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性別》:為啥在田裡掙工分的婦女,家務活也沒減少

2020-11-23 澎湃新聞
長期以來,中國農民的聲音是被忽視的。而農村中的女性,則更處於邊緣社會中的邊緣,她們的聲音,長期以來被宏大的敘事所淹沒了。解放、集體化等官方話語能否涵蓋她們的生活?

美國歷史學家賀蕭(Gail Hershatter)和她的合作者高小賢從1996到2006年,用了十年的時間深入中國陝西農村,訪談了72位老年婦女,聆聽她們的聲音,打撈即將逝去的歷史,寫成《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一書。

美國歷史學家賀蕭(Gail Hershatter)

近日,《記憶的性別》中文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賀蕭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歷史系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現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史、勞工史、婦女史、性史、女性主義理論,著有《天津工人:1900~1949》、《女人的聲音: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婦女》 (與韓起瀾合著)、《危險的愉悅》等著作。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電郵就《記憶的性別》一書對賀蕭進行了專訪。


澎湃新聞:

怎麼理解「記憶的性別」這個題目?記憶的性別指向是什麼意思?

賀蕭

:在二十世紀中期,陝西的農村婦女與中國大部分地方的農村婦女一樣,既是革命的對象也是革命的主體。1949年後,國家對一系列農村社會關係和類別進行了重新調整,其中一個類別就是性別。早前關於土地改革、婚姻改革、集體化的敘述強調了婦女在這些運動過程中的積極參與,並且認為農村婦女在解放前後的生活存在深刻的斷裂性。然而,儘管農村發生了這樣的重組和動蕩,農村婦女的聲音、她們如何回應國家政策、她們的日常生活如何被1950年代的政策所改變,這一切都是緘默無聲的。

在談到1950年代時,婦女能回憶起的事件部分跟男性回憶起的事件有所重合,但並不是複製。這不足為奇。勞動分工不斷變化,既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也受當地傳統觀念的影響,持續對男人的勞動和女人的勞動進行著區分。女孩和婦女的日常生活和男孩和男人的日常生活是不同的,儘管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如果缺乏性別這一視野,我們就看不到婦女的勞動(不論是被承認的抑或是不可見的)是如何形塑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這一重要面向。

澎湃新聞: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農村婦女和中國的集體化歷史」(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關於「集體化歷史」這一概念,是否指的是廣義上的1949年之後到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這段時間?為什麼您選擇「集體化」這個詞來命名?

賀蕭

:「collective past」這個術語在英語中有兩層含義,但是翻成中文就很難全面把握。一方面,指的是1950到1980年代早期的農業集體化那段時期,農業集體化運動塑造了所有農民的生活,也給農村婦女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另一方面。「collective past」這個詞也意味著一段共享的過去和歷史,因此這個術語表明了集體記憶的重要性,這種集體記憶是通過不斷講述的故事而形成的。

1925年,莫裡斯·哈布瓦赫寫道:「通常人們是在社會中獲得了他們的記憶。也是在社會中,人們才回憶起、辨認出和打撈出他們的記憶……最常見的情況是,只有當我們要回答別人的提問或我們以為別人向我們提問時,我們才會求助於記憶……大多數時候,在我回憶時,是別人在激發我,他人的記憶幫助了我的記憶,我的記憶有賴於他人的記憶。在這個意義上,存在著一種集體記憶和記憶的社會框架。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個人所思所想將自身置於這些框架,參與了這個記憶,我們才能回憶起。」

這本書的標題指的也是那段集體的歷史。

澎湃新聞:

在書中,您提到「農村婦女在她們的個人敘述中命名了一種時間,這種時間不同於農村男人們的時間」,男人通過政治運動來記憶,而女人則按照孩子出生、婚姻等私人事件來記憶,您認為這兩種時間的關係是什麼?農村婦女的這種時間對我們理解歷史有什麼樣的幫助?

