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rapper,很多人都沒有好印象,認為rapper就是用說唱形式說著「老子有錢有個性天下第一」恃才傲物的人。本事可能沒多大,但是氣勢囂張。
倘若再沒點兒帶動全場的氣勢,就會變成詩朗誦式的「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
這種古板的印象該改改了。diss不是嘻哈音樂唯一的面貌,嘻哈音樂其實有很多種打開方式,rapper也會關注社會現象,表達態度,不止是懟懟懟。
在b站出品的音樂類節目《說唱新世代》最新一期節目中,選手聖代選定的主題是「未寄出的家書」,他將自己代入到幾年前豫章書院事件中,化身成那些在黑暗中絕望掙扎的孩子們,用八小時創作出了《書院來信》。
這首《書院來信》以孩子口吻、第一人稱,通過簡單樸素的話語,來表達內心的無助和控訴。乍看歌詞,是一篇反省自己、讚美學校、表態要好好聽話的書信。但其實「如果你們愛我,就從「頭」看一遍吧」,是在提示爸爸媽媽看「藏頭詞」。
歌詞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我被關在小黑屋裡他們每天都打我,爸媽快來救救我」「爸媽快來救救我,我想離開這裡」。歌詞以這種仿若諜戰的書信體,表現出了孩子們在那些所謂的戒網癮學校裡,身心遭受折磨和傷害卻無處申訴、不能表露的壓抑心情。
無處不在的人型監控,鐵柵欄圈起的舞臺,背景裡女孩的哭聲,老師的怒吼,信件被撕的聲音,每一個細節都對應歌詞的映射,歌詞又像是表演者發出的靈魂考問。壓抑的氣氛令人頭皮發麻,歌曲隱藏的故事又讓人不寒而慄。未寄出的家書背後,是受害者再也發不出的求救信號。
毫無疑問,那些通過毆打辱罵來「改造」所謂問題學生的做法,是赤裸裸的負能量,而通過文藝作品的形式,對這種現象進行藝術化的批判,這本身也是民間監督、社會監督的一部分。
如果這樣的文藝作品,不僅在孩子的內心世界引發一定共鳴,還能在家長心中引發思考,從而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以正當的方式教育、培養孩子,善莫大焉。
今年的國慶假期,在南京的一個音樂節上,刺蝟樂隊表演了一首名為《白白白白》的歌曲。這首歌最初名字叫《他殺死了地球上最後一個醫生》。樂隊主唱趙子健說,其創作動機源於2019年底的一起暴力傷醫事件,當事醫生死亡令他震驚,也很難過以及困惑:「夢中潔白的回憶,華麗與激情,奇蹟都已死去,為了所有夜空遊蕩徘徊的靈魂……」
歌聲裡充滿了不解、質問、悲憫和撫慰。歌曲的中間,還插播了新聞播報。這種形式,配以上萬人的現場,震撼且易引發共鳴。那種讓你不得不去關注、面對和反思的敦促力量,正是文藝的內核。
好的音樂作品,必然是關注社會、關注人,與時代共振的,從古至今皆是如此。那些流傳到今天的經典旋律穿越歷史,帶著歲月的痕跡,用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等人文情懷維護著生命的尊嚴,呵護著疲憊的靈魂。重溫經典音樂,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餘溫,還能凝視歷史隧道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面孔,看到一個個蒼涼悲壯的畫面,感受一個個重大的歷史時刻……
1《梅花三弄》:將軍本色是琴心
1600多年前的一個融融春日,秦淮河上,兩位衣著亮麗的公子對坐船頭,其中的一位,正入情地吹著長笛。客人們圍聚在四周,仿佛已陶醉在那仙樂一般的笛聲中……曲終意盡,那吹笛的公子便離舟而去,演奏者和傾聽者竟始終沒有作一句交談。聽者,是著名的才子王徽之;演奏者,是東晉的大音樂家桓伊。而這支「仙曲」,就是古曲中最純澈、最澄靈、最超拔的《梅花三弄》。
作出這首「仙曲」的桓伊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也獨特得難能有二。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然而在大音樂家的頭銜之外,他還是一位軍事家。東晉的士人大多都是重文輕武的,桓伊卻不然,他自幼便文武雙全。當披上戎裝,他就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武將軍。他統領豫州軍事十幾年,一直都在和前秦對峙的最前沿。淝水之戰爆發,桓伊率領豫州軍和謝玄的北府兵合力作戰,終於在淮河邊大敗前秦主力。也因為這赫赫戰功,他很快被加封為永修縣侯。
然而無論怎樣官高爵顯,桓伊始終純正、率直。當孝武帝聽信讒言,猜忌為國家立下大功的謝安時,桓伊在朝堂宴會之上,為皇帝演奏曹植的《怨歌行》:「為君既不易,為良臣獨難,忠信事不顯,乃見有疑患……」借詩中典故向皇帝諷諫,為謝安申訴不平。當他慷慨激昂地唱完,皇帝滿面慚愧,就連喜怒不形於色的謝安也為之動容。
(作者:劉雅茹,有刪改)
3.0立意與速用
常規角度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才能名垂千古。
速用示範氣節操守,是做人的標準,也是檢驗靈魂的試金石。具有高尚節操者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縱觀歷史,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才能名垂千古。比如桓伊,無論是為王徽之吹奏《梅花三弄》,還是在淝水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抑或是在朝堂宴會上為謝安鳴不平,他始終是純正並率直的。正是有這樣的人格底色,他的一曲《梅花三弄》才能吹透千年歷史。
核心角度人要敢於走自己的路。
對接高考2020年高考浙江卷——個人理想與家庭、社會預期的落差
