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酸奶迎飲料乳品雙巨頭布局,細分市場競爭開啟

2021-01-10 新京報

繼農夫山泉、三元、養元、維維、甄養、美仁後,伊利也於近日傳出即將上新植物基酸奶的消息。一時間植物基飲品進入細分市場競爭階段,乳品巨頭、飲料巨頭紛紛排兵布局。

相關生產企業告訴新京報記者,各大廠商藉助高端植物基種類的差異化,來試圖建立植物品類標杆,植物酸奶應運而生,目前雖處於起步階段,但業績體量有較大發展空間。隨著更多供應商涉足,生產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飲品企業競相布局

在植物基飲品風靡海外並蠶食乳品市場的背景下,農夫山泉於2019年率先推出活菌型植物基酸奶,攪動了國內植物蛋白飲品一池春水,同時引起傳統乳製品行業的關注。

緊接著,三元聯合上海復興高科收購的法國百年健康食品企業St Hubert在華推出活菌型植物基酸奶「聖悠活」;六個核桃母公司養元食品推出常溫殺菌型發酵核桃乳;維維集團、安徽致養食品也相繼推出植物酸奶產品。今年1月,總部位於德國的美仁食品在中國建造的生產線投產,隨即在電商平臺推出以巴旦木為主要原料的「JOMMA」活菌型植物基酸奶。

隨著伊利的加入,業內預計植物基酸奶將正式開啟乳業龍頭與飲料龍頭間的爭奪,植物基飲品市場進入細分競爭階段。

歐睿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植物奶的市場規模達到174.36億美元,全球植物基酸奶市場規模為9.74億美元,歐美市場規模最大,亞洲地區接受程度不高。從複合增長率看,2018年到2023年,全球植物基酸奶的複合增長率預計達17.8%,其中北美、歐洲等區域的增速可達到38.5%,亞太地區僅有3%。

儘管市場預期不及發達地區,但植物基酸奶在中國的前景依舊被行業看好。一家植物基酸奶生產企業告訴新京報記者,伴隨全民健康意識的升級,飲食更精準細緻,素食消費體量擴大,也刺激了植物基產品的增長。各大廠商藉助高端植物基種類的差異化,來試圖建立植物品類標杆,搶佔用戶消費心智,植物酸奶應運而生。目前雖處於剛起步階段,但眾多廠商近兩年紛紛入局,業績體量有較大發展空間。

據新京報記者核實了解,維維集團在2019年就宣布研發出「豆酸奶」,尚未正式銷售。養元植物基酸奶此前曾在電商平臺試銷,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優化調整。據企業方面介紹,「從整體反應來看,消費者接受程度還可以。」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乳品企業和飲料企業做植物基酸奶沒有太大的競爭差異,但在菌種研發和活菌數量的保持上,乳企略勝一籌。整體來看,無論資金實力、產品營銷和費用投入,大企業綜合實力更強,且可以憑藉鋪貨量大和產品種類多形成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

高溢價背後的營養需求

目前已上市的植物基酸奶普遍以「植物蛋白發酵,不用一滴牛奶,0膽固醇,0乳糖」為主要賣點,瞄準素食主義、減脂群體和乳糖不耐人士,主要分為低溫活菌型和常溫殺菌型兩種類型。在電商平臺,有不少網友反映自己或家人乳蛋白過敏,買植物基酸奶來解饞。

上述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消費者對於素食的認知不斷升級,成為更多人群體重管理的首選,其中不乏都市白領女性、新中產,「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對自己有更高的生活品質需求,更注重健康管理,植物酸奶能夠滿足他們的核心訴求,具備純植物發酵、0膽固醇、0反式脂肪酸等優點。伴隨著專利菌種、發酵工藝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口感可以與牛奶一樣綿密順滑。」

美仁食品官微曾在2020年3月發文介紹,植物酸奶是十分創新的品類。它不選擇傳統的牛奶,完全以植物為原料,通過創新工藝發酵製成,特點之一是原料的多樣性。選取不同植物作為基底原料的植物酸奶,口味以及所富含的營養成分也不盡相同。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與傳統的植物蛋白飲料相比,植物基酸奶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並在配料中加入多個發酵菌種,力求在口感、營養等方面與傳統牛奶酸奶更為接近。《含乳飲料》(GB/T 21732-2008)規定,發酵型含乳飲料中蛋白質含量應≥1.0 g/100g。《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發酵乳》(GB19302—2010)規定,酸乳中蛋白質含量不得低於2.9g/100g,添加了其他原料的風味酸乳蛋白質含量不得少於2.3g/100g。

