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複姓「大野」,楊堅複姓「普六茹」?從歷史上看有一定道理

2021-01-16 深夜聊齋

如果有人說: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名字可以叫「普六茹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可以叫「大野淵」,其最偉大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可以叫「大野世民」。

聽到這話,請先不要驚訝和反駁,雖然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種奇葩的叫法,但如果追溯楊、李兩家的家史,特別是他們祖先改姓的那段往事,這麼叫也是有道理的。

而這段有趣的歷史,要從鮮卑族的南遷說起。

一、鮮卑人的改姓與賜姓

在歷史上,少數民族通過內遷或戰爭等方式遷居中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而一旦完成南渡,緊接著就要面臨民族融合的問題。

西晉永嘉之亂以後,原本世代居住於大興安嶺的鮮卑人趁機開始陸續南遷到了黃河流域,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吐谷渾等。

而他們也都先後建立了自己政權,比如慕容氏的燕國,拓跋氏的北魏等等。這裡,我們重點說說北魏。他們的民族融合最為成功。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統一北方,成為中原霸主。孝文帝即位後,又將首都從平城遷到了洛陽,以便推行他的改革政策。而改革的重要環節,就是改姓!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出於與本地人通婚、雜居的需要,號召把鮮卑的複姓改成單姓,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則,把「拓跋宏」改為了「元宏」。

據歷史學者統計,在這場「改姓運動」中,鮮卑有史可考的120姓,僅有吐谷渾氏、賀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個姓沒有改,其他全部被改為了姓。今天的「那氏」、「庾氏」可以考證一下,自己是否有鮮卑血統呢?

孝文帝的改革雖然使得胡漢之間的界線開始逐漸消弭,但卻給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一時期,又流行起了賜姓,一些功勳卓著的文臣武將,開始被皇室賜姓。

而被賜姓者,以中原人居多,被賜之姓就是皇室們的胡姓。

而楊李兩家當時的「掌門人」楊忠和李虎,就是在這一時期被賜姓的。

二、楊忠和李虎改名

楊忠是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民族:漢,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後來被尊為隋太祖。

楊忠原來是北魏軍人,後來因武藝高強、戰功赫赫,被封隨國公。在西魏恭帝時,他還被賜姓為胡姓「普六茹」,也就是說他原本是一個中原人,卻被賜了一個鮮卑族的姓氏。

《北史》:「魏恭帝賜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李虎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民族:漢。他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被尊為唐太祖。

李虎出身顯赫,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的五世孫。需要說明的是,西涼雖然是十六國之一,但卻是由中原人建立的國度。

跟楊忠一樣,李虎在西魏時期同樣因戰功被賜胡姓「大野」。

《舊唐書》:「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所以,因為西魏皇室的賜姓,楊忠也可以叫「普六茹忠」,李虎也可以叫「大野虎」。而作為他們的後代,按道理講,楊堅是可以叫「普六茹堅」的,而李淵可以叫「大野淵」,李世民也可以是「大野世民」。從這段歷史上看,這種說法並沒什麼不妥。

不過,為什麼這種叫法後來並沒有成真呢?

四、恢復原姓

在西魏時,楊忠和李虎皆被賜予「胡姓」,但到了北周末年和隋朝初年,所有原來被賜姓者,皆被要求改為了原姓。

《周書》:「諸改姓者,悉宜復舊。」《隋書》:「己前賜姓者,皆復其舊。」

至於改回原姓的原因,當然很好理解:當年這些被賜姓者,大多本就是中原人。

當西魏滅亡、北周衰落之時,因為時過境遷、時移世易,他們就沒有必要再跟著姓「胡姓」了,而是要恢復自己本來的姓。特別是彼時已經手握重權的楊堅,隨時都能篡奪帝位,肯定是要把自己本來的姓給改回來的。

