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並巴代文化富有立體多向的意識崇尚

2020-11-30 騰訊網

作者:麻明進

麻榮富微信照

苗族由於歷史、源流的特殊性,觀念意識具有豐富多彩、神秘精深的多向運動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響古今苗民的行為。我國苗族當今處於大分散小聚居狀態,近史與漢族大多斷絕交往,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少,而與其他少數民族或多有交錯,有一定的文化滲合,但有些處在多民族區域的苗族介紹意識文化時,說出融合了某某族的傳統,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古時如南方民族,部分族群從百濮南蠻中分出而成別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根源大多是濮蠻文化。因此,眾多的濮蠻意識形態文化,被外族包括漢族吸收了,苗族也就會或多或少地祟尚那些帶走而翻新的文化現象。了解苗族意識崇尚的廣泛性,這是應先提出的。而巴代在苗族中,普遍傳承高尚而豐富的思想意識和實用技能,祭祀等規儀符合民情需求,佔據意識崇尚風向標式的主導地位,被大眾敬仰。因而古老的苗族意識崇尚,既有唯心論,也有唯物論,既有天命觀,又有非天命觀,既有一元論,更有多元論。如今湘西苗族具有神秘精深的社會意識,多與巴代文化緊密連結,使民間及巴代的一些物質文化現象,時而交錯在一起,時而有所分開展現,不免令人眼花瞭亂,難辯是非,思緒不定。因此,對巴代及古巫等代表的苗族意識崇尚作些疏理和了解,是有益的。這裡依史順及,以祭記巫,作些淺見。

簡隆軍攝

1、巫史卜賨醫的立體意織

在苗族古代社會裡,就出現了巫、史、卜、賨、醫的分工,司事的頭人被尊稱為五老或五師,共同支撐本民族過來的社會意識形態。巴代是多種意識的掌控者,在司事時會或多或少地體現這些方面職能。就巫、卜而言,現在多看成唯心論、一元論,其實巫卜在古今多是對始祖的崇拜,是原始社會信仰、天文、歷算、概斷、佔事依循的觀念之源,主要表現對死去先人的神化與敬重。早期逐漸形成的原始巫教、鬼(魂)教,和後來崇尚的神教、道教,司事的祭祀時往往相交融,形成「南蠻」非天命觀的基礎。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發展,古時濮蠻族團的意識崇尚出現分化後,原始巫教成了南蠻支崇祖祀魂的非天命觀,而鬼教(魂)則成苗民荊蠻中崇魂驅鬼的天命觀。後來人們認為鬼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就產生特殊形態的靈魂護佑使者——神仙,有的就崇仙祀神而崇信天命觀的道教。而與純宗教形態相區別的史、賨、醫,屬唯物論,也有三元論。其中管理生產、發展經濟的賨,突出物質資料的改進,不時利用濮蠻的精神文化,推進黎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司史的苗民尊老,有的注重升華為司事歷史觀念、道德禮儀而成為有名望的理老,他們多以典型而具哲理的事相,告誡子嗣行事為人,司事宗族人文教育而視為寨長、族長或長老。掌管社會教育的史,後來與巫、卜相互鬥爭,其三元論的初級意識,一部分融入天命觀的道教,一部分則發展為生成哲學三本論。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初始哲理觀念,經歷史衝撞,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琢成用唯物宇宙觀來對待事物。苗人巫醫同源,醫重實效更求發展,苗醫便分崇巫助、崇方劑、崇生成三本。崇巫的形成老苗醫,崇方的形成中草醫,崇「三」博採醫長,形成現代有理論指導的苗醫。苗民意識的多種崇尚,內容神秘廣泛,以下僅作簡述。