「聖悠活」百香果風味植物酸奶營養成分表。

從單位蛋白質含量看,「聖悠活」百香果風味植物酸奶為2.4g/100g,農夫山泉巴旦木口味植物酸奶為4g/135g,「JOMMA」原味植物基酸奶為3.3g/100g,均符合《發酵乳》國標對風味酸乳中蛋白質含量的規定。不過,由於主要原料為非動物性成分,目前多數植物基酸奶被歸為「植物蛋白發酵飲品」範疇,多執行企業標準,尚缺乏統一食品安全標準。

農夫山泉巴旦木口味植物酸奶營養成分表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雲無心表示,與傳統植物蛋白飲料相比,植物奶是用植物原料模擬牛奶的產品,蛋白含量和鈣含量往往參照牛奶來設計,此外還可能添加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國外市場上,這樣設計的「soy milk」是可以代替牛奶的「豆奶」。在國內,有的產品能夠達到牛奶蛋白含量,但在提供鈣方面還是不能代替牛奶。

宋亮還指出,普通的牛奶發酵乳同樣適用於乳糖不耐人群,在這一點上植物基酸奶並沒有突出優勢。

與植物肉一樣,植物基酸奶的高溢價也被視為影響其市場普及的一大因素,目前幾大產品的單位售價普遍在10元以上,該價位在牛奶發酵乳市場屬於高端產品行列。上述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解釋稱,以椰漿原料為例,其成本高於牛奶,「伴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相信眾多供貨商的踏足有望使成本進一步降低,覆蓋更多消費人群。」

