預期的要難很多,而且利潤也很低。
阿芳在馬來西亞自建的燕屋。
像我這樣做天然燕窩的,本身原材料就稀少,再加上生產過程慢、成品率低,人工挑毛又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成本,以及國際運輸費等等,都算下來,我的利潤最多只有一成。
不只是我,跟我一樣在馬來西亞做天然燕窩的廠家們大多也這樣。
這幾年我從來沒做過任何營銷活動,像糖水事件那種找網紅直播帶貨,根本想都不會想。
一是因為真的沒有那麼多利潤拿來做營銷,二是我不想把這些費用轉嫁到顧客身上,所以除了口碑傳播我也想不到其他方法。
好在這幾年市場逐漸正規起來,燕窩也從奢侈品變成了一部分人群的日常滋補品,市場更廣闊了,一切都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我才能踏踏實實地繼續留在馬來西亞,做一碗安安分分的燕窩。
為開店,我先吃了幾萬塊錢的燕窩
每天攝入量是常人10倍
口述人:婷婷,屋妍燕窩創始人
2019年,為了開一家燕窩實體店,我幾乎把市面上能買到的各種燕窩都試了個遍,鮮燉、即食、幹燕窩,口碑好的、有名氣的都會買來嘗試。
我那時候不懂燕窩,剛開始就從鮮燉和即食燕窩入手,覺得吃起來都不錯。透過一個個透亮的小瓶子能看到裡面一絲絲的燕窩顏色澄亮、沒有雜質,吃起來更是口感順滑。
就像大多數剛接觸燕窩的新手一樣,我那時根本吃不出品質,只能感受到昂貴的優越感。
好在我身邊有不少長年吃燕窩的人指點,我親姐姐就是入燕窩坑將近十年的資深吃客,最開始也是她把我帶進了這個領域。
她幾乎每天都會吃一碗燕窩,卻很少碰鮮燉燕窩和即食燕窩。總是自己買來幹燕窩泡發、挑毛、再燉煮。
那時她建議我去接觸幹燕窩,在她這樣的老饕眼裡,鮮燉燕窩和即食燕窩就是那些帶著精緻妝容的演員,包裝得太好了,看不出底子,不敢下嘴。
聽了她的話,我買來16個品級的幹燕窩研究。16個品級是什麼概念?
從完整的燕盞到一條條的燕條,再到碎成塊狀的燕碎,把它們按大小規格再分出不同的級別。那時候我對這些一知半解,為了徹底摸透不同級別的燕窩,就索性把16個品級都買回來。
為了試出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那時候我還會把不同品牌的同一個品級都買回來,在同一個時段分別泡發,再分別燉煮,然後比對著品嘗,記錄下自己的試吃感受。
正常人每天攝入燕窩量在3-5克之間,試吃最兇的三個月裡,我和先生兩個人每天要吃下30-40克燕窩,相當於正常量的10倍。
幾萬塊的燕窩下肚後,總算見識到了燕窩這個領域的水有多深。
開始我總會買到差品,刷了膠的燕窩辨別不出,但拿回家怎麼也泡不發。再後來我會儘量挑選有溯源碼的燕窩購買,但還是碰到了標著溯源碼照樣粘碎增重的燕盞。總結出的經驗就是,從幹燕窩來辨別真假這件事不是一時半刻能學會的,但有沒有問題,泡上幾個小時都會原形畢露。
那時我也從微商渠道買過燕窩,剛買時覺得自己佔了大便宜,以低價買到了高價貨,結果吃過之後才知道明明是以次充好。
那時燕窩這個市場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這樣,想在一開始就避免上當,還是挺難度係數挺高的一件事。
後來為了深入了解燕窩加工,我還去到廣東的正規燕窩加工廠。這些廠子多數是和馬來西亞、印尼這樣的燕窩原產地合作。幹燕窩從國外清潔消毒處理後運往國內,在廠子裡集中包裝或製作成鮮燉燕窩。
正規的廠子大多符合國家標準,清潔消毒做得很到位,燉煮燕窩的機械也是流水線操作,但做出的鮮燉味道卻跟自家燉煮的差了不少,試了幾家都是這樣。
那時在自己燉煮燕窩時,我會嘗試用不同的容器和火候,再加上不同的配料來調和,試了多次之後摸索出了自己燉煮的一套竅門,所以口味自然要比工廠流水線上集中生產的好。
