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劉棟賓
調解員:二級心理諮詢師藍奧
調解對象:36歲泉州人邱夢(化名),70多歲的馬尾人林水夫婦(化名)
36年前,剛出生的邱夢(化名)被父母送養,如今她為人妻,育有一子。她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可是尋著線索找到出生地,卻吃了閉門羹。多次上門想認父母無果,無奈之下她向《晚報調解室》求助。
女子專程來榕欲尋親生父母
1.7米高的邱夢,外表端莊,舉止大方,為了尋親她從泉州來到福州工作。她說,打懂事起就跟養父母一起生活,總覺得自己是「沒媽的孩子」。
她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一天天的長大,邱夢知道自己是被收養的,看著別的同伴都有親生父母呵護,她也悄悄打聽自己的出生地。有人說她是在羅源出生的,她去尋過卻無果。2010年有人說她是永泰出生的,她也去找過,但沒有著落。
最後,邱夢得知自己是在福州馬尾出生的,但知情的中間人已經去世了。
據第三方人轉述,她出生的地方離海邊不遠,家附近有一條馬路,挺寬的,父親叫林水。在中間人的兒女的幫助下,她得到與她有關的一張紙條,上面有福州馬尾某村莊的地址,還有一個名字叫林水。
2012年7月,邱夢到馬尾尋「根」。她找到了林水家。據當地村民介紹,以前有人來林水家認過親,都確定了不是,如今林水反感再有人上門認親。
邱夢多次通過不同辦法聯繫林水。第一次她找當地一個村民上門聯繫,被拒絕了;第二次她通過朋友上門聯繫,也被拒絕了;第三次她請派出所民警聯繫,得到的回覆仍是「我們沒有送養過孩子」。
送養造成的傷害可能延至第三代
隨著孩子的出生,邱夢的舊傷再次感到疼痛。
她的兒子已經9歲,上小學了,每當其他孩子提起外公外婆,兒子就會問:「媽媽,我的外公外婆呢?」
邱夢決心不管多艱難都要找到自己的「根」,她要設法圓兩代人的夢。
今年9月,邱夢向《晚報調解室》求助。林水妻子禮貌地接待了調解員。她先說自己沒有送養過孩子,後來又說有一個女兒死了。
邱夢表示,想與林水做一次親子鑑定,但是林水不在家,只好作罷。
夫婦倆承認送女兒但不同意相認
10月9日,林水委託當地人王某轉告調解員,他曾有4個孩子,三女一男,一個女兒病死了,一個送養了,一兒一女出國了。經過信息比對,他們知道邱夢是送養的女兒,但不想和邱夢相認,原因是兒女們都成家了,在國外生活不錯,他們現在的生活也不想再有牽累。
調解員聽出其中的意思,不想牽累,一是不想再帶小的,二是不想將來去世後,子女間為爭財產發生矛盾。
邱夢再三強調,她並不在乎財產,只是想圓兩代人「尋根」的夢。
版主手記
做稱職的父母
不知道父母是誰很可悲,知道父母是誰而不能相認更可悲。36年來邱夢經受了各種艱難,這能怪她嗎?不,《晚報調解室》調解員認為,其實是她的親生父母未盡到當盡的責任和義務。
上世紀七十年代,邱夢出生在福州馬尾海邊的小村莊,當時那裡沒有足夠的耕地,村人艱難地靠捕魚生存。為了家裡其他人能更好地生活,邱夢被送養了。如今,那一頁歷史成了過去。
邱夢決定要尋親。一方面,她想像更多同齡人一樣有親生父母;另一方面,邱夢的兒子也想像同齡人一樣有外公外婆。可是她的親生父母不願認她,而且態度很堅決。調解員分析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老人年過七旬,不想再有牽累;二是老人怕過世後多一個孩子爭財產;三是不希望村裡人知道此事。其實,邱夢明確表示過:「我只想知道我的親生父母是誰,其他的我沒興趣也不想要,至於財產更沒想過。」
我們要對邱夢的親生父母說,放下過去,重拾當父母的責任,不要將這種傷害延續到第三代人身上。(記者 劉棟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