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脫貧摘帽不鬆勁 鄉村振興再發力

2021-01-10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白沙構建「綠色銀行」產業體系,讓生態紅利惠及百姓
脫貧摘帽不鬆勁 鄉村振興再發力


2020年11月19日,俯瞰毗鄰松濤水庫的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方山 攝

白沙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生態核心區,是黎族、苗族聚居的革命老區,此前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也是我省唯一的深度貧困縣;2020年2月,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白沙等市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面對著這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白沙嚴格執行脫貧攻堅「四不摘」和「三不減、三提高、三加強」要求,聚焦鄉村振興再發力,即總結梳理好有益經驗,同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高標準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夯實黨建 靶向發力促脫貧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

「支部有『磁力』,黨員才有凝聚力,隊伍才能有戰鬥力。」白沙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縣通過黨建與扶貧有機結合,建立和完善三級作戰體系,把組織資源、幹部資源、人才資源、發展資源向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一線傾斜,持續推行脫貧攻堅智志雙扶和「縣領導駐點、鄉鎮包片、部門包村、幹部包戶」四級聯動幫扶,層層壓實責任。

尤其是2019年以來,白沙在已派駐脫貧攻堅中隊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組建74個駐村扶貧工作隊以及85個鄉村振興工作隊,所有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兼任駐村第一書記,74名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全部兼任脫貧攻堅中隊副隊長,構建了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鄉村振興隊伍。這支隊伍緊緊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產業發展、扶貧扶志等方面重點難點問題靶向發力;同時結合產業發展,推行「1名致富帶富先鋒,結對1名黨員,帶動2戶幫扶戶」的「1+1+2」黨員先鋒人才幫扶發展模式,發揮了黨員的先鋒帶動作用、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有力增強了黨組織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凝聚力與號召力。

要謀得好發展,不僅要培養好幹部,還要引來好企業、好人才。白沙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白沙藉助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平臺,舉辦了各類實用技能培訓,並實施科技特派員與科技下鄉制度,為全縣74個行政村全部安排產業指導員和科技特派員,精準對接解決農戶生產技術需求,支持每個行政村每年至少培育1名至2名產業致富帶頭人,有效增強脫貧群眾「造血」功能。

以白沙打安鎮打安村為例,近年來,該村駐村工作隊動員村民平整撂荒地,引進有資質的企業幫扶村民種下150多畝桑樹,依託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力量建起了20餘間蠶房,帶動全村30多戶貧困戶參與養蠶。在幫扶單位支持下,打安村還引進蘭花產業,創建61畝的蘭花種植示範基地,吸引附近脫貧戶以資金入股及投工投勞方式抱團做強做大蘭花產業。

按照規劃,白沙將繼續夯實基層黨建力量,做好「膠工」「茶農」等能工巧匠培育工作,並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特色農業的科技服務力度,鼓勵退伍軍人、大學生、「田秀才」「土專家」等返鄉發展,參與種植養殖合作社管理,培育更多的鄉村振興人才「生力軍」。


白沙黎族自治縣非遺傳承人張潮瑛(左)借網際網路傳播黎錦文化。阮琛 攝

保險+獎勵 膠農增收幹勁足

「近幾年,縣裡接連出臺好幾個橡膠保險、獎勵政策,我每年能增收3000元以上!」1月5日,在白沙青松鄉牙佬村,脫貧群眾符忠順正在橡膠林裡開槽挖溝埋放肥料,不忘分享這些年來的割膠收成。

符忠順家裡種了800多株橡膠,幾年來陸續有400多株橡膠開割。按每株橡膠每年割膠3.5公斤來算,每年至少可產幹膠1500公斤,按每公斤12元收購價,能讓符忠順家每年至少能入帳1.8萬元。更讓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的他開心的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白沙膠價穩中有升,更激發了他用心割膠、管護膠林的動力。

「橡膠產業是白沙最大的產業,橡膠興則農民富,農民富則農村強。」白沙橡膠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羅銳介紹,截至去年底,白沙全縣民營橡膠種植面積達63萬畝,實際開割面積為40萬畝,年產幹膠近3萬噸,農村人均橡膠擁有量約為5.4畝,保有量居全國前列。為更好地激髮膠農管膠割膠的積極性,近年來白沙出臺振興橡膠產業「十條」措施,在全國率先實施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和「價格收入保險」扶貧模式,目前,白沙已為全縣11個鄉鎮共計2.4萬戶膠農購買了「保險+期貨」與「價格收入保險」。