大修攝其父田興秀部分苗族醫藥書稿

2、崇尚巫教巫術方面

巫教,是人們沿用原始社會的信仰,相信祖魂能在另外世界護佑後嗣,而對始祖、列祖先人的神化。人們也認為巫師等從教使者,能聯繫陰陽兩界互為傳詣達意,通過奉承祭祀信眾的所有宗支先人,解開思念古往、嚮往未來之疑而消災求福。苗族發明的原始宗教,很早以前就為許多民族和王室所用,傳到東亞、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和南美、北美洲一帶,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巫教在三苗、楚國時得到大力發展,逐漸成為南方諸部落的主要思想意識和文化基礎。黃帝也藉助巫教來達到統治目的,後來為了樹立皇威,削弱巫的職權,演變成替人祈禱、敬祖的「巫」。但在苗區得到廣泛崇拜,為人祭祀消災企福,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湘西如今的「巴代」,其主持和表演法事的職能,是人們與祖魂交往的中間人,傳達人與祖魂意願,替人治病、佔卜、消災、降福而效力,我們應當依其司事本質而對待。

巫術,是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對客體強加影響或控制的觀念行為。它產生於原始社會,為原始宗教的表現形態。如今表現為「巴代熊」「巴代扎」的各種法術,及民間特定能人如「乃茶乃挼」的奇幻巧技。因為原始人相信巫師是出現鬼魂和精靈觀念後,人們與鬼神交往崇信的中間人,具有支配超自然力的能力,能通過擊法鼓、跳神舞、上刀梯等方式,驅使鬼神,並以歌唱的形式傳達鬼神語言,替人佔卜、降福、達願、治病、消災而效力。湘西苗族是原始巫術保存和崇尚最完好的獨特景觀,崇祀的祖魂、鬼神很多。各種介紹苗族巫教、鬼教、巫術具體到縣域的書,都拿(永綏)花垣為例說明。據原同治、宣統版廳志所載「苗區祭祀的有三十六堂神,七十二堂鬼。」此如記載雖有偏頗,可從中通曉一斑。

吳吉榮攝

3、驅劣鬼敬善魂方面

鬼(魂)教,是基於天命觀敬魂驅鬼的信仰。鬼是指人傷亡、妖亡、產亡後,人們在意識上形成的不正常死鬼。雖始祖、列祖列宗的靈魂和其他亡魂都稱鬼,也都是不滅的,但分善魂和劣鬼。他們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只要虔誠崇敬和恰當祭祀,特別敬重善魂又突出驅出惡鬼,就會保佑子孫,祛邪避災,幸福安寧。對各種不正常離殤的亡人一般不得過問,葬時頭腳倒置,家祭也行驅遠。苗人若有重大疾患,難醫治的則要敬魂驅鬼,通過「系相突昂」「還儺願」等方式,並對鬼魂的分別對待或處理,使自我趨於達福平安。出門的新生嬰兒往往要在童帽上別吊一根針,背裙後蓋吊角也要釘塊銅元,其意就是借祖先發明金(銅)及槍械來避邪鬼保平安。《三苗網X智慧苗族》2019年6月24日發表龍建剛文章「苗族有英雄崇拜嗎」作討論,開頭就引用了我的微信留言:「苗族對待英雄,內心是敬、而遠之。對待非正常死亡,是畏、而趨之。苗族在悲慘歷史中群體性地悟到應善待生命,也更加尊宗敬祖、延續使命、籍避不幸。」鬼(魂)教是苗族荊蠻創造的,從古到今也都被世界上許多民族廣泛信仰。崇尚鬼(魂)教的人們認為,各種神靈鬼魅與人間兇吉禍福、生老病死,有著息息相關的緻密關係。人們的鬼魂教活動,就是通過調整宇宙中人物鬼神的關係,保持四者之間的相對平衡,從而求得四季平安、興旺發達。

