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之作《書院來信》,用藝術批評社會,用音樂為孩子發聲,值得家長...

2021-01-10 騰訊網

提起rapper,很多人都沒有好印象,認為rapper就是用說唱形式說著「老子有錢有個性天下第一」恃才傲物的人。本事可能沒多大,但是氣勢囂張。

倘若再沒點兒帶動全場的氣勢,就會變成詩朗誦式的「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

這種古板的印象該改改了。diss不是嘻哈音樂唯一的面貌,嘻哈音樂其實有很多種打開方式,rapper也會關注社會現象,表達態度,不止是懟懟懟。

在b站出品的音樂類節目《說唱新世代》最新一期節目中,選手聖代選定的主題是「未寄出的家書」,他將自己代入到幾年前豫章書院事件中,化身成那些在黑暗中絕望掙扎的孩子們,用八小時創作出了《書院來信》。

這首《書院來信》以孩子口吻、第一人稱,通過簡單樸素的話語,來表達內心的無助和控訴。乍看歌詞,是一篇反省自己、讚美學校、表態要好好聽話的書信。但其實「如果你們愛我,就從「頭」看一遍吧」,是在提示爸爸媽媽看「藏頭詞」。

歌詞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我被關在小黑屋裡他們每天都打我,爸媽快來救救我」「爸媽快來救救我,我想離開這裡」。歌詞以這種仿若諜戰的書信體,表現出了孩子們在那些所謂的戒網癮學校裡,身心遭受折磨和傷害卻無處申訴、不能表露的壓抑心情。

無處不在的人型監控,鐵柵欄圈起的舞臺,背景裡女孩的哭聲,老師的怒吼,信件被撕的聲音,每一個細節都對應歌詞的映射,歌詞又像是表演者發出的靈魂考問。壓抑的氣氛令人頭皮發麻,歌曲隱藏的故事又讓人不寒而慄。未寄出的家書背後,是受害者再也發不出的求救信號。

毫無疑問,那些通過毆打辱罵來「改造」所謂問題學生的做法,是赤裸裸的負能量,而通過文藝作品的形式,對這種現象進行藝術化的批判,這本身也是民間監督、社會監督的一部分。

如果這樣的文藝作品,不僅在孩子的內心世界引發一定共鳴,還能在家長心中引發思考,從而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以正當的方式教育、培養孩子,善莫大焉。

今年的國慶假期,在南京的一個音樂節上,刺蝟樂隊表演了一首名為《白白白白》的歌曲。這首歌最初名字叫《他殺死了地球上最後一個醫生》。樂隊主唱趙子健說,其創作動機源於2019年底的一起暴力傷醫事件,當事醫生死亡令他震驚,也很難過以及困惑:「夢中潔白的回憶,華麗與激情,奇蹟都已死去,為了所有夜空遊蕩徘徊的靈魂……」

歌聲裡充滿了不解、質問、悲憫和撫慰。歌曲的中間,還插播了新聞播報。這種形式,配以上萬人的現場,震撼且易引發共鳴。那種讓你不得不去關注、面對和反思的敦促力量,正是文藝的內核。

好的音樂作品,必然是關注社會、關注人,與時代共振的,從古至今皆是如此。那些流傳到今天的經典旋律穿越歷史,帶著歲月的痕跡,用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等人文情懷維護著生命的尊嚴,呵護著疲憊的靈魂。重溫經典音樂,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餘溫,還能凝視歷史隧道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面孔,看到一個個蒼涼悲壯的畫面,感受一個個重大的歷史時刻……

1《梅花三弄》:將軍本色是琴心

1600多年前的一個融融春日,秦淮河上,兩位衣著亮麗的公子對坐船頭,其中的一位,正入情地吹著長笛。客人們圍聚在四周,仿佛已陶醉在那仙樂一般的笛聲中……曲終意盡,那吹笛的公子便離舟而去,演奏者和傾聽者竟始終沒有作一句交談。聽者,是著名的才子王徽之;演奏者,是東晉的大音樂家桓伊。而這支「仙曲」,就是古曲中最純澈、最澄靈、最超拔的《梅花三弄》。

作出這首「仙曲」的桓伊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也獨特得難能有二。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然而在大音樂家的頭銜之外,他還是一位軍事家。東晉的士人大多都是重文輕武的,桓伊卻不然,他自幼便文武雙全。當披上戎裝,他就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武將軍。他統領豫州軍事十幾年,一直都在和前秦對峙的最前沿。淝水之戰爆發,桓伊率領豫州軍和謝玄的北府兵合力作戰,終於在淮河邊大敗前秦主力。也因為這赫赫戰功,他很快被加封為永修縣侯。

