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家務活和不幹家務活的孩子,長大後差別竟然這麼大

2021-01-08 媽媽網孕育

未來,「巨嬰啃老」將極大困擾中國父母。

文丨小禾媽

來源 | 女兒派(ID:nverpai)

最近看到一個媽媽的朋友圈,點讚爆棚了。

這位媽媽有個10歲的女兒,懂事得讓人心疼。

她一個人放學回家,一個人去菜市場買菜,一個人麻溜做飯。

你可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小女孩的父母可都是海寧市中醫院的醫生,自己還是獨生女。

爸媽上班忙,下班又晚,懂事的她主動包攬了做飯這件事,從洗菜、切菜、到做飯,不慌不忙,井井有條,感動的媽媽在朋友圈曬起貼心的女兒。

張曉紅沒想這一曬,點讚爆棚,評論無數,還引發了熱議。

很多人羨慕這位媽媽有如此懂事能幹的女兒,但我同時聽到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痛點:

有網友說,自己是80後,小時候也經常幫爸媽做飯、做家務,為什麼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在30年後的今天,一個孩子做飯會變成新聞?五一勞動節的時候,和幾位寶媽在群裡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有人說,孩子那麼小,哪裡捨得讓他們幹家務,萬一磕到碰到怎麼辦?也有人說,讓孩子學這些幹嘛,他只要把學習搞好,將來考個好大學就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學習好」已成為很多父母的共識。

所以,這位媽媽放手讓女兒做飯的事,無異於一股清流,才得以在網上發酵。

其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捨得用孩子,「只知道疼愛孩子,不捨得用孩子」已成為當今父母愛孩子的誤區。

「我這套浦東的房子280平,是我23歲的兒子送給我的,你們的兒子會買房子給你們住嗎?他可能還指望你吧?」

這是一位猶太裔上海媽媽面對鏡頭時的原話。

這位媽媽可不是吹牛,在她的教育下,兩個兒子不到30歲前就成了億萬富豪,成功的同時,還孝順母親。

到底什麼樣的教育,養育出優秀且孝順的孩子,我們可以看看沙拉的故事。

照片中的女子,就是沙拉·伊麥斯,雖有著外國人的面孔,卻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離婚後,她帶著三個孩子前往了以色列。

掙錢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直是她的頭等大事。

語言不通的她只能選擇去自己創業,歷經波折後,她想到了賣春卷。

有著中國式媽媽慣常思維的她,一邊賣春卷,一邊帶孩子,即便再苦再累,從不捨得讓孩子搭把手。

所以,她的日常是:每天送孩子去上學,趕緊開始做春卷、賣春卷。

當孩子放學後,沙拉就不再營業,而是在小爐子上給孩子們做晚飯。

「媽媽再苦再累也沒關係,只要你們能好好學習」,這是沙拉對孩子寄予的唯一厚望。

雖為生活、為孩子疲於奔命,但在沙拉看來,這是一種快樂的付出,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沙拉,有天卻因鄰居的一席話而驚醒。

那天,當3個孩子和往常一樣,圍著爐子坐等開飯時,鄰居過來大聲訓斥:「你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媽媽,而不是像廢物一樣,看著媽媽忙碌。」

說完又對沙拉吼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明明已經精疲力盡,卻被別人指著鼻子罵自己不稱職,委屈的沙拉忍不住直掉眼淚。

鄰居解釋說:「在以色列家庭,孩子都是需要參與家務勞動的,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和照顧,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聽了鄰居的話,沙拉決定讓孩子參與賣春卷,從中得到酬勞,兩個兒子的表現讓她驚喜。

二兒子直接將春卷批發給了學校餐廳,薄利多銷,賺取了利潤。

大兒子的方法更出人意料,他借免費品嘗春卷的噱頭,在學校開展了由他主講的「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前提是需要購買入場券。

沙拉說,難以相信在短短數日內,之前只會黏著她撒嬌的娃娃,搖身一變為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除了讓孩子們賣春卷,沙拉還專門設計了值日表,讓孩子幫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可以說,家務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在媽媽「冷酷」教育下,孩子們不僅感恩媽媽的辛勤付出,更是從小就找到了今後人生的方向,善於經商的兩個兒子,不到30歲就擁有了億萬資產,女兒也當上了出色的外交官。

孝順的兒女為沙拉買了大房子,可我們的身邊卻總是發生著 「小夥當街毆打父母 ,只因嫌棄父母買的婚房太小」的新聞。

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總是培養出白眼狼?