這幾年鮮燉燕窩大火,不斷搶佔著幹燕窩的市場,其背後原因不就是因為在家自己燉煮燕窩的工序太過複雜,耗時也長,如果挑毛不乾淨還有可能吃壞肚子。
但鮮燉燕窩的水卻遠比幹燕窩深得多。有些知名大品牌分量不足但賣高價這種事情,幾乎不是什麼秘密。大一點的工廠衛生和品質還算有保障,遇到不正規的廠家用邊角料做原材,生產衛生也堪憂。
在這個幹燕窩都不能輕易被辨別真假的市場裡,那些裝進瓶子裡的燕窩被粉飾得高端大氣,想看出個優劣,其實難上加難。
前幾天和同行聊天,他說現在燕窩已經變得越來越日常,吃燕窩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不少老人、孩子和孕婦會把燕窩當做必備的營養品。他說這句話時,我腦海裡浮現出近期那些獨自在下班後來店裡點一份燕窩做晚餐的白領,周末在孩子學完英語後到店裡點一份燕窩做下午茶的母女,以及一群在午後,到店裡邊等待燕窩燉煮邊閒聊的閨蜜們。
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麼人們對燕窩越來越鍾愛?我們吃燕窩,吃的究竟是什麼?就像我姐,她吃燕窩這十年,入過的坑比我多,但一直沒放棄,當我問她為什麼時,她說為了抗衰老。
我問她真的管用麼?她說你看市面上那些抗衰老的精華、眼霜和面膜管用的能有幾個?但不還是人人都在用。
在她看來,吃燕窩這十年裡,她至少看起來比別人衰老得慢,而且氣色很好,這就足夠了。
以次充好賣燕碎,已經是業界良心了
口述人:Coco,燕窩資深食客
從25歲開始吃燕窩,我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沒什麼用,但特別快樂。
早在吃燕窩之前,我就有5年「保健品」歷史,從補鐵、補鈣、複合維生素等玩意兒,都嘗試過,每月花費近千元;直到過了25歲,切切實實感覺到身體如廣告所說」開始走下坡路」了,加之在網際網路工作,加班多氣色差,又有源源不斷的「後浪」虎視眈眈,於是開始投向「貴婦」食品,燕窩就是貴婦食材入門。
燕窩根據形態分為燕盞、燕條、燕角、燕碎,價格也從之遞減。最開始不懂燕窩,所以從燕碎開始買起,畢竟相比普通的燕盞差價能差到一半,像燕盞1克價格在的10-50元之間,燕碎就可以低到10塊錢以內,而且都是燕窩的組成部分,營養成分差不到哪兒去。
但是燕碎的壞處也很明顯的——燕碎本身就是燕盞在挑毛、清洗或運輸的過程中破碎的部分,形狀稀碎且來源不同部分;所以泡發時間長,而且需要自己挑。
第一次買燕碎的時候就」踩雷",燕碎到手后里面混有大量的草屑還有燕毛(後面才知道這是品質最差的草燕),得泡發後一點點挑出來。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挑了1個小時才挑乾淨。不過因為燕碎的品質不太好,泡發之後也並沒有多多少,相對而言並不划算。
但是以次充好賣燕碎。已經是這行業最良心的手段之一了。像是燕盞,就有更多的門道了。
比如燕窩補碎。燕窩在手工挑毛的過程中會落很多碎片,所以需要補燕碎,一般都是補同級的燕窩碎,但是許多燕窩商會造假,比如刷膠貼上等級低一些的燕碎(比如草燕),一克成本能降低4-5元;而買家只有買回去、泡發後才會發現是壓了草燕(顏色不一樣)。
還有就是漂白燕窩。剛摘下來的燕窩是灰色(裡面有羽毛、泥巴),得人工清洗挑毛,熟練的工人一天也就挑幾盞,所以就催生了燕窩漂白手法。一般是食用化學試劑去毛,經過處理的燕窩白白亮亮的,沒有一絲雜毛。
但是化學試劑會對燕窩的蛋白造成損害,還有殘留,所以對身體也並不好;所以看到沒有一絲雜質、泡發不好、又容易煮化的燕窩,可以繞道走。