然而無論怎樣官高爵顯,桓伊始終純正、率直。當孝武帝聽信讒言,猜忌為國家立下大功的謝安時,桓伊在朝堂宴會之上,為皇帝演奏曹植的《怨歌行》:「為君既不易,為良臣獨難,忠信事不顯,乃見有疑患……」借詩中典故向皇帝諷諫,為謝安申訴不平。當他慷慨激昂地唱完,皇帝滿面慚愧,就連喜怒不形於色的謝安也為之動容。

(作者:劉雅茹,有刪改)

3.0立意與速用

常規角度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才能名垂千古。

速用示範氣節操守,是做人的標準,也是檢驗靈魂的試金石。具有高尚節操者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縱觀歷史,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才能名垂千古。比如桓伊,無論是為王徽之吹奏《梅花三弄》,還是在淝水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抑或是在朝堂宴會上為謝安鳴不平,他始終是純正並率直的。正是有這樣的人格底色,他的一曲《梅花三弄》才能吹透千年歷史。

核心角度人要敢於走自己的路。

對接高考2020年高考浙江卷——個人理想與家庭、社會預期的落差

速用示範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代先賢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人生路,而讓生命流光溢彩。東晉的士人們大多是重文輕武的,桓伊則不然,他文武雙全。披上戎裝,他是一位擔國之大任、馬革裹屍亦無悔的將軍;脫下戰袍,他是一位純靈得仿佛從天上而來的藝術家。膽色與藝術,就這樣完整地統一為一體,就仿佛《梅花三弄》中,我們時時所能感覺到的飄逸之下那蓬勃的生機和躍動的剛力。

創新角度音樂承載著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追求。

速用示範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人的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的品格,更影響著人的長遠發展。在中華文化中,梅花,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象徵著高潔的品格,歷來都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梅花三弄》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純潔、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成為古曲中最純澈、最澄靈,也最超拔的「仙曲」。

2《梁祝》:中西合璧的民族音樂典範

20世紀50年代,上海越劇院創編了越劇舞臺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掀起了各個劇團的效仿學習潮。著名作曲家何佔豪當時是浙江越劇團的一名小提琴兼揚琴演奏員。1957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生,何佔豪和同學們要定期為工農大眾演出。有一次下鄉演出時,現場人山人海,可等小提琴聲響起,觀眾卻越來越少,最後只有一個老人堅持聽完了音樂會。何佔豪跑去問她:「老媽媽,您為什麼一直聽了下來?」老媽媽說:「你們坐的是我們家的凳子。」

回到學校後,他們一直討論西洋樂器小提琴怎樣才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和喜歡。當時系領導提出:「小提琴要被工農大眾喜聞樂見,必須解決一個民族化的問題,而小提琴民族化首先要解決的應該是作品問題。」

何佔豪決心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了弄清楚女孩子都喜歡什麼,何佔豪跟著紗廠女工去看越劇《紅樓夢》,他發現每次賈寶玉叫林黛玉「好妹妹」的時候,女工們就會鼓掌。何佔豪就從這裡找到了靈感,他把「好妹妹」三個字的音調和節奏稍一改動,《梁祝》中最為人熟知的「咪嗦啦哆瑞啦哆嗦」就誕生了。1959年,《梁祝》於上海首演,「梁山伯和祝英臺」這個古老的故事通過小提琴優美的旋律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幾十年來經久不衰,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

3.0立意與速用

常規角度 經典來自生活。

速用示範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沒有生活,藝術創作就沒有基礎,經典作品也就無從談起。《梁祝》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藝術家深入生活,用心觀察,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反映了人們的真情實感。藝術創作是靠生活哺育的,經典作品更是。傾聽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從最簡單的生活中發現美,才能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

核心角度 借鑑與創新成就經典。

對接高考2019年高考北京卷——文明的韌性

速用示範善於借鑑,能加快創新的步伐。用外來的藝術形式演繹本民族的情感,這是外來藝術民族化的不二法門,也是本民族藝術升級換代的關鍵所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不僅借鑑外來的藝術形式,還堅持民族化之路,生動自然,因此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包羅萬象,海納百川,這是中華文明的韌性。它敢於揚棄,善於包容,總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納各種文明並內化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斷革故鼎新,生機勃發。

