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名字可以叫「普六茹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可以叫「大野淵」,其最偉大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可以叫「大野世民」。
聽到這話,請先不要驚訝和反駁,雖然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種奇葩的叫法,但如果追溯楊、李兩家的家史,特別是他們祖先改姓的那段往事,這麼叫也是有道理的。
而這段有趣的歷史,要從鮮卑族的南遷說起。
一、鮮卑人的改姓與賜姓
在歷史上,少數民族通過內遷或戰爭等方式遷居中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而一旦完成南渡,緊接著就要面臨民族融合的問題。
西晉永嘉之亂以後,原本世代居住於大興安嶺的鮮卑人趁機開始陸續南遷到了黃河流域,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吐谷渾等。
而他們也都先後建立了自己政權,比如慕容氏的燕國,拓跋氏的北魏等等。這裡,我們重點說說北魏。他們的民族融合最為成功。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統一北方,成為中原霸主。孝文帝即位後,又將首都從平城遷到了洛陽,以便推行他的改革政策。而改革的重要環節,就是改姓!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出於與本地人通婚、雜居的需要,號召把鮮卑的複姓改成單姓,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則,把「拓跋宏」改為了「元宏」。
據歷史學者統計,在這場「改姓運動」中,鮮卑有史可考的120姓,僅有吐谷渾氏、賀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個姓沒有改,其他全部被改為了姓。今天的「那氏」、「庾氏」可以考證一下,自己是否有鮮卑血統呢?
孝文帝的改革雖然使得胡漢之間的界線開始逐漸消弭,但卻給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一時期,又流行起了賜姓,一些功勳卓著的文臣武將,開始被皇室賜姓。
而被賜姓者,以中原人居多,被賜之姓就是皇室們的胡姓。
而楊李兩家當時的「掌門人」楊忠和李虎,就是在這一時期被賜姓的。
二、楊忠和李虎改名
楊忠是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民族:漢,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後來被尊為隋太祖。
楊忠原來是北魏軍人,後來因武藝高強、戰功赫赫,被封隨國公。在西魏恭帝時,他還被賜姓為胡姓「普六茹」,也就是說他原本是一個中原人,卻被賜了一個鮮卑族的姓氏。
《北史》:「魏恭帝賜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李虎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民族:漢。他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被尊為唐太祖。
李虎出身顯赫,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的五世孫。需要說明的是,西涼雖然是十六國之一,但卻是由中原人建立的國度。
跟楊忠一樣,李虎在西魏時期同樣因戰功被賜胡姓「大野」。
《舊唐書》:「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所以,因為西魏皇室的賜姓,楊忠也可以叫「普六茹忠」,李虎也可以叫「大野虎」。而作為他們的後代,按道理講,楊堅是可以叫「普六茹堅」的,而李淵可以叫「大野淵」,李世民也可以是「大野世民」。從這段歷史上看,這種說法並沒什麼不妥。
不過,為什麼這種叫法後來並沒有成真呢?
四、恢復原姓
在西魏時,楊忠和李虎皆被賜予「胡姓」,但到了北周末年和隋朝初年,所有原來被賜姓者,皆被要求改為了原姓。
《周書》:「諸改姓者,悉宜復舊。」《隋書》:「己前賜姓者,皆復其舊。」
至於改回原姓的原因,當然很好理解:當年這些被賜姓者,大多本就是中原人。
當西魏滅亡、北周衰落之時,因為時過境遷、時移世易,他們就沒有必要再跟著姓「胡姓」了,而是要恢復自己本來的姓。特別是彼時已經手握重權的楊堅,隨時都能篡奪帝位,肯定是要把自己本來的姓給改回來的。
所以,在歷史上也就沒有出現「普六茹堅」和「大野淵」、「大野世民」,這種叫法,實際上是對於楊、李兩家改姓這段歷史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