速用示範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代先賢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人生路,而讓生命流光溢彩。東晉的士人們大多是重文輕武的,桓伊則不然,他文武雙全。披上戎裝,他是一位擔國之大任、馬革裹屍亦無悔的將軍;脫下戰袍,他是一位純靈得仿佛從天上而來的藝術家。膽色與藝術,就這樣完整地統一為一體,就仿佛《梅花三弄》中,我們時時所能感覺到的飄逸之下那蓬勃的生機和躍動的剛力。
創新角度音樂承載著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追求。
速用示範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人的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的品格,更影響著人的長遠發展。在中華文化中,梅花,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象徵著高潔的品格,歷來都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梅花三弄》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純潔、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成為古曲中最純澈、最澄靈,也最超拔的「仙曲」。
2《梁祝》:中西合璧的民族音樂典範
20世紀50年代,上海越劇院創編了越劇舞臺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掀起了各個劇團的效仿學習潮。著名作曲家何佔豪當時是浙江越劇團的一名小提琴兼揚琴演奏員。1957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生,何佔豪和同學們要定期為工農大眾演出。有一次下鄉演出時,現場人山人海,可等小提琴聲響起,觀眾卻越來越少,最後只有一個老人堅持聽完了音樂會。何佔豪跑去問她:「老媽媽,您為什麼一直聽了下來?」老媽媽說:「你們坐的是我們家的凳子。」
回到學校後,他們一直討論西洋樂器小提琴怎樣才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和喜歡。當時系領導提出:「小提琴要被工農大眾喜聞樂見,必須解決一個民族化的問題,而小提琴民族化首先要解決的應該是作品問題。」
何佔豪決心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了弄清楚女孩子都喜歡什麼,何佔豪跟著紗廠女工去看越劇《紅樓夢》,他發現每次賈寶玉叫林黛玉「好妹妹」的時候,女工們就會鼓掌。何佔豪就從這裡找到了靈感,他把「好妹妹」三個字的音調和節奏稍一改動,《梁祝》中最為人熟知的「咪嗦啦哆瑞啦哆嗦」就誕生了。1959年,《梁祝》於上海首演,「梁山伯和祝英臺」這個古老的故事通過小提琴優美的旋律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幾十年來經久不衰,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
3.0立意與速用
常規角度 經典來自生活。
速用示範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沒有生活,藝術創作就沒有基礎,經典作品也就無從談起。《梁祝》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藝術家深入生活,用心觀察,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反映了人們的真情實感。藝術創作是靠生活哺育的,經典作品更是。傾聽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從最簡單的生活中發現美,才能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
核心角度 借鑑與創新成就經典。
對接高考2019年高考北京卷——文明的韌性
速用示範善於借鑑,能加快創新的步伐。用外來的藝術形式演繹本民族的情感,這是外來藝術民族化的不二法門,也是本民族藝術升級換代的關鍵所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不僅借鑑外來的藝術形式,還堅持民族化之路,生動自然,因此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包羅萬象,海納百川,這是中華文明的韌性。它敢於揚棄,善於包容,總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納各種文明並內化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斷革故鼎新,生機勃發。
創新角度 探究精神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速用示範常言道:「曲高和寡。」小提琴的「和寡」不一定是因為「曲高」,何佔豪勇於探究,他仔細分析其「和寡」的原因,從聽眾的角度考慮,找到了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一個人能取得怎樣的成就,與他的智商與文化水平並不成正比。一個人的智商與文化水平都很高,但缺乏探究精神,很可能碌碌無為。然而,一個人的智商與知識即便不是那麼出類拔萃,如果執著探究,也會獲得前者望塵莫及的成果。
——本文選自瘋狂作文《贏在素材3·人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