創新角度 探究精神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速用示範常言道:「曲高和寡。」小提琴的「和寡」不一定是因為「曲高」,何佔豪勇於探究,他仔細分析其「和寡」的原因,從聽眾的角度考慮,找到了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一個人能取得怎樣的成就,與他的智商與文化水平並不成正比。一個人的智商與文化水平都很高,但缺乏探究精神,很可能碌碌無為。然而,一個人的智商與知識即便不是那麼出類拔萃,如果執著探究,也會獲得前者望塵莫及的成果。

——本文選自瘋狂作文《贏在素材3·人文經典》

相關焦點

  • 3月3全國愛耳日 11城市用音樂為聽障兒童發聲
    活動採取以「關注聽障兒童,讓愛持續發聲」為主題舉辦音樂會、音樂節等形式,得到了音樂圈許巍、欒樹、唐朝老五、唐朝樂隊、丁武、面孔樂隊、天堂樂隊、張嬙、王韻壹、張帆校長、姚林、廖仕偉、林妙可、鐵風箏樂隊、楚歌樂隊、莫西子詩、陳鴻宇、節奏旅行家樂隊、楊嘉松等等諸多音樂人的支持。
  • 《動物來信》 用想像力擴展「崇高」和「美」的含義
    以醫生為主角的文學作品通常不滿足於書寫「皮毛小病」,它們將探討的多是某些觸及文化基石又尚未解決的社會難題,也註定會為作品增添一份特殊的悲憫關切之意。不過,在《動物來信》正文中,文學與科普寫作的交融才是通過多種「文學形式技法」的運用得到了深度的展開。
  • 用音樂為山娃娃插上夢想的翅膀
    這聲音從大別山革命老區金寨縣梅山鎮小南京學校校園傳出,孩子們正在彈奏曲目《紅星照我去戰鬥》,向他們的「古箏媽媽」俞曉冬作畢業匯報。  2018年7月20下午,金寨縣梅山鎮小南京村「山娃娃古箏班」舉行了第一屆畢業典禮。七名即將畢業的山娃娃精彩的彈奏及感人肺腑的發言、一聲聲對俞媽媽的呼喚,感動著在場的每一位家長和孩子。
  • 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巧用「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父母批評孩子,這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畢竟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當看到孩子有不良行為出現時,總是會發自肺腑的去提醒孩子。當然更多的是抱著一副恨鐵不成鋼的心情,用一些嚴厲的語句讓孩子引起重視。
  • 大山裡的孩子來信了
    「您來支教的那一個星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充滿快樂的世界。是您讓我知道了音樂的魅力,就像您所說的,唱一唱歌,心情也就能瞬間變好了。您和其他支教老師讓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美麗、多大,也讓我明白了,我們只能努力的讀書才能實現去外面走一走、闖一闖。」
  • 孩子為什麼越管越叛逆?那是你不知道這6條批評孩子的藝術和智慧
    時常聽家長說自己孩子怎麼不聽話, 還不接受家長的批評, 其實哪家孩子都會犯錯誤,我們批評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批評,接受我們的意見和建議, 更好地成長,所以家長批評孩子也是要講究藝術和智慧的。換句話說,為什麼你的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而且越管越叛逆呢?那是你不知道以下這6條批評孩子的藝術和智慧!
  • 登《大事發聲》,鹿先森樂隊用音樂與你我交心
    新一期的《大事發聲》於周一晚18點準時開播,大家喜愛的鹿先森樂隊登上舞臺,用音樂與觀眾交心,述說自己成長路上的內心感觸。「現象級樂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前幾期的節目帶領觀眾通過不同維度,跟隨新一代的年輕音樂意見領袖,探索他們眼中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
  • 搖滾歌單|藝術值得為之痛苦,為之歌唱
    「對西方文化之偽善的反叛是一種深刻的顛覆形式」。 卡爾·貝爾茲則在《搖滾故事》中視搖滾為 「民間藝術」,一種下意識的俚語表達方式。 查理·勒特稱搖滾為「城市之聲」, 認為它是都市少年們創造的新音樂吶喊。
  • 用音樂照亮夢想|新希望:為愛十年,唱響希望
    音樂是人類社會共通的語言,它可以傳達一切你想傳達的東西