沙拉寫的書《特別狠心特別愛》有一段這樣的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捨得用孩子,讓孩子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勞,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體驗中收穫成長,培養出適用一生的能力和素養,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還記得轟動教育界的魏永康事件麼?

17歲神童魏永康,在別人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時,他就以優異成績考入中科院。

按理說,如此成績優異的高材生,該是學校的重點培養對象,卻不料,還沒有取得研究生學歷,就被學校勒令勸退。

勸退的理由,讓人瞠目結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還穿著單衣、拖鞋在校園裡穿梭,從來不知道打掃衛生,臭襪子、髒衣服在寢室隨處可見,甚至連正常的和同學的交流也無法做到。

有人比喻他是「學習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母親。

和很多爸媽想法一樣,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成績好,將來才有出息,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都不讓兒子插手。

當兒子被退學那一刻,怒氣衝衝的母親來到學校責令兒子:「這麼好的機會,你不爭氣,你不如去死好了!」

可悲可嘆,明明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卻又怪我不會飛翔。

詩人於戈曾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閒置久了就會生鏽,失去原有的鋒芒,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孩子經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你越不捨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有這樣驚人的結論:幹家務的孩子和不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還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想起我一個重男輕女的親戚,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讓女兒洗衣做飯做家務,而視若珍寶的兒子,從來都不用做任何事,可謂五穀不分四體不勤。

後來神轉折出現了,女兒考上了重點大學,兒子連大學都沒上。

曾國藩說,看一個家庭的興敗只看三個地方,其中一點就是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

美國豪門洛克菲勒家族傳了六代,從沒出過一個敗家子,就因為承襲了從小讓孩子記帳和做家務的家規。

捨得用孩子,關乎孩子一生的成才與幸福,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隱形財富。

美國育兒專家伊莉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曾設計過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值得父母收藏。

9-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令,比如讓孩子扔自己的髒尿片。

2-3歲:讓孩子幫忙扔垃圾,幫忙取東西,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4歲:可以讓孩子幫忙餵寵物,給花花草草澆水,飯後把髒的餐具送回廚房;學會自己刷牙、使用馬桶等。

4-5歲:學會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前幫忙準備餐具;幫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5-6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幫忙擦桌子;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

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爐臺和烤箱;會做飯、使用洗衣機;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修理草坪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共勉。