2019年,白沙還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全力構建橡膠產業「三統一」體系,即「統管、統銷、統保」,遵循「政府搭臺、企村共建、穩膠提質、壯大集體」模式,通過政府資金撬動資本下鄉,實現農民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此外,2020年11月,《白沙黎族自治縣2020—2021年銷售鮮乳膠獎勵實施方案》《白沙黎族自治縣2020—2021年膠農割膠生產獎勵實施方案》相繼出臺,明確每戶膠農乳膠年收入達到4000元,予以一次性獎勵1000元;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的,一次性獎勵750元;年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的,一次性獎勵500元。

羅銳介紹,對銷售鮮乳膠獎勵範圍和對象實行「開割得獎勵,不開割不得獎勵」原則,獎勵對象為本地戶籍膠農(農墾農場職工、非本地戶籍承包橡膠林戶除外),得益於上述系列保險、獎勵舉措,據初步統計,2020年白沙膠農戶均增收約3000元。


在位於白沙黎族自治縣的龍江農場,職工正在篩檢紅心橙。阮琛 攝

一鄉一品 做精做細生態農業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唯有強化產業幫扶,強化脫貧群眾「造血」功能,才能夯實白沙持續穩定的脫貧根基。

2021年新年伊始,白沙各鄉鎮瓜果種植基地已可見忙碌的場景,種植戶們擼起袖子採摘、篩檢、搬運、打包,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臉上。「白沙紅心橙汁多、清甜,精品果含糖度至少有12度,每斤能賣到12元左右。」在七坊鎮,種植戶陳德弟家上百畝的紅心橙訂單持續走俏,幾乎每天都忙著梳理客戶訂單及時發貨;在青松鄉,白沙仙婆嶺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吉亞才正忙著過秤收購山蘭旱稻加工脫殼成米,包裝好後準備發往海口等市縣。

幾乎同時,在打安鎮打安村長嶺蘭花種植示範基地裡,一株株姿態素雅的蘭花競相綻放,偌大的種植大棚裡花香四溢,著實讓人賞心悅目。基地管理員還把蘭花帶到愛心扶貧集市上售賣,一束束嫩黃、淡紫的蘭花引得大家爭相購買。

白沙位於海南生態核心區,是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江」的源頭。近年來,白沙立足生態優勢,探索出一條「穩膠擴茶擴藥創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大力實施綠茶、南藥「兩個萬畝」以及山蘭稻、紅心橙、百香果等「六個千畝」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推動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發展生態農業,由此構建起符合白沙脫貧攻堅實際的「綠色銀行」產業體系。

「發展扶貧產業不能盲目求大、求特,而是要跟著市場需求動態走,科學調整產業規模,還要適時淘汰一些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以及效益較低的養殖產業。」白沙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白沙密切對接市場需求,因地制宜不斷優化產業布局,適時調整規模小、質量不高、效益低下的農業產業和風險高的野生動物養殖業,引導農民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綠色、有機的生態農業產業,用好「白沙良食」農業公共區域品牌,做好品牌包裝和認證推廣,有效拓展銷路助農增收。

在此基礎上,白沙還堅持從細處著手,從實處著力,因地制宜扶持發展元門鄉福才地瓜、打安鎮紫玉淮山、阜龍鄉秀珍菇等一批「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由此也建立起產業效益長短期互補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產業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

宜居宜業 生態紅利惠及鄉民

白沙位於海南中西部山區,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如今,白沙農業日漸變強,農民日益變富,農村也需變得更美、更宜居。

