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苗族養鳥文化初探

2021-01-09 幸識農夫辛苦力

苗族人愛鳥,情之真,意之濃。

據苗族老者的講述,苗族人愛鳥歷史悠久。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祖先與漢人爆發大戰,結果苗族人戰敗,躲進深山老林,與猛獸、蟲鳥共生,久而久之,對林中鳥愈發熱愛,捉來養之,慢慢成為一種共同的愛好。

而今所見,苗族人養鳥,多為畫眉。為何偏愛畫眉呢?

但凡養過鳥的人都知道,畫眉鳥聲音宏亮,婉轉動聽,尤其在清晨時分,幾聲畫眉鳴叫聲響,足以讓你睡意全無,神清氣爽、精神十足。

「我們聽說的最貴的一隻畫眉鳥成交價是20萬!」「我們都上了歲數,年輕人就特別愛鬥鳥」「換鳥也成了養鳥愛好者之間互動的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小編長期生活的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族人特別愛養鳥。在文山城的雙橋花園、休閒廣場、七花廣場等人流聚集地,總能看到人們(多數為苗族)把鳥籠掛在樹枝上,或是置於花臺上,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閒聊、湊熱鬧。樹枝上、草地上、花臺上,到處是鳥籠,困在籠裡的鳥縱上縱下,不時嘶鳴幾聲。

而苗族人愛鳥的故事也有很多:

這是我老家的一個親戚,他提著鳥來我家串門。那天,剛下過雨,我家的入戶路沒有硬化,有些溼滑。我那親戚一不留神,就滑到了。就在身體即將倒地的一剎那,他立刻將鳥籠高高舉起。

結果,他人摔倒了,『刷』地像小朋友滑滑梯一般,滑到家門口。親戚狼狽不堪,而鳥卻安然無恙。」——點評,寧願自己摔倒,不讓愛鳥受傷,這是真愛!

「過去,大家生活普遍都不好,就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還沒解決,生活過得很是艱難。但一些苗族愛鳥人士,每到街天,都會買幾個雞蛋回去,合著玉米面等食材製作鳥食。幼小的孩子圍在旁邊觀看,任口水直流,楞是半杯羹都沒能分到」。

苗家人愛鳥愛得深沉,有的甚至把它看得貴重無比。一家子連飯都要吃不飽了,卻要養上一兩隻畫眉,給它吃自己都捨不得的好食物。——點評,鳥比自家孩子都金貴,真愛!

兩年前,幾個朋友邀約去旅遊。途徑廣南某地段時,一輛笨重的農用車正拉著一大車貨物緩慢前行,後邊一輛摩託緊隨其後,見摩託車已有避讓我們超車的舉動,將摩託車轉入右側。正當我們的車左轉燈閃過,想要超車時,摩託車又突然左轉,進行超車,結果,我們的右車燈部位撞擊到摩託車左後方的鳥籠。當我們靠邊停車下車處理時,發現鳥籠底蓋撞落,籠中鳥已不見蹤影……

騎摩託車的是一中年男子,後座的是女子,女子身著苗族服飾。只見,女子走到路邊,抓下幾枝樹葉,輕輕蓋在鳥籠的底蓋上。這一舉動讓小編震驚不已。按照風俗理解,這可是人在不幸遭遇車禍殞命時,家人為了保留死者最後一絲尊嚴做的舉動啊。——鳥已經成為家人一樣的存在,真愛!