電商燕窩是造假的重災區,因為許多店鋪靠「圖片」做生意,只要圖片上的燕窩和到手的燕窩好看,基本上就不會有維權。其中刷膠、固定劑、染色也是常見的手段。刷膠可以塑造燕窩的形狀、還能鎖水(泡發大),而且膠水本身有重量,能壓秤;染色則是為了讓次等的燕窩看著品相更好、賣出高價的手段。
不過燕窩造假這麼多,為什麼我還愛吃呢?因為煮一碗燕窩特別費時間,首先得泡發、挑毛;再隔水煮幾個小時,最後換得一碗小小的補品,這麼浪費時間的事情非常具有優越感。只要曬在朋友圈裡,絕對會得到無數個「懂生活」、「羨慕」的評論。
「哦,我花幾個小時燉的燕窩」——這應該是網際網路打工人最高級的凡爾賽語言了。
從幾百炒到上萬,我見證了燕窩骯髒交易
口述人:小寧,前燕窩賣家
我最早接觸燕窩,是2008年高中畢業,跟團去峇里島旅遊,其中有一個經典活動是參觀燕窩工廠,在那裡我第一次嘗試了燕窩,腥而且粘。
但帶隊的導遊卻買了很多,還來跟我商量,過海關的時候幫她帶一點,免得她被收稅。那時候出境旅遊還算是新鮮事物,都得報團,對常飛這條線的導遊來說買燕窩並不是難事,為何一次要買這麼多,不怕過期?導遊神秘的笑笑:「我是幫人帶的。」
後來在旅途中和她熟悉了,她才告訴我,燕窩早就不是一種食材了,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她這些燕窩都是幫「之前的客戶」帶的。她一直接待的是高端旅行團,其中不乏許多公務團,那時候公務旅遊管的不是很嚴,所以經常會有人攜家帶口來旅遊,順道會被帶來燕窩工廠。導遊不僅可以拿人頭抽成,如果成交能拿到佣金。
而高端旅遊團裡許多人是不用自己付費的,所以買起來往往並不看價格;會買許多回家自己吃、送人。但是一次旅行能帶的數量總歸是有限的,遲早有吃完的時候,這才有了許多人託她幫忙買燕窩。至於是有人買了送人,還是自費購買了吃,她只用聳肩回應。
過了幾年,因為工作原因我開始往返香港和內地,開始做代購,頻繁接到朋友「幫帶燕窩」的需求,這才弄懂中間的門道。
早在90年代香港就開始流行吃燕窩,因為需求太旺盛催生了一整條的燕窩造假產業,並且有一整套的燕窩銷售話術,包括長期吃燕窩皮膚好、孕婦吃了對孩子好、貴婦們都吃這個保養。
後面大陸通港政策開始放開,許多人到香港旅遊,這些燕窩的目標群眾自然就轉移到了有錢的內地遊客身上,而且中國自古也有「魚翅燕窩是上等補品」的說法,於是這批有錢的遊客就將高端補品燕窩帶回了內地。
簡單來說,就是燕窩從一種食材變成了身份的象徵。加上當時國內並不產燕窩,買燕窩也很麻煩,所以燕窩價格水漲船高。
那時來找我代購燕窩的也多是「富裕」階層,通常她們購買會分別買兩種不同的燕窩,一種是品質比較好的燕條,性價比高而且不丟人(其實燕窩泡發後會撕成燕條,燉出來沒差別),這種會留著自己吃;還有一種則是要燕盞,而且直言要求「產品好、包裝精美」,最好很貴,這種是用來送人的。
也有關係比較好的客戶跟我商量過:在我這兒買了,賣家如果不喜歡來找我退,我按回收價給對方退了,賺點退貨差價。但燕窩不太好保存,加上我也明白這是做什麼,認為風險太大而拒絕了。
聽聞專門有人做這樣的「回收生意」,甚至是家屬直接出來做燕窩代理,幾百上千塊的燕窩炒到上萬都有人搶著買,有人說這是在「測試下屬」,只要買了這個燕窩就是取得了一個圈子的人,還經常搞什麼燕窩分享會。不過後來這個團體也被一鍋端了。
後來不做代購的原因是跨境電商發展,極大衝擊了稀缺食材的地位,燕窩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產品;而且監管越來越嚴格了,之前的灰色交易也越來越少(或者隱秘了)。
不過這麼多年的經驗,我得出一個結論:當一個食材,被炒出難以企及的高價時,一定是有見不得人的手在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