賀蕭:

當然,女人和男人一樣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也參與集體化時期的政治運動和日常活動。但是,除此之外,他們從田間地頭回到家裡後,還要幹家務活,這些家務活也發生在家庭內部,也被每個人看成是「女人的工作」。這些家務勞動構成了她們白天的大部分內容,也減少了她們睡眠的時間。因此不奇怪,為什么女性記憶時間的方式和男性不太一樣。這不是一個自然的區別,而是由歷史造就的區別。

澎湃新聞

:在書中,您寫到農村婦女喜歡講述自己的美德來界定自己,尤其是勤勞。您也提到這樣一個悖論:試圖積極改造婦女行為的、革命的國家語言在這些故事中卻讓位於一套更柔韌的、古老得多的關於婦女美德的話語,能否解釋一下這個悖論。

賀蕭:

一場深刻的革命會改變很多東西,有的是立竿見影,有的則是細水長流,不是一夜之間就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這一代的農村女性在成長時是深受「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女人是女人」這類價值觀的影響的。革命是建立在這類觀念之上的,儘管是通過更富創造性的方式。對於女性來說,辛勤勞動既是行為標準,也是集體化所需要的一種素質,可以給她們帶來認同。當然除此之外,女性們在多年後講述自己的故事時也會強調自己的美德,我認為這是因為她們知道這個社會變化太快了,年輕人的渴望和行為跟她們是迥異的,而且她們的成就、辛勤勞動在今天已經不再被看重。因此她們通過強調自己的美德來強調她們的生命和她們所取得的成績是珍貴的。

澎湃新聞:

在《母親》這個章節中,您提到農村婦女的家務勞動在1949年之後卻沒有得到很多關注,為什麼發生在家庭裡的勞動就不是勞動,而是「家務活」?

賀蕭:

這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家務勞動或更寬泛地說社會再生產往往是不可見的、無償的。然而,1950年代中國的情況的特別之處在於,女性被動員去從事新的勞動,而她們過去所從事的家務勞動卻沒有被承認。帝制時代女性的勞動是被國家承認的,被認為是社會秩序和國家運作的基石。到了20世紀,改革家和革命者們意識到要把女性從家庭的藩籬中解脫出來,他們更關注女性離開家庭後會發生什麼,她們應該參與什麼樣的公共領域的政治經濟活動,等等。但在集體化時期,農村家庭不斷擴大,婦女要在田裡掙工分,家務勞動變得越來越繁重,但與此同時得到的關注卻越來越少。當時幾乎沒有什麼話語工具來描述這樣的問題,儘管在集體化時期,婦聯在不同的時候都談到了這個問題。

澎湃新聞:

在《勞動者》這一章中,您寫到「大躍進」的歷史之一是婦女成為了農業勞動中的中流砥柱,農業的女性化鞏固了那個時代的農村經濟發展,能否再具體談一談何為農業的女性化及其作用,以及在您的訪談中,農村婦女是否自覺地意識到她們為農村經濟發展發揮的巨大作用?

賀蕭:

我認為在中國研究這個領域裡,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去發現是不是這樣的模式在中國各個地方都存在。中國是一個巨大而且多樣的國家。在陝西,男性更多投身於「大躍進」的事業,而婦女則被動員到田裡幹農活。之後,小型村辦企業的增多吸收了男性勞動力。他們還到城市裡成為合同工。而婦女則構成了日常的農業勞動的主力,在改革開放之前,很少有婦女離開農田。我不認為我和高小賢採訪的農村婦女認為她們對國家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她們不會這麼想問題,但她們肯定意識到她們比集體化之前分擔了更多的農業勞動。

澎湃新聞:

說到勞動性別分工,您寫到男人們參加「大躍進」的工程建設,接著進入管理、技術行業和小型集體企業,婦女們便接替了他們在田裡的農活,您是否認為這其實有悖於「男女平等」的精神?

