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明進
麻榮富微信照
苗族由於歷史、源流的特殊性,觀念意識具有豐富多彩、神秘精深的多向運動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響古今苗民的行為。我國苗族當今處於大分散小聚居狀態,近史與漢族大多斷絕交往,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少,而與其他少數民族或多有交錯,有一定的文化滲合,但有些處在多民族區域的苗族介紹意識文化時,說出融合了某某族的傳統,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古時如南方民族,部分族群從百濮南蠻中分出而成別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根源大多是濮蠻文化。因此,眾多的濮蠻意識形態文化,被外族包括漢族吸收了,苗族也就會或多或少地祟尚那些帶走而翻新的文化現象。了解苗族意識崇尚的廣泛性,這是應先提出的。而巴代在苗族中,普遍傳承高尚而豐富的思想意識和實用技能,祭祀等規儀符合民情需求,佔據意識崇尚風向標式的主導地位,被大眾敬仰。因而古老的苗族意識崇尚,既有唯心論,也有唯物論,既有天命觀,又有非天命觀,既有一元論,更有多元論。如今湘西苗族具有神秘精深的社會意識,多與巴代文化緊密連結,使民間及巴代的一些物質文化現象,時而交錯在一起,時而有所分開展現,不免令人眼花瞭亂,難辯是非,思緒不定。因此,對巴代及古巫等代表的苗族意識崇尚作些疏理和了解,是有益的。這裡依史順及,以祭記巫,作些淺見。
簡隆軍攝
1、巫史卜賨醫的立體意織
在苗族古代社會裡,就出現了巫、史、卜、賨、醫的分工,司事的頭人被尊稱為五老或五師,共同支撐本民族過來的社會意識形態。巴代是多種意識的掌控者,在司事時會或多或少地體現這些方面職能。就巫、卜而言,現在多看成唯心論、一元論,其實巫卜在古今多是對始祖的崇拜,是原始社會信仰、天文、歷算、概斷、佔事依循的觀念之源,主要表現對死去先人的神化與敬重。早期逐漸形成的原始巫教、鬼(魂)教,和後來崇尚的神教、道教,司事的祭祀時往往相交融,形成「南蠻」非天命觀的基礎。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發展,古時濮蠻族團的意識崇尚出現分化後,原始巫教成了南蠻支崇祖祀魂的非天命觀,而鬼教(魂)則成苗民荊蠻中崇魂驅鬼的天命觀。後來人們認為鬼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就產生特殊形態的靈魂護佑使者——神仙,有的就崇仙祀神而崇信天命觀的道教。而與純宗教形態相區別的史、賨、醫,屬唯物論,也有三元論。其中管理生產、發展經濟的賨,突出物質資料的改進,不時利用濮蠻的精神文化,推進黎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司史的苗民尊老,有的注重升華為司事歷史觀念、道德禮儀而成為有名望的理老,他們多以典型而具哲理的事相,告誡子嗣行事為人,司事宗族人文教育而視為寨長、族長或長老。掌管社會教育的史,後來與巫、卜相互鬥爭,其三元論的初級意識,一部分融入天命觀的道教,一部分則發展為生成哲學三本論。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初始哲理觀念,經歷史衝撞,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琢成用唯物宇宙觀來對待事物。苗人巫醫同源,醫重實效更求發展,苗醫便分崇巫助、崇方劑、崇生成三本。崇巫的形成老苗醫,崇方的形成中草醫,崇「三」博採醫長,形成現代有理論指導的苗醫。苗民意識的多種崇尚,內容神秘廣泛,以下僅作簡述。
大修攝其父田興秀部分苗族醫藥書稿
2、崇尚巫教巫術方面
巫教,是人們沿用原始社會的信仰,相信祖魂能在另外世界護佑後嗣,而對始祖、列祖先人的神化。人們也認為巫師等從教使者,能聯繫陰陽兩界互為傳詣達意,通過奉承祭祀信眾的所有宗支先人,解開思念古往、嚮往未來之疑而消災求福。苗族發明的原始宗教,很早以前就為許多民族和王室所用,傳到東亞、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和南美、北美洲一帶,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巫教在三苗、楚國時得到大力發展,逐漸成為南方諸部落的主要思想意識和文化基礎。黃帝也藉助巫教來達到統治目的,後來為了樹立皇威,削弱巫的職權,演變成替人祈禱、敬祖的「巫」。但在苗區得到廣泛崇拜,為人祭祀消災企福,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湘西如今的「巴代」,其主持和表演法事的職能,是人們與祖魂交往的中間人,傳達人與祖魂意願,替人治病、佔卜、消災、降福而效力,我們應當依其司事本質而對待。
巫術,是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對客體強加影響或控制的觀念行為。它產生於原始社會,為原始宗教的表現形態。如今表現為「巴代熊」「巴代扎」的各種法術,及民間特定能人如「乃茶乃挼」的奇幻巧技。因為原始人相信巫師是出現鬼魂和精靈觀念後,人們與鬼神交往崇信的中間人,具有支配超自然力的能力,能通過擊法鼓、跳神舞、上刀梯等方式,驅使鬼神,並以歌唱的形式傳達鬼神語言,替人佔卜、降福、達願、治病、消災而效力。湘西苗族是原始巫術保存和崇尚最完好的獨特景觀,崇祀的祖魂、鬼神很多。各種介紹苗族巫教、鬼教、巫術具體到縣域的書,都拿(永綏)花垣為例說明。據原同治、宣統版廳志所載「苗區祭祀的有三十六堂神,七十二堂鬼。」此如記載雖有偏頗,可從中通曉一斑。
