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洛哈:跑好脫貧摘帽後的「接力跑」

2021-01-08 今日中國

  「路通了,我要去考駕照,開汽車。」「農產品終於能運出去賣了。」「再也不用騎馬走危險的山路了。」……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一條通村公路讓村民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阿布洛哈,座落在金沙江大峽谷深處,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在彝語中意為「高山中的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2020年6月26日,通村公路全線貫通,阿布洛哈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於2020年底實現脫貧。 

  打通「致富路」

  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今年26歲,作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在上學時最期盼的事情,就是村裡能通一條公路,與外面的世界更近一步。 

  他說,曾經的阿布洛哈村,無論是農耕需要的化肥農藥、學生需要的課本教具、還是村民需要的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從海拔670米的西溪河岸到海拔2650米的烏依鄉客運站,進出村子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條垂直落差近2000米、徒步上坡最快也要4小時的盤山懸崖土路。 

吉列子日和村民們在臍橙地打農藥

  2017年2月底,吉列子日辭去工作回村擔任村支書,四處找尋發展致富之路。借國家脫貧攻堅之機,從2019年6月開始協調土地到現在僅用一年的時間,阿布洛哈村迎來了希望之路。施工隊打通了隧道,架起了鋼橋,興建了彝家新寨輕鋼小洋樓,把4米多寬的瀝青路修到了家門口。嶄新平整的公路連接起了這個小山村與城市,讓村民們的出行不再困難。 

  「通路後不久,包括29戶貧困戶在內的全村33戶村民喜遷新居,住上了二層小樓的新房子。」村支書吉列子日高興地說,「通了路、通了車,整個村子脫貧了!」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隨著「車路雙通」,村民阿達麼有雜的小賣鋪裡,貨品不斷豐富,衣架、醬油、醋、香皂、衛生紙等應有盡有。而在2019年,為了進貨,她要牽著馬走兩天的山路,想要再多進幾種貨,又得走一天山路,成本太高。現在,她希望小賣部能再開大一點,讓貨物擺滿整個房間。 

  跟阿達麼有雜一樣,阿達拉日也規劃著新生活。他今年24歲,由於以前出山艱難,初中畢業後便在家幫父母務農。隨著村子通上公路,他買了摩託車,做起了運輸工作。談及未來,他說想好好工作,攢錢早點成家! 

  發展村集體產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脫貧後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十分關鍵。 

  「以前我們村裡種植的只有玉米,一畝產量只有600-800斤,一斤玉米也就一塊一、一塊二,土地幾乎沒什麼收益。」吉列子日說。 

  「現在,我們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把以前的單一化種植換成多樣化的經濟作物,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於是,吉列子日帶頭在村裡成立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初步流轉起來,抱團式發展。「有些老年人幹不了活,就把土地入股到村集體,村集體找專人來種植,有效益了,五五分。如果願意出地,也願意種地,那麼村集體提供苗木、提供技術,他佔80%,村集體佔20%。」吉列子日說。 

阿布洛哈村民搬進新居 

  為因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吉列子日四處張羅,請來農業專家做土地化驗、土質檢測、海拔對比,最後選擇種植芒果。據他介紹,2019年7月種植了120畝,計劃到2021年擴充到300畝左右。此外,吉列子日帶領村民去雲南巧家學習和種植小米蕉技術,並採購3000株回來在試點種植。為了鼓勵村民種植積極性,每株村委補助農戶5元。如今小米蕉已碩果纍纍,為村民帶來一定的收入,種植面積正在逐年擴大。 

  「因為通了路,我們種植的水果、蔬菜都可以運出去,只要種出來,銷售不成問題!」吉列子日自信地說。 

  他還表示,阿布洛哈村正在積極發展養殖業,不僅建立了養殖圈,集體養黑山羊,還修建了35間豬圈,準備購買種豬,分發給每家農戶一頭母豬,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這裡一年四季氣候適宜,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未來,我們計劃發展原生態旅遊,結合當地的地理資源,開展鄉村旅遊項目。比如,原始民居體驗、故道體驗、峽谷遊船、攀巖、溶洞、野生蜂蜜、彝家特色美食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吉列子日興奮地說,現在還修建了供遊客參觀的村史館和交通展館。 

  富袋子 還要富腦子

  「看不見的貧困」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也是防止返貧的關鍵一環。 

  2007年,吉列子日讀書時,村裡還沒小學,「當時村子裡只有我父親識字,他堅持讓我去鄉裡讀小學。」吉列子日說,那時候因為交通不便,只能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再返校。 

  就這樣,他一路讀到大專,畢業後在外面工作了幾年,由於深知家鄉與外面世界的差距,所以他毅然決定回鄉,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 

  擔任村支書後,吉列子日把教育作為村子的頭等大事來抓。一些人思想落後,不想讓孩子去上學,吉列子日就以城市一日遊為藉口,帶著他們去城市體驗不識字的感覺,趁機勸導他們送孩子去上學。 