所以,在歷史上也就沒有出現「普六茹堅」和「大野淵」、「大野世民」,這種叫法,實際上是對於楊、李兩家改姓這段歷史的誤會。

相關焦點

  • 楊堅的原名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實真的如此?
    有的人一聽隋文帝楊堅原來叫普六茹堅,唐太宗李世民原來叫大野世民,遂三觀崩塌,難道隋唐二朝都非漢族統治下的帝國嗎?這還要從頭說起……楊堅的父親是隋太祖楊忠,楊忠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而西魏是鮮卑族統治下的政權,實際統治者是丞相宇文泰。
  • 中國這三個帶野的複姓,不被列入《百家姓》,常被誤作是日本人
    姓氏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都起到著重要的作用。君不聞一部中世紀歐洲史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演變、發展史。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國,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要素。日本人的姓氏有些借用中國漢字的意義和發音,而且相關的姓氏理論也有些是從中國姓氏歷史研究中推斷出來的。一些中國姓氏因為在拼寫上的相似性,使用這些姓氏的人往往被誤認是日本人。有三個姓氏在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即:東野、北野、大野。這三個古老的複姓,因為沒有收錄在《百家姓》中,難免讓人誤以為是日本姓氏。
  • 正史趣聞:李世民姓李,他的親爹和親爺爺為何姓大野氏?
    一說到大唐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大家就知道他姓李,名叫李世民。一說到李世民的父親,大家都知道他名叫李淵。李淵,字叔平,他幼年之時的名字,叫大野淵。大野淵的父親,名叫大野昺。昺,讀音是餅。李世民姓李,他的父親和祖父為什麼會姓大野氏呢?這就得從武川鎮的發跡說起了。武川鎮位於今天的武川縣,是歷史上的北魏六軍鎮之一。
  • 為什麼相傳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
    說楊堅叫普六茹堅還靠點譜,說李世民是大野世民那就完全是瞎掰了。楊堅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名正言順的漢人,為什麼會有「普六茹」這個不倫不類的姓氏呢?這還得從當時的國際環境說起。鮮卑人當權的國家,貴族以鮮卑血統為傲,漢族人只好用鮮卑姓氏往自己臉上貼金。
  • 楊堅原姓普六茹,李淵曾名大野淵,隋唐開國皇帝姓氏為何如此古怪
    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李世民父親李淵的曾用名叫大野淵。 有人聽到一定會連連搖頭: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他們都是漢族人,怎麼會有個如此古怪的名字,跟日本名字一樣? 其實他們的名字跟日本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倒是跟鮮卑族有關。
  • 楊堅原姓普六茹、李淵原為大野淵,他們是鮮卑人嗎?被賜的姓而已
    沒完完整整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說法帶偏。先說結果:楊堅原名就叫楊堅,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於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開國者宇文泰賜給功臣們的鮮卑姓氏。要理清楚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先聊聊南北朝時期,鮮卑姓氏與漢姓的糾葛。
  • 從2000多個到81個,中國的「複姓」為什麼會越來越少?
    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名:司馬懿,諸葛亮,公孫瓚,太史慈;大家熟悉的手遊《王者榮耀》中英雄上官婉兒,歷史上的原型是唐代武則天時期顯要於政壇文壇的「巾幗宰相」;金庸小說的大俠裡邊,也經常出現獨孤求敗、令狐衝、歐陽鋒這些複姓人名……由此可見,雖然大體上看古代還是以單字姓氏為主,但複姓所佔的比例也一定不小,不然絕不會有這樣高的出現頻率。
  • 中國歷史上非常好聽的十大複姓,其中一個姓氏號稱「華夏第一姓」
    弘揚國風文化,解讀歷史之謎,本文由「小高論古今」原創,抄襲必究,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五千年的文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精彩的事跡,也為我們每一個人留下了一樣最寶貴的東西——姓氏。可以說,這是伴隨著人一生的稱謂,當我們出生後,便會被父母賜予好聽的姓名。