吳吉榮攝
3、驅劣鬼敬善魂方面
鬼(魂)教,是基於天命觀敬魂驅鬼的信仰。鬼是指人傷亡、妖亡、產亡後,人們在意識上形成的不正常死鬼。雖始祖、列祖列宗的靈魂和其他亡魂都稱鬼,也都是不滅的,但分善魂和劣鬼。他們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只要虔誠崇敬和恰當祭祀,特別敬重善魂又突出驅出惡鬼,就會保佑子孫,祛邪避災,幸福安寧。對各種不正常離殤的亡人一般不得過問,葬時頭腳倒置,家祭也行驅遠。苗人若有重大疾患,難醫治的則要敬魂驅鬼,通過「系相突昂」「還儺願」等方式,並對鬼魂的分別對待或處理,使自我趨於達福平安。出門的新生嬰兒往往要在童帽上別吊一根針,背裙後蓋吊角也要釘塊銅元,其意就是借祖先發明金(銅)及槍械來避邪鬼保平安。《三苗網X智慧苗族》2019年6月24日發表龍建剛文章「苗族有英雄崇拜嗎」作討論,開頭就引用了我的微信留言:「苗族對待英雄,內心是敬、而遠之。對待非正常死亡,是畏、而趨之。苗族在悲慘歷史中群體性地悟到應善待生命,也更加尊宗敬祖、延續使命、籍避不幸。」鬼(魂)教是苗族荊蠻創造的,從古到今也都被世界上許多民族廣泛信仰。崇尚鬼(魂)教的人們認為,各種神靈鬼魅與人間兇吉禍福、生老病死,有著息息相關的緻密關係。人們的鬼魂教活動,就是通過調整宇宙中人物鬼神的關係,保持四者之間的相對平衡,從而求得四季平安、興旺發達。
吳合顯攝
4、廣行道教普世方面
道教,是以先秦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為基礎,結合了陰陽、鬼神說和《周易》的理論,並汲取了部分佛教、儒家思想及古代的星象學、苗族巫術等,於東政(公元2世紀)逐步形成的。道教雖是後來派生的中國宗教,由於它有較為嚴格與規範的教義、經典等,被認定為中國本土唯一合法的宗教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在苗區廣行道教普世,家庭道師(又稱巴代粘)打繞棺中得以充分體現,子孝孫均要披麻戴孝。《道德經》為道教主要經典,把「道」視為超時空的萬物之根源,認為「得道」便可長生不老,修道成「仙」是道教的核心。東晉道教著名學者葛洪曾到湘西傳道,在今花垣縣尖巖山(苗語叫「柔崇」,為放驩兜的「崇山」意)建道觀和煉丹,山頂留有遺址。苗族地區所有陰陽易學、測佔兇吉,崇仙祀神的道教,是一種崇信天命觀的多神教,帶有原始宗教的色彩,又融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於一體,在歷史上促進了苗族社會和科學文化的發展。
湖南省花垣縣尖巖山住持釋成慈化緣佛像並攝
5、推崇生成哲學方面
生成哲學,是苗族對事物生成高層次、正確的認識論,是非天命的唯物的世界觀。它產生於上古社會,經苗族人民的廣泛採用、錘鍊,並與各種意識形態相互交織而共同影響人們的生活。以看待事物主要的生成之本的認識,經過世世代代苗史頭人高士的身教言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花垣面世,經研究於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出版了《苗族生成哲學研究》和《三本論》等著作。當代傳世的代表人是花垣縣貓兒鄉的巴代龍玉六大師,研究的名家有龍炳文、雷安平、田興秀等,田興秀等還把生成哲學理論用於指導苗族醫學和臨床實際。生成哲學基本思想是「三位一體」論和「一分為三」論,它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各薄港搜」、「搜媚若」和「瑪汝務翠」(苗語,指事物生成的物質基礎、能量和良好結構),這三大要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切事物必須主於能量、基於物質、宣於良好結構,通過這「三大要素」的相資、相制、相需(相徵或相奪種兩形態)的關係而生成變化;闡明事物生成有「生成難全」、「生成勝負」與「生成增多變好」三大結局。苗族的生成哲學的問世,把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從「一本論」、「兩本論」推進到「三本論」的新階段,其「生成難全」更是對事物的全新理解,在人們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此外,苗族高層人士及巴代和許多民眾,在中國共產黨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接受和尊崇新社會的先進文化,擁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共產黨中央的主張,不斷按照新時代的要求,砥礪前行。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特殊的發展歷程和相對惡化的地域條件,使人們意識觀念的丰姿格外顯耀,崇尚選擇的立體多向,更多地展現出交融或獨特。就「巴代」而言,有全用苗語唱頌的「巴代熊」,有後來用漢語唱頌的「巴代扎」,形式有巫有卜,各依巫術表現(演),這都是歷史的必然和客觀存在的。我們只有了解、重視、珍視它,才能更好地為己所用。
簡隆軍攝
來源:苗疆拾趣
·END·
監製/角角
主編/瑪瑪
編輯/唐老鴨 李艾家 石群方
審核/青葉膽 殤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