新京報記者 郭鐵 圖片 電商截屏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危卓

相關焦點

  • 伊利、維他、農夫山泉,酸奶賽道颳起植物基之風
    植物基之風已席捲食品飲料行業,從植物奶到植物肉,各細分賽道都成為初創品牌、巨頭公司、投資者眼中的明星。中國市場能承載多少植物基酸奶的狂想?牛乳之外,進階的酸奶哲學如果說「無乳糖」和「純素」尚屬於特殊人群的小眾需求,也是植物基牛奶飲品替代品之所以誕生的原因,那麼隨著「輕食主義」的飲食潮流擴散,廣受喜愛的深加工乳製品——酸奶同樣也有了向植物基迭代的理由。
  • 農夫山泉推掛耳咖啡,海底撈賣炒菜,愛氏晨曦入局植物基……
    22、全球食品配料公司巨頭Kerry收購植物基蛋白原料生產商Pevesa 23、AAK收購NPO Margaron 75%股權,意在開拓俄羅斯市場 新產品 1、布局手衝咖啡細分領域,農夫山泉推首款掛耳咖啡
  • 2020世界植物基大獎入圍名單揭曉,萬物皆可植物基!
    「植物基是一個國際性的市場,目前正在且還將持續蓬勃發展。」文:Autumn Wu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2019年5月,Beyond Meat的IPO讓植物肉這個細分品類進入了大眾視野,自此,植物肉、植物奶、植物海鮮……各類植物基產品層出不窮,植物基產品公司也頗受國內外資本青睞。
  • 佔日本豆乳酸奶一半市場份額,SOYBIO如何幫女性保持魅力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Chiyuko Qiu近兩年,植物基飲食逐漸被全球的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並擴散到整個食品和飲料界。植物基產品不僅在肉類替代品方面近來發展得風生水起,在乳品替代品市場的力量也不可小覷。隨著新產品、新蛋白質來源逐漸豐富,以及消費者嘗新意願和接受度的不斷增強,植物基酸奶開始凸顯出一定優勢,並在歐美國家發展迅速。
  • 從乳品行業的三個時代看乳品賽道的兩個機會
    認養一頭牛在紅海的乳品行業,殺出重圍;今年雙11剛開始12小時就收穫3,200萬銷售額,榮登天貓乳製品旗艦店銷量NO.1。作為天貓低溫酸奶品類銷量第一的簡愛,今年雙11期間銷量暴漲6倍......看似早已飽和的乳品賽道還有哪些潛藏的機會?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草原牧場的故事。01.
  • 伊利植選進軍燕麥奶市場,同時推出植物酸奶新品
    繼去年12月植選品牌升級為植物營養品牌後,今天,在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2021年客戶大會上,植選發布了兩款重磅新品——燕麥奶和植物基酸奶。 從豆乳拓展到燕麥奶,從液態植物奶進軍到植物基酸奶市場,這意味著植選在行業中搶先佔據多品類植物奶定位,不斷強化自身植物營養品牌的角色。
  • 伊利植選首推燕麥奶和植物基酸奶,可口可樂推氣泡果醋飲,雀巢首款...
    2021年客戶大會上,伊利植選重磅推出兩款植物基新品,燕麥奶和植物基酸奶,並攜手全新品牌代言人李宇春,主張「是時候吃點素了」,倡導「素營養,無負擔」的植物營養新生活。 據悉,植選燕麥奶以高膳食纖維、0添加蔗糖作為核心賣點,選用100%陽光燕麥酶解而成,純植物基,口感順滑。植選植物基酸奶則選用天然椰漿,並使用伊利BL-99專利菌種發酵,是國內首個常溫椰漿發酵型植物酸奶,同樣0添加蔗糖。
  • 離可持續未來更近一步,杜邦推進全新植物基食品飲料解決方案
    而隨著健康及營養觀念的普及,各個年齡的消費者都愈發重視蛋白類營養所帶來的健康益處,這無疑為植物基食品市場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植物基」也從概念走向餐桌,眾多食品品牌躍躍欲試,然而本土和國際食品生產商還亟需更多從技術到原料的全方位支持,以更好解鎖這一新興市場的巨大潛力。
  • 激蕩三十年,中國酸奶市場未來還有多少機會?中日美酸奶發展史下
    圓圈大小代表市場體量。圖片來源:Mintel第二組數據,酸奶的主要品類構成。根據Mintel的數據,最近5年,常溫酸奶的年均增速保持在45.8%的高水平,遠超低溫酸奶和乳酸菌飲料。2019年,常溫酸奶的市場銷售額已迫近低溫酸奶和乳酸菌飲料的總和。
  • 嘉植餚進入中國 雀巢混戰植物基市場
    在此次發布上,雀巢發布的嘉植餚植物基系列產品包括面向消費者市場的6款產品與面向專業餐飲行業的4種產品。這標誌著雀巢在華正式進入植物基食品市場。與此同時,雀巢在亞洲的第一條植物基生產線也在天津正式完工並投入生產運營,優先為餐飲行業提供嘉植餚植物基產品解決方案。據雀巢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糖果及植物基食品業務負責人江妮妮介紹,此次嘉植餚品牌的發布,開啟了雀巢植物基食品本地化創新的新篇章。
  • 植物酸奶在中國剛剛起步,進博會上出現的這款新品有希望嗎?
    圖片來源:張欽此前,2018年1月,三元食品與復星一起完成了對法國百年植物食品品牌聖悠活的收購,從公布收購預案到交易完成,歷時近半年。聖悠活公司成立於1904年,在植物酸奶的細分領域,在法國的市場份額為40%,在義大利則為70%。