相關焦點

  •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無論男女,20年後的差距著實不小
    不見得,孩子從小會不會幹家務,影響深遠,20年後差距著實不小!家境優越,但父母注重行為教育,20年後孩子很出色康康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他從小也算得上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可是康康從上小學開始,每次放學回家後都是自己做飯,自己洗衣服,甚至還會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至今康康已經28歲了,雖然年輕但也已經成為了一名大學講師,甚至還獲得了很多榮譽獎項,這讓父母也很是欣慰。
  • 「我懷孕了,以後家務你幹」「不行,這是你的事,我不能插手」
    我和丈夫結婚了三年了,現在的我正懷著第一胎。這個孩子來得真不容易,我為了能早點懷上孩子已經吃了很多很多的中藥,甚至把自己的味覺都快吃沒了,而且在這三年級,我因為難以懷孕的事情已經快要被婆婆趕出家門了。但是老天不負有心人,上一年年末我終於迎來了愛情的結晶,所以我才能得以在這個家庭存在下去。「去了朋友家聊聊天而已。」丈夫對我說道。
  •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顯示:孩子3歲就可以做家務了,別捨不得
    文|文兒以前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家裡人做家務了,做飯、洗衣服、幹農活等等,樣樣行。但是,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重,再加上是家裡的「心頭肉」,就很少做家務活了......但是,表嫂說「這哪裡行,小孩子讓他吃還行,哪裡還指望他做家務活,只要平時別給我添亂,有時間好好學習就行了......」做家務活對孩子來說好處多據我觀察,很多家長都認為,家務活是大人做的,小孩子不用做。孩子做家務活,還不如好好學習。家長不捨得孩子做家務,從表面上看,孩子有學習任務需要完成。
  • 孩子做家務年齡對照表:合適的年齡做適合的家務,他才會更優秀
    現在可以說家裡面的孩子是越來越嬌生慣養了,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不讓孩子幹任何家務。有一些家長甚至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們只需要把學習搞好就可以了,可是那些從來不做家務只專心學習的孩子,真的要比那些經常做家務的孩子更加優秀嗎?
  • 「兒子,你爸都不做家務,家務讓你媳婦做」,好的,媽!還是你好
    「相反,如果這個男人的父親,在家裡好吃懶做,什麼都不做,還覺得家務是女人該做的事情,這個男人往往就會受到影響。因此,一個男人的原生家庭很重要,往往在今後的婚姻當中起到決定性因素。」臺灣作家三毛說:「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
  • 培養男孩子學做家務,讓他成為一個對家庭負責有擔當的男人
    剛剛在一個軟體裡看到一篇帖子真的讓我有所感觸,那篇帖子裡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在吐槽他的親生母親讓他幹家務事情,他希望他的母親不要以社會實踐為藉口逼著自己幹家務,因為他才十來歲還是一個玩的年齡,別人家的孩子向他這麼大還不知道鍋開呢,而他都會做悶飯煮粥拌涼菜了。
  • 「chore」是「家務」,chore boy可不要翻譯成「幹家務的男人」!
    望夫石夫去南洋explore(探險),要去尋找ore(礦石),路途兇險ignore(不顧),妻子對他adore(愛慕),日夜勤做chore(家務),汗水弄粗pore(毛孔),furthermore(而且),眼睛哭到sore(疼痛的),望穿秋水ashore(在岸上)。
  • 《做家務的男人》能讓男人做家務嗎?
    而首期內容中,直接展示了其中三位男嘉賓直接做家務的視頻讓嘉賓共同評價。包括每周穩定逛超市採購的大叔嘉賓、在家為孩子做輔餐的年輕奶爸、早上六點起床為自己和妻女做早餐的退役冠軍現任解說。而在中國版本,或許除了袁弘與張歆藝,其他兩組索要展示的都是學習的過程。魏大勳的父子關係正如同許多中國傳統家庭一樣,媽媽包攬了所有家務活。
  • 《記憶的性別》:為啥在田裡掙工分的婦女,家務活也沒減少
    賀蕭:當然,女人和男人一樣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也參與集體化時期的政治運動和日常活動。但是,除此之外,他們從田間地頭回到家裡後,還要幹家務活,這些家務活也發生在家庭內部,也被每個人看成是「女人的工作」。這些家務勞動構成了她們白天的大部分內容,也減少了她們睡眠的時間。因此不奇怪,為什么女性記憶時間的方式和男性不太一樣。
  • 《做家務的男人》:一檔讓男人做家務的綜藝,沒想到這麼治癒
    (圖片來源於節目截圖)大勳嘴特甜,一會兒一句「媽停下來歇會兒唄」,雖然啥活也沒幫忙幹,但看得出,魏媽聽見兒子這話還是挺高興的,權當關心和心疼收下了。看得出來,這件事對大勳是傷害很大的,不然不至於過了這麼多年,再提起來也會掉眼淚。
  • 11歲女孩在家就像「傭人「,家務多到做不完,媽媽:看到她都煩