賀蕭

:我認為在那個時期,中國的「男女平等」的提法主要指的是男女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作為人的平等的地位。同時,我們採訪的當地的村民理所當然地認為某些工作是該男人幹的,某些是該女人幹的。當然,哪種工作被認為是男性的工作,哪種工作是女性的工作,這也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因為農業經濟經歷了不同類型的集體化。但是性別化的勞動分工確實是非常明顯的,就像女性的田間勞動掙得的工分要少於男性(儘管有的女性對此表達過異議)。

就像韓起瀾和我在合著的那本關於1980年代的中國女性的著作《個人的聲音: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婦女》中所提到的,那個時代的標語「現在時代變了,男同志做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講的就是這個勞動分工的問題,但這句話沒有說「女同志做到的,男同志也能做」。性別化的勞動分工在很多社會裡都是非常根深蒂固的一個特徵,儘管那些致力於性別平等的國家也無法倖免。當然,這些年來,女性從事那些以往被認為男性專屬的工作也是一個熱門話題。

澎湃新聞

:關於「大躍進」時期的食堂,您寫到由於大家都去吃食堂了,所以人們不再能到鄰居家去吃飯了,您怎麼評價「大躍進」時期食堂對農民的生活的影響?

賀蕭

:我認為對於農民來說,大食堂代表著一種願景,就是他們不會再忍飢挨餓了。當然,由於「大躍進」後來的發展,結局導向了相反的方向。我確實認為大食堂改變了村民們的交往模式,但一個更大的因素是為了吃飽,一天要幹很長時間的活。

澎湃新聞

:在《模範》那章裡,您寫到在古時候,女模範是推舉出來的,而在集體化時期,女勞模是被創造出來的,是被發現和培養出來的,為什麼勞模需要被創造出來,而不是直接從人民中找出典型?

賀蕭:

我認為那些被塑造成勞模的婦女確實來自於普通人民。我說女勞模是被創造出來的意思是,生產一個可以為大眾講解農業技術、演講、對新的國家大政方針表現出熱忱的勞模,婦女們需要學會新的技能,也需要很多幹部來幫助她們。模範是就地取材(婦女),但她們以什麼為模範這是由國家所決定的。

澎湃新聞

:您在書中寫道:我們應該問的不只是「中國的婦女是否有革命」的問題,還應該問「如果沒有中國婦女可見及不可見的勞動,中國的革命是否有可能發生」這個問題,那您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分別是什麼?

賀蕭:

第一個問題假設的是革命是一種施加在婦女身上的外部力量。第二個問題問的是婦女自己如何為集體化時期作出了貢獻,她們如何成為革命過程中積極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軍嫂重生:她重生70年代成知青,掙工分吃米糠,以身相許兵哥哥!
    軍嫂重生:她重生70年代成知青,掙工分吃米糠,以身相許兵哥哥!小編最近迷上了軍嫂重生文,今天就給大家先推薦三本軍嫂重生:她重生70年代成知青,掙工分吃米糠,以身相許兵哥哥!都是小編看過的,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肯定是爽文。喜歡的朋友就一起往下看吧!
  • 《做家務的男人》告訴我們,男人不做家務
    理想的劇情應該是:在經過若干次的爭吵之後,雙方相擁著痛哭,保證會更體諒對方的付出,找到一個合理平等的分擔家務的方式,從此家裡窗明几淨,情侶繼續享受著你儂我儂的甜蜜。然而現實是,即使已經到9102年,女方依然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多項統計顯示,中國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遠遠高於男性,在2010年中國婦女地位調查的數據中,這個差距甚至達到了三倍。
  • 《做家務的男人》能讓男人做家務嗎?
    將這部綜藝中看似不關聯的內容勾連在一起的是男性學習做家務與男性做家務的日常。男人與家務在這部綜藝的最開頭部分,放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出現,讓婦女能夠在社會上解放自己的勞動價值,並以此爭取對應的權益,而非僅僅拘束於家庭,讓中國成為了女性就業率最高的國家前列。
  • 裝修時注意這些細節設計,能減少衛生死角,讓你家務活少一半!
    我承認自己不是「勤快人」,尤其在居家生活這方面,我會想盡辦法少做一些家務活,畢竟工作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誰不想安心享受生活呢? 少做家務活,不代表不做,而是我選擇了更高效的方式,並且在裝修時,也額外注意一些裝修細節,避免家中出現過多衛生死角。
  • 阿里勤鴿數據:家務外包可減少60%以上夫妻吵架
    「你平安歸來,老子承包一年家務!」還記得疫情期間送醫務人員妻子去湖北抗疫時,那位發出莊嚴承諾的四川丈夫蔣昊峻嗎?後來——當解除隔離的妻子趙英明回家時,發現這位貼心老公——買了一個掃!地!機!器!人!曾經感動全國的男人呈現出的前後反差,引來網友一通調侃,也讓人感慨,面對瑣碎家務負擔,人性總是驚人的相似:能少幹就少幹,能不幹就不幹,能讓其他人(機器人)幹的堅決不自己幹。阿里巴巴旗下家庭服務品牌勤鴿此前發布的《2020年婚戀家務觀報告》顯示:58.7%的男性仍然希望配偶是「賢妻良母型」。中國女性平均做家務時間為2小時6分鐘,男性為45分鐘,女性比男性多出81分鐘。
  • 英婦女記憶受損 「媽咪日記」記錄兒子成長
    英國婦女卡倫·威爾金森-威格姆短期記憶功能受損,有時甚至記不起幾分鐘前發生的事。為做一名稱職母親,她隨身攜帶「媽咪日記」,記錄兒子生活的一點一滴,隨時隨地回味對兒子的「記憶」。  失憶噩夢  威爾金森-威格姆現年37歲,居住在蘭開夏郡科爾恩,原本是一名廚師。
  • 入手3in1地面清潔機 減少60%家務 吸拖一體真給力
    自從家裡有了萌寶以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家務活成倍地增加,小時候理解不了母親每天掛在嘴邊的"一天跟著你屁股後面收拾,都收拾不過來"是啥意思,現在對於這句話的認識可謂深刻到了極致,每天家裡都像戰場一樣,用東北話就叫做到處"皮兒片兒"的。
  • 婦女節的英文 婦女節英文怎麼說
    >婦女節的英文 婦女節英文怎麼說2017-03-08 09:17:2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小編在此向女同胞們送上祝福,祝三八婦女節日快樂!婦女節英文怎麼說?一起看看小編給大家的婦女節英文吧。  1.已婚男性切記了:今日婦女節了,好好表現了,採購做飯了,洗衣擦地了,不是你的活現在也要幹了。否則老婆真「三八」了,你就完蛋了!  2.三月的清風,吹開臉上的笑容;三月的暖陽,給你燦爛的心情;三月的絲雨,淋走煩惱的事情;三月的花朵,全都為你綻放,傳遞祝福聲聲:婦女節快樂!
  • 掃地、拖地等等這些家務活用英語怎麼說呢?
    有沒有家務被分到你頭上麼?如果沒有,MIA只能說:「好羨慕你!」今天呢,咱們就來學習部分家務活的英文表達吧。1. 掃地 sweep the floor注意:sweep 在這裡是動詞,表示掃地這個動作,而我們掃地用的掃把,英文叫 broom2.
  • 「做家務就做家務,為啥聲音這麼大,吵到我了」「那你來做」
    我和老公戀愛兩年結婚一年,沒結婚之前覺得他很喜歡我,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要求就沒有不同意的。對於他的各項條件我都很滿意,但我並沒有輕易答應他的求婚,因為我媽曾經跟我說:「有些東西得到的太容易就不被珍惜,婚姻也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想好再結婚。」就是因為這一點,我倆才會花費了那麼長的時間,可直到婚後住在一起我才發現,有些人特別擅於偽裝自己。
