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綿羊長五隻角 疑基因或胚胎發育變異所致

2020-12-08 人民網

原標題:南京一綿羊長五隻角 疑基因或胚胎發育變異所致

  一隻「稀羊羊」 頭長五隻角 武家敏 梅建明

  羊年來臨,說羊論羊一時成為市民議論的話題。昨天上午,記者接到市民劉女士報料,稱在南京浦口珍珠泉山上看到一群羊,其中一隻綿羊竟然長了五隻角,稱得上是「稀羊羊」。這隻渾身白毛的羊,頭小身大,約有50多公斤,兩隻角在一側,三隻角在另一側。一位獸類專家告訴記者,一隻綿羊長出五隻角,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可能是基因或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變異導致的。

相關焦點

  • 溫度依賴的巖蜥胚胎基因表達解析爬行動物的發育可塑性
    本文研究了巖蜥胚胎發生早期的一個精確的發育階段,在低溫15℃和適宜的24℃溫度下發育的基因表達譜,使用窩間分離設計和四個不同種群的蜥蜴評估溫度對基因表達譜影響的穩健性。溫度脅迫會損害外溫動物的發育,目前缺乏對更長時間暴露在亞臨界溫度下影響的研究,假設這種溫度也可能引發適應性塑性反應,確保發育能夠持續。本研究通過RNA測序表徵暴露於持續低溫下巖蜥胚胎的轉錄組,使用了四個巖蜥種群(兩個來自法國,兩個來自義大利中部)來評估低溫孵育對早期胚胎基因表達的影響,並測試不同種群之間溫度特異性基因表達的保守性。
  • 基因突變!變異的小豬一出生就長有「象鼻」,只存活了幾個小時
    對於基因突變,我相信大家肯定聽說過,但是真正見過的我估計寥寥無幾,現實中的基因突變涉及動物的種類很多,有山羊、小豬、牛等等,一段令人心碎的視頻片段顯示,一隻畸形的小豬「像大象一樣長著鼻子」。
  • 研究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原標題:研究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
  • 大寶基因變異生長發育遲緩,婦幼保健院新技術幫她產下健康二寶
    但小東被診斷患有苯丙酮尿症(PKU),原因是PAH基因出現了複合雜合變異。2016年,王女士再次懷孕,卻發現腹中胎兒的基因型和小東一致,不得已將胎兒引產,兩夫婦痛苦不堪。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利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成功阻斷了致病PAH基因向後代傳遞,幫助王女士順利產下健康寶寶。
  • 最新發現:同卵雙胞胎胚胎發育有遺傳差異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遺傳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在胚胎發育早期就開始出現遺傳學差異,而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不一定完全相同。同卵雙胞胎也就是單卵雙胞胎,是一個精子與一個卵子結合產生的一個受精卵,但這個受精卵一分為二,形成了兩個胚胎;而異卵雙胞胎則是因為母體卵巢同時排出兩個卵子,並且分別受精成胎。同卵雙胞胎的二者出自同一個受精卵,嬰兒性別相同,外表會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有時甚至連身邊親近的人都很難分辨。一般認為,他們接受的也應是完全一樣的染色體和基因物質。
  • 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所致的毛色變異成— 白色的獅子
    很多人擔心這小白獅子長不大,活不久,以為白獅子是得了白化病的獅子,其實一些黃褐色獅子本身攜帶了特殊基因,在生育下一代時,有極小的概率出現基因突變,使得小獅子在出生後,或年幼時毛色偏黃,長大後變成渾身白毛;或部分是一生下來就是白色!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
  • 美媒:基因變異
    這是KIT基因變異的結果,這種變異導致黑色素細胞分布異常——黑色素細胞為眼睛、皮膚、頭髮或毛皮提供色素。當一隻貓還在胚胎狀態時,所有可用的黑色素細胞都集中在背部,脊柱最終會在這裡形成。當胚胎發育成一隻皺巴巴的小貓時,色素細胞就會擴散到整個正在發育的身體中。如果黑色素細胞分布均勻,這隻貓可能就是純色的,像《少女巫師》中的黑貓塞勒姆那樣,或者像全白的Hello Kitty那樣。
  • 濟南波羅峪景區驚現「金色娃娃魚」可能是基因變異所致
    清理水池驚現金色怪魚  二龍潭是波羅峪景區地理位置最高的一處水潭,靠近山頂,因近期正逢旅遊淡季,景區打算徹底清理一遍水潭,在將潭水排乾的過程中,工人們在潭底淤泥裡意外發現一條金色的「怪魚」,它身體和尾巴扁平,嘴特別大,長著四條短小的肉肢,掂一掂足有十多斤重。
  • 福建一母雞長4隻腳 專家稱或是基因突變所致[圖]
    圖片說明:福安一母雞長出4隻腳圖片說明:福安一母雞長出4隻腳  「我養雞八九年,還是頭一回見到這樣的雞。」昨日,福安市一雞場業主王建樹向記者介紹,其雞場裡有隻雞竟長出四隻腳,對於這樁「怪事」,有多年養雞經驗的王建樹坦言聞所未聞。
  • 怪綿羊頭頂4隻犄角 主人不敢殺當「神」供(圖)