    「傭人女孩」年僅11歲,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務李詩盈只是一名11歲的小學生,卻每天擔起了家裡的家務活,包括平時還要照顧弟弟妹妹,然而她在這個家庭的待遇看哭了許多家長。李詩盈從小就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女孩,父母吩咐做什麼事從來都不會拒絕,但這也漸漸地讓她陷入了困境。
  • 「家務本就應該是女人做的,我娶你可不是讓你當少奶奶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越來越獨立,她們對婚姻有了自己獨立的看法和理解,與以前不同的是,男人在外面掙錢,女人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等工作,因為很多女人婚後也要出去掙錢,回來輔導孩子的作業和做飯,他們已經很累但是在中國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大男子主義,如果連瓶掉了,他們也幫不上忙,這樣的行為自然會讓女性感到疲憊
  • 男女做家務時間不平等?日本金澤推出"家務共享"
    圖源/日本網站「hoppe-style」海外網12月2日電 和男性相比,女性往往需承擔更多家務活。為解決男女在家做家務時間差距過大的問題,日本金澤市開始推行「家務共享」。據日本石川電視臺統計,在孩子不到六歲的家庭裡,夫妻二人每天做家務和照顧孩子的時間是:女性7小時34分鐘,男性1小時23分鐘。從數據可以看出,女性做家務的時間明顯更長。即使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老公做家務的比例也非常低,因此社會期望男性能夠更積極參與到家務中來。
  • 老公不愛做家務該怎麼破
    我的老公大男子主義太強烈,從我嫁給他起,他就說男人的手應該是和毛爺爺打交道的,家務活兒就應該是女人家家幹的活兒,一個大老爺們兒做那些婆婆媽媽的事情,毛爺爺會瞧不起我,賺不到大錢的。這都是什麼邏輯啊,這都是在為自己不做家務而找藉口罷了。
  • 其實看《做家務的男人》的,都是女人
    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安宰賢、具惠善離婚事件鬧得沸沸楊,在具惠善發表的「回擊」安宰賢的公開信中有一條值得注意:現在安宰賢所住的房子的所有裝修費用都是具惠善自己掏的,100%的家務活也是具惠善幹的,所以我才收每天3萬韓元三年的勞動費…並不是要收離婚協議金。 女性做家務並非理所當然,分內之事。
  • 中國第一懶人楊鎖:23年沒幹過活,父母去世後餓死家中
    楊鎖據村裡人介紹,楊鎖也不是一直這麼懶。楊鎖後來由於操勞過度,楊鎖的母親漸漸累垮了身體。不得已,只好讓楊鎖幫著幹一些活。但早已被慣壞的楊鎖根本沒有體諒母親的想法,不僅不幹活,而且一不高興就毆打母親。而在學習上,楊鎖的父母同樣對他選擇了放縱。據楊鎖的堂兄說,楊鎖是他們堂兄弟幾個中最聰明的,但他卻因父母的溺愛,懶得學習和思考。喪失生活能力的楊鎖課堂上,他根本不聽講,也不做作業。老師只要嚴厲些,他就會向父母告狀。之後他的父母便會去找老師麻煩,所以老師也不敢再管楊鎖。
  • 「兒童家務年齡對照表」出爐:家長捨不得「苦」孩子,才是坑了他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曾在網上看到網友吐槽身邊人或自家孩子:"我堂哥的孩子,都五歲了,還要家人到處追著餵飯呢,就不要說做家務了。"前段時間,一份"兒童家務年齡對照表"出爐,在哪個年齡段的孩子該承擔什麼家務,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來最小是從9個月開始,就已經可以開始教會孩子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了。這份表單的家務活,你家娃都做到了嗎?
  • 生產後,幹個家務活還不能蹲的寶媽,腰疼可不止是生產時打了麻醉
    文/蘭媽談育兒說到產後媽媽,最煎熬的不是孩子睡反覺地徹夜鬧騰,而是來自幹個家務活還不能蹲的腰疼煎熬,當腰疼得直不起來也躺不下去的時候,抱個孩子都是一種痛苦,這些來自身體和精神上的煎熬成為絕大數產生媽媽口裡的心酸,在產後腰疼的折磨裡很多人都把產後腰疼,歸咎在生產時打了麻藥的原因
  • 《做家務的男人》告訴我們,男人不做家務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在今年婦女節前夕發布的報告《性別平等的巨大飛躍: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中指出,在相同條件下,有孩子的女性會比沒有孩子的女性收入更少,這被稱為「母職收入差距」(Motherhood pay gap),並且有孩子的女性更不可能晉升為管理層,原因正是女性需要承擔更多家庭與照護兒女的責任,因此被認為在工作上更難投入精力。
  • 窮孩子和富孩子的差別:20元能幹什麼?孩子的回答刺痛所有人的心
    就像父母,哪怕我們再苦再累也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環境,可無奈現實差別就是如此的真實!一、20元能幹什麼?孩子的回答戳心了前兩天,有位老師朋友分享了一則學生身上發生的故事,聽完真的很戳心!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上學時,朋友在校門口看到女學生和一位老人拉拉扯扯,看情況應該是女孩的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