  • 幹家務活和不幹家務活的孩子,長大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張曉紅沒想這一曬,點讚爆棚,評論無數,還引發了熱議。很多人羨慕這位媽媽有如此懂事能幹的女兒,但我同時聽到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痛點:有網友說,自己是80後,小時候也經常幫爸媽做飯、做家務,為什麼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在30年後的今天,一個孩子做飯會變成新聞?五一勞動節的時候,和幾位寶媽在群裡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
  • 2018狗年三八婦女節祝福語大全 婦女節公司企業送給員工的祝福簡訊...
    婦女能頂半邊天,工作積極勁沖天。主動勤懇人皆誇,助人為了熱心腸。日常生活不張揚,時常來把同事幫。裡裡外外一把手,賢妻良母家務擔。願你三八喜樂玩,濃妝淡抹魅力展。10. 三八女人節,祝所有女同志:身材,魔鬼沒你好;財富,金山沒你多;愛情,蜂蜜沒你甜;生活,花兒沒你美!願你三八女人節快樂!11. 姐妹們,今天是我們自己的節日,將那些平庸生活帶給我們的煩惱與焦慮都通通拋掉!
  • 《做家務的男人》:一檔讓男人做家務的綜藝,沒想到這麼治癒
    在最新一期的綜藝《做家務的男人》裡,魏大勳的媽媽過生日,他精心準備了一連串的驚喜,最後給爸媽獻唱的時候有感而發,哭了。(圖片來源於節目截圖)大勳嘴特甜,一會兒一句「媽停下來歇會兒唄」,雖然啥活也沒幫忙幹,但看得出,魏媽聽見兒子這話還是挺高興的,權當關心和心疼收下了。
  • 懷一胎沒孕吐,二胎卻吐個不停,是因為性別不同嗎?原因在這3點
    孕吐很難受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生二寶時的孕吐,往往比大娃嚴重很多,最後卻發現兩胎性別相同。看來,孕吐真的跟性別沒啥關係。為啥懷二胎更容易孕吐◆ 身體條件懷大寶的時候,媽媽們普遍年輕有活力,身體素質更好,對外界的刺激抵抗能力較強,孕期的不適反應會更輕一點。
  • 你所不知道的環境挑戰在中國 為何性別如此重要?
    值此《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籤署一周年之際——12月12日,由珀萊雅助資、聯合國婦女署駐華辦事處開展「探究氣候變化、災害、貧困與性別在中國是如何互相作用的」項目研究成果——《中國社會性別視角的氣候變化脆弱性研究》報告在北京聯合國大樓正式發布。該研究報告指出,男性和女性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時,所受到的影響各不相同。
  • 浦城「婦女微家」:讓她們實現家門口就業
    9月8日,記者走進浦城聖慧注塑產品加工廠,牆上貼著紅色「婦女微家」的標識格外醒目。車間內,女工們有序作業,家住附近的家庭婦女陸續來到車間領取加工原料配件,把手工活帶回家。這家加工廠的負責人叫陳美琴,同時也是這個「婦女微家」的「微管家」。
  • 新冠肺炎背後的「影子疫情」:駭人的性別暴力事件
    疫症橫行,性別暴力事件同樣駭人,這亦即是聯合國提出、像影子一樣隨著疫情來臨的「影子疫情」。在過去的12個月內,全球就有2.43億女性經歷由另一半施加的肢體暴力或性暴力,佔了15至49歲女性人口的18%。或許你會認為疫情令街道上少了人,會間接令案件減少,不過,現實總比幻想殘酷。
  • 孕婦須知:從幾個月開始就不適宜做家務了?5個注意事項,別逞強
    昨天陪表妹去醫院產檢,等待期間聽到旁邊幾位孕婦在討論做家務的事。一個孕婦說她剛懷孕的時候,因為反應比較大,家人就沒讓她再做過任何家務了。另一個孕婦則說自己即使懷孕了,也還做著大部分的家務活,只是現在肚子越來越大,彎腰困難,幹什麼都不太方便了。
  • 性別維度與「氣候政治」
    社會性別維度是全球氣候政治中的一個後來者。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首次將社會性別、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勾連起來,其影響很快溢出了環境與發展領域。社會性別和環境保護這兩個主題不僅逐漸被融入各種發展政策中,而且這兩個領域本身也開始交匯。賦權婦女和促進性別平等被廣泛認為是可持續發展三大支柱(經濟、環境和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因素。
  • 兩孩媽媽家庭職場如何兼顧 專家:促家務勞動社會化
    下班時間已到,活還沒有幹完,是立刻回家陪娃還是加班幹完活再走?樓曉立陷入糾結。   育兒路上抓大放小   丈夫做好靠譜隊友   猶疑之後,樓曉立把電話打回家,告訴女兒自己要加班,不能回家陪她做作業,又囑咐兒子聽爺爺奶奶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