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之後,以林彪、彭真為首的八路軍、新四軍數部趕在國民政府有所反應之前進入東北,在配合蘇聯紅軍作戰、對日軍罪行進行清算的同時亦大量接收了東北地區日偽資產。除大量先進裝備和各種軍用民用設施之外,還大量吸收日本僑民加入,不少人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參加解放戰爭並為新中國的建立貢獻了力量,堪稱神來之筆。
▲《亮劍》劇照:為李雲龍動手術的日籍醫生便是從東北過來的
醫務人員
最初進入東北地區的11萬部隊和2萬幹部堪稱衣衫襤褸、破破爛爛,更是幾乎不含醫務人員,因此一開始便大量留用日本醫務人員。尤其在1946年4月18日四平保衛戰開始後,大批傷員急需搶救治療,同時西滿地區暴發的鼠疫迅速蔓延也需要專業防治人員,這是留用日本醫務人員的客觀需要。
日籍醫務人員主要來自接管或徵用醫院,比如從瀋陽和齊齊哈爾接管了原日本陸軍醫院,以及部分鐵路醫院和市立醫院,東北軍區衛生部1948年8月12日在工作報告中指出:
「一九四五年秋冬,由關內開來部隊,除隨軍衛生機關外,並未帶後方醫院,到後即作戰,不得已只好利用日偽醫院的全部人員,頂多派一、二院長去甚至只派一個軍事代表去。」
▲錦河農場的日軍醫院遺址
除此之外,我軍還在待遣返的日本人中進行了選擇留用,當年東北局曾在哈爾濱成立遣送日本人辦事處,指示各地將日本人集中到哈爾濱統一遣送。後經批准,東北民主聯軍衛生部部長孫儀之派人到哈爾濱日本人集中點、居住區和車站檢查,查出是醫務人員的就將其留下,大量日本醫療專家、醫生、護士、藥劑師隨之被分配到我軍醫院工作。
▲電視劇《小姨多鶴》的歷史背景便是當時
當然,也有不少因生活所迫而主動投奔者, 據統計東北軍區衛生部門留用的日籍醫務人員總計約5000人,他們填補了我軍在衛生醫療上的空缺,挽救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在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後,有1400多名日本籍衛生人員又奉命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和進軍中南的行動,直到解放海南島,幾乎參加了全程的解放戰爭。
軍工部門
▲黃崖洞兵工廠
看過《亮劍》的朋友都知道黃崖洞兵工廠,其歷史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為此還爆發過一次激烈的保衛戰,可惜其技術實力僅局限於「八一」式步槍和自產「擲彈筒」,顯然不足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解放戰爭。
作為舊中國主要工業基地的東北自然能夠很好地彌補這一缺失,成立於1945年10月的軍工部很快接管了瀋陽市大東區兵工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後因戰爭形勢不利,軍工部及機械設備退出瀋陽,先遷撫順, 繼至通化,後設在琿春,並確定在琿春、雞西、 佳木斯、哈爾濱等地建立軍工生產基地。其間分別在二道江、遼源和吉東等地吸納了約400名日本技術人員,擴充了技術實力。
到1946年8月之後,東北軍事工業在逐漸擴大生產的過程中再次吸收了不少日本籍技術工人和雜工,軍工廠一度出現了日籍工人比中國工人多的情況,尤以琿春機械廠和興山子彈廠兩大主力最為突出,前者有120個 日本人,80個朝鮮人和40個中國人;後者日本109人,朝鮮89人和中國人76個。
為加強軍工生產的統一領導,東北局於1947年10月下旬召開東北軍工會議,成立東北軍區軍工部並進入大規模軍工生產階段。到12月,琿春地區建立了子彈廠、 手榴彈廠、炮彈廠、裝藥廠、翻砂廠、木工廠等6個直屬工廠,擁有幹部、技術人員、工人1321 人,其中日籍工人佔三成以上,技術幹部比例更大。與此同時,第一個大型兵工聯合企業在東北建成,內部稱大連甘井子軍工基地,對外稱「建新公司」,共計有12個工廠,職工 6009人,其中日籍職員84人、工人116人。
至1948年7月底,東北軍工部門總人數 20735人,工人中有日本人1346名,朝鮮人852 名,重要技術大部分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在他們的幫助下,東北軍事工業從無到有,從搜集機器器材搬家建廠到逐步擴大規模、大力發展軍工生產,在保障供給東北人民軍隊之餘還支援了關內各戰場。
特殊兵種
熟悉軍史的朋友都知道號稱「「人民空軍搖籃」」的東北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而這與一個叫林彌一郎(後改名林保毅)的日本人有著莫大的關係。
▲林彌一郎
林彌一郎原是駐遼寧東部奉集堡、橋頭、 鳳凰城一帶關東軍第2航空軍團第4教練飛行隊隊長,1945年9月底他率300餘人歸降東北人民自治軍,時任參謀長的伍修權接見並歡迎他們參加創建航空學校。在林彌一郎的帶領下,約有280人加入了我軍並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隊,協助人民空軍的創建工作。
▲1947年,伍修權(右)在軍工生產調研會上。
1945年11月中旬,東北局和自治軍總部成立以伍修權為主任委員的航空委員會,林保毅便是委員之一。其任務包括在東北各地搜集飛機器材和航空油料、組織航空隊中的日本技術人員趕修飛機,同時研究提出選調航空學員的條件和來源並迅速招生。
▲當年的東北老航校
