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原姓普六茹、李淵原為大野淵,他們是鮮卑人嗎?被賜的姓而已

2021-01-16 正史漫談

沒完完整整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說法帶偏。先說結果:

楊堅原名就叫楊堅,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於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開國者宇文泰賜給功臣們的鮮卑姓氏。

要理清楚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先聊聊南北朝時期,鮮卑姓氏與漢姓的糾葛。

北魏時期的大規模「鮮卑改漢」行動

自西晉滅亡、東晉偏安江南以來,北方進入了以武力較高下的混亂時代,史稱「五胡亂華」。這期間,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原本依附於西晉的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而笑到最後的是鮮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暫時結束了混戰;而在之前,南邊的劉裕取代司馬氏,建立劉宋。就這樣一南一北兩大政權對峙,史稱南北朝時代。

北魏雖為鮮卑人建立的政權,但歷來重用、依仗漢人。無論早期慕容氏的燕國,還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過程都離不開對漢文化的吸取和借鑑,並且其統治者逐漸與漢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就是一位漢人,而她也堪稱對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功勞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由於他從小受嫡祖母馮氏(如今被稱「文明太后」)影響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導下,開始了全面漢化改革。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與題目有關的就是「改姓行動」。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詔,命令全體鮮卑人改為漢姓,史書中就幾個大家族舉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長孫,達奚→奚,乙旖→叔孫,丘穆陵→穆,步六孤→陸,賀賴→賀,獨孤→劉,賀樓→樓,勿忸於→於,尉遲→尉等等

至於其他小家族的鮮卑姓,也都一律改為了漢族姓氏。

但是,隨著北魏統治者的逐漸腐化墮落,土地兼併、經濟分化逐漸嚴重,在原本用來防禦柔然族的北方六大軍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各民族軍民生活狀態日益窘迫,他們於公元523年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其後動亂蔓延到內地,北魏政權走向滅亡。

西魏/北周的實際開國者宇文泰,再度恢復鮮卑姓氏

後來隨著爾朱榮的崛起,各地起義逐漸被平定,但北魏政權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所殺,北方再度進入亂局,賀拔嶽擁兵關隴,與高歡一西一東對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歡的侯莫陳悅誘殺了賀拔嶽,而關隴舊部推舉宇文泰接任,雙方繼續針鋒相對。

534年11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稱帝,徙都於鄴;第二年,宇文泰殺害前來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寶炬為帝。從此,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高歡與宇文泰成為實際的統治者。

戲劇的是,兩邊的統治集團民族特性都比較複雜:東邊的高歡是漢人,但由於常年生長在邊鎮,生活習性與傳統鮮卑人並無二致;而宇文泰雖是鮮卑人,然而接受了漢文化的教育,並且跟隨他搭建起西魏政權的幾位大員,既有漢人,比如:李弼(後來瓦崗軍頭領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淵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趙貴、于謹等;也有鮮卑等少數民族,如獨孤信、侯莫陳崇。

而原北魏寧遠將軍楊禎的兒子楊忠,先後跟隨爾朱榮、獨孤信徵戰,後來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參加惡戰,立功無數,封隨國公。他的兒子,就是楊堅。

很負責任地說,楊堅是標準的傳統漢人。但他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所以楊廣是有鮮卑血統的。

而李淵的母親是獨孤信的另一個女兒,他的妻子是竇毅之女,所以嚴格來說李建成、李世民有1/4鮮卑血統。

但依據父親血緣、文化教育、思想傳統,再結合長久的漢化政策來看,隋朝、唐朝都是漢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廢掉元寶炬之子元欽,改立元廓,同時推翻北魏時的改漢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時,其他所有改成漢姓的鮮卑姓氏全部恢復原樣。

但是問題出現了,由於時日已久,當初北魏建國時整合的三十六小國、大姓九十九,幾乎都已經滅絕,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將領中功勞大的人封為三十六姓,功勞低一點的封為九十九姓,他們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將的姓。

所以,功勞比較大的楊堅家族就被賜姓普六茹,李淵家族則賜大野。

楊堅掌權,再度回歸漢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死後,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歲,權力落入了宇文贇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楊堅手中。楊堅在這一年除了剷除政敵、改革弊政外,還頒布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強行加給朝野的鮮卑姓氏去掉,恢復漢姓。也就是說,普六茹堅,終於可以大大方方被稱為楊堅,大野淵也回歸了李淵。

雖然宇文泰強行使用鮮卑姓氏,但客觀來說,在推進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東邊的對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國號,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漢舊法。但其府兵制則是從鮮卑族的部落時代得到啟發。通過這種託古改制,北周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正統的外衣,取消民族間的心理隔閡。最終,宇文氏從弱勢的一方逐漸崛起,最終滅掉高氏,統一北方。