  「現在村子裡一共253個人,有103個人在上學,全村3-16周歲無人輟學。沒有修安置點之前,離學校遠的學生需要住校,現在不用了。特別是外地大學生在這裡支教,幫助阿布洛哈村小學學生的成績從十幾分一躍到八九十分。其他村子的學生也來我們這裡讀書,今年多收了5個呢!」吉列子日自豪地說。 

  產業漸漸地發展起來了,人們不能只富袋子還要富腦子,移風易俗勢在必行。過去家庭衛生髒亂差,不洗被褥、廚具、不常打掃院壩、人畜混居等現象屢屢存在,現在通過村民管理小組制定衛生評比制度、定期檢查、採取表彰示範戶等舉措,家家戶戶衛生都得到了全面改善,人們正在開始嘗試垃圾分類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活動。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通了柏油路、舊房換成了新房、產業發展未來可期,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吉列子日望著遠處的大山,眼裡閃爍著光芒。

相關焦點

  • 我們的2020丨阿布洛哈村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 而是美好新生活的起點
    在彝語中,阿布洛哈指的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而現實中,阿布洛哈村就坐落在金沙江畔的大峽谷深處,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外出艱難。今年6月,阿布洛哈村打通了最後一公裡公路,實現了通車,「曾經一步跨千年」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 央視《焦點訪談》聚焦阿布洛哈脫貧路
    本網訊 12月10日,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涼山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因路脫貧、因路致富。節目介紹了阿布洛哈村惡劣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條件,這裡的村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交通條件的改善是阿布洛哈村實現脫貧的關鍵,四川交通人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不屈精神,克服修路的重重困難,在今年五月底,成功打通了通往阿布洛哈村的最後一公裡。阿布洛哈村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道路通則百業興,公路打開了阿布洛哈通往外界的大門,也讓村民有了走出貧困的勇氣。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阿布洛哈村順利實現脫貧,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 《焦點訪談》:阿布洛哈的脫貧路
    《焦點訪談》:阿布洛哈的脫貧路
  • 首趟鄉村客運小巴開進阿布洛哈,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
    在過往的17年中,林強曾先後20多次來到過阿布洛哈,但這一次將記入歷史—-只有這一次,他是開車進入的。而之前,都是爬懸崖、過溜索,單程都要四五個小時,種種艱難,永生難忘。「夢寐以求!無比開心。」面對記者,林強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通路通車,對於群山深處的阿布洛哈來說,無疑是歷史性的時刻。對於整個國家而言,同樣意義非凡。
  • 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圍繞「三個最大」奏響脫貧摘帽最強音
    2018年,該縣把脫貧摘帽作為全縣頭等大事和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圍繞脫貧攻堅最大政治責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發展機遇,萬眾一心發起脫貧摘帽攻堅戰。35名縣級領導掛帥出徵、靠前指揮;89名「第一書記」、84名駐村隊員、42名農技人員當好村裡「明白人」;1270名幹部職工以「白加黑」「5+2」的政治擔當,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實實在在行動展現了鄉城幹部新風採;脫貧群眾與非脫貧群眾攜手並進,不等不靠,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激發了脫貧攻堅強大力量;「一低三有」「一低五有」「一超六有」高標準完成,已順利通過州級驗收,有望實現2018年24個貧困村成功退出
  • 7.25萬人脫貧,370個窮村「摘帽」……扶貧,泰州是認真的!
    最近這段時間,泰州市郵政公司渠道平臺部經理吳建忠忙著跑有食堂的單位部門。
  • 打贏脫貧攻堅戰 丹巴明年將實現貧困縣摘帽
    會上提出「1383」新工作格局,明年丹巴縣將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13%以上,實現貧困縣摘帽。  當天,丹巴縣委書記何文才代表縣委常委會向縣委全會作《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奮力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工作報告,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 客車開進阿布洛哈!全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村通車了
    2020年6月30日,對於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的村民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阿布洛哈村至拖覺鎮的「金通工程」鄉村客運班線正式開通,這標誌著四川全面實現100%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
  • 五華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
    撰文:賴 鋒 張炳鋒 潘煒玲 郭思敏  攝影:張炳鋒 潘煒玲  三輪齊驅促增收 長效治貧有章法  說一千,道一萬,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還是要解決好貧困戶穩定增收問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五華通過聚力產業幫扶、推進就業穩定、延伸消費渠道,三輪齊驅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 南京幫西寧、商洛、伊寧等地脫貧摘帽,計劃來了!