到1946年1月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隊擴充為航空總隊,下設教導隊、民航隊、機務隊和修理廠等, 林保毅是3位副總隊長之一併兼任教導隊長。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正式成立,林保毅任航空學校參議兼飛行主任教官。 以林保毅為首的這批原日本航空人員與中方教員一道,為培養人民空軍飛行教練員和飛行員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獨有偶,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的也起步於搜集日偽時期的坦克、和器材,據時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的幹部高克回憶,1945年11月在瀋陽某工廠發現幾輛日式坦克後,是他拉了2個日本人把兩輛坦克開出工廠的。此後他尋找器材,修配車輛,10多天便修好了2輛坦克、2輛裝甲車、 2輛牽引車和1輛汽車,臨時組成一個裝甲車隊。
▲東野高層
後來該裝甲車隊的大部分車輛在撤離瀋陽途中被破壞,僅存一輛坦克,它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輛坦克,成為後來東北坦克大隊的基礎。同一時期,瀋陽的自治軍司令部找到並留用了一個坦克修配廠的10多個能開會修的工人,其中便有日本籍的。可以說,在人民解放軍裝 甲部隊的發展歷程中,留用的少量日籍技術人員發揮了積極作用。
▲隸屬東北坦克大隊的「功臣號」
炮兵部隊亦經歷了一輪「升級」。1945年9月,延安炮兵學校開往東北,準備接收日軍裝備和組建炮兵部隊,可當時一無兵員,二無裝備。在本溪湖宮原和橋頭機場等地,人民軍隊接收了日軍留在陣地上的4門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8門拉式機關炮、4門五七戰 防炮(即反坦克炮)和2門九零式野炮。後又接收了日軍在炮陣地附近的一個小型修炮(械)廠,並招用了該廠原來的技 師、工人,以及原操縱該炮的偽滿士兵5人和3名日本軍人,共計20多人。繼而以人民軍隊幹部為骨幹,利用日軍的兵器和修械廠,於1946年1月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 高射炮大隊。
當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成立炮兵司令部,炮兵學校正式和各野戰炮兵團和高炮大隊分立。在抓緊提高老教員自身素質的同時,還留用了原日偽軍中的一些炮兵技術人 員,保障了教學訓練的順利進行。
其他部門
除了上述之外,其他方面也留用了不少日籍技術人員。比如行軍作戰不可或缺的地圖 ,對於人生地不熟的人民軍隊尤為重要。早在1945年底,自治軍司令部便找來幾個日本人畫圖,但顯然只是杯水車薪,從蘇軍那裡要來的地圖也不夠用。後來我軍接收了鞍山一個日本人開辦的小型印刷廠, 迅速批量印圖方解決戰爭急需,而當時印刷製版技術還掌握在日本工人手裡。到1948年底東北解放後,又從印刷廠調出技術工人20餘人,隨第四野戰軍南下。
另外,東北通信學校聘請了20名工程師,其中就有10名日本通信工程專家,連後來為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設計宮燈的就是華北軍區部隊中的兩個日本人——肖野和森茂,解放區各地方政府如煤礦、文化、鐵路等部門留用了不少日本人,只是過於分散而無從統計。當時留在東北的日本青年還報名參軍參戰,成為東北野戰軍的一員,僅第41軍中就有88名日本人,有的是機關槍手, 有的是抬擔架的隊員,立過大功、小功的達38名,其中還出現了1名日籍中共黨員。
綜上,東北人民解放軍留用的日籍人員多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尤其以軍工、衛生等部門中的技術人員數量較多,前文提及的大約7000人,考慮到當時漏報和資料缺失等因素, 估計實際要高於這個數字。
而時至今日,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已接近於埋沒。就事論事而已,這些日本技術人員隨侵略者而來,手中雖未沾染太多中國人民的鮮血,卻也有助紂為虐之嫌,甚至不乏冥頑不靈之輩。1946年1月21日的通化暴動中,我軍整建制收編的日軍一個醫院的100多名日籍人員在院長柴田大尉的煽動下背信棄義,殺害了我軍傷員100多人,後被聞訊趕來的朝鮮義勇軍第一支隊全數殲滅。
總體而言,我軍對收編留用的日軍人員生活上給予優待,人格上予以尊重,工作上嚴格要求,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技術專長。而這種寬宏大量也換來了日籍人士的全力以赴,他們填補了我軍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加速了解放戰爭的進程,為解放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周恩來在1956年6月 接見日本訪華代表團時指出:「我們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們在解放戰爭時期,作為醫生、護士、技術員參加了解放戰爭,這些更增強了我們與日本人民締結友好關係的信心。日本的軍國主義確實是殘酷的,但是協助我們的日本人民有很多。」
▲山田一郎,原名佐藤猛夫,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日本軍人
絕大多數被留用的日本人員在解放戰爭過程中逐步了解了中國,見識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大多有較深厚的感情並視中國為第二故鄉。解放戰爭結束之後,這些人陸陸續續都回到日本,許多人還成為促進中日友好的積極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