囉嗦這麼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視聽,別再瞎扯什麼隋唐是胡人政權。古代的各少數民族一心向漢,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如今卻總有人要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病,得治。

相關焦點

  • 楊堅原姓普六茹,李淵曾名大野淵,隋唐開國皇帝姓氏為何如此古怪
    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李世民父親李淵的曾用名叫大野淵。 有人聽到一定會連連搖頭: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他們都是漢族人,怎麼會有個如此古怪的名字,跟日本名字一樣? 其實他們的名字跟日本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倒是跟鮮卑族有關。
  • 隋文帝和唐太宗真的是鮮卑人嗎?
    以姓氏為例,在楊堅建立隋朝之前,楊堅和李淵的官方姓氏都不是楊和李,而是「普六茹」和「大野」。換言之,在西魏時期,楊堅應當被稱為「普六茹堅」,而李淵則叫做「大野淵」,這倆姓氏都是鮮卑姓。根據《隋書》的記載,楊堅是東漢時期的門閥大族弘農楊氏之後代。弘農楊氏在漢晉之際乃是全國知名的名門望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東漢時期其家族曾出過「四世太尉」,可謂壟斷了政治資源。
  • 正史趣聞:李世民姓李,他的親爹和親爺爺為何姓大野氏?
    一說到李世民的父親,大家都知道他名叫李淵。李淵,字叔平,他幼年之時的名字,叫大野淵。大野淵的父親,名叫大野昺。昺,讀音是餅。李世民姓李,他的父親和祖父為什麼會姓大野氏呢?這就得從武川鎮的發跡說起了。武川鎮位於今天的武川縣,是歷史上的北魏六軍鎮之一。武川鎮的宇文泰、李虎、楊忠,獨孤信等人,是一起在賀拔嶽手下出生入死的戰友。
  • 李世民複姓「大野」,楊堅複姓「普六茹」?從歷史上看有一定道理
    如果有人說: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名字可以叫「普六茹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可以叫「大野淵」,其最偉大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可以叫「大野世民」。聽到這話,請先不要驚訝和反駁,雖然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種奇葩的叫法,但如果追溯楊、李兩家的家史,特別是他們祖先改姓的那段往事,這麼叫也是有道理的。而這段有趣的歷史,要從鮮卑族的南遷說起。
  • 大野淵與紇豆陵氏生的孩子成了李世民,純血統漢人比熊貓還稀少
    唐朝皇室的血統,按照《新唐書》的記載,他們的開國皇帝叫「李淵」。李淵的爸爸,叫李昺(音:bing),李昺的爸爸叫李虎。這些只是在隋朝建國的時候的叫法,在隋朝建國之前的北周時期,李淵的官方叫法是「大野淵」,李昺的官方叫法叫「大野昺」,這一切都是由於李虎的名字「大野虎」。
  • 為什麼相傳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
    說楊堅叫普六茹堅還靠點譜,說李世民是大野世民那就完全是瞎掰了。楊堅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名正言順的漢人,為什麼會有「普六茹」這個不倫不類的姓氏呢?這還得從當時的國際環境說起。鮮卑人當權的國家,貴族以鮮卑血統為傲,漢族人只好用鮮卑姓氏往自己臉上貼金。
  • 楊堅的原名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實真的如此?
    有的人一聽隋文帝楊堅原來叫普六茹堅,唐太宗李世民原來叫大野世民,遂三觀崩塌,難道隋唐二朝都非漢族統治下的帝國嗎?這還要從頭說起……楊堅的父親是隋太祖楊忠,楊忠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而西魏是鮮卑族統治下的政權,實際統治者是丞相宇文泰。
  • 李淵有一半匈奴血統,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他們都是正宗的漢人
    最近我在教兒子讀《清史稿》,兒子問我說:「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他是正宗的漢人嗎?」 我覺得這個話題非常有趣,就寫了一篇帖子,講述這個問題。咱們漢人的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統為傳承。只要父親是漢族人,不管母親是日本人,還是外星人,他都算是正宗的漢人。
  • 楊堅夢見洪水淹城,誓要殺盡天下姓李之人,李淵躲過,誰來背鍋?