  • 無錫納思書院一對一:學業不可停,多線輔導重啟孩子假期教育
    自年後起,納思書院就對小中學生學習抱有深深憂慮,深怕他們因為疫情的影響而遭遇學業挫折。在響應國家號召暫停線下教學後,納思書院便展開緊急會議,商議疫情期間如何調整孩子的學習規劃,並第一時間與學生家長溝通,在雙方同意後,決定以線上課程繼續孩子的學業輔導。
  • 受批評就跳樓,脆弱的花季為何不堪一擊?
    據家長對急救人員的解釋為:因為老師罰她站了辦公室,所以她壓力太大,才選擇了輕生。說起中小學生因受教師批評而跳樓自殺的事件,光是2018年就能搜索到兩起:一為安徽歙縣高二男生因被老師罰站三小時而在學校跳樓,一為10歲女孩因帶糖果去學校而被老師批評回家後跳樓。
  • 「音樂陪伴計劃」讓特殊孩子走進音樂廳
    音樂像一個最好的朋友,一直在那裡,等待召喚,陪伴成長。在音樂的世界裡,從不孤單。9月22日晚的星海,音樂陪伴著一群來自這個城市各個角落的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傍晚和夜晚。夜正濃,星光璀璨。「音樂陪伴計劃」是一項專注於用音樂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的公益藝術教育項目,於2018年11月29日正式啟動。
  • 無錫納思書院一對一:高考不滿三月,你的孩子真準備好了嗎?
    疫情在好轉,但它帶來的影響卻抹之不去,比如對於本學年的高考生來說,此次疫情可讓他們好深苦惱。三月已過上旬,距離今年的高考已不滿三個月了,可考生時至今日仍不能返回校園,只能在家中複習。往常這段時間,考生們早已開始準備模考,但現下孩子們只能靠自己摸索,其中差距顯而易見。
  • 「聽孩子唱歌,為孩子寫歌」,《中國新聲代5》如何為00後發聲?
    微博上,《中國新聲代5》連續十二期蟬聯瘋狂綜藝季榜單第一,話題#中國新聲代#閱讀量也達到了近20億,並在昨晚收官之時登上熱搜第二,品牌影響力與IP續航能力一目了然。在這個為擁有音樂理想的青少年們搭建的夢想舞臺上,沒有競爭與淘汰,單純是讓兒童發聲、為兒童發聲,節目組努力在用高品質的策劃製作讓每一個音樂夢都能被聽見。
  • 郭峰傾心力作《中國》首發 用音樂書寫愛國新詩篇
    騰訊娛樂訊 華語著名唱作音樂人郭峰最新單曲《中國》正式首發,用流行慢歌訴說家國情懷,歌頌祖國繁榮昌盛。
  • 點名批評、罰站,家長和孩子如何做好心理建設?
    這樣一說,孩子還能聽進去,最後家長反饋效果還是挺好的,至少孩子願意跟家長溝通,也願意去學校了。當然,舉這個例子不為別的,是想說明有時候孩子們有一些狀況和問題,如果是用更硬性的手段和規定,孩子未見得會好,但是我們尊重她的訴求和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那孩子的狀態就會好轉。
  • 孩子必經的3次叛逆期,家長應對大全(值得收藏)
    原標題:孩子必經的3次叛逆期,家長應對大全(值得收藏) 孩子在經歷叛逆期時,很奇怪,不可理喻,家長怎麼做都沒用,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 此時如果把家長比喻成「矛」的話也未嘗不可。且說家長之「矛」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方面。比如有一些孩子對學習逐漸不感興趣時,家長便想著辦法想解決這種現象,先是說教,當說教不起作用時便批評,當批評也不起作用時,便會動用武力,企圖用強力來改變孩子。
  • 孩子叛逆不聽話,批評管教都沒用?家長這樣做才是上上策
    孩子們的不安、迷茫、困惑、躁動,都亟需一個可以與之共情,同時又能給予正確引導的良師益友。三聯出品的青少年刊物《少年》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選擇。作為時下為數不多的,真正站在青春期孩子視角的刊物,它不僅能陪伴孩子們度過青春期的迷茫,還能引導孩子進行有深度的思考,從中得到實用建議和啟發。
  • 新哲書院10周年慶典暨品牌更名升級發布會落幕
    王陽明先生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而一個人在不斷做更好的自己、建更好的世界之時,即走上通往聖哲之路,這與書院的培養理念是非常契合的。所以說,「新哲」能夠更好地詮釋書院的核心教育理念和追求。對於「新哲」二字的涵義和要領,劉博士予以進一步闡述和解釋:按照中國傳統社會的理解,聖哲,是很高大神聖智慧的人物,似乎只有孔子才稱得上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