吳合顯攝

4、廣行道教普世方面

道教,是以先秦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為基礎,結合了陰陽、鬼神說和《周易》的理論,並汲取了部分佛教、儒家思想及古代的星象學、苗族巫術等,於東政(公元2世紀)逐步形成的。道教雖是後來派生的中國宗教,由於它有較為嚴格與規範的教義、經典等,被認定為中國本土唯一合法的宗教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在苗區廣行道教普世,家庭道師(又稱巴代粘)打繞棺中得以充分體現,子孝孫均要披麻戴孝。《道德經》為道教主要經典,把「道」視為超時空的萬物之根源,認為「得道」便可長生不老,修道成「仙」是道教的核心。東晉道教著名學者葛洪曾到湘西傳道,在今花垣縣尖巖山(苗語叫「柔崇」,為放驩兜的「崇山」意)建道觀和煉丹,山頂留有遺址。苗族地區所有陰陽易學、測佔兇吉,崇仙祀神的道教,是一種崇信天命觀的多神教,帶有原始宗教的色彩,又融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於一體,在歷史上促進了苗族社會和科學文化的發展。

湖南省花垣縣尖巖山住持釋成慈化緣佛像並攝

5、推崇生成哲學方面

生成哲學,是苗族對事物生成高層次、正確的認識論,是非天命的唯物的世界觀。它產生於上古社會,經苗族人民的廣泛採用、錘鍊,並與各種意識形態相互交織而共同影響人們的生活。以看待事物主要的生成之本的認識,經過世世代代苗史頭人高士的身教言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花垣面世,經研究於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出版了《苗族生成哲學研究》和《三本論》等著作。當代傳世的代表人是花垣縣貓兒鄉的巴代龍玉六大師,研究的名家有龍炳文、雷安平、田興秀等,田興秀等還把生成哲學理論用於指導苗族醫學和臨床實際。生成哲學基本思想是「三位一體」論和「一分為三」論,它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各薄港搜」、「搜媚若」和「瑪汝務翠」(苗語,指事物生成的物質基礎、能量和良好結構),這三大要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切事物必須主於能量、基於物質、宣於良好結構,通過這「三大要素」的相資、相制、相需(相徵或相奪種兩形態)的關係而生成變化;闡明事物生成有「生成難全」、「生成勝負」與「生成增多變好」三大結局。苗族的生成哲學的問世,把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從「一本論」、「兩本論」推進到「三本論」的新階段,其「生成難全」更是對事物的全新理解,在人們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此外,苗族高層人士及巴代和許多民眾,在中國共產黨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接受和尊崇新社會的先進文化,擁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共產黨中央的主張,不斷按照新時代的要求,砥礪前行。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特殊的發展歷程和相對惡化的地域條件,使人們意識觀念的丰姿格外顯耀,崇尚選擇的立體多向,更多地展現出交融或獨特。就「巴代」而言,有全用苗語唱頌的「巴代熊」,有後來用漢語唱頌的「巴代扎」,形式有巫有卜,各依巫術表現(演),這都是歷史的必然和客觀存在的。我們只有了解、重視、珍視它,才能更好地為己所用。