    >幫扶西藏墨竹工卡縣,建好了第一盞路燈、第一條柏油馬路、第一個縣城建設規劃、第一所希望小學、第一所職教中心……新疆伊寧市下蘇拉宮村、金陵二十一中學、金陵維吾爾醫醫院、金陵抗病毒中心,特克斯縣雙語中學……近年來,南京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取得累累碩果:2017年,西藏墨竹工卡縣和重慶市萬州區已實現脫貧摘帽
  • 白沙:脫貧摘帽不鬆勁 鄉村振興再發力
    2020年11月19日,俯瞰毗鄰松濤水庫的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面對著這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白沙嚴格執行脫貧攻堅「四不摘」和「三不減、三提高、三加強」要求,聚焦鄉村振興再發力,即總結梳理好有益經驗,同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高標準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夯實黨建 靶向發力促脫貧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
  • 三江源頭青海玉樹:順利脫貧摘帽 堅守「源頭責任」
    26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長才讓太在該州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9年該州玉樹市、稱多縣順利退出深度貧困縣;囊謙、雜多、治多、曲麻萊4個貧困縣達到脫貧摘帽退出標準。玉樹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此,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覆蓋全境。
  • 臨高縣道灶村:以產業扶貧帶動整村脫貧摘帽
    「馬嫋海鴨」鴨苗  為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體系和工作措施,臨高全縣上下都在緊鑼密鼓的開展各項工作,確保在年內順利完成相關脫貧任務。臨高縣博厚鎮的道灶村,也在全面實行精準扶貧攻堅,全力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弘揚勤勞致富精神,用心用情幫扶,實施十大扶貧行動,並且重點推動產業扶貧,從而完成整村脫貧摘帽工作。  道灶村委會位於博厚鎮西北部20公裡處,緊靠西部海岸線,轄區內有敦門、策旺兩個自然村,福東、福西、福中、敦門、頭乾五個村小組。
  • 「兩會策劃·邁好步 接力跑」李銀良:「鴿王」帶村民飛成「鴻鵠」
    現在既能照顧好父母孩子,還不耽誤掙錢,這生活好哩很!過完年俺就準備買輛車。」正在給鴿子餵食的確山縣李新店鎮潘集村村民吳廣勝給大河網記者說起他現在的生活時笑得合不攏嘴。「頭雁」歸鄉 創業成「鴿王」在潘集村像吳廣勝這樣從貧困戶走上小康生活的大多得益於一個人,他叫李銀良,是鴻鵠鴿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村裡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鴿王」。
  • 【脫貧後的彝族年】喜德彝族老家熱鬧非凡
    2020年,是值得慶賀的年份,這一年,包括喜德實現了脫貧摘帽,136個貧困村退出了貧困序列,全縣16553戶71485人口全部脫貧,實現了奔向小康的幸福生活。而這一年,彝族老家彝族人民擇日公曆11月21日為彝歷新年日,以各種隆重的形式舉行迎接彝歷新年的到來。
  • 講述佛坪一線故事 助力陝西脫貧攻堅
    9月5日下午,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深情旋律中,2019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網評引導活動在佛坪啟動。在活動的全景式直播主會場,由三位專家共同組成故事「推薦人」,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分別推薦了關於農村醫療、貧困戶脫貧和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故事。此次活動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主題,通過講述佛坪縣的一線故事、總結脫貧經驗,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切實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直擊阿布洛哈車路雙通丨3.8公裡修了一年,這條路到底有好難
    到達項目後,張丹第一時間就是現場踏勘。「一道深深的峽谷將阿布洛哈和在建的通村公路分隔兩邊,直線距離只有200米,懸崖落差卻有2000米。」張丹說,惡劣的地形地勢讓他感受到了打通阿布洛哈的艱巨。為了到村莊看施工環境,他沿著山崖上的羊腸小道,手腳並用,下到谷底又爬到巖頂,完成了進阿布洛哈村的「初體驗」,整個過程,耗時4個多小時。
  • 參與天壇600年中華文化火炬接力跑,四通搬家公司助力文化推廣
    天壇火炬接力跑近日,四通搬家北京公司贊助「天壇600年周年中華文化火炬接力跑」活動,支持經費與車輛,並參與到線下600km接力跑中,成為傳承推廣中華文化的奔跑使者。在寒冷北風中,四通搬家公司總裁張桂合等8人與眾選手一起奔跑,每人完成6km,沿著天壇公園內「天圓地方」路線,跑過奧運藍線,跑過祈年殿,祈福國運昌盛,國泰民安,祈願世界人民早日戰勝新冠疫情。用心前行,騰飛2021疫情期間,為避免室內規模聚集,四通搬家公司免費提供車輛作為組委會的臨時工作點,車輛停靠在天壇公園門口,裝載活動物資,為活動提供便利。
  • 智庫論壇|掛牌督戰脫貧攻堅
    有的是好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的產業形成規模後和市場對接又不到位,產品賣不上好價錢。三是內生動力相對不足,這些地區的貧困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走不出大山,接觸不到新的思想,等靠要思想嚴重, 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年青一代接受不到現代化的教育,會影響家庭整體脫貧。張鳴鳴:四川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也是農民工大省。目前戶籍人口9000多萬,常住人口8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