    長了4隻角的羊和它的主人  兩隻角的羊很好找,可你見過頭頂長4隻角的羊嗎?在濟南市仲宮鎮仲北村,有個農戶家就有這麼一隻奇怪的綿羊,三歲的它儼然成了當地的「明星」。這隻綿羊的主人楊大姐說,自己家養了很多羊和牛,但就這隻羊享受了「貴賓」待遇,可以吃玉米棒子,白菜、蘿蔔和南瓜等蔬菜。  記者注意到,這隻綿羊的其他方面跟同類沒有什麼差別,唯獨頭頂上多了兩隻長約30釐米的粗壯犄角,很是威風;而兩隻正常的角則彎在耳朵旁,幾乎到了嘴部。當有人餵它胡蘿蔔時,這隻羊很溫順地吃得津津有味。
  • 父母親本對轉錄組和胚胎發育貢獻不對等
    10月26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蒙祥團隊題為《父母親本對轉錄組的同等貢獻不等同於對胚胎發育的同等貢獻》的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 為了完成這個觀察研究,他們使用了Wnt1-Cre-tdTomato轉基因小鼠,就是在Wnt1-Cre基因後面加上紅色螢光標記基因tdTomato。而Wnt1-Cre基因主要在包括神經嵴細胞(NCC)在內的背神經上皮細胞中表達[9]。 在胚胎發育到11.5(E11.5)天的時候,研究人員用立體顯微鏡,連續拍攝胚胎6小時。
  • 中國科學家實驗室內改造「蜘蛛人」:基因編輯修復缺陷胚胎
    具體來說,該疾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15號染色體上FBN1基因(編碼原纖維蛋白1)中單個鹼基突變(腺嘌呤A突變為鳥嘌呤G)引起。當FBN1基因發生突變時,人體骨骼中的軟質部分,即彈性纖維蛋白數量就會比正常人少一半,導致骨骼在生長過程中會變得異常長。
  • 顛覆性發現:同卵雙胞胎的遺傳物質並不完全相同,在胚胎早期就開始...
    這項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在胚胎發育早期就開始存在基因差異,在大約15%的同卵雙胞胎中,有大量的這些早期發育突變僅存在於雙胞胎的其中一個。這些結果表明,在發育過程中細胞的分配決定了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基因組差異。同卵雙胞胎來自一個單合子,這個合子是一個精子讓一個卵子受精後形成的。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同卵雙胞胎的遺傳物質應該是相同的。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他們首次證實兩個關鍵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這些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基因組合」並不是在所有物種中都是一樣的。首先,通過在體外使用人多能性胚胎幹細胞,劍橋大學維爾康基金會/格登研究所的Azim Surani教授和同事們建立一種模擬發育到原腸胚形成過程中發生的遺傳變化和細胞變化的模型。
  • 母豬生象寶寶,怪胎變異小豬長個象鼻子
    母豬生下怪胎 基因變異小豬長了個象鼻子母豬生象寶寶 變異畸形是否與環境有關  10月2日,吉林市洪先生家的母豬生象寶寶,這讓人們感到十分驚奇。據洪先生介紹這隻母豬生象寶寶出生後活了2個小時,之後就沒有生命跡象,而村裡的老人也表示沒有見過母豬生象寶寶這種情況。經過專家鑑定認為這隻小象極有可能是豬寶寶畸形發育。而一般畸形發育的豬內臟系統可能存在缺陷,所以並不能存活太久。網友對母豬生象寶寶十分關注,在感到驚奇的同時,不少網友擔憂是不是因為環境汙染導致的變異畸形。專家表示,母豬生下象寶寶可能是生物基因突變引起動物胎胚畸形發育。
  • 一種罕見的變異蛇——雙頭蛇,控制頭部的基因不穩定,發生了變異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小軒今天帶你認識一種非常罕見的變異蛇——雙頭蛇,它是控制頭部的部分基因不穩定,發生了變異,導致頸部分叉出來長了兩個頭的蛇,簡直在大自然中是一種神奇的存在。,蛇的基因(控制頭的部分)不穩定,發生了變異,形成的畸形胎。
  • 新疆一養殖園現多隻四角綿羊 吸引眾人圍觀
    柯立峰飼養的這隻四角公綿羊生性好鬥,十分威武。  中新網焉耆6月2日電 (史玉江苟發軍)在人們的記憶中,公綿羊頭上都長著兩隻角。而新疆焉耆縣不僅有一隻6歲的4角公綿羊,還繁衍了後代,吸引當地不少好奇者前去觀看。  6月1日下午,記者在焉耆縣北大渠鄉立峰珍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看到,有幾十人圍在該養殖園一角的羊圈邊議論,見到長有四個角的黑頭公綿羊後都覺得很稀奇。這隻羊的其中兩個角和耳朵平行長在上面,另外兩個角就像山羊的角向後生長,頂部略有彎曲,長度超過了40釐米,看上去很威武。
  • 「大力」狗「斑點」羊:基因編輯的中國突破
    2013年10月,1個基因敲除的獼猴出生;11月,3個基因敲除的食蟹猴出生。目前,8隻猴存活狀態良好。由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季維智、牛昱宇研究小組與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等合作,運用轉基因技術成功實現了靈長類動物的特定基因的定點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