簡隆軍攝

來源:苗疆拾趣

·END·

監製/角角

主編/瑪瑪

編輯/唐老鴨 李艾家 石群方

審核/青葉膽 殤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從苗語稱「巴代」議苗族族群近來的苗語稱呼
    作者:麻明進圖片:周建華討論「巴代」問題,從苗語「我們」等基本用詞來觸及它的內核,是有益的。因為我們現在常講的苗語,特別是東部方言湘西苗語的「我們」,我認為用漢字來寫,雙字就應該是「濮蠻」,也可用單字「濮」;而苗語「你們」的漢字是「蠻」還有「蒙」或「模」,歸根結底是「蠻」;還有苗語「他們」的漢字是「齊蠻」。
  • 苗族趕秋節文化之十:揭秘椎牛祭大祖儀式
    本篇主要是向讀者介紹湘西苗族大型趕秋節活動中的椎牛祭大祖的相關內容。湘西苗族,最大規模、最高等級、最長時間、最巨耗資、最多人員參與的祭祖活動就是椎牛了,椎牛又叫吃牯髒,椎牛苗語叫做「能尼」。因為椎牛是苗族等級高、規模大、耗資巨、時間長、人員多的大型祭祀活動,如今基本上沒有單家獨戶舉行此項活動了,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瀕臨滅絕,藉此篇章來簡單地表述一下古人椎牛原生態的具體作法,作為一種參考資料。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據有關專家考查,苗族服飾上形態多樣的龍形象,主要描述了三種意象:農業意象、生殖意象、祖靈意象。表現農業意象的主要依據是龍主水的本體意識的功能化、具象化。農業社會對水這自然力極為崇拜,苗族龍鮮明地表述了農業對水的依存。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佩飾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介紹苗族的配飾吧,它的種類很多。其質地也不同,有銀質的、剌繡的、毛織的,以及貝殼製作的。現分別介紹為下:銀項圈苗族婦女的頸飾。
  • 「非遺傳承」苗族蘆笙舞箐雞擺尾
    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靡一時了。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分為三大類:蘆之舞、鼓之舞和擺手舞。蘆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徵,也是各地苗族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團結互助的紐帶;哪裡有苗族,那裡就有蘆笙,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形成了以苗族為主的「蘆笙文化圈」,涵蓋並凝固了苗族各類文化的要素,因此苗族文化可稱為蘆笙文化。
  • 湘西苗族椎牛考誤
    2010年虎歲苗年活動中,筆者曾向花垣縣雙龍鎮(原排碧鄉)板慄村巴代扎石山冬(又名:石山崇)詢問四月八的來歷,他說,以前我們的祖先曾經多次訓服野牛,未能成功,終於在四月八這一天馴服成功了,牛耕替代了人耕,免除了人力的勞役之苦,於是將這天確定為牛生日。馴服野牛的人相傳是蚩尤,後來為了紀念他,描述其為「牛首人身」,史書記載為修狃,苗語大業,意為水牛。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首屆世界苗族文化藝術節五一期間在萬盛舉辦
    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萬盛龍鱗石海舉辦了2018年重慶首屆世界苗族文化藝術節,300名海內外苗族同胞齊聚於此。據了解,今年的苗族踩山會以「歌不斷,舞不斷,酒不斷,歡樂不斷」為主題,活動現場進行了反排木鼓舞,蘆笙舞等表演;苗家男女老幼穿上了節日盛裝,舉行傳統的苗族千人祭祀大典,讓遊客近距離地感受苗族傳統民俗。
  • 苗族的蝴蝶紋,你有怎樣的理解和認識?不妨一看!
    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民族文化和現代藝術的結合。苗族圖案蘊含著苗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同時它也承載著苗族人民的智慧。苗族圖案不是將一些圖案進行簡單的拼湊,它還有著極好的藝術價值。苗族圖案以獨特的特點和全新的創新思想展現在人們面前,不僅為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還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苗族圖案紋樣如今也出現在一些藝術作品中,但許多藝術作品缺乏對苗族圖案紋樣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的深入了解,只是將民族圖案進行簡單的拼湊。我們需要將苗族圖案運用在裝飾藝術中,以獨特的本土民族視覺角度來思考我們的藝術設計。
  • 雲南苗族養鳥文化初探
    苗族人愛鳥,情之真,意之濃。據苗族老者的講述,苗族人愛鳥歷史悠久。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祖先與漢人爆發大戰,結果苗族人戰敗,躲進深山老林,與猛獸、蟲鳥共生,久而久之,對林中鳥愈發熱愛,捉來養之,慢慢成為一種共同的愛好。而今所見,苗族人養鳥,多為畫眉。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 通訊員 唐勇)近日,在臺灣舉辦的「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系列活動熱度不減。正值新春佳節,哈尼姑娘陳夏苓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吳志明、廖力耕、陳四才來到臺灣佛光山,亮相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
