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擁有600年風雨滄桑的無錫惠山區村前村。這座普通的江南村落,粉牆黛瓦依稀可見,卻難掩其斑駁沉鬱的尷尬境地。她曾孕育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等近百名教育家和科學家,堪稱中國近代鄉村教育的「搖籃」、鄉土建築的露天博物館。然而,自2004年以來,這座古老的村落在城鎮化潮流中遭遇拆遷的命運。面對隆隆而至的推土機,村民們沒有住進現代化新居的激動,有的是愧對歷史、愧對祖先的疼痛。於是,一場大規模、持續性的「文化自救」開始了……
600年村落,
文化信息觸手可及
從高樓林立、濃霧瀰漫的都市走進村前村,清新雅致的氣息一時間撲面而來:一排排古老的馬頭牆清晰可見,一座座質樸的古民居觸手可及。沿著時斷時續的青磚路前行,除了明清風格的江南民居,還有民國時期、新中國建國初期等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鄉村建築。
走進朝東巷35號,眼前起伏的山牆、別致的花窗勾勒出一派江南氣息,而那些燒夜宵的小壁爐、被日軍燒毀殘存牆基的轉盤樓、百年樹齡的老桂樹則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老街上,一排低矮排屋是當年太平軍的駐地,祠堂場建於清同治年間的老宅至今還是木板門,屋簷下「1654」的門牌號清晰可見,還有那水溝頭的民國樓房,考究的木樓梯、高聳的風火牆、精美的雕花門頭,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沉醉。
村前村有31個姓,很早的時候就有了類似義莊、義田等的公益事業。村民們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國著名教育家、水利學家胡雨人是村前村人,當年東渡日本,參加了同盟會,歸來後和胞兄胡壹修及村裡有識之士於1902年創辦「胡氏公立蒙學堂」。如今,胡氏公學原址上為村前小學,當年的鐘樓尚在。胡雨人認為當時日本盛行的晴雨操場十分實用,便將其理念引至無錫。
胡氏兄弟還開創了眾多「第一」:1914年,創辦天上市村前圖書館,成為中國最早的農家圖書館。同年建造的天上市村前公園,是中國最早的鄉村公園。胡氏初級中學是無錫鄉區第一所私立中學,被譽為「中國科教文化的搖籃」。胡和梅及其子胡壹修、胡雨人兄弟設師範傳習所為新學培養師資,是無錫地區師範教育之始。胡氏公學分設女子部,為近代女學之鼻祖。
在文化陳列館裡,胡雨人研究會會員、今年62歲的村民胡迎建指著牆上的「胡氏三傑」展覽如數家珍:胡敦復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大同大學的創始人;胡明復是中國第一個榮獲美國博士學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社奠基人,中國第一份科學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胡剛復是中國第一個中國留美物理學博士,我國現代物理學的宗師奠基人……
這個古老村莊如今還傳承著傳統民風,很多人家都是幾世同堂。據村史記載,村前村的好兒子、好媳婦、好公婆、文明家庭不計其數,左鄰右舍皆是「兄弟姐妹」。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居民的住房建設經歷了由慢而快的改造歷程:1972年,公社同意村民在老宅基地上建平房;1976年,公社推行居民點,各村拆舊建新;1984年,全村社員都住進了「兵陣式」樓房;1987年,村裡有農戶建起了別墅;近年來,隨著拆遷的加快,全村約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遷入了長安街道堰新社區。
惠山區是無錫市「雙置換」試點區,農民以住宅置換安居房、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農民變成市民。村前村書記孫國炎告訴記者,2004年12月,整個村前村的土地被徵用,從此,村前村響起了推土機的隆隆聲。
痛定思痛,
村民走上自救之路
72歲的村民胡耀庭,曾經擔任村幹部20多年。他是當年的「老高中生」,自豪地認為自己是同輩裡的「文化人」。面對推土機的隆隆聲,他在日記裡賦詩一首:「拆遷是大勢,文化真堅挺,不下苦功夫,成功難上難!」同樣,在推土機的隆隆聲中,村民們心底也突然有了一種疼痛。他們或許不知道,這種疼痛就叫「文化」。於是,為了保護和搶救這個古老村落,村前村人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文化自救。
「要把村子從推土機下搶救出來,我首先想到的是『修史』,只有這樣,才能為保護村子找到充足的依據!」從2005年開始,認真而執拗的胡耀庭毅然下定決心撰寫村史。酷暑,他用一盆清水,把腳伸進去納涼;嚴寒,他鑽進被子,奮筆疾書。3年時間中,他硬是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了長達570頁的村史!