當然了,養鳥的人不局限於苗族,很多民族也有愛養鳥的人群。現在不管哪個民族的養鳥人,都交融在一起,鬥鳥賭錢、買賣交易、鳥籠製作行業工藝越來越精湛……在養鳥的行當裡,三教九流人物混跡,五花八門的故事疊出,演繹著人間世俗的精彩。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是愛鳥人士嗎?你們又有什麼樣的愛鳥故事呢?歡迎評論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佩飾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介紹苗族的配飾吧,它的種類很多。其質地也不同,有銀質的、剌繡的、毛織的,以及貝殼製作的。現分別介紹為下:銀項圈苗族婦女的頸飾。
  • 首屆世界苗族文化藝術節五一期間在萬盛舉辦
    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萬盛龍鱗石海舉辦了2018年重慶首屆世界苗族文化藝術節,300名海內外苗族同胞齊聚於此。據了解,今年的苗族踩山會以「歌不斷,舞不斷,酒不斷,歡樂不斷」為主題,活動現場進行了反排木鼓舞,蘆笙舞等表演;苗家男女老幼穿上了節日盛裝,舉行傳統的苗族千人祭祀大典,讓遊客近距離地感受苗族傳統民俗。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 通訊員 唐勇)近日,在臺灣舉辦的「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系列活動熱度不減。正值新春佳節,哈尼姑娘陳夏苓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吳志明、廖力耕、陳四才來到臺灣佛光山,亮相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
  • 美麗苗族蘆笙舞,其起源與苗族傳統鬥牛活動密不可分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苗族節慶期間的蘆笙舞活動規模最大、最熱烈,也最具傳統文化氣韻。相關記載顯示,苗族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 苗族蘆笙舞的起源追溯追溯蘆笙舞的起源,其與苗族傳統鬥牛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苗族鬥牛活動由來已久,目前開展鬥牛活動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等地。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苗族傳說,牛、龍均為苗族祖先「姜央」的兄弟,同生於「蝴蝶媽媽」產地12個蛋。
  • 宋代的養鳥文化,有些已經很少人知道了!
    兩宋統治長達三百多年時間,由於統治者的提倡和民眾所受的長期教育與薰陶,加上歷代形成的深厚文化積澱,使得宋代文化藝術高度發展,人們重視文化,熱愛生活,懂得品味和享受生活的樂趣,對生活的情趣也頗多講究。,都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養鳥賞鳥也不例外。
  • 「非遺傳承」苗族蘆笙舞箐雞擺尾
    明朝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這與至少在唐朝,苗族就遷徙到雲南一帶基本相符。清《苗俗記》有「男編竹為蘆笙,吹之而向前,女振鈴繼於後以為節,並肩舞蹈,迴翔婉轉,終日不倦。」清人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躍時演奏蘆笙的情景作了具體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
  • 慶祝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的立秋鬥牛活動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8-09 06:54:26 星期四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 近日,為慶祝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三轉彎苗族鬥牛盛會始於1935年,通常在立秋之日舉行以鬥牛為主的聚會活動,同時也進行歌舞、賽跑、射弩、物資交流等文娛及貿易活動。自2008年以來三轉彎村不斷加強鬥牛賽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鬥牛場的修建,道路交通的整頓,三轉彎苗族立秋鬥牛盛會的與會人數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嵩明、富民、尋甸、宜良、官渡等地區的苗族和其他各族群眾慕名而來。
  • 德昂族與苗族中流傳的群眾舞蹈-「水鼓舞」
    2014年11月11日,水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鼓舞分為兩類,分別是德昂族水鼓舞和苗族水鼓舞。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德昂族水鼓舞。雲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德昂族大家可能都不了解德昂族吧。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 籠養鳥文化為何淡出歷史舞臺?是誰取而代之?
    虎皮鸚鵡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為什麼現在的人們更喜歡手養鳥?籠養鳥與手養鳥的相比有哪些不同?玄鳳鸚鵡社會在變,人文環境也在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文化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苗族並巴代文化富有立體多向的意識崇尚
    我國苗族當今處於大分散小聚居狀態,近史與漢族大多斷絕交往,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少,而與其他少數民族或多有交錯,有一定的文化滲合,但有些處在多民族區域的苗族介紹意識文化時,說出融合了某某族的傳統,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古時如南方民族,部分族群從百濮南蠻中分出而成別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根源大多是濮蠻文化。因此,眾多的濮蠻意識形態文化,被外族包括漢族吸收了,苗族也就會或多或少地祟尚那些帶走而翻新的文化現象。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養鳥人士的文化愛好
    養鳥人士的文化愛好——鳴蟲對於養鳥人士來說在家裡賞鳥賞魚,喝著一口清香的紅茶,再舒服不過了,但這似乎還不夠,因為缺少了某種悅耳的聲音,到了這個季節如果聽不到這聲音會很鬧心的。那麼這種聲音是什麼大師奏響的呢?對於老玩家來說都知道,那就是中國又一大民俗文化——鳴蟲。
  • 苗族趕秋節文化之十:揭秘椎牛祭大祖儀式
    苗族的趕秋節文化20篇之第10趕秋節活動中之椎牛祭大祖的內容與形式文:石壽貴攝影:劉玉松等湘西苗族一年一度的趕秋節,有大型的活動和中型或小型活動規模三種形式,其中又有趕「正秋」活動與趕「尾秋」活動的區別。
  • 苗族鬥牛節的由來
    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的鬥牛——苗族鬥牛節。苗族鬥牛節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是指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被稱為"東方式鬥牛"。那麼這個節日的由來是什麼呢?相傳說苗族是蚩尤的後代,蚩尤帝為銅頭鐵額、牛首人身,因此苗族是一個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他們把牛視為健康、力量、勤勞、搏擊、英雄的象徵。
  • 湘西苗族椎牛考誤
    筆者編撰的《苗族古歷》一書於2007年7月由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當時未曾看到賀剛先生公布的高廟考古材料,以及他的《湘西史前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說》(2013年10月第1版),在此特引用「高廟文化八角星圖像測日投影示意圖」權作對苗族古歷的考古證據補充。
  • 養鳥心得
    Bird從那以後,養鳥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伴隨我走過成長歲月,直到現在。二十多年來,我先後養過二十餘種鳥。從最初普通的麻雀、金翅、黃雀、煤山雀、金絲雀、柳鶯,到紅子、畫眉、點頦、繡眼中國四大名鳥,現在又開始養起印尼的黑金剛和小黑白。
  • 豐富多彩的湘西苗族銼花
    苗族銼花以獨特的製作工藝,從而銼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紋樣,傳承著苗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苗語稱剪紙花樣為「本」,剪紙稱為「銼本」。分別用作衣褲花邊、圍裙、鞋花、帳簷花、枕頭花等處的刺繡底樣。湘西苗族銼花按其實用性可分為服飾類紋樣和日常物品類紋樣兩大類;服飾類紋樣以女服紋樣最為豐富,銼花製作精緻,圖案豐富,因用處不同,有數十種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圖案。
  • 中國最大的苗族傳統建築群的蚩尤九黎城
    景區以苗族始祖蚩尤文化為主線,由40餘處單體景觀建築構成,集苗族文化、旅遊景區、遊客接待於一體,繼承和延續了苗族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重現「九黎之城」歷史風貌,是展示和傳承苗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彰顯出的是苗族文化的厚重和豐富的內涵。
  • 中國的養鳥文化水平若排第一,就連有會說話鸚鵡的外國都不敢叫板
    雖然國外有說話能力較強的鸚鵡,但是要真論起養鳥的水平,那還得看咱中國。 中國的養鳥文化源遠流長,往上追溯的話可以到商周朝代。到了清朝,養鳥不再是貴族的專屬,一些普通的百姓也流行養鳥,這也促使了養鳥文化得以迅速的發展。也因此人們對於鳥的飼養和馴養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知識而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