  • 伊利推出凍幹酸奶塊,巨頭布局的凍乾食品路在何方?
    2、布局分散,細分領域仍是藍海凍乾食品市場雖然已經發展多年,入局者眾多,但具有辨識度的品牌並不多。本文挑選幾個品類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探討國產品牌在凍乾食品的布局。(1)方便速食無論是歐美還是中國市場,方便速食都是凍乾食品存在感最高的一個品類。
  • 激蕩三十年,中國酸奶千億市場未來還有多少新機會(下)
    根據Mintel的數據,最近5年,常溫酸奶的年均增速保持在45.8%的高水平,遠超低溫酸奶和乳酸菌飲料。2019年,常溫酸奶的市場銷售額已迫近低溫酸奶和乳酸菌飲料的總和。早在2017年,常溫酸奶就已超越低溫酸奶,成為酸奶市場的第一大品類。
  • 常溫酸奶市場井噴 開啡爾引領乳品消費升級
    在乳製品領域,常溫酸奶正在迅速成長為繼低溫酸奶產品之後的又一座市場金礦。尼爾森數據顯示,目前在所有乳製品品類中常溫酸奶增速最快,已經實現了連續五年高速增長。其中君樂寶開啡爾等領先品牌持續領跑市場,特別是開啡爾在2015年實現120%的銷售增長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成為該品類最具潛力的黑馬品牌。隨著君樂寶全國布局的進一步加速,開啡爾新的銷售佳績令人期待。
  • 植物蛋白飲料會誕生百億大單品嗎?
    2007—2016年複合增速達24.5%,在整個飲料行業的佔比上升8.79%[1]。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植物奶市場規模達536.9億元,並呈現穩定增長趨勢[2]。而近幾年,全球植物基風潮的來臨,同樣影響中國植物蛋白飲料發展的進程。
  • 熊貓乳品上市之後,利潤下滑、信披違規,因菌落總數超標被通報!
    來源:五穀財經依靠煉乳這個細分市場,熊貓乳品在競爭激烈、寡頭壟斷的乳業中「殺出了一條血路」,還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但誰也沒想到,登陸A股沒多久的熊貓乳品,就因為抽檢不合格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在後疫情時代,消費回暖,對於熊貓乳品此類的中小乳企來講即是機會也是挑戰,如何通過上市融資擴充產品品類,搶佔細分市場賽道,調整渠道布局,把握直播、社交電商等新零售營銷模式,進而擴大市場覆蓋面積,吸引更多消費群體,實現核心競爭力以及抗風險能力的提升,是其在後疫情時代所需解決的問題。
  • 伊利殺入燕麥奶市場,它能後來者居上嗎?
    記者 | 吳容編輯 | 昝慧昉在Oatly掀起燕麥奶流行風潮後,傳統乳業巨頭伊利也坐不住了。12月19日,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召開2021年客戶大會,透露該集團旗下植物奶品牌「植選」將在2021年推出燕麥露和植物酸奶兩款新品,正式踏足燕麥奶和植物酸奶市場。此外,還公布了李宇春為「植選」的全新品牌代言人。
  • 雀巢亞洲首條植物基生產線投產 中國「人造肉」市場迎來中外混戰
    素食和植基食品及雀巢健康科學兩塊業務均實現雙位數增長,其中植物基產品三季度增速達20%。雀巢在財報中指出,素食和植基食品的增長由新品上市和持續擴張分銷支持。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不少食品巨頭也加緊了植物基產品的布局,其中達能三季度植物基產品增速達20%。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擴大,加上產品研發的突破和生產成本的下降,人造肉市場前景廣闊。
  • 重磅| 雀巢中國正式進入植物基食品市場!發布全新品牌嘉植餚
    嘉植餚品牌的發布,標誌著雀巢這一全球巨頭在華正式進入植物基食品這一潛力市場。同時,雀巢在亞洲的第一條植物基生產線也在天津正式完工並投入生產運營,優先為餐飲行業提供嘉植餚植物基產品解決方案。  同時,中國擁有悠久豐富的飲食文化,雀巢非常重視在中國的本地化運營,此次發布的嘉植餚品牌及創新產品,將為中國市場帶來更多高品質的健康產品,滿足中國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同時, 雀巢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糖果及植物基食品業務負責人江妮妮女士表示,中國植物基市場從2020年起呈現了爆發趨勢,數據顯示84%*的中國消費者更青睞彈性飲食,他們表現出對健康營養與肉質口感、風味的雙重需求。
  • 首發| Mintel亞太食品飲料行業趨勢:自熱助力中國速食創新, 植物之...
    這為生產商開啟了創新生產更多功能性食品、飲料和維生素、礦物質與補充劑 (VMS) 產品的市場機會,幫助消費者維持健康生活並長期保護健康。新冠病例上升,促使品牌積極上新那些能夠支持消費者免疫健康的食品飲料。  目前食品飲料品類正納入功能性宣稱,比如能量和免疫力,宣傳基本營養功能之外的健康益處。此舉旨在回應消費者希望食品飲料品牌藉助附加功效增強產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