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駐馬店7月26日消息(記者王勇生)「俺現在的收入比外出務工的收入翻了十倍還多,家裡的貧困帽早就摘掉了!現在既能照顧好父母孩子,還不耽誤掙錢,這生活好哩很!過完年俺就準備買車,給家裡的房子再翻蓋一下。」正在鴻鵠鴿業專業養殖合作社的鴿棚內給鴿子餵食的河南駐馬店確山縣李新店鎮潘集鄉的村民吳廣勝說起現在的生活笑的合不攏嘴。目前,他承包了合作社的6000餘只鴿子,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吳廣勝與許多同村的村民一樣,是確山縣產業扶貧路上的受益者。
兩年前,吳廣勝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5000元,更因父親的離世、母親的一場疾病導致家裡一貧如洗,成為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年輕的吳廣勝犯了愁:繼續在外務工,臥病在床的母親就沒人照顧,不外出務工又掙不來錢。那段時間,吳廣勝對未來覺得迷茫而無奈。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確山縣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積極探索具有確山特色的產業扶貧、轉移就業、金融扶持脫貧攻堅新路子,踏踏實實地推進特色種植、規模養殖、新能源、旅遊產業、電商扶貧、扶貧基地6大類產業脫貧工程。
吳廣勝談到養鴿帶給家庭的變化,笑的合不攏嘴(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政策如蜜,「金」鴿飛入村裡來
「黨給了好政策,吸引來不少在外經商的確山『能人』返鄉創業。他們不僅帶來了產業,還帶來『致富經』。通過產業引導本地村民家門口創業、就業,集中發展,充分調動起了這裡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村裡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在這些產業的帶動下,我們李新店鎮的不少貧困戶從脫貧直接奔了小康。」李新店鎮黨委書記許曉峰說起這兩年鎮裡的產業發展,十分自豪。
確山縣鴻鵠鴿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在政策的引領下,加入到李新店鎮潘集村的產業扶貧大軍中的。2017年,經濟落後、產業基礎薄弱、自然條件差的潘集村迎來了一位「能人」——李銀良。當時,在外地經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李銀良多次受到潘集村的邀請:希望他能回鄉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李銀良講述他的「鴿子」致富經(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家鄉父老的信任就是對我最大的鼓舞,我一定不能辜負這份期望。」李銀良有了在外經商的經驗與經濟能力,二話沒說回村考察。通過摸底,村民們養鴿子的傳統被李銀良關注到,但他同時也了解到,不少村民雖有養鴿傳統,但苦於沒有銷路、沒有技術、不懂管理,所以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李銀良分析了村裡勞動力結構和發展運行成本,並多方了解養鴿技術、打通售鴿渠道,並於2017年在政策的支持下以及當地政府的關懷下,流轉130畝土地,建起確山縣鴻鵠鴿業專業養殖合作社。
致富有方,鴿子也有「鴻鵠志」
2018年,合作社建成以後,李銀良把周圍的養鴿散戶、貧困戶聚集到一起鼓勵村裡養鴿戶以自家的鴿子入股。有著市場經驗的李銀良深知「品質」的重要性,為確保鴿子的銷量,打造口碑好、價格優、品質高的確山乳鴿品牌,鴻鵠鴿業合作社採用「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供料、統一技術、統一收鴿」的方式與農戶合作,村民們再也不擔心銷不出去的問題。
「俺餵鴿子的這些食是合作社統一提供的,養鴿技術和防疫技術都是合作社教的,俺這鴿棚裡生產的鴿子和鴿子蛋合作社及時都收了,俺跟老伴兒沒啥擔心的,光專心養鴿,錢都掙不完。」承包鴻鵠鴿業合作社內一個養鴿棚的潘集村農戶單長德開心的說,今年是他跟著合作社養鴿的第二個年頭,承包了合作社7000餘只鴿子,原本已上年紀的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一年竟然掙了將近30萬元。
「還是黨的政策好哇,俺家一年之內都脫貧了,日子過得舒坦的很。」單長德的話中儘是對生活的滿意。
單長德正在給鴿子餵食(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現如今,確山縣鴻鵠鴿業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鴿產業已成為當地的一大支柱產業,現已建設種鴿棚8個、蛋鴿棚8個、肉鴿棚8個,現存欄量10萬對,年產種鴿30萬對,其中肉鴿96000隻,蛋鴿104000隻,每年產蛋量520萬枚,鴿子養殖業已成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領軍行業」「金餑餑」,為當地經濟發展鋪設了一條特色之路,使當地百姓快速步入幸福的小康生活。鴿子——成為了當地人心中的「金鴿」。
玲瓏剔透的鴿子蛋,單枚可賣5元(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走上了致富路,百姓對黨和國家的擁護也更高了,村子裡黨建引領的作用也越發凸顯出來,現在我們這裡的黨建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越來越高,大傢伙兒都卯足勁要實現『中國夢』,這就是我們全鎮人的『鴻鵠之志』。下一步我們鎮黨委將更加務實、更加積極地吸引更多有潛力、有發展的產業、行業來到確山,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我相信,在農村這篇廣闊田地上,人人都能大有所為。」李新店鎮黨委書記許曉峰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