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即將來臨,相信不少人已經買買買。不過最近,北京的韓女士發現,自己購買的一件商品,用不同的手機登錄帳號購買,價格居然不一樣。相比較而言,此前消費比較少的帳號,比消費較多的帳號居然要便宜整整25元!
韓女士這種遭遇,叫「大數據殺熟」。貌似高大上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說白了,就是商家通過你過往的表現,摸透你的脾氣、猜出你的性格,然後按照你的偏好對某件商品進行定價。對商品價格不敏感、不計較的人,自然就會多花一點冤枉錢。
最勁爆的一次「殺熟翻車事故」,發生在2019年3月。有消費者發現,同樣的行程,在某旅遊平臺第二次搜索時,機票貴了1500元。而在航空公司官網上顯示的價格,比該旅遊平臺第一次提供的價格便宜幾百塊。此事在網絡上曝光後,該旅遊平臺很快發表致歉聲明,此為系統BUG,而非「殺熟」,但消費者不信。
別以為「殺熟」是一個因大數據、網際網路而生的新名詞,其實在商業界早就存在。有一句粵式歇後語「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就是專門用來形容「殺熟」的。「了哥」也就是八哥,是一種聰明的鳥類,黃皮是廣東較常見的水果。據說,八哥喜歡吃黃皮,而且專挑熟透的黃皮來吃。在這句歇後語中,八哥被比喻成居心叵測的人,專挑熟的黃皮(熟人)來吃(行騙),不熟的還不吃。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種商人。我有一位朋友,他和堂弟不和的原因,就是因為開服裝店的堂弟賣給他的衣服,價格居然比賣給陌生人還高了不少,他因此認定堂弟不夠有義氣。在一般人眼中,堂弟對堂哥「殺熟」太無良、不可理喻,細想也不出奇,在勢利眼中,親情也有「價碼」,可以轉化為「生產力」。很多時候,就算被「殺熟」,礙於情面,親人間也不會太過計較,所以「手尾」比較少。
說到「殺熟」,其反義詞就是「殺生」了(當然這裡的「生」不是指動物)。別以為「殺生」是稀罕物,這種價格直視才是無良商人的慣用手法。只要出門旅遊一趟,你就會對「殺生」有著切膚之痛,有時連景區門票價格也有本地居民與外地遊客之分,更別說在旅遊區裡消費了。我曾經居住過多年的潮汕某市,當年服裝店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外地客人到店隨便試衣服可以、討價還價也可以,但絕不能在店家同意你的還價之後不買,否則你就很難走門這家店了。這就是最典型、最惡劣的「殺生」。
不論「殺熟」與「殺生」,不管線上與線下,其實都不正常,都應該唾棄。道理很簡單,做人要有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做生意更是如此,業無信則不興。「殺熟」與「殺生」、價格歧視與逆價格歧視,都是缺乏商業誠信的表現,都是一錘子買賣,一旦小伎倆被識破,消費者以腳投票,想把生意做大就是痴人說夢。對企業如此,對個人又何嘗不是呢?蠅頭小利賺到了,親戚朋友卻失去了。人情債一旦提前透支、消耗掉,萬一日後你有難處,誰還願意伸出援手?
廣州日報評論員 練洪洋
漫畫:新華社
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