  • 李世民該叫大野世民?唐王朝開國皇帝的爺爺竟叫大野虎?
    但翻閱《舊唐書》太祖本紀當中你能找到一個叫大野虎的人,並且這個人還是唐太祖李淵的爺爺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大野姓和李姓到底什麼關係?各位看官聽我娓娓道來。(圖片來自網絡)古時,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一代),有一支李氏名門望族。李氏望族出了將軍、帝王、名貴。說到這個李氏望族就要追溯到秦國的司徒李曇。
  • 他是李世民的舅老爺,楊堅是他手下,若是多活幾年可能改寫歷史
    他是李世民的舅老爺,楊堅是他手下,若是多活幾年可能改寫歷史說起隋朝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深感遺憾,當年楊堅好不容易才統一的天下,這才幾年啊,居然被他的兒子又給弄分裂了。所以楊廣一直被罵,而作為對比的楊堅就一直廣受好評。
  • 大野淵與紇豆陵氏生的孩子成了李世民,純血統漢人比熊貓還稀少
    李淵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敬請聯繫鄙人刪除大野家族的巔峰時期,應該是「天可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這個傢伙本來應該叫「大野世民」,但是在大野淵在隋朝建國之後,自稱是五姓七望望族隴西李氏後人。所以大野淵變成李淵,大野世民也就成了李世民。李淵去掉鮮卑姓氏大野氏,跟當時的政治形式式有關。李淵的姨夫普六茹堅,掌握了北周大權,他準備代周稱帝。
  • 我國古代有一複姓,史書上只記載一次,聽著很耳熟,是你的姓嗎?
    作為一個擁有上下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在還在母系社會的時候,中國的姓和氏是分開的,而且在那個時候,氏還被貴族的人全部壟斷,當時還一直流傳了一句這樣的話:貴有氏,賤無氏。
  • 古代哪些因少數民族而來的姓氏,不僅仙氣十足,還比較美妙複姓?
    隨著當今的文學作品、歷史名著的註解越來越多,我們對中國歷史也越來越深入了解,隨著深入的了解,開始喜歡上歷史裡的一些姓氏、羨慕別人家的姓氏,或者,許諾下一代也取個相似複姓?不可錯系列之古代流傳下來的五大姓氏1.魚幼薇,唐代女詩人,魚姓在中國歷史乃是頗為古老的姓氏,《風俗通》曾這樣說過:「宋恆公子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漢代有魚翁叔,唐代有魚朝恩、魚玄機(魚幼薇);魚姓在姓氏裡,本身就很獨特,活潑中帶著些靈動,這裡包括魚朝恩、魚玄機、魚翁叔等歷史名人皆出處都不俗,不管怎麼取名,都別具一格,還讓人記憶猶新。
  • 史上6大戴綠帽子的皇帝 李世民成口碑最好的烏龜
    影視圖片李治被戴綠帽應該是男士一生最大的恥辱,歷史上有個說法即為唐烏龜,就是說唐朝時期上至君王下至朝野,當烏龜成了時尚,甚至喪失人倫的君主也屢見不鮮。1、成也烏龜,敗也烏龜 李淵李淵基本介紹: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
  • 我國有一霸氣複姓,史書上僅出現一次,今成普通單姓,是您的姓嗎
    這一時期男子地位上升,且根據部落勢力以及人們在部落中的地位,身份上開始有了區別,就出現了區分身份地位的"氏"。姓表血緣,氏表尊卑就是這麼發展出來的。 小白是他的名字,齊卻不是姓,而是氏,齊桓公實際上姓姜;再比如我們經常說的秦始皇嬴政,嬴倒是他的姓,但他的氏卻是趙,因為曾在趙國為質。
  • 隋文帝楊堅:私寵宮女被皇后嚴懲,委屈的皇帝離家出走
    高熲和楊素是彼時楊堅最信任的大臣,連忙帶著幾個宮人騎馬追趕。終於,兩人在御花園後面的山谷找到皇帝,只見楊堅棄馬而走,踉蹌狂呼:「朕貴為天子,反不得自由,連一無辜弱女也保護不了,要天下又有何為?」高熲連忙攔住他,諫道:「聖上得天下不易,守成更難,焉能因一女子而輕天下乎!」在高熲和楊素的連連勸說下,楊堅這才平靜下來,直到四野合暮,這才上了輦駕返回。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成語典故】齊世安民出處:《舊唐書·太宗本紀上》。釋義:指使國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賞析:隋朝時期,李淵帶著四歲的兒子李世民來到岐州,岐州有個書生拜謁李淵。他懂得相面術,在對李淵進行仔細觀察後認為他是貴人,對李世民進行觀看之後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李淵認為很有道理,就為兒子取名「李世民」。
  • 細數中國歷史上七大「綠帽子」名人,什麼都不服,就服這些個女人
    1、最讓人惋惜的烏龜——楊堅。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1] -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