「當村史寫成時,我深深出了一口氣。從此,村前村就擁有了白紙黑字的歷史了,她不會被抹去!」胡耀庭的口氣中透著一種悲壯。
捧著這份沉甸甸的村史,很多村民一下子擁有了自豪感。不過,胡耀庭還不滿足,他很快想到了一個新點子:手繪歷史地圖。他翻遍了村裡的資料,又多方搜尋,終於發現了幾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地圖。根據這些資料,他把村子歷史上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都收進了歷史地圖中。記者發現,村裡很多水田、旱田、桑田都消失了,大多數村舍也已經被翻修過,只保留下100多處老建築,如今,它們正在和推土機進行著激烈的賽跑。
村史和地圖,可謂村民們的「護身符」,不過,村民們覺得這還不夠,於是,2009年3月,村前村推出了一個驚人的創舉:胡雨人研究會正式成立!「機關刊物」是《胡雨人研究》雜誌,目前已經出到了第五期。經過多次慎重研究,研究會還決定吸收各界人士參加,不但有文化人,還有文物局官員,乃至於開發區領導,「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村落的保護」,胡耀庭臉上露出一絲「狡黠」。
在多年的保護過程中,村民們還「各顯神通」,與政府機關、文化部門等進行了無數次的溝通協調。幾十個年長的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發動親戚朋友,利用各種渠道,只要能夠保護村子,再大的委屈,他們都能忍受。如今,記者走在村子裡,村民們都自嘲自己就是「祥林嫂」!與此同時,村民們紛紛做起了義工。胡迎建早年辦過小廠子,開過旅館。這幾年來,他義務修整了胡雨人墓等好幾處文化遺蹟。正是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村前村的文化歷史價值也得到了各地專家、各級官員的廣泛認可。
與推土機的賽跑整整進行了8年,村前村被拆掉三分之一。不過,這種文化自救畢竟保住了三分之二個村子。一個標誌性成果是:2012年3月,村前村正式拿到了市文化遺產局關於整體保護胡氏建築群的批文,胡氏建築群也將被正式列入無錫市文保單位!「江南鄉村以農耕文明為特色,以居住為主要功能。清末民初,村前村便辦起了學校、圖書館和公園,這在當年開全國風氣之先。」無錫市文化遺產局局長葉建興透露,這是村前村在文物普查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深化內涵,
古村落煥發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村民們的文化自救還慢慢向縱深發展,不但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還注入時代內涵,使之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2010年11月28日,村前村主辦的散文家筆會吸引了眾多名家,他們紛紛拿起自己的筆,書寫村前村的歷史和文化。2011年3月31日,「走讀村前」讀書活動隆重舉行,通過助學、吟誦、講學、研討等形式,把村前村的文化保護活動進行得有聲有色。
著名作家、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薛冰正是在參加村前村的文化活動中,認識到了村前村巨大的文化價值,從此成了村前村的「御用專家」:指導各項文化整理、遺蹟保護工作,利用自己的渠道聯絡相關文化部門,推動村前村的保護工作……省作協主席範小青告訴記者,作協前幾年成立了創意中心,推動文學活動走向「立體」。創意中心在與村前村接觸的過程中,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存,如果拆遷了,就太可惜了。「於是,我們就多次去無錫,多方聯絡各級政府、文化部門,進行了大量的宣傳、說服工作,大家一起努力,終於把這個村落保護下來了。」
省作協又到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部門爭取到了文化引導資金,投入村前村的保護之中。2012年12月17日,省作協在村前村成立了「江蘇省作家協會創意基地」。作協創意中心主任郜科對這個基地雄心勃勃:將在胡氏歷史古建築群內闢800平方米的展廳和活動室,成立中國名人手跡館、動漫藝術館,舉辦文學創作交流研討,創作胡氏世家相關的小說、報告文學、影視劇本等,探索一條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途徑。
難能可貴的是,村民們已經意識到,文物的保護,不是死守,而是要重新注入生命力。在村前村,記者走進一幢三進老屋內,只見這裡堆放著古式家具,捕魚的器具、石臼、老式枕頭、針線盒、餵豬槽……這些都是胡耀庭特意收集來的「寶貝」。「收集這些實物,是為了今後用於展示,吸引更多的人來村前村參觀、考察,可以更好地保護村前村。」此刻,他更像一個開放的文化守望者。
村書記孫國炎說,保護古村落是全村人無法推卸的責任,是這一代人應盡的義務。近日,胡雨人研究會還約請政府相關部門會同文保專家共同制訂出村前古村修復、建設總體規劃,胡雨人紀念館及周邊故居的修復工作也將陸續展開。為文化自救已經出資五百萬的胡氏後裔、企業家胡杰感慨良多,他深深體會到,「經濟發展了,但我們的靈魂不能丟,在一個追求物質的時代,金錢無法衡量文化的重要價值。」胡杰下一步的打算是:進一步保護村落的原真性,吸引村民回歸;繼續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推動整體性規劃保護;探索村落文化保護的產業化新路,包括繼承先輩的科教文化思想,辦教育,辦紀念館,辦科普教育基地……600年的村前村,將在歷史長河中,繼續譜寫全新的文化軌跡。(記者 賈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