近年來,白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統籌建設一批產業與生態融合、人文與自然和諧的美麗鄉村,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遊,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走出了保護與發展共贏的發展道路。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才能記得住鄉愁。」白沙脫貧攻堅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白沙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十分注重強化村莊建設規劃管控,根據村莊實際因地制宜,採取不佔田、不砍樹,保留古樹名木、特色植被、民族文化等原生態要素,充分利用良好的綠色生態資源,發展綠茶、南藥、山蘭米、百香果等特色農業產業,並利用民族文化特色資源,發展共享農莊、特色民宿等鄉村生態旅遊業,使「農民變股民、農居變客房」,持續釋放生態紅利,讓群眾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充實「錢袋子」。其中,元門鄉羅帥村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阜龍鄉白準村躋身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邦溪鎮芭蕉村榮獲「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稱號、細水鄉老周三村被評為「全省十大最美鄉村」等,白沙也在探索中構建了「橡膠主導產業+生態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庭院經濟」的村莊綠色增收產業體系。

截至去年底,白沙已建成129個美麗鄉村,並計劃再打造24個美麗鄉村,其中10個鄉村正在建設中;對俄村等5個村莊被評為海南省一星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南班村等9個村莊被評為海南省三星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高石村被評為海南省五星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據統計,近年來,白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民增收有幹勁,農村也越來越宜居宜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首個試點實施生態移民搬遷的市縣,白沙在全省率先啟動生態移民搬遷,通過對南開鄉高峰村下轄的5個自然村分兩輪實施整村搬遷,解決了保護生態核心區和群眾開展生產生活的矛盾,緩解了原址生態環境壓力,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夯實了生態基礎。

今年元旦完成整村搬遷的高峰新村,距離白沙縣城僅4公裡,該村建設整合土地資源,建有59棟聯排兩層民居用於安置118戶村民,並配套建設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等節能環保設施。以往「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就業難、增收難」等一系列難題也得以迎刃而解,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為全省生態移民搬遷作出有益探索。

(策劃/玉薈 撰文/玉薈 吳峰)