  • 太陽網拋出橄欖枝 巴代要離開AG2R?
    據外媒報導,太陽網車隊有意籤下羅曼·巴代,已向他拋出一份2021賽季的合同,巴代有望以主將身份入駐太陽網車隊。據傳,太陽網隊內爬坡好手薩姆-奧曼今年年底將離隊,太陽網顯然希望增強車隊實力,而恰逢巴代想找下家。自2012年開啟職業生涯以來,巴代便一直與AG2R車隊在一起。
  • 美麗苗族蘆笙舞,其起源與苗族傳統鬥牛活動密不可分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苗族節慶期間的蘆笙舞活動規模最大、最熱烈,也最具傳統文化氣韻。相關記載顯示,苗族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 苗族蘆笙舞的起源追溯追溯蘆笙舞的起源,其與苗族傳統鬥牛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苗族鬥牛活動由來已久,目前開展鬥牛活動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等地。
  • 宣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猴兒鼓,用舞姿抒寫多彩地方民族文化
    恩施州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的長河下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宣恩古稱「蠻夷」之地,是「夷歌巴舞」的發源地和流傳地區之一,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其中的典型文化代表苗族民間舞蹈——猴兒鼓,是一張靚麗的名片。由於環境地理、文化差異等原因,對於它的叫法也有所不同,調鼓、猴鼓、苗鼓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梳發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我國上古文獻中,梳篦統稱為櫛,如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東大汶口的骨梳、山西長治分水嶺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馬山和四川青川戰國基出土的木梳等
  • 一場你沒見過的苗族傳統習俗「洗牛」
    &nbsp&nbsp&nbsp&nbsp5月13日,在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舉行的苗族傳統節日「四月八」活動上,苗族傳統習俗「洗牛」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 豐富多彩的湘西苗族銼花
    荷包花小巧別致,圖案多為寄託愛情的「蝶戀花」母題。花帶紋樣以幾何樣及花草動物變形圖案為主,多為連續圖案。另有一種獨特的「彌埋」圖案,由山巒變形的飛馬圖案、馬蹄圖案和山水紋樣構成。由於銼花花樣的實用不同和追求的寓意差異,湘西苗族銼花紋樣概括起來有6種代表類型。首先是龍鳳紋樣。湘西苗族銼花中的龍鳳形象及寓意與中原文化中漢族的龍風象徵不盡相同。漢族龍佔據至高無上的特別尊位,成為皇權、天命、專制的象徵。
  • 苗族鬥牛節的由來
    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的鬥牛——苗族鬥牛節。苗族鬥牛節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是指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被稱為"東方式鬥牛"。那麼這個節日的由來是什麼呢?相傳說苗族是蚩尤的後代,蚩尤帝為銅頭鐵額、牛首人身,因此苗族是一個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他們把牛視為健康、力量、勤勞、搏擊、英雄的象徵。
  • 湘西苗族舞獅的傳說和由來
    到此層面上的湘西苗族舞獅,已由原始的技能演化為意識形態了。苗族舞獅。龍恩澤 攝二、 苗族舞獅的意義湘西苗族舞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很久遠的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無論他存在形式和功能怎樣,她能夠存在一兩千年而經久不衰,自然有她存在的理由。縱觀古今湘西苗族舞獅的發展歷程,我認為具有以下歷史和現實意義。
  • 迪麗熱巴的「三角鼻」真絕!側臉五官超立體,女明星都沒幾個能比
    迪麗熱巴的「三角鼻」真絕!側臉五官超立體,女明星都沒幾個能比深邃立體的五官是很多女生的追求,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而整容風險太大不推薦,就只能依靠高超的化妝技巧來彌補了。女明星中迪麗熱巴的五官是很讓人羨慕的,自帶新疆美人的異域風情,尤其是「三角鼻」真的絕,側臉照拍出來五官超級立體,深邃五官女明星都沒幾個能比的。看迪麗熱巴的正臉,能感受到異域風情,對於高鼻梁到底多挺卻沒有概念,看完她的側臉照,才發現接近於60度的三角鼻有多優越。偏偏她最近的妝容還走起了歐美風,眼妝深邃有神,襯託的五官更加嫵媚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