    楊堅一個機靈,大叫一聲,猛然驚醒。楊堅本來就是一個心思縝密之人,性格猜忌,心想無來由怎麼會做這個夢?肯定不是好兆頭。如果洪水沒城,必須注意河防,浚治水道,又轉念一想,京城哪來水災?或者是有人姓名中有水旁之字的,將來為禍國家,亦未可知,他越想越亂,就認定自己看法,古來皇帝對有人覬覦皇位之人,從來毫不含糊,有了這心思,楊堅就開始排查了。這一查,真有人要無端遭殃了。
  • 史上最牛老丈人:三朝國丈帥比潘安,楊廣、李淵都喊他外公
    他為大唐王朝注入鮮卑血統本來靠顏值就可以吃飯,獨孤帥哥卻偏偏要靠信義、靠努力。當時,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在西魏王朝的頂層,設置了統率軍隊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其中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獨孤信、趙貴、于謹和侯莫陳崇,十二將軍則包括楊忠、李遠、達奚武等人。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就組成了關隴集團的核心層。
  • 李淵和隋煬帝是表親,他的家族背景是怎樣,後來又為何起兵反隋?
    然而,愛好唐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這個梗,「虎符」在唐代因避諱而改名變樣了,不作虎符,而作「兔符」,後來又變成了「魚符」,即《新唐書·高祖本紀》所謂:「改銀兔符為銅魚符」。避的誰的諱呢?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原來李淵本姓李氏,他的七世祖李暠生活在晉朝末年,趁亂就在秦川涼州地區稱王,就是所謂的涼武昭王。到了兒子李歆就被滅國了,又歷經三代才生了李虎。
  • 聽說雙眼皮的漢人,不是純血的漢族人,你認可嗎?
    在四川的廣漢,考古學家發現的「三星堆」遺址,這些「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與中原文明格格不入,那些人的頭像是高鼻子大眼睛,他們祭祀的東西與早期的波斯雅利安人相同是「拜火教」,並出土了大量青銅器
  • 他是隋朝開國第一功臣,隋煬帝如果用好,李淵得不了天下
    李淵是歷史上稱帝最快、統一最快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他之所以這麼快就統一天下,隋煬帝功不可沒,但是如果隋煬帝把這個人用好,恐怕李淵這輩子都別想染指帝位,這個人可以說是隋朝開國第一功臣,幫助隋文帝楊堅登上帝位,有輔佐楊堅開創了開皇之治,本來楊堅有意把他留給楊廣,可惜楊廣不但不用,反而將其殺害,這不是自掘墳墓嗎
  • 如果你小腳趾甲分成了兩瓣,那可能不是純正漢人,而是鮮卑人後代
    根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就有著這樣的腳小拇指,同時李淵的妻子竇皇后也是如此。而獨孤氏和竇皇后的共同點,就是她們都來自於鮮卑族。鮮卑族是在蒙古高原誕生的一支有著兇悍民風的遊牧民族,根據東漢胡廣著的《史記索隱》記載,「鮮卑,東胡別種。」,鮮卑族源於被匈奴打敗的東胡族,活躍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歷史上對我國的影響力僅次於匈奴。
  • 小腳趾甲分成兩瓣的人,可能不是純正的漢族人,而是鮮卑人的後代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觀察自己的小腳趾,分成兩瓣的話,那麼先祖可能就並非純正的漢族人,而是鮮卑人的後代。 在學術上,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跰趾,又稱「復甲」、「跰甲」,指的是小腳趾甲分瓣而非完整一塊。在現代醫學看來,這是一種病變,同時也是可遺傳的特徵,是常染色體顯性性狀。
  • 雀屏之選,竇府招親擇李淵
    而竇融的七世祖是西漢章武侯、武邑觀津人竇廣國。所以,竇皇后的根在武邑觀津。當年,竇融的玄孫竇武,曾與陳番試圖剷除宦官,遭到臨朝稱制的女兒竇太后(竇妙)的反對,結果為宦官所殺。竇武的侄子竇統(竇章第三子)當時是雁門太守,聞知宦官劫持靈帝大肆屠殺竇家,就率部逃至漠北,建立了匈奴、鮮卑及漢羌多民族的部落,號為「沒鹿回」,竇統為部落首領。
  • 他們是當了烏龜的帝王
    他們是當了烏龜的帝王很可笑啊,有些帝王創造了一生佳績卻甩不掉烏龜這個頭銜。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皇帝吧!楊堅兒子讓他當了烏龜楊堅,也就是隋煬帝的父親!晚年病重的時候被楊廣調戲了自己的最愛的寵妃榮華夫人,然後直接氣的上西天了。隋煬帝登基後就讓楊堅當了烏龜,然後還姦淫宣華夫人。
  • 29個稀有姓有哪些 中國有什麼稀有的姓?看看有沒有你的姓
    淦(gàn)姓 淦姓本是匈奴單于兒子金日磾的後代,金是漢武帝託孤臣之一。叢姓與淦姓其實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時候節度使金斌瀨,因為和金國容易混淆造成不便,於是高宗皇帝賜他姓淦,他的後人就開始改姓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