相關焦點

  • 白沙構建「綠色銀行」產業體系,讓生態紅利惠及百姓
    2020年11月19日,俯瞰毗鄰松濤水庫的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面對著這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白沙嚴格執行脫貧攻堅「四不摘」和「三不減、三提高、三加強」要求,聚焦鄉村振興再發力,即總結梳理好有益經驗,同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高標準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 脫貧地區如何轉戰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部:防止返貧、健全政策、壯大...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陳銳海)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脫貧摘帽地區將轉向鄉村振興,下一步,我國將如何做好兩者的銜接?在國務院新聞辦1月1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表示,要守住一條底線、健全一套政策、壯大一批產業。
  • 【中國的脫貧智慧】新寧縣巡田鄉:鄉村振興鋪就小康之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新寧縣巡田鄉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脫貧摘帽已經實現,如今又躍馬揚鞭,奏響了鄉村振興的「鏗鏘樂章」。 田土煙稻輪作 荒山荒坡發展經濟林 2016年以前,巡田鄉菸農種煙積極性都不高,全鄉也僅零星種植1000多畝,產煙3000餘擔,不成規模。為實現產業興村這一目標,巡田鄉大力推行煙稻輪作,讓群眾一年喜撿兩次「金」。通過持續努力,該鄉已連續5年實現煙田增產、菸農增收。
  • 蔽芾甘棠欣欣然——雙峰縣甘棠鎮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近年來,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甘棠鎮勠力同心戰「貧困」,攻下了一個又一個「山頭」。今年,該鎮實現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10255元。脫貧摘帽,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 「中國的脫貧智慧」新寧縣巡田鄉:鄉村振興鋪就小康之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新寧縣巡田鄉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脫貧摘帽已經實現,如今又躍馬揚鞭,奏響了鄉村振興的「鏗鏘樂章」。田土煙稻輪作荒山荒坡發展經濟林2016年以前,巡田鄉菸農種煙積極性都不高,全鄉也僅零星種植1000多畝,產煙3000餘擔,不成規模。
  • 瞭望|尹成傑: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有效銜接」的基礎;縮小脫貧地區與非貧困地區的發展差距,是「有效銜接」的重要任務做好「有效銜接」工作,關鍵要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文 | 尹成傑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 西安交大一附院:決戰脫貧攻堅 助推鄉村振興
    央廣網西安12月29日消息 12月25日,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帶隊來到對口幫扶的安康市平利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他先後來到平利縣中醫院、平利電機製造有限公司、平利富硒堂茶業有限公司和西河鎮三合村,走訪幫扶單位,看望交大扶貧團派駐平利縣6個鎮9個村共15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實地查看脫貧成效。在西河鎮三合村,盧建軍來到「第一書記扶貧超市」、三合村衛生室、合作社香菇生產加工車間等處,了解產業發展和扶貧進度與成效。
  • 恩施打造20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翟興波10月12日至13日,連綿細雨,恩施州召開鄉村振興現場交流會,包括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在內的100餘人實地參觀,交流學習,拉開全州八縣市脫貧摘帽後鄉村振興大幕。據悉,這是近5年來恩施州參與「書記」最多的一次現場會。
  • 阮成發:抓牢抓實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作 確保交出一份高質量的脫貧...
    本報訊(記者 楊猛) 11月30日至12月1日,省委書記阮成發在昭通市調研檢查脫貧攻堅鞏固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抓牢抓實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作,毫不鬆懈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確保交出一份高質量的脫貧答卷。
  • 鄉村振興·東營策|廣饒縣李鵲鎮梨園村:魚菜共生特色產業 助推鄉村...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 打造「鴜鷺模式」 鋪就產業脫貧鄉村振興路
    ,兩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在昌圖縣鴜鷺樹鎮擔任黨委副書記、鎮長期間,張新希與班子成員密切配合,將苗木產業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在2019年收穫了一張亮眼的扶貧成績單,探索出的產業扶貧典型經驗做法受到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表揚通報。
  • 中國日報網評: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高質量做好「三農」工作
    會議提出,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這為新發展階段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高質量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踐路徑。
  • 脫貧不是終點 振興還在路上!五華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
    原來,過去引進的項目都不成功,群眾失去了信心。  怎麼辦?李憲永帶領村黨支部發力,黨員帶頭流轉土地、種植茶樹菇,他也投入資金10多萬元建設茶樹菇家庭種植農場,並帶動貧困戶李國芳、李正興、周建群種植茶樹菇,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鞏固脫貧基礎。「2019年,黃埔村茶樹菇產量達60多萬斤,產值240萬元,實現當年分紅7.75萬元,帶動貧困戶和村民就業20多人。」李憲永自豪地說。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以解題思維,作答新時期鄉村振興考卷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青海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農牧業質量效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連日來,青海省各地幹部群眾熱議全會精神,紛紛表示,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紮實的作風,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生產好產業強、生態好環境優、生活好家園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 新的一年,屏邊縣脫貧攻堅工作怎麼幹?戳我了解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精神,研究安排部署近期的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圓滿「收官」,實現脫貧攻堅有效接續鄉村振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全縣廣大幹部在今後一段時期內要繼續發揚「滴水穿石、久久為功、開拓奮進、感恩奉獻」的屏邊精神,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為實施好鄉村振興開好頭、起好步。就下一步扶貧工作,蘇暢要求要繼續聚焦貧困,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 鄉村振興長期觀察網絡開建,拼多多新農人成首批觀察員
    新農人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如何打造一支覆蓋生產、流通、營銷全產業鏈的農村雙創力量?新農人又如何嘗試網際網路+技術?11月21日,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農村雙創與科技分論壇上,南京農業大學鄉村振興長期觀察網絡宣布啟動建設。
  • 打贏脫貧攻堅戰 丹巴明年將實現貧困縣摘帽
    會上提出「1383」新工作格局,明年丹巴縣將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13%以上,實現貧困縣摘帽。  當天,丹巴縣委書記何文才代表縣委常委會向縣委全會作《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奮力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工作報告,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 武隆召開兩會圓桌會議 ——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要推動脫貧攻堅政策由「針對性」向鄉村振興政策「整體性」轉化,重視鄉村整體發展,關注所有農戶需要,提升政策享受均等化水平。要優化配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等工作力量,整合過渡到鄉村振興,防止隊伍一撤、人走茶涼。要持續運用脫貧攻堅階段一整套成熟、高效的督查檢查、考核評價、項目統籌、資金整合、利益聯結等機制。
  • 完成脫貧攻堅使命 踏上振興鄉村徵程|「軟弱渙散村」的美麗蛻變
    看到記者進門,村主任姚歲毛站起來高興地說:「你們來得正好,先通報一個好消息,咱們村的貧困戶,今年全部脫貧摘帽了!」完成決勝脫貧攻堅使命的勞動村,同步建設著花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正在向生態文明村一步步昂首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